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变态横行的世界,如何证明你不是神经病?——怪癖行为分析

人们有时对一样东西有着无比执着的态度和无限的热爱,只要拥有了这样东西,便会感觉自己的世界充满幸福。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理智克制这种欲望,并且控制自己不做出越轨行为。但是有些人却无法克制内心对这欲望所带来的幸福的渴望,甚至会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不择手段,使精神陷入一种癫狂状态。

这些人在我们身边也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只是他们的各种怪癖都被隐藏了起来,这是不能为人所知道的污点,一旦公之于众,那么迎接他们的便是无尽的谩骂和羞辱。为了伪装自己,他们将自己“装扮”成普通人,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怎么也无法克制疯狂的想法。如恋物癖、异装癖、性别认定障碍等,这些怪癖并不是病人的精神出了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的心理。而他们会有怎样的失控行为表现呢?

“迫不得已”的变态行为:恋物癖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就喜欢收集古董香水或者芭比娃娃,他们会不惜高价向拥有者购买,因为这些对别人来说或许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对他们而言却是无价之宝。

在心理学领域并换一种收集对象,这便成了一种心理疾病,医学给出的专业名词为“恋物癖”,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强烈性欲望的指引下,无法克制地反复收集异性使用过的东西,且他们爱恋的东西都是和异性的身体有着直接密切接触的。

我们对恋物癖患者的行为定义有两种,一种是患者所收集的物品都是异性穿戴过的,通过这些带有异性味道的东西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求;另外一种则是恋物癖患者不只对那些异性直接穿戴的物品爱恋不已,更对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有着深深的眷恋,这其中也包含与异性没有关系的物品。这里所要介绍的恋物癖是第一种。

患上这种恋物癖的大多是男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异性身体或者异性的性器官通常是不感兴趣的,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是与异性身体有密切接触的物品。他们以此代替正常生理上的性需求,获得生理上的满足以及心理上的幸福感。

20岁的日本学生秋本旭成绩优异,是身边人的榜样,且于18岁时就被美国名牌大学录取。就是这样一位优等生,却有着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癖好——喜欢偷盗异性穿过的内衣。

在秋本13岁的时候,他第一次从自己小姨妈那里偷到一件女士内衣,并将内衣偷偷带回家,在夜晚反复地拿出来抚摸。他发现自己心里会因此而产生一种不可言明的满足感,身体随之也产生了极度兴奋的感觉。从这一刻开始,他便沉迷于这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愉悦感。因为他样貌普通,再加上年龄过小,并没有在学校交到女朋友,所以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性行为来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因此,他就只能在夜晚用抚摸女士内衣的行为来发泄欲望。这种行为持续时间久了,他就爱上了女士内衣。同时,这种爱恋的欲望开始控制秋本,让他无法自拔,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需要,他开始尝试偷女士内衣,并在这种禁忌隐秘的行为中得到性满足。

秋本每次看到晾在外面的女士内衣,都有想偷回家的冲动。偷窃的时候,他也曾感到不安和无助,但是这个过程只持续了几分钟,欲望便战胜了他的理智。他最初只是一个月偷两件,后来发展成每天都去偷。这种让人羞耻的行为使得他没有办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只能生活在黑暗的阴影中。

秋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可耻的,偷内衣的时候也会害怕被人抓住,一旦这个秘密被人发现,那么他在别人心中优良学生的印象便会荡然无存,但是他就是停不下来。在偷盗成功后,那种心理的兴奋是任何成就都无法替代的,就好像吸毒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当然,秋本在事后会很懊悔,对自己的行为憎恨万分。为了缓解这种情绪,他会把偷来的内衣烧掉,或者用剪刀剪得粉碎,然后丢到垃圾桶中。他再三告诫自己,不能再有下一次了,但是这都没起到什么效果,等到他再次看到被晾在外面的女士内衣时,还是会忍不住偷回家。他被这种疯狂的恋物癖折磨着,为了得到解脱,甚至不惜割腕自杀。可惜仍旧没有用,他被及时送医并得到救治,平安归家后,他依旧克制不住偷盗女士内衣的欲望,于是故态复萌。

在他前往美国读书的数年中,为了摆脱偷内衣的癖好,他开始不断地自残和自杀,心中充满矛盾和挣扎,他的性格也从原来的开朗热情变得内向寡言,每天都在怀疑别人是不是知道了他的秘密,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为了弥补偷盗行为带来的愧疚和不安,秋本在学校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因此得到了教授的喜爱,还将他带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进行单独教导。秋本偷盗内衣的行为就这样被很好地掩藏在了他骄人的成绩下。

但是,纸终究有包不住火的时候。在学校里,女生都将内衣晾在室内,他没有办法在外面偷到。可为了满足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他铤而走险,潜入女生宿舍偷取内衣。开始的时候,他成功了几次,因为这种偷盗方式更加刺激,使得秋本在感官体验上更加着迷,再加上内衣被偷的女生没有声张,他渐渐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发展成了被抓时的肆无忌惮。

秋本被抓住时,他的家人、同学和教授都感到震惊不已,无法想象秋本会是这样一个有着怪癖的人。警察将秋本带回警局,在关押室内发现他的身上有很多伤痕,经过询问得知,这都是秋本在事后对自己的惩罚,但这些悔恨的伤痕仍旧克制不住他偷内衣的行为。警察向秋本的父母建议为他进行心理评估,以此确定秋本的心理和精神状况是否正常。

心理医生在与秋本交谈后,为秋本的行为做出了诊断,他得了恋物癖,随后秋本便被转移到疗养院进行心理治疗。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患上恋物癖呢?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疯狂的举动?

