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一场侵蚀理智的黑暗博弈——妄想心理分析

人们在生活中总能碰到各种各样的“疯子”,他们的思维千奇百怪,正常人完全没有办法与他们沟通。他们有的过于顽固执着,不听任何人的劝告,有着撞上南墙也不回头的个性;有的沉迷疯狂的幻想,想象自己被害与被爱,幻想着别人的背叛对自己的伤害,然后毫无逻辑可言地伤害别人和自己。这些都是他们失去理智的表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患上了偏执狂,又称妄想症。他们通常顽固到只信任自己,偏执到疯狂。这类病症包含忌妒妄想症、被害妄想症、被爱妄想症、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们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不可自拔,他们跳过真实可信的证据,运用自己幻想出来的没有逻辑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并做出各种疯狂的举动。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偏颇的行为,是因为理智正在离他们远去,疯狂的想法占据了他们的大脑,使他们行为失常了。

千万别和固执的人讲道理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性格偏执、固执己见的人。有时候,这种个性存在一定的积极性,毕竟只有坚持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但有时候,这种性格的人会让人感到无奈,明明别人已经对他再三警告前方是一片黑暗,可他还是一意孤行。不仅如此,这类人往往还非常多疑,认为别人不想让他成功,把别人的劝告当成误导,死板又固执,直到自己走到终点,发现无路可走时,才明白别人的话是对的,但这时一切已无法挽回了。

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的主人公谢尔顿便是一位“固执天才”,他是美国常春藤学校加州理工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智商超过180,获得了一个硕士学位以及两个博士学位,这样的成就令普通人望尘莫及。但就是这样一位优秀人才,疯狂地迷恋漫画和机器人,甚至到了将别人的劝告都当成耳旁风的地步。

事实上,谢尔顿迷恋漫画和机器人是有原因的。因为家庭和他本人在情商上的发展并不完全,谢尔顿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在心情不好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非常需要身边的人耐心地哄他安慰他。且年幼时的高智商低情商使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并就此留下了童年阴影,导致他长大后非常害怕看到人们争吵或是打架。

在生活中,谢尔顿展现出了其固执的一面,比如他总是喜欢将衣服用叠衣板叠起来;长期背着一个土黄色的挎包;穿衣服时,喜欢将短T恤穿在长T恤外面,T恤上的花纹通常都是卡通人物与科幻人物。他在这些事情上不听从身边朋友的劝告,一直我行我素。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较为普遍,他们总是自命清高,在他们的信念中,自己永远是对的,有时候会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不可自拔。谢尔顿会将别人的冷嘲热讽视为夸奖,他的性格非常直率,说起话来口无遮拦。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总有一大堆理由将错误扔给对方。他在剧中的一段对白,将他的性格完全暴露了出来:

谢尔顿看到佩妮在哭,直接就问:“你为什么哭?”佩妮告诉他,是因为自己太傻了。谢尔顿听后告诉佩妮,他也经常哭泣,不过不是为了自己傻才哭,而是哭别人太傻,那些人蠢得让谢尔顿感到悲伤。

这些言语如此直接,半点委婉都没有。这类人总是备受争议,喜欢他们的人爱他们的直率,不喜欢他们的人则厌恶他们的固执,甚至感觉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为什么对固执的人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态度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释。第一,这种固执的性格非常极端,没人能在他们大脑中加入自己的观点,他们一直都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没有外物能够动摇他们的心智;第二,悦耳的永远都是“拐弯抹角”的好话,固执的人太过直率,口无遮拦,容易得罪人;第三,人们本性中存在着会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人向好的方面描述,将不好的一面无视,对待讨厌的则会放大自己的厌恶,并希望周围的人也能够和自己保持在同一战线。因为这些原因,使得人们对固执之人的评价存在诸多争议。

固执之人总能让人哑口无言,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令人无法理解,跟他们讲话只会让我们自己陷入纠结。同时,与他们接触的时候又不能太过较真,因为他们完全不理解,也不屑理会他人的情绪与观点。

永远不要低估妄想症的“想象力”

