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报告2005—201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改革发展概述

“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办社方向和办社宗旨,坚定地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服务,传播先进文化,传递知识信息,促进教书育人,为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繁荣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和推进自然科学进步作出了新的贡献。

“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多种载体互动进一步拓展。截至2010年,全国高校出版社发展到104家,占全国581家出版社的18%。高校出版社门类齐全,布局广泛,遍布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综合类出版社30家,理工类出版社43家,文科类出版社19家,师范类出版社12家;教育部主管的出版社60家,其他部委主管的出版社12家,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出版社32家。高校出版社积极适应跨媒体出版的新趋势,部分出版社已发展成为多种载体互动、多种出版形式共存的出版社,绝大多数出版社已开始与数字出版企业合作,对拥有出版权的存量出版物进行数字化整理;有13家出版社同时拥有图书和音像两类出版权;18家同时拥有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两类出版权;33家同时拥有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三类出版权;32家拥有网络出版权。

“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按照中央部署,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有转制任务的98家高校出版社分三批进行了转制,各高校出版社按照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关于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和《高校出版社转制工作规程》,以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注册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人员安置方案,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等。已有82家出版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设出版社,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为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奠定了基础。高校出版社转制完成后,在全国出版业集团化发展的形势下进一步探索改革之路:有的出版社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与其他高校出版社联合重组,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有的出版社内部拓展,自我裂变,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有的出版社按照市场规则,拟引入战略投资者,借社会资本做强出版社;绝大多数高校出版社仍在积极探索走“专”、“精”、“特”专业化发展之路。高校出版社的新体制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下一步的改革明确了方向与目标。

“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创新能力,优化出版物结构,积极主动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校出版社坚持办社宗旨,以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为己任,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教育改革需求,出版了大量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材与教学用书。“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共出版各级各类教材和教育用书99597种,满足了各级各类教育的需要,特别是高校出版社紧密结合高校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积极出版了大量高校教材,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756种。高校出版社积极组织出版原创性的、具有时代精神与特色的精品力作,出版了研究和解决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学术著作,出版了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研究最新成果的著作,开发有深度,有较高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出版项目。“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共出版学术著作27262种。多种出版物在国家出版物评奖中获奖,得到社会和业界的好评与赞誉。

“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整体经营状况良好,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进一步提升了实力和竞争力。高校出版社“十一五”末比“十五”末出版图书品种增长57.47%(2005年55670种,2010年87661种);生产码洋增长45.73%(2005年121.26亿元,2010年176.71亿元);销售收入增长39.09%(2005年57.41亿元,2010年79.85亿元)。2010年,高校出版社生产码洋超过1亿元的有40家,超过5亿元的有8家,超过10亿元的有3家;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有22家。高校出版社在“十一五”期间共向学校上缴投资回报16.72亿元,积极支持了高等学校的建设,为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提供支撑。根据《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的综合分析,在全国单体出版社竞争力最强的前十名出版社中高校出版社占据两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名列第四位与第九位。

“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顺应我国数字出版形势,积极参与了数字出版。高校出版社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研究探索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出版的新途径、新模式,不断探索教育出版领域数字化发展模式。在数字出版迅猛来临之际,绝大多数高校出版社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在机构、人员、制度、技术和管理方面进行了调整、充实和完善。高校出版社因社制宜地开展了数字出版工作:绝大多数出版社对具有出版权的出版物进行了数字化整理;有的出版社开发了数字产品,如在线词典、在线教育、在线学术出版、试题库产品、协同翻译、网络教材、手机词典、手机英语教程等;有的出版社充分发挥专业出版社的特点,利用专业出版资源建立起数字出版平台;有的出版社以精品教材作为切入点,将各个层次的教材进行碎片化、结构化,以知识体系为框架,将相关资源统合起来,形成可以提供全方位多维度教学服务的资源库;有的出版社积极搭建网络出版资源平台和网络出版技术平台,建立网上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了纸载体印刷型出版物向网络出版物的转型,实现了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全国高校出版社公共门户网站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构建了集信息资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在2010年全国出版业网站评选中,荣获“十一五”突出成就网站。

“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成效显著,为我国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出版社“走出去”战略致力于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科学文化的世界传播;“走出去”战略的模式与途径主要是:自主版权的输出、建立海外营销网络销售本版图书、利用国外专家策划外向型选题、利用品牌产品带动其他产品“走出去”等。高校出版社积极参与北京、法兰克福、伦敦等国际书展,利用书展平台,与国外多家出版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断加大对外出版交流,推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高校出版社还积极参与了“十一五”期间启动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国家对外重大文化工程,积极将优秀出版物向海外翻译、出版、推广。多家高校出版社获得“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优秀奖”。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10年度综合排名单体出版社前十名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榜上有名。“十一五”期间高校出版社共输出版权2951种,比“十五”期间1703种增长73.28%。高校出版社在“十一五”期间还积极稳妥地引进了我国教育需要的各类教材和教学用书,共引进版权13666种,比“十五”期间11373种增长20.16%,将国外先进科学文化融入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之中。

“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高校出版社的队伍建设制度逐渐完善,高校出版社负责人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和一般从业人员须具备国家规定的新闻出版职业资格条件已列入各社的出版队伍建设制度中,各出版社注重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版权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相应的培养、保障制度,保证了高校出版队伍的专业化。高校出版社适应高校出版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已基本上采用公开招聘人员、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提升了出版队伍的竞争力。高校出版社人员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化,并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后劲。截至2010年,高校出版社有从业人员10934人,与2005年相比,从业人员增长18.23%;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3262人,占总人数的29.83%,具有大学本专科学历的人数为6325人,占总人数的57.85%;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人数为1787人,占总人数的16.34%,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数为3127人,占总人数的28.60%。高校出版社已形成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精干优化、结构合理的出版队伍,领军人物脱颖而出,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有多人被评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以及国家出版行业先进人物。

“十一五”时期,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积极推进高校出版社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团结广大高校出版工作者,紧紧围绕高校出版社改革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出版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深入开展编辑出版发行理论研究,积极开展优秀教材、图书评奖活动,积极组织国际交流和参与国际书展,大力开拓高校出版物市场,尽力维护高校出版社的权益,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主动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灾区捐赠教材与图书,积极建设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切实起到了密切党和政府与高校出版工作者之间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切实按照新时期政府对协会提出的“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要求,履行了协会的职责。

总之,“十一五”时期,高校出版社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好,好书累累,人才济济,成为我国出版业中有发展实力和潜力的生力军,并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出版社发展之路,为“十二五”时期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