大多数恋物癖患者性心理都存在异常,他们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到莫名的担忧,害怕被嘲笑,可又无法克制对性的强烈欲望,在自己无法与正常的异性发生关系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异性使用过、有直接接触的物品上,或者异性身体的某个部位。患者为了得到性满足,会不断地收集这些自己迷恋的物品。

恋物癖的产生大多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性的好奇与渴望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诱发性心理出现问题,最终导致患上恋物癖。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想要得到心爱的物品,而且这种冲动是没有办法克制的。恋物癖严重者在面对异性身体的时候,是没有太多兴趣的,而是把对性的满足都放在了物品上,至于物品是什么,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他们把迷恋的物品作为满足自己性欲的唯一手段,便不会再想与异性发生性行为。

医生认为,大部分恋物癖患者存在性变态心理,他们的精神状况不是很好,在痴迷异性物品时,大多会有抑郁、焦躁的情绪产生。这种癖好常常是一种性幼稚的表现,在刚刚露出苗头的时候,是可以被掐灭的。恋物癖会给真正的性爱带来阻碍,也会给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一旦患上恋物癖,患者要积极去看心理医生,也要相信这是完全可以治好的。

如何让恋物癖患者与心爱的物品说“再见”

恋物癖是一种性变态心理,是患者对自己心仪物品的错误爱恋方式。这种心理疾病一经发现,就必须尽快就医,否则就会纠缠患者一生,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毁灭式的打击。

让恋物癖患者与心爱的“情人”说再见谈何容易?这就如同让热恋中的情侣分手一样。患者们会为了心爱的物品相思成疾,整日郁郁寡欢,只有再次与“爱人”相聚,才能获得心灵的慰藉。因此,我们不能靠蛮力阻止,要开动脑筋,想出更加稳妥的办法,让他们和平分手。

热恋中的人是不容易被拆散的,而对“棒打鸳鸯”的力量,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共同对抗拆散他们的人。对恋物癖患者来说,这样的逆反心理也是存在的,当我们强行插手矫正他们的心理疾病时,就如拆散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心情将同失去真正的爱人一般痛苦,并就此产生抗拒治疗的心理。所以,医生为了让恋物癖患者的治疗能够更加平和,就运用了适用于现实男女分手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治疗,就是现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厌恶治疗法。

当然,治疗恋物癖的方法还包含认知治疗、暗示治疗等,在临床治疗中,这些方法会结合在一起使用。医生会以病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心理状况、以及发病程度等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同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我们现在就以上文中的秋本旭作为治疗案例,讲述具体治疗的过程。

医生为秋本制定的是以认知治疗和暗示治疗为主,其他治疗方法为辅的治疗方案。暗示治疗,就是运用肢体语言或者其他方式,使患者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接收到医生给予的积极暗示,从而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赞同医生的观点和思想理念,以此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罪感。

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先与秋本进行了沟通,让他尽量放松心情,并根据交流中所讲述的内容及发病过程帮助他寻找患病的原因,同时也为他讲解正常人的性心理发育情况,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为他建立正确的性认知。

医生通过分析秋本幼年时偷盗姨妈家的内衣并获得第一次性体验,与他之后长期偷盗内衣来满足性需要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让秋本明白他通过偷盗女士内衣而不是与异性有任何性接触来满足性需求的行为是一种性心理。只是因为他的第一次性经历是通过女士内衣而得到的性满足,以及他在之后的生活中没有通过正常的性行为来满足性需求,才使他逐渐产生了歪曲的性观念和变态的性心理,最终造成他在性行为上的扭曲。

医生对秋本讲述了正常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行为,让秋本明白他的性行为是不健康的,并对秋本进行暗示和引导,使他明白在无法通过正常的性行为发泄欲望时,用幼稚的不健康的方式满足性需求是不对的,成年以后,应该用成年人的方式满足性需要,性行为只能发生在两个人类之间,正常人不会将性作用于物品之上的。

这是治疗的最初阶段,医生采用了认知治疗的方法,帮助秋本建立了一个正确的性认知。当然,仅仅使秋本在对性认知上进行改正,以及重新确立自信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暗示治疗,以帮助秋本改掉因为恋物癖带来的自残、抑郁等其他的精神疾病。

秋本告诉医生,他每次在偷完内衣并满足性需求后都非常后悔,而且对自己的行为也会感到厌恶,但每当他看到女士内衣的时候,还是无法控制心中偷盗的欲望。他用锋利的刀具自残,希望用这种方式阻止自己的行为,但都无济于事。

为此,秋本感到无地自容,精神承受着巨大压力,导致了经常性的失眠、抑郁,甚至出现了自杀倾向。为了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医生给他开了没有疗效,但对身体也没有副作用的药物,例如钙片等,并告诉秋本,这些药物是专门治疗恋物癖的,而且疗效非常好。在已经进行的认知治疗的帮助下,服用药物后的秋本精神状态开始转好。这个阶段的治疗需要医生对他进行心理暗示,而药物只是暗示治疗方法的辅助道具。随着精神状态的逐渐转好,一切都开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使秋本重新建立了治好恋物癖的决心。

