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运用60条黄金原则,实现“有温度的聊天”
会不会聊天,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同理心,是否懂得关心别人。本书总结了60条“有温度的聊天”的黄金原则,帮助你修炼成懂得聊天、引人注目并且每个人都喜欢的沟通对象。
温暖法则
真诚的聊天一定是自然而不做作的,要带有一种天然的温度,否则,你展示出来的真诚就成了一种虚伪。怎么才能让我们的聊天表现得聪明而又充满真挚的情感呢?
1.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对别人说“不对”。尤其在一开始交谈,对方刚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时,即使你并不赞同对方的意见,也要用一个“对”字来温暖谈话的气氛。因为你可以用“但是”来转换自己的意见。没有人喜欢被否定,所以,先肯定对方,然后,再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就会避免对抗氛围的产生。
2.别再生冷和客套地说“谢谢”。你要再加上一个字,说“谢谢你”。一字之差,效果天壤之别。如果有必要,请再加上对方的名字,比如:“谢谢你,××!”这种感谢方式因为有了特指的对象,而显得更为真诚和走心,被感谢之人会感觉到很温暖。
3.当你请求别人的帮助时,一定要避免使用命令的口气。你可以在请求的最后加上一句“好吗”“可以吗”,语气立刻就变成了平等的商量,既能让对方感觉到尊重,也增加了对方对你的好感。即便你是他的上级,也应该尽可能追求这样的效果。
4.与他人展开交流时,不要一味地表达自己。不要只说不听,否则,会给人留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表达中要少用第一人称,多把话题抛给对方,这样你们的聊天才能愉快地进行下去。比如,当你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看法之后,问一句“你觉得呢”“你怎么看”“你呢”,这时对方就能接过话题,来表达他自己的看法。
赞美法则
5.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赞美,也经常需要赞美别人。但是,很多人并不懂得赞美的技巧。最常见的“无效赞美”就是笼统和空泛的表达。你夸赞一个人很漂亮,很多时候听起来就像刻意的恭维,比如:“你真漂亮,你的皮肤真白!”但如果你夸赞对方:“你的眼睛真漂亮,好像会说话一样!”或者说:“你的皮肤真白,你是怎么保养的呢?”这种有具体指代的赞美则会令对方心花怒放,感觉自己确实是在被人发自内心地赞美。
6.如果你要别致地赞美一个人,就夸他不容易被发现的闪光点。或者,你也可以夸赞他最希望被人赞美的地方,而不是大家都在说的优点。如果别人夸什么,你就夸什么,你的赞美就失去了独特性,在他看来你不过是“随大流”的一员。
7.会聊天的人都懂得一个道理,就是背后不说人坏话,当面少说人好话。这个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也没有传不到对方耳朵里的话,不管是好话还是坏话。如果从第三方的嘴里听到有人骂自己,你肯定会长时间而且印象深刻地憎恨对方。但如果能从别人嘴里听到有人赞美自己,你肯定感觉比那个人当面赞美你更加高兴,心中对赞美你的人充满了强烈的好感。因为这比当面赞美更为真实。所以,应该学会在背后赞美一个人,而不是在背后贬低一个人。
尊重法则
8.尊重对方的喜好。请记住,你可以嘲笑你的朋友很胖,也可以奚落你的朋友很懒,但不可以蔑视他热爱的东西。即使你认为他的爱好十分幼稚,也不要随意地嘲笑和践踏,尤其是对方的梦想和他崇拜的偶像。
9.学会快速记住别人的名字,尤其是初次见面的人。要牢牢地记住对方的名字,等到下次再见时,能一下子喊出对方的名字,会让对方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他会对你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10.永远不要说出那些伤害别人自尊的话,即使最愤怒的时候。争吵时,人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吵架就说气话,自己痛快了,却在对方的心口插了一把刀子。尤其是对待熟悉的人。因为熟悉,就更清楚地知道对方的死穴,一些脱口而出的话更加充满了攻击性,甚至对双方的关系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从现在开始要训练自己的克制力,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能说,哪些话打死也不能说。永远记住,不要在争论时犯下冲动的错误。
11.真性情不是不经大脑,也不是想什么说什么,什么难听说什么,而是说真话,讲直言。有的人以为自己很直率,说话没有保留,实则是头脑简单,轻重不分。实话和难听的话并不是一回事。想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说。即使最严重的批评,也要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运用婉转的语言准确地表达。
12.话不必言尽,事不必说破。有些事看破了,但不要点破,学会给别人留面子,也是给自己留余地。如果你发现一个人说谎,或者在某些场合说了错话,不要做那个当面拆穿他的人。做人留一线,江湖好见面。就算要拆穿他,也应该私下交流。
13.我们做人最大的失误,就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熟悉的人,却把最大的耐心留给了陌生人。最熟悉的人往往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和你朝夕相处。因为仗着对方不会跟自己计较,所以说话不讲究技巧,语言不加以修饰,攻击性很强。这其实是不对的。对待父母家人,沟通上更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赢得亲人的理解和尊重。