在以前,医生会用偏执狂称呼“偏执狂”与“妄想症”这两种病症,现代精神病学出现之后,医生就将妄想症从偏执狂中分化出来,用妄想症称呼被细化的精神疾病。

“妄想症”又称妄想性障碍,患上该病症的患者没有其他精神疾病,只表现出抱有一个或多个脱离现实的妄想,对逻辑混乱的结论深信不疑的症状。

这类患者虽然没有其他精神病症或精神分裂病史,但他们的感官会出现幻觉,例如视觉、触觉性幻觉。对于妄想症,有很多临床表现:关系妄想症患者总会把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东西扯到身上来,他走路时,如果经过的人正在悄声说话,他就会认为这些人在小声地嘲讽他、议论他、甚至诋毁他,他没有办法面对人们的议论,便拒绝与外界接触,将自己封锁在家中;被害妄想症患者总是认为别人会害自己,并无时无刻都处在这种惶恐中;罪恶妄想症又名自罪妄想,患有这种妄想症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动辄就认为自己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需要用劳动改造或法律制裁让自己得到救赎。

现在,医学界对妄想症病因的研究资料掌握得并不是很全面,目前可以确定的病因有两种:第一,生理因素。它可以分成两个方面:首先是遗传,同属于一个家族的家庭成员出现多疑猜忌、忌妒的性格特征的比例较其他人要高;其次,人因受到伤害而发生病变,例如头被剧烈撞击,酗酒导致的大脑神经受损,甚至艾滋病也能导致妄想症的出现。医生和相关心理学家猜测,妄想症是颞叶或边缘区受到创伤或多巴胺能神经细胞过度活跃造成的。

第二,心理因素。很多精神专家在说明人患有妄想症的心理因素时,都会强调同性恋、自恋以及投射的说法。弗洛伊德认为妄想是先从人们的同性恋期退化,并且最终固定在自恋期上,对同性恋不被世俗所容许,从而投射到精神上,形成多疑、反叛的心理。

不管是生理原因还是心理原因,都会给一个人的理智带来重大影响。

一位母亲在遭受丧子之痛后就疯了,她疯狂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没有死,手中时常搂抱着孩子生前穿过的衣服,对着衣服或玩具自言自语,好像孩子从未离开过。这样的故事不只存在于电视剧中,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理智受损,是人类脑部某一部分受到外力的重击,或情感上受到刺激,使得心智受到蒙蔽的结果。母亲失去孩子,使得她在情感上受到了严重的刺激,进而产生了“妄想”。这种源于情感受损冲击的妄想症又名“继发性妄想症”。

这种妄想症往往形成于已经存在的心理障碍之上,它是错觉、幻觉或情感引发的。比如人在感动、恐惧或心情低落、情绪高涨、兴奋等情况下,又或者是强烈愿望的驱使下,都有可能引发这种妄想。等到情绪平稳或愿望不在时,妄想的症状就会自然消失。所以,现实生活中的妄想症不需要前往医院就诊便可自行痊愈,这是患者们打破情感牢笼,走出心理障碍的结果。

在医学上还存在着“原发性妄想症”,它是与“继发性妄想症”相互对应的。患有这种妄想症的病人大部分是精神分裂者,所以,医生进行精神分裂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原发性妄想症是在人们没有准备的前提下突然发生的,所幻想出来的内容与患者生活的环境或发病时所处的环境没有因果联系,病人发病的状态有着非常明显的妄想体现。

现如今,妄想症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辅以心理治疗,能够保持理智清醒是至关重要的治疗前提。

忌妒妄想症——婚姻中潜在的“无形杀手”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麦克在家中看到电视剧里男主角出轨的剧情时,竟将自己的妻子当成了对方出轨的对象。从这一天起,每当妻子出门回来,他都会问她去哪里了,是不是与电视剧中的男主角到外面约会?怀疑的最初阶段,麦克只是偶尔打骂,但是发展到最后,妻子被他打得浑身伤痕,不得不到医院就诊。

在整个过程中,麦克的表现主要如下:

一次,他的妻子刚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就被麦克拖入浴室,他将妻子的头按进马桶里,还把放在餐桌上的威士忌泼到妻子身上。他大声狂叫:“你为什么又出去找那个男人,难道他比我帅吗?为什么总是不听劝告?!”