在认知治疗和暗示治疗的帮助下,秋本的治疗非常顺利,他的症状在逐渐减轻。但是,如果想要彻底治疗恋物癖,还要进行厌恶治疗,这是治疗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接受厌恶治疗后,秋本才能彻底痊愈。

厌恶惩罚,指的是恋物癖患者在把玩物品的时候,思考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使自己在心理上厌恶这种行为,久而久之,患者把玩性物品的时间就会减少。恋物癖患者其实就如瘾君子一般,对某样物品产生严重的依赖,他们只有拥有这样物品,才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才会感觉人生是幸福的。对恋物癖的厌恶治疗就是让他们开始厌恶自己曾经深爱的物品,不再深陷对物品的迷恋之中不可自拔。

恋物癖患者所迷恋的物品大部分是在实际生活中无法与异性进行正常的性行为,但自己又想要发泄性欲望时偶然出现在他们身边的特定物品,这些物品刚好能够满足他们的性需求。他们通过这个物品得到性满足,并在长时间使用这个物品满足自己性需要的过程中形成条件反射,而这个条件反射在他们反复使用物品得到快感中被固定起来,恋物癖就此成型了。

为了将秋本形成的恋物癖条件反射消除,就需要在他想抚摸内衣满足性需求的时候惩罚他。医生告诉秋本,每当他有碰触内衣的想法时,就要在脑海中想到他会到医院进行治疗——这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在偷窃内衣被抓后才会请医生进行诊治。医生让他想想当时的情况是多么让人羞愧,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行为被曝光后所面临的压力,以及今后将要面对的人生。如果这样还不能阻止秋本恋物的行为,医生就会采用更为激烈的手段,在他把玩内衣获得性满足的时候突然给他一记厌恶惩罚,使他终止恋物行为。

厌恶惩罚中有正惩罚和负惩罚之分,正惩罚是让患者思考因为恋物所受到的各种指责和羞辱,以此来刺激他们为了尊严而放弃恋物行为;负惩罚便是使患者不能再通过恋物得到性满足,用这种方法消除恋物行为。通过这些治疗,可以帮助秋本战胜自己的欲望,不再通过偷盗内衣和把玩内衣获得刺激和性快感。

一切不为生活所迫的偷盗行为都是精神病

21岁的劳拉正在警察局内等待律师的到来,她的罪名是在商场偷盗衣服,而且这已经不是劳拉第一次因盗窃罪被抓进来了。她安静地坐在警察的对面,整个警察局的人都认识这位惯犯。其实劳拉家境很富有,她去商场偷衣服的时候,还开着兰博基尼。她在第一次被抓的时候就告诉警察,她不是为了生活才偷东西,而是喜欢偷东西时的感觉。

劳拉第一次喜欢上偷东西的感觉是15岁,那时她到商场买衣服,看中了专柜中的一件长裙子,可是在她前往试衣间试衣服的时候,放在外面新买的另外一件衣服被偷走了,她发现后非常生气,即便这件事情过去很久,劳拉依旧耿耿于怀。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劳拉再度到这家商场买东西,她一进商场,就发现有一件和自己被偷的衣服一模一样的衣服挂在衣架上。那个时候,她着魔般地伸出双手,快速地将这件衣服放入自己的手袋里,并在紧张不安中飞速地离开了商场。在这个过程里,竟然没有人发现她的行为。劳拉回到家中,将衣服拿出来穿到身上,心里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感。但是这种激情热度很快就过去了,劳拉感觉心中空荡荡的,忍不住再次到商场偷窃以寻求刺激。从这一刻起,劳拉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偷盗生涯。

她来往于各个商场,在自己购买衣服的时候,将导购员指挥得团团转,将试穿的所有衣服放在桌子上,让桌子看起来很凌乱,导购员也无法点清衣服的件数,然后劳拉就在购买衣服时趁导购员不注意将桌子上的某件衣服放入到手袋中。当然,劳拉并不止是偷衣服,她也会顺走超市货架上的东西。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她19岁被抓。

劳拉的家境富裕,父母每月都会给她超过一万美金的零花钱,足够满足她的日常花销,可她就是控制不住想偷东西的欲望。那些被偷回来的衣服只穿了一次就被扔到柜子中,仅仅是为了满足她偷东西的欲望和刺激感。等到这种感觉消失后,她就再次偷窃。

劳拉第一次被抓的时候也非常苦恼,她向警察诉说,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要进了商场,就算有能力购买衣服,也会在买衣服的时候偷走一两件来满足自己偷东西的欲望。而当满足了这种偷东西的刺激感后,她也会非常后悔,毕竟在他人眼中,自己不是坏孩子,她是篮球队的啦啦队队长,非常受人喜爱和尊敬。

劳拉第一次被抓住时,她的父母向商场赔偿了损失,所以在经过教育后,警察就将劳拉放回了家。最初时候,劳拉的父母对她严加看管,她也停止了偷窃行为,但没过多久,劳拉便忍不住到商场再次开始偷盗生活。她的父母对此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劳拉一旦停止偷盗,便会像行尸走肉一般,感觉生活失去了乐趣,无计可施的父母只能放任自流,在她每次被抓后,便按原价给商场支付损失。