少数派法则
14.重视少数派。在社交场合中,最不礼貌的事情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谈论只有他们熟悉的某个圈子里的事情,而把那些无法参与进去的少数派晾在一边。试想一下,你去参加一场聚会,其他人全是老乡,只有你一个人是其他地方的。他们都在讲方言,你却一句也听不懂,会不会感觉很尴尬?或者说,其他人都是同事或者同学,只有你一个是外人。他们只顾讲公司里和上学时期好玩的事情,你完全不知所云,一定会感觉到被孤立了吧!所以,要学会照顾少数派的感受。在人数较多的社交场合,少谈论那些只有你们几个人熟悉的事情,多说一些大家都能够参与的话题,不要把其他人隔离在圈子外面。因为小圈子外面的人往往知道更多的事情。
炫耀法则
15.炫耀时讲一件自己的糗事。如果你忍不住要炫耀一下自己的成就,务必记得先讲一件自己身上的糗事。不要害怕这会影响你的光辉形象。相信我,这是在帮你化解旁人的嫉妒,同时也解除了那些相对不那么成功之人的尴尬。这会让聊天的氛围变得轻松许多。对于此方法,英国人总是很在行,所以他们被称为绅士。
16.聊天不是辩论赛,不要总想着战胜每一个人。如果每一场谈话你都赢了,最后你极有可能变成了孤家寡人——没人再愿意跟你谈话,因为和你聊天是一件很让人紧张和头疼的事情。争强好胜可以放在工作上,可以放在与客户的谈判中,但对待家人、朋友,或者在工作之外的时间与同事、客户的相处中,最好的方式是:适当让步。我们在8小时之内可以强势,8小时候之外需要柔和。
自责法则
17.用自责的方式追问,比责问的方式要好。当我们向别人表述一件事情时,为了确认对方的理解程度,我们通常会说:“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话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毛病,但其实欠缺妥当。因为这句话中有一种指责和暗示对方愚笨的意味。若对方听不懂,责任就是对方的,而不是你的,这就会让对方感觉到紧张和压力。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我说清楚了吗?”这样就会表达出一种谦逊、严格自我要求的态度:如果我没有讲清楚,我可以再重复一次。这种方式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18.没有人喜欢被拒绝,所以说拒绝别人一定要讲究方法。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是:先“自责”一番。比如,有人找你借钱,不管你是否有能力帮助对方,你可以说:“作为多年的好朋友,你遇到困难,我真的义不容辞。但我最近真的特别拮据,没有什么积蓄,帮不上你的忙,我心里特别难受……”对方听到你这么说,就能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拒绝了。
自嘲法则
19.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并能幽默地展现。人们都喜欢在外人面前伪装出一副光鲜亮丽、高大无私的形象,但过于完美的人往往给人“过远的距离感”和“不真实感”。如果你想讨得别人的喜欢,要学会暴露一些自己的小缺点、小自私。假如你有两个鸭梨,一大一小,但你想吃大的,你要怎么做呢?你可以把大的给自己,把小的给别人,这样一来对方会立刻得出结论:你真自私。你也可以谦让一下,把大的给对方,把小的给自己,等待对方谦让回来,但你究竟会拿到大的还是小的,完全要看对方的心情和人品。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让你吃到大鸭梨还会显得很可爱呢?我听到邻居家的小朋友这样说:“我很想把大的鸭梨给你,可是我舍不得,可以不给吗?”这种表达是不是觉得对方的小自私很可爱呢?所以不要刻意让自己变得完美,这是一种不容易亲近的品质。
20.幽默的最高境界是自嘲,用一句网络用语来说就是“自黑”。说白了,就是要敢于拿自己的短处开玩笑,这需要强大的内心,还有厚脸皮。有时一件糗事你总是遮遮掩掩,别人就总会拿出来说笑。但如果你自己能把这糗事编成段子,大大方方地主动讲给别人,大家反而会一笑而过,还会觉得你幽默风趣,是个能够开玩笑的人。
21.用自己的挫折宽慰对方。有句话说: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听起来很损,其实却蕴含了一些道理。当你安慰一个倒霉蛋时,不妨说一点儿自己的悲惨经历,让对方知道他自己不是最惨的,这样对方心里能好受点儿,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治愈。一个愿意当众讲述自己失败史的人,他必然也是一个会聊天的人。
同理心法则
22.不要对他人的痛苦如隔岸观火。别人的痛苦谁也不可能深有体会,除非你亲身经历过。会聊天的人总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的痛苦,懂得怎样安慰对方。但他不会要求别人对自己这么做,他不会没完没了地叙说自己的痛苦。因为这容易把负能量传染给他人,而且还会招致别人的反感。
23.当别人犯错时,不要做马后炮。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大家都不是圣人。尽管事前我们可能曾经善意地提醒过对方,但对方仍然那么做了,而且现在后悔了,那就不要再过多地指责他。“我早就告诉过你”这种事后的批评除了让对方感到羞愧,并不会带来任何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帮着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所以,当他犯下错误时,不再提之前的事,多去安慰和帮着想办法,这样对方才会真正感激你。
