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下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和合思维与意义

现代和合学是传统和合论的转生,这个转生是批判、转换和创新式的转生,是化腐朽为神奇、转神秘为科学的转生。

和合转生,亦是和合思维的转生。学术界较普遍地认为,中西思维、特别是中西哲学思维的区别是思维模式的差分,即中国是“合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体用一源”)思维,西方是“分二”(“天人二分”、主客二分)思维,有其一定道理和价值。但中国哲学中有丰富的“一分为二”的分析传统,如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道器、理气、太极阴阳、心物、天理人欲等的二分分析;西方哲学中的公理综合、“三位一体”等合一(综合)思维,亦源远流长。

中西哲学思维模式的差异,可作这样的思考:中国哲学是范畴逻辑结构的意象思维,西方哲学是谓词逻辑结构的演绎思维,这是指其哲学思维的主要倾向性而言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一,中国传统思维有“字义疏证”(如《北溪字义》、《孟子字义疏证》等)逻辑,缺乏“形式逻辑”工具(如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为西方思维模式的母体)。“字义疏证”是范畴结构分析;“形式逻辑”是谓词(包含命题)结构分析。

其二,中国传统思维受《周易》思维模式的影响深刻。易学思维本质上是象数化的义理思维,重象的数序结构及其义理和合。如《咸》()卦《象传》:“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周易正义》卷四,46页。又如《睽》()卦《象传》:“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同上书,50页。西方思维至今仍继续受《几何原本》的影响,本质上是谓词公理化演绎思维模式。因此,中国传统思维通过类象递归,而少“归纳问题”;西方谓词演绎,至今没摆脱“归纳困境”。

其三,中国语言文字属表意符号系统,形声字词占优势,比喻是最佳的论证方式。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理论的支柱性的论证除经典文本外,重要的就是比喻。比喻的精湛奇妙,标志着思维认识的深化。如形神关系问题上的“薪火之喻”、“刃利之喻”;体用关系的“水波之喻”;“万物皆备于我”的“镜中观花”之喻等。西方语言文字为表音符号系统,文字形体本身不能引发想象,语言声音也不能赋予意象(只有意向性)。哲学理论的论证方式是修辞辩证,公理推论。中西逻辑思维的逻辑困境:中国哲学逻辑思维模式是“形名术”的正当性问题;西方哲学逻辑思维模式是归纳的普遍必然性问题。

据中国逻辑思维模式,中国范畴逻辑结构可分为三大类型参见拙著:《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56~70、100~101页。:即(甲)象性范畴(气象论思维方式):圣、贤→“圣贤气象”;(乙)实性范畴(意境论思维方式):理为实、实理→“净洁空阔底世界”;(丙)虚性范畴(变易论思维方式):道为无、虚→道体流行,充塞宇宙。

其和合规律为:(甲)纵横互补律:意象空间与思维时间的和合;(乙)整体贯通律:意象变易道路的贯通及道路间的和合;(丙)浑沌对应律,亦可称为模糊对应律:范畴的模糊指谓与义理的模糊评价经有序的逻辑结构和合对应。参见拙著:《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55~62页。

和合思维的意义:

1.智能的整体性。人类智能是一个整体,只有意象合一、知行合一、诚明合一等,才能使人的知、情、意和合为一个精神整体,从而达到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和实现意义的人学总目的。智能是人类生理—心理—精神的整体效应。单纯的抽象思维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意蕴。

2.信息开放性。人类思维以及智能实践是对信息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没有不断的外源性或内源性信息的输入和创造,将没有思维的发展和智能的进步。信息开放性是和合思维的生命力的活水之一。

3.文化创生性。文化是人类智能实践的生命和创生物。继承不是因袭,而是学习创造,原生文化的智能转生、再生;发展意蕴发明创造,是次生文化的智能完善。若无智能实践的创造化生,人类与动物同伍,均为自然存在。

和合学的理论意义,应在实践活动中赋予。这里所说的意义,仅是从现实理性中获得的一些感受:

1.和合学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最佳的文化方式的选择,它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现代转生,它使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由方法的论争转向文化形态的选择,即使方法的论争落到了实处。