劳拉也想不通,她也不想自己从一个人人爱慕的啦啦队队长变成人人喊打的小偷,可她就是无法控制双手,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欲望。

其实,从劳拉的偷盗表现来看,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需要被谴责的违背道德的行为。心理医生认为这是病态的偷盗癖,是需要治疗的,而不是放任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趋恶化。

心理医生给出的偷盗癖的定义,是指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出现、没有目的性的无法克制偷盗欲望而产生的偷盗行为,这与为了金钱而偷盗的行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偷盗癖患者会去偷东西,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等经济方面的原因,他们什么都偷,并不会因为货架上的商品不值钱而放弃,即便因为偷盗被警察抓住,导致名声受损,也无法阻止他们。因此,偷盗癖就犹如强迫症一样,在欲望的支配下无法自控。因此,我们也将偷盗癖称为强迫性偷盗。

心理医学研究证明,患有强迫性偷盗的患者心中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说,他们因为某种原因对偷盗的行为乐此不疲。偷盗人遇到的外在环境不同,原因也各有差异,但是他们的外在表现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停歇地偷窃,将心中积压很久的抑郁情绪发泄出来,或者通过偷盗来获得刺激。劳拉的衣服被偷走,心中无法释怀,因此在心中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冲击。所以,在看到与自己被盗的一样的衣服挂在衣架上时,她仿佛回到了被偷的现场,为了报复以及发泄不满,她就将衣服偷走了。

之后,她的潜意识开始对自己催眠,觉得别人能偷东西,那自己也能偷东西。为自己这个行为找到完美的借口后,她开始放纵地偷窃。有研究证明,患有偷盗癖的人中有一部分性格都比较倔强,自尊心非常强,交友的范围并不广泛,也更加自私自利。患者普遍存在非常强的报复心理,任何能够让他们感到被侮辱的事情都可能引发他们的报复行为。

偷盗成功后,患者会产生诡异的成就感,这让他们更加喜欢这种行为,为了能够获得刺激感,他们不断地进行偷盗,并最终将这种行为在大脑中固定下来,形成条件反射,导致偷盗癖的形成。

若想改正偷盗癖患者的行为,就需要在患者偷盗后阻止其获得成就感和刺激感,同时要让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恶痛绝。只要没有了心理上的刺激作为支撑,患者的偷盗行为就会减少,最终恢复正常。

偷盗癖——破罐破摔,还是挣扎求存?

60岁的铃木清毕业于京都的名牌大学,是位较有名气的建筑师。他与妻子生活在东山区,每年的薪资超过800万日元,生活富足无忧。

铃木清放假休息的时候会陪伴妻子到商场中买东西,每当妻子去试衣间试衣服时,他并不是单纯地在外等待,而是四处查看,如果发现有还没拿走的新衣服,他就迅速拿起来放入妻子的包中,然后若无其事地偷偷带走,回到家后,又在妻子不注意时将衣服收起来。铃木并不在乎他偷回来的衣服能不能穿,只求偷窃过程的刺激感觉,这让他本来因为工作压力导致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

铃木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位成功人士,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有偷盗癖。原来铃木在建筑师行业扬名以后,精神压力的骤然增加导致他夜不能寐,总担心自己的建筑设计会被媒体嘲讽或项目失败。久而久之,他的精神状况变得越来越不好。直到有一天,妻子带着他到公园散心,在妻子与人说话时,他趁人不备偷走了别人放在路边的运动外套。这是他第一次偷东西,也让他第一次感觉到了偷东西的愉快,而且这次盗窃体验使他的精神状况奇迹般地有所好转了,这让妻子误以为经常出门散心会为铃木提供帮助,所以经常与他一起出门散步和购物,这为铃木偷盗提供了便利。

某个休假日,铃木与妻子前往奈良旅游,行走至东向商店街时,铃木的偷盗癖再度发作了。他偷拿了商店的小礼品,可是这次偷盗行为没有成功,还被他的妻子发现了,妻子对此感到非常震惊。回到酒店之后,铃木声泪俱下地对妻子说,他不是有意的,他也很痛恨自己的行为,但是每当心情不好、精神压力过大时,都没有办法克制自己偷盗的欲望。而且偷盗成功后,他会觉得精神很好,心情愉悦,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依旧难以相信,自己成功的建筑师丈夫会是一个偷盗惯犯。

实际上,铃木的偷盗癖主要是因为他的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为了发泄压抑已久的郁闷情绪,他才形成了偷盗癖好。像铃木这样的偷盗成瘾,从精神和心理上来说,主要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方面是人格存在缺陷,这样的人本身就有无法说出口的特殊癖好,例如偷盗癖。患有偷盗癖的人没有办法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欲望,看到东西就想带回家,用偷盗成功的刺激感来填补内心的空白。这类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出现问题,也没有经济困难,只是单纯地想用偷东西得到的乐趣满足自己,是欲望在驱使他们进行偷盗。