24.懂得救场的技巧。在聊天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话题被打断的情况。如果说话的人突然被意外打断了,总会感觉尴尬。记得要在恢复聊天后问一下对方:“刚才你要说什么?”这种提醒既能表达你的善意和理解,也让对方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一个会救场的人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
分享法则
25.学会分享,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比如,在谈论有关美食的话题时,你可以留心记住每个人的口味——谁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等到下一次聚餐时,你就能说出每个人的口味爱好,为他们准备好惊喜。别看这是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却能给人留下体贴入微的印象,从而为你营造更好的人际关系,让你倍受欢迎。
26.当你向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就时,不要忘了感谢那些必要的人。在你功成名就时,你会和朋友、同事如何聊天?是激动地阐述自己的辛酸过去,还是向他们平时的支持表示感谢?他们中有些人可能向你分享过宝贵的经验,出手为你解决过关键的难题,帮助你走向成功。所以,记得在你的荣耀时刻,别忽略任何一个对你有过微小帮助的人。这就体现了你的感恩之心。这会让人们觉得你是一个不忘本、值得支持的人。
27.分享成绩时要想到别人,承担责任时要提到自己。不管是不是你的问题,只要你们是一个团队,在工作出现问题时,先从自身找原因,做自我检讨。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信赖。而在工作有成绩时,则要当众与大家分享功劳,多赞美别人,而不是突出自己。
给予法则
28.先提供你的价值,再看看能交换什么。如果你要找工作或者寻求与别人的合作,如何与对方沟通?首先应该讲的是自己能为对方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上来就说你想要什么。我见过很多求职者或者有求于别人的人,开口就问对方能给他开多少薪水,有什么福利,工作环境怎么样,能为他提供多少帮助,却不谈论自己能给公司贡献多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没有人喜欢一味索取的人,哪怕对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不会总是无条件地帮助他。想要别人选择帮助你,为你排忧解难,一定要给对方一个“为什么选择你”的理由。
互动法则
29.所有的聊天都免不了互动,互动是沟通的第一原理。即使没有说话,双方处于同一空间,在同一个聊天的氛围中,情感和信息的互动也在默默地发生。这种沉默的互动被称作默契。越是有默契的两个人,需要语言沟通的互动就越少。但这不意味着你就可以什么都不做。所以,当你与他人处于同一个空间时,行为和肢体也在产生语言,要学会避免不友好的互动发生,要与对方主动进行友好的互动,传达你对他的关切。
提问法则
30.聊天时,你一问我一答,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好的提问能让话题延续下去,进行深入的讨论,营造热烈的谈话气氛,而缺乏技巧的提问则会造成“查户口”式的冷场。在聊天时,要学会聪明地提问,抛出有吸引力的话题,和对方产生互动。当需要你回答时,不要用生硬的语气,也不要给出冰冷、模糊的答案,这会让别人产生反感的情绪。
说服法则
31.提示和引导式聊天。现在每个人都在谈如何沟通,研究怎样说服别人。那么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呢?直白地说,确实是为了说服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比如,在销售和商业谈判中,人们会汇总各方面的知识以达到说服对方购买自己的产品或者达成合约的目的。
但是,在说服一个人的过程中,搬出一大堆道理来压倒对方的方式通常是不奏效的。“以理服人”听着很对,但现实中未必就有效果。正确的方法是提示和引导,让被说服的一方进行“自我说服式的催眠”,顺理成章地得出你所期望的结论。
提示和引导式聊天的第一个方法是:如果你是一个房产经纪人,当你向客户介绍一套房子时,你需要从各个方面说服对方购买这套房子,但是之前你已经详细介绍了很久,这时客户还在犹豫不决。你可以这样说:“先生,我知道你可能正在衡量房子的价格问题,而且,您也了解了这套房子的优点,确实品质不错。并且,相信你一定也了解,现在这个行情下,品质和价钱两者没办法兼得。因为一分钱一分货嘛。”这样,客户就会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你,从而让你更好地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
提示和引导式聊天的第二个方法是:
假设你是一位保险推销员,你要推销一份人身意外险给客户。你可以这样说:“其实我们考虑买保险,就是买个保障。有了这份保障,会省去未来很多不必要的忧虑和避免万一产生的不良后果和影响。虽然眼前看不到什么收益,但它就像存在银行卡上的数字一样让人有安全感。”使用这种联想引导的聊天方式,就会使顾客的抗拒心理降低很多。
在使用提示和引导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使用否定式的语言,多重复和肯定以及叙述对方所赞成的观点,明确对方现在的心理状态,抓住引导的重点,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