妻子刚刚与朋友聚餐回家,麦克就冲到她面前,抓着她的衣服问:“你打扮得这样漂亮,是不是又跟那个男人去约会了?”即便妻子明确否认了麦克的质问,但麦克就是不理会,他一心认定妻子与那个男主角发生了婚外情。

某一天,妻子刚刚下班回来,麦克又指责她外出偷情。妻子忍无可忍,告诉他那都是假的,不要整天幻想那些不存在的东西了。结果麦克在妻子去厨房做饭的时候,将她刚刚换下来的衣服剪成碎片,口中还念念有词,他要让妻子再也不能穿着这身衣服去偷情。

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医生了解情况之后,告诉麦克的妻子,麦克患上了“忌妒妄想症”。患上这种妄想症的人会在自己脑海中臆想伴侣出卖自己,从来不理会伴侣的解释,无论有什么正当理由,在他们看来都是狡辩。

患有忌妒妄想症的人普遍会对自己的伴侣或者喜欢的人进行严密监控,并对他们的举止、行动做出毫无根据与逻辑的猜测。在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时,这些患者就会表现出过激行为,给自己和伴侣的生活带来困扰。

忌妒妄想症的另一个称呼是奥赛罗症候群,属于病态思想。患者总会幻想着自己被伴侣背叛,这种猜测和指责在多数情况下是毫无理由的,且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忌妒妄想症的患者大多受到过情感的背叛和伤害,他们没有办法对这段痛苦的经历忘怀。因此在开始一段新的情感后,他们就会变得疑神疑鬼,总怀疑枕边人是否会如以前的爱人一般背叛自己。为了不再遭受到情感的伤害,他们便在没有实质证据的前提下不断地追问、指责对方,试图用自己的方式阻止幻想出来的背叛事件的发生。

病患在指责爱人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去收集证据,而是通过自己的幻想,加工出一些毫无逻辑的证据,以此来证明爱人出轨。例如丈夫看到妻子打扮漂亮端庄地出门上班,便认定这是妻子出门与别人约会的证据,并且依照这个证据责骂上班回家的妻子,指责她对自己不忠。

患有这种妄想症的人往往克制不住自己的猜疑,为了证实自己是正确的,他们有时会悄悄尾随爱人,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在跟踪过程中如果发现爱人与其他人谈笑风生,病患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会上前与人发生肢体冲突。

医学界学者在整理“忌妒妄想症”的临床资料时发现,患有“忌妒妄想症”的大部分都是男性,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病史中没有精神疾病的资料记载。他们在发病时没有任何预兆,只是凭感觉认为妻子出轨,然后想方设法地去臆想证据,又通过这些所谓的证据进一步加强对妻子的怀疑。

正如上文所述的麦克,他不仅怀疑妻子出门偷情,还认为妻子与男主角在自己出门时在家中偷情。所以,他每天回家都会检查房间东西的摆设位置,特别是卧室与衣橱,检查被褥、妻子的衣服是不是还在原来的位置。如果位置改变,那么迎接妻子的就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责骂与殴打。

麦克不遗余力地想要证实自己的猜测与妄想,认为妻子的言行举止与出轨有着密切联系,不停地检查、不断地尾随监视。但这些猜测只是麦克的妄想,在实际生活中,他的妻子从来没有和男主角约会,出轨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

“忌妒妄想症”严重者会伴随病患一生。当然,也有例外,当病患的另一半再也无法忍受这些无端的猜疑以及因猜忌所引起的家庭暴力时,便会提出分手并离开患者,这种妄想就会随之烟消云散。

患有“忌妒妄想症”的病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缺陷,他们对待爱情的观点是完全占有式的爱,无法容忍爱人对其他人存在爱意,哪怕是朋友之间的情意也会被他们解读为爱情。因此,他们为了爱,会做出过激的行为,特别是在伴侣的社会地位高过自己,拥有更为广阔的交友空间时,他们潜意识中便认为伴侣会在以后抛弃自己,精神上便会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为了缓解这种不安,他们会猜测、怀疑、质问、责骂,甚至以尾随、跟踪、监视伴侣的方式来介入伴侣的生活与工作。他们内心渴望得到爱人的关怀,希望自己永远都被爱,但是他们不明白怎么去爱人,不知道如何将自己心中对伴侣的无限爱恋表达出来,只能用这种既极端又错误的方式获得对方的关注,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将伴侣控制在自己身边。