另一方面是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他们的情绪会受到外界影响,变得时好时坏。他们在心情不好或者精神抑郁时会不经意间拿走别人的东西,然后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变好了。因此,在又一次心情不好时,他会忍不住再去偷东西,将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出来。时间久了,他们就会采用偷盗的方式转变心情,并最终成为一种习惯。铃木就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精神抑郁,但是他又无法与没有工作的妻子诉说,这样只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这使他只能通过偷盗来发泄情绪。

偷盗癖患者很明确自己的行为是有违法律的,每一次偷盗都会在他们心中增加一次负罪感。如果被抓住,他们面临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这会使他们身败名裂。这样的惩罚对精神已经出现状况的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们偷窃的行为。

通过对铃木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偷盗癖患者因为自己的偷盗行为会背负上沉重的道德枷锁。虽然他们在偷东西的过程中发泄了心里的郁闷,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就会为自己的行为忏悔,渴望有一天能够被人发现,帮助他们摆脱偷窃癖好。

这是偷盗癖患者隐晦的矛盾又挣扎的心理,偷东西的行为也可以被视为他们想要寻求帮助的办法,他们渴望能够将心中的压力和抑郁告诉别人,但是身边却没有能诉说的亲友,为了自我解放,只能开展偷盗行为。

大部分偷盗癖患者都有一种随波逐流的想法,他们认为既然自己已经伸出了罪恶的双手,还能有比这更差的事情发生吗?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们便在偷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还产生了被抓住就自我毁灭的可怕想法,并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满身罪恶的人。

因此,人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压力的时候,不能总想着独自去面对,应该与身边的亲朋好友诉说,即便不能解决麻烦,通过倾诉也能缓解心理压力。因为屈服欲望而做出偷窃行为,最终只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可挽回的毁灭性打击。

难以抵抗的诱惑力——穿上异性的服装

有些人喜欢穿上异性的服装,在镜子前转身走动,像一个真正的女孩那样。当然,也许你并不是同性恋,因为你有爱慕的女孩;也许你只是喜欢女孩子的衣服,因为它们太过漂亮。但不可否认的是,你生病了,这种病是一种心理疾病,名为异装癖。

韩国的金在闻34岁了,是位牙医诊所的医生,刚刚与相恋9年的女友结婚,作为恩爱夫妻,他们获得了亲朋的祝福。

某日,金在闻的妻子因为忘记带一份文件,便折回家来取。当她推开卧室门后,看到本应该上班的丈夫尚在家中,而且丈夫的身上还穿着她的衣服,脸上画着浓妆,在穿衣镜前如女人一样矫揉造作。这一幕使金在闻的妻子非常震惊。看到妻子,金在闻也非常惊慌,他承认了自己患有异装癖的心理疾病,并告诉妻子,他在10岁偷偷穿上女孩衣服时就知道自己的心理可能生病了,可就是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妻子虽然一时无法接受,但还是说服自己冷静下来,并鼓励金在闻前往医院进行治疗。金在闻也感觉不能再讳疾忌医,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心理疾病了。

金在闻是一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帅气男士,我们从外貌和气质上无法看出他居然会喜欢穿女士衣服,且在穿着女士衣服时行为更加女性化。

心理医生跟金在闻沟通后,确定他患上了异装癖,也就是精神医学所说的“异性装扮癖”。医生告诉金在闻,异装癖是非常常见的,只不过这种病症的表现较为隐晦,不易为人所知。

什么是异装癖呢?其实,就是患者通过将异性的衣服和配饰穿在自己身上来满足性的愉悦感,这是一种变异的性需求。异装癖患者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穿戴一两件异性的东西,或者直接将女性服饰穿在自己身上。患有异装癖的人多为男性。

金在闻最开始将自己打扮成女孩子是在10岁的时候,他看到沙发上放着妈妈为表姐买的衣服,很漂亮,他便拿起来穿在了自己身上,并跑到妈妈卧室的镜子前,像个女孩子一样转圈,让裙子飞扬起来。他欣赏着自己的样子,心里产生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异样的愉悦感。

从这一刻开始,他便再也没有停下异装打扮的脚步。如果长时间没有打扮成女孩的样子,他就会感觉焦躁不安,并在家里不断徘徊,然后不由自主地走到妈妈房间抚摸妈妈的衣服。但是这并不能缓解他情绪上的不安,只有穿上异性的衣服,他的情绪才能稳定下来。因此,每当家中只有他一人时,他就会把妈妈或姐妹的衣服穿在身上,还用她们的化妆品在自己的脸上涂抹,让自己看起来更像女孩,然后到镜子前欣赏一番自己的模样,这时他就能感到异样的愉悦感,情绪也会逐渐平静下来。

金在闻17岁时,穿异装的次数有了明显上升。有了零花钱后,他便偷偷去买喜欢的女性衣服。处在青春期的他不再是单纯地欣赏穿上女装的自己,而是在穿女装的过程中感受性满足。他甚至会在手淫的时候幻想自己穿女装的模样,以此得到性满足。

交到女朋友之后,两人在性生活上并没有出现问题,他认为自己已经交了女朋友,并有了正常的性生活,就不会再有异装的癖好了。但事与愿违,女友的长裙、丝袜、高跟鞋等物品对金在闻来说都有着致命的诱惑,他忍不住将这些服饰穿在自己身上,在家中偷偷自娱自乐。但是他的行为终究还是被妻子发现了。