32.二选一法则。生活中,我们在让别人做一些较为艰难的选择时,对方常常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其实问题的症结就出在我们并没有给对方太多的选择空间。比如,一对情侣去逛街。女孩在白金饰品柜台前看了很久都没有拿定主意。于是男孩就问女孩:“你要不要买?”其实女孩纠结的不是买不买的问题,而是买哪一个的问题。正确的问法是:“你喜欢A还是喜欢B?”“你要这一个还是那一个?”
再比如,你想约一个人看电影,不要问对方有没有时间,你应该问:“是周六还是周日?”“晚上6点的票还是7点的票?”因为你问一个人有没有时间去看电影,你会得到两个答案:去或不去,你只有一半的概率能把对方约出来。但如果你给对方的选择都限定在“去”,那么你成功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要给对方充裕的选择空间,但不要给对方否定的机会。
不过,二选一法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如果对方与你并不熟悉,要求他做选择可能就会有点唐突。比如,对于销售来说,如果对方对你的产品没有任何兴趣,贸然让对方二选一则会碰一鼻子灰。所以,运用二选一的法则一定要讲究时机。
33.对比法则。有一个10岁的美国女孩,特别想要一辆自行车。但她的父母告诉她:“你可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但是,要自己赚钱去买。我们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女孩便利用每天放学的时间以及寒暑假去卖饼干。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女孩竟然在一年内卖出了4万包饼干。
饼干公司的人发现,即使是他们公司最能干的人,也没有在一年内卖出过这么多,这个小女孩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女孩每次上门推销的时候都会带上一张价值30块钱的彩票。当别人打开门时,她会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因为自己想要一辆自行车,所以就在空闲的时间出来卖彩票。接着,她会告诉对方,只需要花30块钱,也许就能赚到100万。但几乎每个人都觉得彩票太贵而不愿意购买。女孩被拒绝后并不放弃,而是一直坚持说服对方,尽管人们都很同情她,但仍然不愿意为自己的同情心掏出30块钱。
这时,女孩就会把彩票收起来,转而拿出10包饼干,做出很可怜的样子说:“我这里还有10包饼干,只要2块钱,你愿意买吗?”通常情况下,人们立刻就会同意了。
小女孩运用的就是对比原理:一张30块钱的彩票相较于2块钱10包饼干,价格的高低和实惠程度立刻就有了鲜明的对比,人们很容易接受后者。
这种沟通中的对比原理普遍应用于销售行业。比如,一款化妆品上千块钱,价格昂贵,你可能不愿意购买。但如果柜员对你说:“您看着1000块钱好像很贵,但这款产品可以用半年,也就是6个月,180天,平均到每天也就5块多。您每天喝杯咖啡也不止5块钱,对不对?何况化妆品用到脸上,就等于在给您的青春保值。您现在每天花5块钱就能留住青春。等到老了,可能一天用500块也换不回现在了。”把一次性投资1000块化解成每天只需投资5块多,这种对比式的解释,就很容易让人接受了。
安全法则
34.人际安全原理。我们与一个人交往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对方是否安全可靠,是否会对我们构成威胁,进而决定要不要有进一步的举动。通常仅凭直觉,我们就能感觉出对方是友善的,还是不怀好意。不过也有一些人善于伪装。当信息不够明确时,为了获得安全感,就要学会在聊天中进行试探或者探查。
这并非不信任对方,而是出于对沟通安全性的考虑。如果置身于一个不安全的沟通氛围里,人们很容易产生“对话焦虑”,做出某种程度的心理防御反应。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含糊其词,或者干脆撒谎。
为了保障沟通的有效性,我们要努力营造出一个充满信赖感的聊天环境。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隐私自曝”。比如,主动拿自己的缺点开玩笑,让对方感觉到我们是不具有威胁性的,从而对我们敞开沟通的大门。如果你过于保卫自己的隐私,丝毫不肯透露自己的信息,会让对方感觉你的防卫系数很高,这也会让对方产生不安全感,于是就会导致双方彼此猜疑和不信任。打破不信任的僵局,促成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创造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步。否则,任何关系都不会再进一步,甚至导致关系倒退、破裂。到最后,对方就会抵触与你沟通。
距离法则
35.等距离外交法则。人与人的交往总是在寻找一种合适的距离,彼此遵守对方的交友规则,互相尊敬,令双方都能感到舒适自在。聊天时尤为如此,距离感非常重要,但这个距离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找得很准,而是需要不断地调整,根据对方的表现以及双方的关系进度来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保证双方的物理和心理距离始终维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一旦有人挑战或破坏等距离法则,比如过于靠近、话题和语气没有约束,就会让对方有一种被攻击和被侵犯的感觉。所以,为了与人安全地相处,我们要对距离保持足够的敏感。同时,要学会自我约束,划定出一个安全的界限。当这个界限随关系的进展发生改变时,也要具备相应的调节能力,让双方的良好互动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避免因为边界的模糊而造成误会,破坏双方的关系。