患有“忌妒妄想症”的病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他们的行为天真得像个孩子,认为自己的东西只能是自己的,绝不能让其他人染指。就像小朋友抢夺玩具,抢到手对他们来说就是成功,会在精神和情感上产生满足感。

但实际上,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他们的爱人大都无法忍受这种窒息的禁锢,最终导致爱情走向终结。

恋爱中的魔鬼与天使:占有与分手

没有安全感的忌妒妄想症患者心中感受不到爱的甜蜜,可他们却希望能够时时刻刻生活在被爱的环境中。他们或者在幼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或者在情感和精神上遭受过严重的伤害,因此希望把那些他爱的人都紧紧地缠在身边,让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自己能够看到的地方。

普通人同样存在这种占有欲,毕竟处于爱情中的人不可避免地都会产生嫉妒的情感,只是没有忌妒妄想症患者那样病态。从嫉妒的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对爱人的占有欲,希望爱人的眼中总会浮现自己的身影。这种占有欲虽然自私,却是以爱为前提,并没有过激的行为。它不像妄想症患者,以爱的名义做出疯狂的举动,并伤害爱人。相互信任,彼此之间保持一定自由空间,不干涉对方的工作和交友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如妄想症患者那样去监视、控制,企图让对方的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

美国曾上映过一部电影,名字叫《恋恋书中人》。男主角是一个在家中创作的作家,名为卡尔文,他很有创作天赋,所创作的每一本小说都是畅销书。在电影中,卡尔文在为自己的下一部小说准备资料,准备将自己心中完美的“维纳斯”创作进去。本来这只是根据卡尔文的想象创作出来的人物,但是有一天,卡尔文发现自己家中多了一个美貌的女孩,她和自己在小说里创作出来的“维纳斯”长得一模一样。卡尔文感到非常震惊,不过他认为这只是自己的幻觉,所以并没有理会这个突然出现的女孩,仍旧如以前一样出门和女士约会。被创造出来的女孩看到他抛下自己跟别人约会,感到非常生气,不过卡尔文并不在意这个虚幻女孩的心情,直到他的朋友出现并看到了这个女孩。卡尔文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虚幻,自己心中的女神走出了小说,来到了他的身边,这让卡尔文大喜过望。他不停地为之前忽视女孩的行为道歉,希望取得她的谅解。最后,女孩看到卡尔文态度诚恳,就原谅了他,于是他们开始了愉快的生活。

可之后的生活并没有卡尔文想象得那么美好,女孩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她的全世界只有卡尔文。但随着交际圈子开始扩大,她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她的眼中又有了其他人,也变得不再事事依赖卡尔文。卡尔文不能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女孩是他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小说中将女孩的性格重新设定,让女孩变成自己希望的那样,事事依赖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离开他,发展到最后,女孩已经无法独自出门了。

卡尔文这时才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些过分,于是他在小说中将女孩恢复了正常。不料,被卡尔文伤害过的女孩心中痛苦万分,产生了离开的念头。可是卡尔文并不想爱人就这样从生命中离开,他非常愤怒,却又不知道该怎样挽留心爱的人。他告诉女孩,她没有办法离开,因为她是由自己创造的,只要他一落笔,女孩一生就只能待在他身边。女孩并没有理会卡尔文,她将自己的东西收拾妥当,然后毫不留恋地准备离开。这个时候,卡尔文愤怒地开始创作,他在小说中让女孩留下,女孩便真的没有办法走出房间,她每次靠近房门,都会被一堵无形的墙阻止。女孩质问卡尔文,为什么不能够放她离开,卡尔文大声狂喊着:“你的生命是我给的!你的全部都是我的!”女孩并不相信他说的话,卡尔文就用实际行动向她证明。

卡尔文在小说中写什么,女孩都会按照小说内容做,让她哭便哭,让她笑便笑,女孩感到痛不欲生。但是卡尔文并没有停止写作,他已经陷入被爱人抛弃的愤怒中,他让女孩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说着我爱你,情绪非常激动。

故事到了最后,卡尔文放走了女孩,他没有再用小说控制她。最终,卡尔文明白了什么是爱,爱不是占有,而是彼此信任,给对方留下自由生活的空间,只有彼此忠诚、互信,爱情才能长久。