首先要声明的是,异装癖不等同于同性恋,他们的性取向是正常的;其次,异装癖是患者有意识地将异性的衣服穿到身上,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换言之,他们穿上女装就会产生性快感。

其实,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对另外一种性别的向往与渴望。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人类的人格中都有两种性别,一种是“阿尼玛”,另一种是“阿尼姆斯”。“阿尼玛”指的是男性的人格中存在女性特征,当男性人格中的“阿尼玛”非常多时,男性就会渴望变成女性,展现女性的特征;而“阿尼姆斯”是指女性的人格中存在男性特征,当女性人格中的“阿尼姆斯”非常多时,女性就会展现出男性的特征——更具野心,并与男性一样不放弃追逐权利的脚步。

如果一个男性长期成长在一个女性环绕的家庭中,往往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男性的特征,他们的性格相较于其他男孩子更加柔弱,情绪也比较敏感,渐渐地便会脱离男孩子的群体,来到女生中间玩耍。久而久之,他会对自己本身的男性特征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会为此感到惶恐不安。但是到了女孩中间,他会产生安全感,并觉得自己就是个小女孩。

可真实的性别总是冲击着他们的安全感,为了能够获得心灵的慰藉,他们便将目光投放到女性服装上,甚至在穿着女装的时候产生了性满足。他们开始沉迷异装打扮,逐渐在心理上无法摆脱“异装癖”。

异装癖:窥探内心,寻访缘由

在一般情况下,未婚的“异装癖”患者会购买心仪的异性服装,而已婚的会选择穿着妻子的衣服,并且在穿着女性衣服时都会对自己的仪容进行仔细装扮。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因为好奇才穿戴异装,但是没想到会因此上瘾。他们为了防止别人知道自己的癖好,都是偷偷地穿着。因为喜爱女装的心情无法被抑制,他们总会忍不住将女性化妆品和各种配饰买回来使用,开始在家中从头到脚地换上女性装扮,并在镜子面前扭捏走动,直到最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穿着女性衣服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

“异装癖”患者因为穿上女装而感觉自己变得美丽优雅,在心中升起对自己女装扮相的无限喜爱,而且他们在看到自己的女性装扮后,糟糕的心情会变得快乐。青春期后伴随着性成熟,异装癖患者还会通过穿着女性衣服得到性满足,从而使他们对装扮成女性产生了更高的热情。

也许人们会好奇,为什么异装癖患者会有想要穿着异性服装的心理?是什么导致他们喜欢自己的女装扮相?他们在穿上女装后心中在想什么?其实,这也是我们想要了解的异装癖的内心世界。

这需要从他们年幼的经历说起,在患者年幼时,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认知还不是很成熟,再加上当他们表现出喜欢异性服装的行为时,身边的人没有及时进行纠正,这最终导致他们的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指的是当下的行为举止和以前对自己行为举止的认知不相符。以前的行为举止基本上是积极的、有正能量的,而现在却将一个积极的认知导向了与此对立的负面认知,让人的情绪处在焦躁不安中。异装癖患者通过穿着女装使情绪得到安宁,由此引发了认知失调。

研究表明,异装癖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心理问题。异装癖患者在幼年时就可能已经听过或者见过两性行为,并因此留下了负面的印象,所以在思想中对两性关系存在着抵触。因此异装癖患者中的大部分在进行性行为时习惯穿着异性的衣服,如果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就会对他们正常的性生活造成阻碍。也许异装癖患者正是用这种方式让自己对性行为不再感到害怕和恐慌,使他们的心理在穿着异性服装时趋于正常。

第二,生长的家庭环境存在问题。异装癖的产生与个人的生活成长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或许是患者身边缺少一个真正拥有男子汉气概的人为他们展现男士的魅力;或者他们的家庭中就存在异装癖患者,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使他们也喜欢上了穿着女装,且并不认为这是错误的;或许是家人在他们还是幼童的时候,喜欢将他们打扮成女孩,以满足自己想拥有一个女儿的心理,并在将孩子装扮成女孩时给予更多的宠爱,让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只有自己成为女孩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疼爱。久而久之,这个想法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最终导致他们爱上异装打扮。

第三,教育失误引起的问题。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温顺懂事,同时还以别人家的孩子做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让被教育的男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精神环境中,为了不再被教导,他不自觉地就会想成为那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如果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是女孩子的话,时间一长,男孩子的气质中就会带上女孩的特殊气质。

其实,异装癖患者在初期就通过言行举止告诉别人他们生病了,一般在6岁到18岁之间,他们会表现出对异性服装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并在青春期性萌动时对穿着异性服装的自己产生性冲动。但是,即便这种行为很明显,身边的家人和朋友通常也注意不到。

异装癖患者一般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身穿异装,只是偷偷地在家中对自己的女装扮相进行欣赏,但随着他们在心理上逐渐接受自己的形象,便开始穿着女装,打扮靓丽地出现在公众眼前。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享受自己的快乐。这也就使得普通人开始接触到异装癖,同时也对异装癖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异装癖”这种心理出现问题的性变态并不会对社会或者身边的人产生危害,他们只是喜欢将自己打扮成靓丽的女性,自娱自乐而已,是普通的性偏离。他们的性取向是正常的,甚至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患有异装癖的男子大多会和女性结婚,并在婚姻生活中展现男性魅力,如果他们不说,身边的人很难发现他们有这样的癖好。