角色法则
36.合格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们经过长期的交往,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双方在彼此的关系中会形成一些固定的角色,比如亲人、夫妻、普通朋友、同学、男/女朋友、亲密朋友、同事、上下级、普通客户、重要客户等。
在这些角色关系中,关系的对象通常是成双成对的,或者说是一对一的。像领导—被领导,帮助者—受助者,父母—子女等等。在双方互相自愿的前提下,人和人的关系通常也是和谐的。这属于社会关系中比较顺利的情况,意味着日常沟通也比较正常。如果其中有一方对于互相的关系有所不满,那么,双方的沟通就会发生变化,角色定位会出现不认同或者对抗的情况等。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角色的诞生充满了浓厚的社会学意味。基于不同的角色,我们的说话也大受影响,摆脱不了特定的角色。这使我们每个人都要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特定位置,以便能够顺利地跟身边的人沟通。当然,这些位置和标签是相对而言的,即:参照其他人的角色,我是一个什么位置?我们用位置标签来标记别人在我们关系中的角色,别人也用位置标签来标记我们。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沟通中人们的角色总是成对地出现。如果在沟通中有人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发生“角色错位”,双方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聊天就成了一件“不舒服”的事情。在角色变化和调整的过程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直到双方都找到了令自己和对方感到舒适的位置,这种沟通层面的冲突才会结束。
比如,当一对新婚夫妻结婚数年以后,他们的爱情逐渐淡薄,热情逐渐冷却,转而向亲情的层面过渡。两个人互相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时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吵架、冷战、怀疑、失望等,也就是所谓的“七年之痒”。这个阶段由于两个人对各自的角色和关系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他们之间的谈话也必然问题丛生,难有好的氛围。过一段时间后,两个人调整成功,双方适应了新的定位,才能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控制法则
37.控制好边界线,维持双方的互相尊重。一种良好健康的关系,一定有着一条清晰的边界。它划分出了双方在这段关系中的义务和责任,控制着一段关系能够走多远。而双方对于边界线的认定和维护水平,则体现出了双方对于关系问题的处理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体现在沟通上。
沟通时的边界线真得有那么重要吗?是的,关系边界线就像领土分界线,宣告着关系中的领土主权。若边界不清晰,双方又皆为控制型性格,则常常会爆发关系领土的争夺战争。
如果分界线过于生硬而缺乏通透性,则双方很难拥有亲密关系。由于共享区域的缺失会导致关系的形式化,比如夫妻关系中的相敬如宾,恰恰就是不够亲密的表现。一般来说,相敬如宾的夫妻谈话时总是流于表面,难以触及深层问题,做不到坦诚与建设性的交流。
如果分界线缺乏弹性,双方的关系过于严谨,则会缺乏宽容,彼此磨合起来就比较困难,关系也难以接近。体现在沟通中就是互不相让,彼此不理解,也不愿意换位思考。
如果边界线没有融合性,双方也很难达到一种亲密关系的境界,就像路人一样,客套地沟通,礼貌地接触,彼此留不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如果边界线不具备可塑性,每个人都不想自我调整以适应对方,则显示了这段关系是很脆弱的,无法经受挫折和磨难的考验。他们之间的沟通必然是低效的。
话题法则
38.重点不在于聊什么,而在于怎么聊。跟有些人在一起,你是否觉得无话可说,几句之后就觉得没有什么可聊的?这是造成冷场的最常见的情况——无话可说。其实,就聊天而言,衣食住行用,随便哪个问题拿出来都是话题,就看你如何利用这些话题。不是没有聊的,而是你不会聊。聊天的重点也不在于聊什么,而在于怎么聊。同样的一件事,同样的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有的人就能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而有的人却讲得乏味无趣,令人厌倦。这是由一个人对待聊天的态度决定的。要用一种发现的眼光和好奇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对身边的事物不要退去你的好奇心,然后,将你的观点大方地与别人分享。
39.冷读法则。聊天时要学会冷读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冷读术亦有人们熟知的读心术的意味。因为要从第一印象中看透别人的心思,理解对方想要什么,想聊什么,从而打开与他人交流的第一道大门。这是一种很高超的谈话技巧,既能让你避免“查户口”式的聊天方式带来的讨厌感,也能打开聊天对象的内心,营造积极的谈话氛围。
我们用两种聊天对话进行对比:
普通问句:“你留过学吗?”