近代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挑战下,在西方武力的侵略下,在世界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提出了种种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主张,即如何继承,如何中西体用,如何创造转化和综合创新的方法问题,而没有涉及现代化的具体文化形态是什么的问题。方法问题的论争往往流于空疏和清谈。笔者提出和合学,回答了现代化的具体文化形态是什么的问题。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它较之依西方文化来诠释演绎,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当代文化或哲学要有意义得多。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方法论争,犹如唐代至北宋在外来佛教文化的挑战下,在唐中叶和五代十国长期社会失序、道德沦丧、精神失落冲击下,对儒、释、道三家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一样,这种方法讨论了几个世纪,也没有把三家文化融合起来,重建新的形上学和精神家园。到了宋代程颢提出:“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见《二程集》,424页。这就把兼容并蓄的方法落实到“天理”文化形态上。不仅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文化,而且开创了理学文化的新时代。

2.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绍承,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新生。新生或转生的主旨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这个人文精神的生命智慧,便是和合。人文精神的重要意蕴是人的生存、为什么生存和怎样生存,是对人的价值意义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痛苦的解脱的思考。它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是一种属人的终极关怀。一定时代的文化人文精神均有相应“终极关怀”的设定。和合是人类的终极生存模式与命运的设计,它是未来人类文化精神走向的基本方向。

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里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关注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时期,人文精神有它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和合是当今时代人文精神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和合基本内涵的规定,既彰显了文化人文精神的存在方式,又凸现了和合学“终极关怀”的具体理路。和合学所重建的人文精神“终极”意义的价值目标或价值理性,是面对未来的关怀,如何与当下具体环境中的制度体制或现实人的生命感受相结合,就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性,同时也是一种工具理性。这就是说,“终极关怀”的设定,既有目标或价值的设定,又有工具操作的设定,和合学是这两者的融突和合。

3.和合学具有未来文化战略的目的和意义。在当前“地球村”、“太空船”的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着许多的冲突和挑战。概而言之,即人与自然的冲突(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民族、种族歧视、战争、贫富差距扩大、贩毒卖淫、恐怖活动等),人与人的冲突(道德沦丧、人际疏离等),心灵的冲突(孤独、苦闷、失落等),文明的冲突(各文明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的差异)。此五大冲突时时困扰着人类。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指出:人类正在迅速走向灾难,“非物质的东西对他没有吸引力,甚至连同自己的同类,他们也认为不值得考虑……他们之中有许多已成为数字而不是人”。人性在为科技发展而进行的疯狂竞赛中逐渐丧失。在这个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阴影里,和合学以它融突而和合的人文精神,为人类追求发展指出了化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之道。

为此,和合学提出了21世纪的五大文化原理,即五大中心价值,以回应五大冲突。(1)和生原理;(2)和处原理;(3)和立原理;(4)和达原理;(5)和爱原理。以此作为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之道,以实现和合的境界。

4.和合学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道。人类的进步不应以毁灭自己为代价,而应在保存自己、使自己生存得更好的前提下求进步、求发展。这样,人类最佳选择是返回自身,从“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中吸取力量和资源。

现代文明的发展,给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紧张、焦虑、忧郁、死亡……客观地摆在人的面前,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贫乏,道德的迷失与意义的危机,如一条条阴影缠绕在人的头上。在当今科学技术不可能完全解决人生问题之际,和合学责无旁贷地肩负了这一课题。

关注人生,塑造一个健全人格,无疑是和合学的鹄的。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能动的、创造的主体。和合学给人生这一理性存在物以关切,不是意味着要沦为某种现世的人生哲学或修身训诫。人生的有限与无限、忧与乐、爱与恨、成与败……总给人以无尽的哲理沉思。健全人格的总的样态是时代主体精神的基本存在方式和总体形态。所以和合学内在地体现这一方面,亦就体现了当代人生存状态的基本方面。人生是主体生存样态,又是文化人文精神的个体要素,和合学的描述为此提供了方向。

人对人生目的、意义及人际关系的看法,便体现了一种伦理精神。它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统括着占主导地位的人的主体性关怀的终极问题。人的现代化问题,体现在主体终极关怀的意义问题上,就是伦理精神的现代化问题。现代伦理精神的建立对人的现代化的思考具有实践的优先性。和合学以其理性的哲学批判精神,通过对终极关怀的设定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为现代伦理精神的重建设计了一种令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光喊口号,于事无补。任何一种文化走向世界,它能否为世界所承认并乐意融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中,需要依靠自己的文化实力。文化实力的判断标准是,在现代它能否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化解之道。和合学的宗旨,便是依据对人类文化新世纪发展前景的战略预见,建构和合学的和合结构系统,作为和合学立论的主体和骨架。和合学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无限实力。

哲学是爱智之学,它的本质在于寻求爱智。因此,哲学总意味着“在途中”,和合学亦是“在途中”,它是一种生生不息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