该怎么拯救你,那些被遗忘的男子气概

异装癖患者中虽然有一部分已经冲破了传统的观念,但更多的患者会选择对自己的癖好严防死守,终日在隐藏和心惊胆战中度过,所以异装癖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患者在婚后被妻子发现异装行为,大多会以离婚收场,这些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现代医学之中,心理治疗或者精神分析没有给出可以确切根治异装癖的方法,但临床上存在一些通过治疗而痊愈的案例。这些被治好的异装癖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典型,并且异装的目的单纯,渴望被治好的愿望非常强烈。反之,那些希望自己能像真正女性一样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患者并不愿意配合治疗,且对治疗存在抵触心理。

医生在治疗异装癖的时候采用的是“精神分析治疗法”,这需要患者主动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患者的情绪出现问题,或者因为其他原因造成精神不稳定,就需要家人或朋友在身边进行鼓励,劝说他们继续治疗。医生会为患者提供一处安静的治疗室,让他们的精神得到放松。

除了以上几点,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在患者出现异装癖行为的早期,家人就应当立即送他们就医。异装癖多发于儿童或者青少年时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异装癖行为,在尽快就医的同时不要用严厉的态度责骂他们,毕竟他们本身就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压力。这个时候,要用温柔的态度对待他们,带他们出门散心,帮助他们融入到同龄同性的伙伴中,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放松,眼界更加开阔,就此将这种癖好在萌芽时期扼杀。

第二,幸福的婚姻以及妻子的宽容能够帮助成年患者摆脱异装癖。患者在成年后,能够正常与异性相恋,并与之缔结婚姻。如果妻子发现了丈夫异装癖的行为,要试着去接受并包容丈夫的癖好,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鼓励丈夫就医,通过整个家庭的帮助,便可以控制病情。

第三,因为异装癖而产生的性癖好也会随着治疗渐渐好转。有一部分患者会因为异装的癖好形成性功能障碍,他们只有穿着异性的服饰才能获得性快感,或者幻想自己穿着女装的模样才会产生性冲动。作为妻子,切忌打击患者的自信心,要尝试鼓励他们,特别是在进行夫妻性生活的时候。由此帮助他们摆脱精神上的焦虑不安,渐渐使其性功能恢复。

第四,对异装癖患者的认知进行纠正。这个治疗的方法主要针对那些认知失调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安抚沟通的方式唤起患者经历过的幼年时光,去寻找已经被遗忘的导致他患上异装癖的最初原因。然后将原因明确地告知患者,使其明白自己在性别角色识别上受到了某种不正常的限制,让患者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病情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样他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第五,异装癖也可以通过厌恶治疗中的橡圈弹痛法来控制病情。这个方法是在患者的手腕上戴上一根橡皮圈,只要他有想要穿女装的想法和行为,就拉扯橡皮圈使手腕感到疼痛,这样可以抑制心中的欲望,阻止患者想要穿女装的行为。当然,这不是盲目的拉扯,患者必须记住自己拉扯的次数,只有拉扯的次数不断降低,才能说明治疗有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该癖好完全消失。

性别认同障碍的痛苦:奈何不是女娇娥

有些男性在思想上认定自己是女生,羡慕那些打扮青春靓丽的女孩,暗恨自己为什么是男儿身。久而久之,这种想法愈发浓烈,为了能够实现自己成为女性的梦想,有的人不惜去做变性手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报道。也许有人认为这太疯狂,是男人难道不好吗?毕竟男人也是有属于自己的性别魅力的。

其实,这些人并不疯狂,也不是不喜欢男性魅力,而是患上了一种病,即性别认同障碍。患上这种病的人在意识中认定自己的性别与实际相反,并且会产生异性性别才会有的行为。

美国有一位金发碧眼的帅气男孩,他的名字是乔。自从他能记事开始,就在内心里认定自己是个女孩。在上高等中学之前,他都留着金色的长发,打扮成女孩的样子,会像其他女孩一样喜欢织毛衣、设计美丽的裙子。时间久了,身边的朋友都误以为他是个女孩。同时,他很厌恶男孩子会做的事情,比如他认为踢球会流汗,让自己变得不干净,认为聚在一起抽烟打架过于暴力等等。

乔的父亲是一位远洋船上的船长,每年大半的时间都在船上度过,很少有时间能够陪伴乔,而且乔的父亲是一个严肃内敛的人,即便是留在家中,也不会跟乔有过多的交流。乔更多的时候是跟家里的女性长辈待在一起,并从她们身上学习到了女性的特质。乔的女性举止从小到大都在遭受哥哥的无情嘲笑,他讽刺乔娘娘腔,长这么大连属于男人的游戏都没有参加过……即便如此,乔依旧不为所动,每天仍旧快乐地和女性朋友玩闹,跟着家里的女性长辈学做饭、插花,做着女孩会做的所有事情。

乔身边的朋友都是女孩,她们如影随形,并与乔成为了很好的闺蜜。但是,当乔的青春期来临,他的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时,他的闺蜜们才知道这个美丽的金发女郎原来是男孩。她们开始排斥他,将他从姐妹的团队中隔离了出去,而他又不喜欢男孩子的团体,更有曾经把他当成女孩暗恋的男生对他感到恶心,不断地恶意攻击他。随着乔青春期的到来,他产生了性冲动,但他的性幻想对象却不是美貌的女孩子,而是与他一样英俊高大的男性,这些事情都让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使他感到无助和迷茫。