冷读法:“你一定在国外留过学。”
普通问句:“你有几个好朋友?”
冷读法:“你性格这么温和,人缘一定不错吧。”
普通问句:“你是哪里人?”
冷读法:“你皮肤这么好,是江浙地区的吧!”
通过这种对比,你就会感觉到普通问句中总夹带着“打探”的意味,容易引起对方的抵触,而冷读法会让人感觉舒服,并且容易展开话题。比如,在第一个问句中,普通问句得到的答案通常是:是的,或者没有。但冷读问句得到的回答则会很丰富,比如:“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在法国留过学。”或者:“没有呀,你为什么会这么说?”不论如何,对方都会从中产生一种惊喜的感觉,积极主动地和你聊下去。
冷场法则
40.破除沉默法则。在聊天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聊着聊着就突然沉默的情况。有时是一方,有时是双方共同沉默。有时是话题谈完,一时没找到新的话题。有时是正常的聊天却因为外来事项的打扰而中断,然后,就很难找回刚才的感觉。
比如,你正在与朋友聊天,对方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这时朋友不再说话,而是埋头思考短信中的内容,你们之间的聊天氛围就会变成突如其来的尴尬与沉默。你可以保持沉默的状态,让对方安静地处理短信问题。不过,你们的聊天氛围可能也会就此消沉下去,或者有一方变得心不在焉。正确的做法是,稍等一分钟就主动询问对方:“怎么了?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
如果对方说:“哦,没什么。”但是,他仍然无法将心思回归到你们之前的聊天中。那么,他一定是碰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了。
这时你可以说:“如果有什么事情,你完全可以和我说。我非常乐意帮忙,而且守口如瓶。”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隐私问题,对方通常会愿意与你分享。但如果对方执意地缄默,那就不要再追问下去了。此时,最佳的处理策略是,结束聊天,给他处理问题的空间。
“第三者”法则
41.通过“第三者”打开聊天的局面。如果你正跟一个人聊天,却发现实在没有什么可聊的,可以找一个彼此熟悉的“第三者”作为话题,打开聊天的局面。也就是说,为你和他之间的话题主动加入第三方元素,搞活聊天的气氛,找到新的话题,进而掌控局面,避免冷场。
比如,你可以说:“喂,你听说了吗?咱们大学同学某某开了一家外贸公司,生意做得特别大,都上新闻了。”然后,对方就能接过这个话题:“真的吗?上学时期他就开始做各种兼职,经常参加校外活动。这些锻炼可都是积累呀!”“是呀!还有那个某某,听说混到了华尔街……”如果顺利的话,你就会发现你们之间的话题越聊越广,聊到大学的生活,聊到那些记忆深刻的人,有趣的话题就这样展开了。
使用“第三者”话题法则有一个务必谨记的前提:永远不要在背后说另一个人的坏话。糗事、趣事可以聊,但一定不能抹黑任何一个人。因为你无法保证自己的话会不会被添油加醋地传播出去——这对你的形象是致命的打击。
快乐法则
42.聊天是为了创造快乐,所以要躲开“垃圾人”。大多数时候,我们聊天是为了愉悦心情,让自己,也让对方感到快乐。但生活中却有很多“垃圾人”,他们浑身充斥着负面情绪:抱怨、消极、悲观、焦虑、怨恨、不友好……自己遇到了一点儿问题,就好像全世界都在与他们作对。他们就像行走的垃圾箱,迫切需要找人倾倒。一旦有倒霉蛋接纳,他们就会把身上所有的垃圾转移出去,自己则高高兴兴地继续用“负能量”感染下一个人。遇到这种人,要么迅速地躲开,要么用尽全力地转移话题,把焦点转移到快乐的事情上来。总之,不要顺着对方的思路走。否则,你很快将会被对方的负面情绪感染,变成另一个“垃圾人”。
批判法则
43.缺点是聊出来的,但批评要讲究方法。越是熟悉的人,越清楚对方身上的缺点。而大多数缺点,则是聊出来的。如果在聊天过程中,你发现对方说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观点中蕴含了他自身的一些缺点,你可能会忍不住想要说出来。但是,我们平时常被告诫“忠言逆耳”。这意味着如果批评别人,就可能会得罪别人。
那么,有没有“不逆耳”的忠言呢?有,但你需要讲究一下批评或责问对方的方法。
不能吹毛求疵,或者因为看不惯对方就随意地指摘。原则就是,学会对事不对人,让对方在第一时间就充分地意识到,我们批评的不是他本人,而是批评他的错误行为。
