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警惕政策性致贫

任何社会大规模的利益结构变迁,都不是偶然的成功或失误造成的,而是政策选择的结果。全球化是一个政策性致贫的体制,它导致一国之内财富向精英流动,国家之间财富向发达国家流动,制度性地制造着贫穷阶层和贫穷国家。

一国财富的分配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国际进行分配,一个是在国内各阶层之间进行分配,二者交织在一起。中国国民财富的大规模流失,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实,是包括发达国家精英集团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知的事实。笔者的发现是,国际分配中财富的大量流失与国内的分配不公互为因果——分配不公导致贫富悬殊,贫富悬殊导致需求不足,内需不足导致出口依赖,特殊的出口导向导致财富流失。这就是我们一直反复强调的、困扰中国经济的“铁三角”,在《中国,你要警惕》一书中有详细阐述。不解决国内分配不公,就无法解决财富的大规模流失。在国际国内两个分配层次都不公平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很难解决不包容的问题,中国的中下层就不可能摆脱艰难的处境。

本书反对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并以此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它是要把落后当成优势固定下来,让暂时落后的国家,永远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有人说,咱们中国工人的工资低,是比较优势,我们要发扬这种优势,就应该继续实施低工资政策;假如我们提高工人工资就失去了比较优势。这种发展方式从出发点到归宿点,都是低工资。这种低成本竞争战略是贫富悬殊的始作俑者。

实施低成本竞争战略的关键就是能否成功打造低收入洼地。过去,推行私有化和破除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低收入洼地。私有化的推行导致几千万工人下岗,转制以后工人收入大幅度下降,许多中小私有企业工人的工资在过去十多年中停滞不前,农民工长期低工资,这些有力地降低了工人的直接工资。而在教育、住房、医疗等公共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的缺乏等,则大幅度降低了二次分配的作用。所有这些,为中国“成功”地打造出了低收入洼地。中国的出口繁荣就建立在这个洼地上。但是,这种“成功和繁荣”却是中下层的“失败和贫困”。(参见第五章和第五篇)

笔者在国际金融体系里摸爬滚打了许多年,亲历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并为许多人曲解邓小平而不平。许多人打着邓小平的旗号各取所需。邓小平是提倡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二者绝对不能割裂。因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另一面,就是让大多数人先(相对地)穷下去。而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邓小平是不能容忍大多数人永远穷下去的。所以,他反复强调最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才是目的。没有共同富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固化起来,就变成了大多数人永远地穷下去。低成本竞争战略无法实现共同富裕,那些打造低收入洼地的政策措施,比如私有化,只能导致更加严重的贫富悬殊,只能导致内需更加不足,在全球性生产过剩的今天,中国将无法破解出口难题。

本书原名《选择和崛起》,成于经济危机最高峰的2008—2009年之间,带有那个特殊阶段的色彩。几年下来,书中的许多分析和预测,都在现实中演绎着。中国遭遇着出口危机,中国经济不得不转向内需。这为中国实施一定程度的保护主义提供了历史性机会。中国应当通过关税政策、非关税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国家采购政策、自主技术标准政策、高标准的准入政策,以及汇率政策等等,扶持和保护核心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高收入工作岗位,为创造共同富裕的高收入社会创造必要条件(参见第十八章)。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曹沁颖女士为本书再版所做的大量工作。

曹沁颖女士约我为再版撰写序言。以上文字,记以为序。

黄树东

2012年4月8日星期日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