周围的指责和嘲讽压得乔喘不过气来,他终于承受不住了,于是便选择了离家出走,甚至想寻找一处没有人打扰的地方结束自己的生命。幸运的是,他最终被家人找到了。但是从这一天开始,他就再也不想回到学校承受同学和曾经朋友们的冷嘲热讽了。乔坚信自己是女孩子,只是上天在让他来到人世时给错了性别,他渴望能够通过变性手术成为真正的女孩,这样他就可以作为女孩正大光明地生活,并如愿和心爱的男士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了。

通过乔的事例,我们能够了解到他的生理和心理出现了对自己性别认知的偏差。换言之,在他的男儿身中有一颗女性的心,这很容易形成性别认同障碍。这种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非常小,病人多以男性为主,并因为实际生活的地域不同,发病率也不同。

性别认同障碍的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感到不满,并渴望转变成与之相反的性别。这类精神疾病的诊断一般会用在变性人身上。在与这些患者的交流中,医生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与他们的心理性别一致,向别人介绍自己时也会使用心理性别,并且渴望被他人接受。

他们深信自己有着与心理性别一样的感情和心理反应。例如,乔最喜欢的就是为芭比娃娃设计衣服,并为它们穿戴整齐,他还喜欢侍弄家中的花草,用花做各种花球,比任何一个女孩子都乖巧。更重要的是,他如其他女性一样,渴望得到男性的关爱,并将自己摆在女性的角度上看待各种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男人婆”和“娘娘腔”都患有性别认定障碍,这些人只是有着另一种性别的特质,等青春期来临,这种特质就会消失。只有那些抛弃了自己的真正性别,并在心理上认同自己是另一种性别的人才是性别认同障碍患者。

患上性别认同障碍的人大部分都是痛苦的,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真实性别,又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他人的排斥和侮辱,让他们痛苦、迷茫、无助,但是他们的信念是坚定的,并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真正成为女性或者男性,等待期盼的爱情到来。

那些对异性性别的渴望到底来自何方?

性别认同障碍的外在表现存在多样化的特征,心理学家对其形成因素做出了如下归纳:

第一,生物学因素。人类从父母那里得到决定属于个体的基因性别,并在母亲的子宫内发育成胚胎,因为染色体的不同,性别发育随之逐渐定型,有的胚胎发育成为男孩,有的发育成为女孩。不过,胎儿在发育的过程中,如果胚胎的异性激素过高,就会导致女性胎儿产生男生性格或者男性胎儿产生女生性格,他们出生后,便极易形成性别认同障碍。例如,孕妇在孕期中吃了一些含有激素的药物,便会导致激素不稳定,最终造成孩子在性别认同上出现障碍。

第二,生理因素。这是指人们外在的生理肌体出现缺陷,即与性发育有关的生理机能出现问题,如性发育迟缓、性激素不足或者性器官受到损伤等,都可能引发人们对自己性别的认同障碍。

第三,心理因素,指的是人们心中对自己性别的一种主观判定。男性的生理和心理性别一致,表现为强烈的保护欲,展现更多的男性魅力;女性生理和心理性别一致时,表现的是属于女性的柔美,是一个被保护的角色。当生理和心理性别不再一致时,患上性别认同障碍的人就会产生恐慌和焦虑,为了缓解情绪上的不安定,他们会采用转变性别的变性手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男性或者女性。

第四,先天因素,指的是性格中天生就存在着另一种性格的特质。女孩天生就具有男孩性格,生性喜动,体格比普通女性还要健壮;男孩天生爱好安静,举止比女孩还阴柔,长相貌美。

第五,后天因素,这个原因存在很多种,但是更多的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或感情上受到了重创等。其中,家庭的教养方式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占的比重更大,比如有的父母没有女儿,他们为了满足养育女孩的乐趣,便将儿子从小打扮成女孩子,让他们在年幼的时候就有一种自己是女孩的错误性别认定,以至于这种心理认定错误根深蒂固。

不管是在生物学、生理学还是心理上的原因,或者是先天因素的影响,患者的父母都应当注意不能强制要求孩子去改变,而是尽量顺其自然。如果是后天形成的,那么就要查找原因,帮助患者纠正自己的病症,让他们摆脱负面情绪带来的焦躁和不安,得到更好的治疗。

患上性别认同障碍是终生的还是暂时的?很多喜欢男孩东西的女孩,在长大后就会抛弃那些喜好,让自己的行为举止更淑女,而有的人则会认定那个错误的性别,终生生活在痛苦中。

如乔一般,他渴望成为女孩,而且这种渴望已经跟随他超过了20年。在过去的20年中,乔像女孩子一样生活,直到他的青春期来临,再也不能自由自在地做女孩,他备受同学排挤和嘲讽,心中压抑痛苦不安,最终导致他出现自杀的倾向。即便乔通过手术将自己变成女孩,他之前所接受的精神创伤也是不可改变的。所以,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人应该做出一个正确的性别选择,他们的父母也应当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关系着患者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