现在有的人批评别人时,会上纲上线,扣帽子,甚至无中生有,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这种批评非但起不到指正的作用,还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反而觉得自己没错。比如,员工因为一时疏忽,导致报告中的某个参考数字出错。此时,领导可以针对这个问题造成的后果进行批评,但不能严重到因为一个错误而否定员工之前所有的表现,将员工直接划入缺乏责任心的行列。批评一旦超出了事实范围,就会刺伤到对方的自尊心,最后可能会演变成人身攻击,让对方感觉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这样的结果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失去控制,本来能弥补的问题就此越变越糟。员工也会就此站到你的对立面,日后将给你故意制造更多的问题。
我们批评一个人的目的是帮助他人意识到错误并改正,而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如果是这样,批评就成了找茬和耍威风,这样的人是令人讨厌的。所以,批评他人时,态度很重要。你态度诚恳,充满了关怀,别人才会觉得你的批评中肯易听,愿意与你拉近关系。你的态度糟糕,盛气凌人,则会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有错也不肯承认。最好的批评方式是和颜悦色,摆清事实与道理,让人感觉到身处一个安全的谈话环境下,虽然遭到了指责但他却有改正的机会,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犯错,但不能因为一个错误就否定一个人的所有优点,把一个好人说成一无是处的坏人。比如:“我算是看透你这个人了。”“你已经无可救药。”“你从来就……”“你总是……”这种扣帽子式的概括词会使对方认为你对他抱有成见,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对立情绪,最后你批评的力量会被大大削弱,甚至在他身上消失不见,完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情感法则
44.聊天聊的是什么?首先是感情!一次敞开心怀的、愉快的聊天能让人释放压力,调节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学会一些必要的聊天技巧,会增进交流双方的感情,促进关系更进一步。比如,很多时候,情侣在一起待得时间久了,彼此会感觉对方不在乎自己了,甚至怀疑对方是否移情别恋。但实际上,可能只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两个人的沟通不再像以前那样富有感情,而是逐渐变得麻木。
热恋时,你对恋人说我洗澡了,之后还会说我洗完了。几年后,你说完我去洗澡后,就像消失在了浴室一样。
热恋时,你会对恋人说我去吃饭了,之后还会告诉对方你吃了什么,吃没吃饱。几年后,你说完吃饭去了,即使对方追问,你甚至只会用“我都忘了吃的什么”来敷衍。
热恋时,出门时你会对恋人说我出门去了,之后还会亲热地告诉对方回来了。几年后,你闷声不吭地出门,闷声不吭地回家,好像家里就只有你一个人一样。
说到底,不是人和人的感情变了,而是因为太熟悉、太习惯,所以抛弃了过去沟通的方法,扔掉了富有感情的仪式感。现在回头看看你与伴侣的聊天记录,最开始时,是不是连标点符号都带着温暖的含义?而现在呢,文字变得和标点符号一样可以省略了。同理,我们与朋友、同事乃至客户间的聊天,也应时刻谨记这条原则:永远不要忘记了“情感”的存在。要注意表达你的情感,让自己的话语充满温度,对方才愿意跟你沟通。
目的法则
45.聊天必须具备目的性,消遣也是一种目的。如果没有任何目的,聊天就变成了说废话,白白浪费时间。有时你跟一些人聊天,会发现找不到语言中的重点,对方说得很详细,具体到事件的地点、时间、人物的对白,甚至是语气和心理活动,讲得绘声绘色。可他讲到最后,你发现对方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如同自言自语,与你没有任何关系。就像一个碎碎念的老人,突然对你说:“我今天买了一个馒头,走了一里路回家,把馒头放进了冰箱,浇了花,喂了鱼……”你能找到话里话外的重点吗?是不是感觉这样的聊天很枯燥呢?