人们只有明白了爱情的真谛,才不会让嫉妒占满我们的心灵,让狰狞爬上我们的脸庞,甚至成为一名“忌妒妄想症”患者。

被爱妄想症: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美国第四十任总统里根在任期间曾经被美国的一所工会邀请,为工会的代表们讲话。讲完话后的里根准备离开会场,他当时面带笑容,并不时地和围观的人群挥手打招呼。在一旁等候的记者快速围上来对他进行采访,白宫新闻秘书想要代替总统回答问题。就在这个时候,人群中突然跑出一位金发的年轻人,他毫不犹豫地拔出手枪,朝着里根的方向射击。里根身边的特工冲向袭击者,用自己的身体为总统挡住袭击,最后里根受了轻伤,被赶来的救护车送到医院救治。这个案件的袭击者欣克利因此名声大噪。

欣克利为什么要去刺杀总统?在他被捕后,人们从他口中得知了真相,原来他刺杀总统只不过是想让自己喜欢的女演员朱迪·福斯特能够爱上自己。朱迪·福斯特因为出演电影《出租汽车司机》中的妓女而闻名全美,电影中描述了出租车司机为了得到妓女的爱慕,就前去刺杀总统候选人的故事。欣克利观看了这部电影以后,非常喜欢福斯特,他也像其他影迷一样,给福斯特写信、打电话,并在福斯特没有回应的情况下,对她百般纠缠,希望能够与福斯特近距离接触,但是都没能如愿。福斯特的种种表现都已经说明她并不认识欣克利,也不想与之接触。可是欣克利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福斯特是爱他的,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将这种爱慕表现出来而已。所以,欣克利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让福斯特下定决心将他们的爱恋公布于众,因此他像电影中所演的那样袭击了总统。后来,经过医生诊断,确定欣克利患有“被爱妄想症”,他的所有表现都是这种妄想症的发病症状。

被爱妄想症是非常罕见的心理病症,患者会陷入正在与一个人谈恋爱的妄想中,这个被妄想对象的社会地位一般要比病人高很多,是病人仰慕或者崇拜的对象。但是这种爱恋是没有办法公之于众的,病人会将对方不经意的动作当做一种爱情的信号,认为这是独属于他们两人的秘密,即便是简单的问话也会被幻想成为甜言蜜语。这种心理疾病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克雷宏波症候群。

患上被爱妄想症的人在行为上非常怪异,他们喜欢躲在暗处偷偷地观察、臆想,悄悄地跟在他所妄想的对象身后。世界上有很多知名的明星都曾经有过被患有被爱妄想症的人纠缠和跟踪的经历,例如马丹娜、琳赛·罗韩、凯瑟琳·泽塔·琼斯、梅尔·吉布森、格温妮丝·帕特洛等等。

法国电影《安琪狂想曲》就讲述了这一病症。在剧中,美术学院的安琪爱上了一位心脏科医生路易克,并在知道他有妻子的情况下与他纠缠。也许是因为爱情的甜蜜醉人,导致安琪在素描课上画的不是模特而是路易克,安琪卧室的墙面上也满是路易克的画像,她全心全意地对这段爱恋付出,从未奢求路易克也能像她一般付出所有。安琪的朋友认为她的付出并不值得,但是爱情就是如此魅力无穷,让人对未来充满憧憬。这时,安琪期盼已久的机会来临了。

路易克的太太意外流产之后不告而别,使得路易克心情极为沮丧。为了放松心情,他答应与安琪出外郊游。这个约会让安琪兴奋不已,赴约当天,她精心打扮自己,并打点好了一切,但令人失望的是路易克并没有赴约,安琪在约定会面的地方等了整整一天。安琪的朋友劝她放手,可是已经近乎疯狂的安琪并没有听从劝告,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守护爱情的决心。爱情已经让安琪陷入痴狂,她为了路易克能免受女病人的控告,动手杀死了女病人。不幸的是,这反而使得路易克背上了谋杀嫌疑,而他的太太表示相信他,并回来支持他。凶杀案反而促成了夫妻二人和好如初,安琪因此陷入绝望,她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于是便在家中开煤气自杀,但被邻居路易克救活。奇怪的是,他们两个人好像从未见过一般。原来,路易克从未与邻居安琪相识、相爱,这一切都是安琪幻想出来的,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

电影《安琪狂想曲》中的安琪,实际上患有“被爱妄想症”。研究表明,患有这类精神疾病的患者年龄普遍在18至25岁之间,其中女性患者的比重更高。“被爱妄想症”的产生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相信自己恋爱了,每天都生活在被爱的氛围中,而且在被问到是谁先爱上谁时,会斩钉截铁地回答是对方先爱上自己,并对自己表白。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患上被爱妄想症呢?

渴求被爱的隐晦之意便是缺乏关爱,正因为没有人爱他们,所以他们才迫切需要别人的爱,他们把自己放置在满是爱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他们幻想出来的,他们在这里是被需要的,也会得到渴望已久的关怀,感受着虚幻的美好。毕竟幻想出来的世界都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制造出来的,比实际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别人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力,他们不再是现实生活中那个没有存在感的“透明人”。于是,他们就这样徜徉在温暖的世界中,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觉。

每一个被爱妄想症患者都在自己的世界中过着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如此一来,他们的眼中再也没有宽广的世界,只剩下虚幻。他们没有办法正视自己的渺小和平庸,也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任何评价,无法预知的未来和现实生活的真实都令他们感到恐惧,最后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

患上这种心理疾病的人,性格大都内向、自闭、安静,并且缺乏关爱。为了得到幻想中的关爱,他们把自己对爱的渴求放在了被他们崇拜的人身上。这些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在普通人眼中就是完美的化身,但患者作为普通人,是无法拥有这份爱情的。为了缓解这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他们开始幻想,在大脑中将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串联起来,为了让幻想更接近真实,他们开始跟踪、监视,绞尽脑汁与爱慕的对象接近,哪怕对方只是一个微笑,也足够让他们疯狂想象。他们就是这样自卑又渺小,在渴求爱的道路上逐渐扭曲自己。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如果总生活在幻想中,那就是逃避责任。我们可以畅想美好的未来,也可以想象甜美的爱情,可是现实与想象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永远想象不切实际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学会坚强,用积极的姿态面对真实的人生。

关起门来与世界为敌——被害妄想症

斯皮尔伯格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他拍摄的电影票房强劲,一贯存在着过硬的号召力。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声名赫赫的大导演,在坊间却有传言说他有精神疾病——患上了“被害妄想症”。

据传闻说,他每时每刻都会为自己准备一辆方便逃生的座驾,还要求身边的助理对各种自然灾害都制定一个完美的应对方案;这种被害的妄想甚至还扩散到担心员工会遭遇不测上,于是便为员工发放各种逃生的应急装备;他还担心自己的商业秘密被别人窃取,要求所有的剧本都必须加密;为了防止谈话的内容被人偷听,他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安装树脂玻璃。

据医生分析,斯皮尔伯格这种程度的被害妄想症是妄想症中最常见的。这类患者在性格上存在着各种缺陷,他们或敏感多疑、或自负骄傲、或自恋张狂,又或者爱好幻想。这些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类似的遭遇,这颗疾病的种子大多来源于幼年时很少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无法与人有良好的沟通等。

此类患者走在马路上,往往会怀疑与自己擦身而过的人在说自己的坏话,回家的路上有人在跟踪、监视自己,妄想着自己可能会被杀害或者已经受到了侵犯,导致精神极度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倘若他们的精神被自己的妄想逼到了极限,为了摆脱这种被杀害的恐惧,他们甚至会用自杀的方法寻求解脱。所以,这种妄想症患者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不然可能会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

医生卡尔·贾斯伯斯在与妄想症病人交流时,发现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妄想症患者多少存在一些被害妄想症的症状,这些患者会向医生表示有人要杀害自己,毫无逻辑地向医生诉说自己的恐惧。

那么,被害妄想症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现实的失败,很多人为了逃避这种挫败感,会暂时逃往自己设计的虚幻世界,并在那里幻想自己的成功。但是幻想终究只是幻想,这些人终归还是要面对现实。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外界的迫害,认为周围的人不想看到自己功成名就,所以联合起来采用阴谋诡计谋害自己。

事不关己的生活常态在被害妄想症患者的眼中是不存在的,幻想出来的恐慌生活时刻都在侵蚀着他们。有学者在社会各个阶层中随机抽选出50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这些问卷进行总结,发现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的人,会在旁边的人议论时将自己带入到话题中,认为他们是在背后诋毁自己,感觉所处环境到处充满了仇恨自己的人。这些人总是有一些异于常人的生活与内心经历,他们真正惧怕和幻想的并不是我们能够直观感受的,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使得他们对身边人的一举一动产生了误解,甚至是可怕的妄想。就像斯皮尔伯格一样,他时刻处在聚光灯下,被狗仔队跟踪,再平常不过的隐私都会被放大。这种禁锢的环境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以至于对周围的环境开始产生恐惧心理,进而担心自己的安危。

正如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男主角楚门生活在大众的监视之下惶惶不可终日一样,一些被害妄想症的患者将自己视作楚门,幻想被身边的人利用和欺骗,甚至被谋害。这种荒唐至极的妄想被学者称为“楚门妄想症”。

由于惧怕周围的环境和人,被害妄想症患者更倾向于待在家中。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得安宁,害怕有人会到家中杀害自己,于是每天都会检查房间,无数次地打开和锁死门窗。这种焦躁使他们无法安心睡眠,他们害怕在睡梦中被人杀死,也害怕睁开眼睛的时候,床边站着一个举着刀子的人准备捅死他们。他们被这种幻想折磨得筋疲力尽,但是却又被自己的幻想惊醒,再也没有办法入睡,整夜的失眠便开始了。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失眠会导致病情恶化。因为无法入睡,他们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不安,他们尝试与人聊天,但又怀疑聊天对象是故意安排并有意针对自己的,或者想要窃取自己的秘密来要挟自己等等,造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失眠是被害妄想症的发病表现,同时也是病因之一。

被害妄想症患者有一套共同的思考方式,即“jumping to conclusions”(JTC),直译过来就是:思维跳跃,没有开头、过程,只有结论。被害妄想症患者的很多想法都毫无逻辑可言,他们只相信自己幻想出来的结果,大部分患者都有JTC的症状。

JTC症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思维逻辑混乱,却仍旧认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绝不相信任何人的言论。因此,患者的亲友想用严谨的现实证据来说服患者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大脑中只有自己的幻想。

生活中不乏丧失希望的失意者,他们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和恐惧,并将自己的失意归结为别人对自己的陷害。有些经历过被跟踪伤害的事件的人,即便事情结束,也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人精神紧张,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忐忑不安,觉得有人要害自己,最终跌落在妄想症的边缘。

JCT的产生是否与患者的逻辑思维能力缺失和记忆损失存在关系呢?

知名精神病学家D.弗里曼在被害妄想症患者中挑选了2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逻辑能力、思考能力、智力、记忆力进行测试,最后发现思维能力越混乱的患者记忆力就越差,能够接受外界正确信号的能力也就越差。没有足够的外界信息,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被搁置,这时候,幻想便成为了思想与思考的唯一来源。

被害妄想症患者只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果你试图劝告他,那么,他会认为你就是想要谋杀他的人,会将你的所有举动都扣上居心不良的帽子,并在脑中飞速幻想,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被陷害、被攻击的陷阱中。而你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自己是无辜的,因为在被害妄想症患者面前,你永远都是可疑分子。

该类患者的妄想会一遍一遍地进行下去,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更可悲的是,在被害妄想症最初发病时,并不会引起太大关注,身边的人只会认为他有些过于多疑敏感。直到这种妄想程度加重,出现不能安眠以及无法正常交流的症状时才会引起重视。

这种妄想症的治疗是很复杂的,药物和以心理干预为手段的治疗方法只适用于一小部分人群。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身边的人更多关爱和关心,尽最大努力将此疾病扼制在早期。

你知道吗,“爱美之心”有时也很可怕

日本有一个名为樱子的女孩,患上了“身体畸形恐惧症”,一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整形医院度过的,她认为自己奇丑无比,没有办法与自己喜欢的男孩子并肩而立。为了得到心爱之人的爱慕,她开始疯狂整容。实际上,樱子小时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但小伙伴之间逗嘴时说了她一句:“我不想和你这个丑八怪做朋友!”从此,“丑八怪”三个字就深深印在了樱子心中。樱子成年后便开始热衷整容,将自己整张脸整得面目全非。但她认为自己还是不够美丽,一直在向整形医院询问进一步的整形计划,并为整形花费了大笔的费用。可惜的是,无论她整成什么样子,她喜欢的男孩子都没有注意到她。

樱子不甘心,她将父母位于东京的住所卖掉,准备用这笔钱再一次整容。但这个时候,樱子的父母再也无法忍受她的疯狂行为了,他们将她送进了精神病医院接受诊治。东京医科大学医院的医生给出了鉴定书,上面写着樱子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即“身体畸形恐惧症”。

什么是“身体畸形恐惧症”?

“身体畸形恐惧症”又名丑形幻想症、美丽强迫症,简称“BDD”。患上这种病的患者总认为自己身体上的某个部位不完美,或许他们的样貌和身材并没有明显的残疾,或者只是存在一点瑕疵,但他们的思想却认为自己是丑八怪,并且因为自己的不美丽而时常陷入痛苦。

患者过于看中外在的美丑,又极度夸张了自己身体的丑陋。他们认为整形能够消除这些丑陋,但是并不彻底,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对身体部位产生不满,并频繁前往整形医院,但这仍旧没有办法满足他们对美丽的追求。

患上这种病的人并不只有普通大众,还有一些明星。也许在我们眼中他们已经很完美了,但是在他们自己眼中,自己的身体仍然存在缺陷。他们如樱子一般对自己姣好的面孔和魔鬼身材感到不满,希望通过一些手段来改变,这使他们陷入对身体不满的恐慌中而无法自拔。

身体畸形恐惧症的患者大部分是女性。为什么女孩子更在意外形呢?首先,性别本身决定了女孩子更在乎容颜;其次,这是历史上存在的社会观念造成的。从古至今,社会观念对女孩外貌的要求就比较苛刻,它也是男子选择妻子的重要标准。我国有“女为悦己者容”的古语,也证明了容貌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女性为了取悦别人也非常注重仪表,尤其是容貌,为了变得更加美丽而前去整容。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不能说想变漂亮就是有精神疾病,只有过分在乎容貌,并疯狂为此改变的人,才有可能会患上精神疾病,这些人不管容颜美貌还是普通,都会认为自己奇丑无比。

我们对身体畸形恐惧症的病因了解得并不深入,查阅大多数患者的资料,你会发现他们都曾经患有抑郁症。很多患者都用浓妆来遮掩脸上的瑕疵,用衣服来遮盖身体丑陋的地方,同时随身携带一个小型的镜子,时不时拿出来查看自己的妆容,以防止自己丑陋的容貌或身体暴露出来。所以,为了研究身体畸形恐惧症产生的原因,有一些学者对“照镜子”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研究,想要从这方面入手,发现身体畸形恐惧症的一些秘密。

英国精神方面的研究员做了关于照镜子的测试:他们在伦敦的伯利恒精神病院选取了30名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又从伦敦市随机抽取了30名健康人士。为了实验结果的严谨性,研究员让男女比例各占一半,并让他们分别接受两次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在照镜子30秒内情绪就开始不稳定,正常人则在10分钟以后,情绪才开始变得焦虑不安。测试结束后,参加测试的人都要填写相关问卷。最终他们得出结论:人们都喜欢不定时地照镜子,只是大部分正常人对自己的容貌没有过多的在意。

一些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正常的人在照镜子的时候,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认为完美的身体部位上,但那些心理出现疾病的人却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不喜欢的部分上。不过,照镜子的时间不能过长,不然心理健康的人也会将注意力转向不喜欢的身体部分上,导致情绪出现不稳定。

也就是说,身体畸形恐惧症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患者在照镜子时用时过长,导致患者发现了身体的缺陷,使得自己陷入恐慌的情绪中。同时因为患者本身就患有身体畸形恐惧症,便更加喜欢照镜子,这两者相互促进,造成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的病情向着无法挽救的方向滑落。

没有人的容貌是完美的,每个人对自己的容貌都有不喜欢的地方,但普通人并没有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精力,只在需要的时候照会一下。而有些人较为关注自己的容貌,以至于在镜子面前停留过长的时间,这是因为他们生活的世界开始变小,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外貌上。心胸开阔的人往往能够豁达地对待外貌,追逐更广阔的天地。相反,那些眼界狭窄的人只会对自己的外貌缺陷感到惶恐,让自己的心态发生扭曲,最终患上身体畸形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