如果聊天是为了消遣,趣味性就是第一位的。趣味性是吸引人们进行休闲式聊天的第一要素。因此,你不能讲起来没完没了,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否则,你的听众很快会哈欠连天,以后再也不想与你聊天了。就是说,在不同的聊天情境中,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明确,聊天才有好的效果,你才有对应的听众。
“可得性”法则
46.别让自己失去神秘性。越容易得到的聊天机会,人们就越不珍惜。如果你一天只跟一个人聊天,那你对这个人付出的精力是100%。如果你一天跟10个人聊天,那你的精力平均分配到每个人身上就只有10%。生活中,如果你总是逮住一个人没完没了地聊,会给对方一种感觉:你是不是只有他/她一个朋友?然后,对方会产生无聊的感觉。换句话说,你在他眼中失去了神秘感,对方将不再被你吸引,而且不会重视你。
“可得性感受”在一段关系的建立之初是很重要的。一方过于热烈积极,就容易让另一方觉得容易得手,对你反倒容易爱答不理,提不起兴趣。与之相反的是,欲擒故纵、推拉式的社交手段则让人感觉充满挑战,有强烈的参与感和征服欲望。
在聊天中也是这个道理。首先,你不能随随便便地跟人聊天,不要让人觉得你是一个随时可以找你的“从不拒绝的聊伴”,要懂得在某些时候让自己“没有时间聊天”。其次,聊天时不要什么都透露给对方,懂得为自己营造必要的神秘色彩。能做到让对方愿意并且主动地猜测和揣摩,你就成功地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优质的形象。
逻辑和情绪法则
47.别跟女人讲道理,别跟男人耍情绪。有人说:“不要跟女人讲道理,要讲感情。”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因为女人是感性动物,聊天时和她摆事实、讲道理,只会让两个人的沟通停留在无法沟通的逻辑层面。但女人一旦跟你讲起道理时,大多数情况下你们已经不能正常对话了。因为你讲的道理越多,她就越难在你身上感受到足够的情绪和温情,也就感受不到你对她的关切。爱情是一种感性的情绪,讲道理却是理性的科学。逻辑越多,情绪越少,爱情也会越来越麻木。但反过来说,男人之间的聊天却要多讲道理,少耍情绪。和男人聊天要讲逻辑,谁的逻辑严谨,谁就能赢得辩论,说服对方。而男人和女人的聊天则要讲感情,谁的感性的情绪更多、更浓,谁就能赢得对方的关注。
表情法则
48.善用你的表情。你有没有发现,在今天的网络社交中,如果没有表情包的参与,我们已经很难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甚至在很多时候,多么华丽的文字都不如一个表情表达得更为准确。比如,你想要表达“无奈”的情绪时,一个无奈的表情绝对胜过千言万语。这也从侧面表明,聊天时对表情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文字语言中,如果不添加语气助词,会很容易让人误会自己的情绪,而一个表情符号却能声情并茂地表达出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说话的语气、肢体动作等,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你,增加聊天的趣味性。这就如同我们在与人面对面聊天时,会做出微笑、摆手、点头等动作一样,令对方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准确的信息。
所以,在书面聊天时,不妨在自己的聊天软件里多存储一些符合你趣味的表情,尤其是不知该怎么接对方的话时,能够很有效地帮助你化解尴尬。而在面对面的聊天中,我们更要善用自己的面部表情,配合到位的语言,营造出良好的氛围,精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
“点到为止”法则
49.话不要说尽,学会“点到为止”。有句古话说:“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这就是说,与人交往要留三分余地,说话也要留下三分。你把问题讲得太透、太直,就容易使人产生怨恨。即便是与人交心,话也不要说尽,因为言多必失。
与任何人对话,都要学会“点到为止”。一些道理成年人都懂,说透了则会让对方的脸上挂不住,找不到台阶下,而对你产生怨怼。所以要懂得适时打住,给大家留点面子,积点口德,他才会觉得你是一个有分寸、值得交的人。即便是严重的错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也是“点到为止”地指出来,观察他的回应再做决定。
“关键词”法则
50.运用关键词捕捉和传达信息。当你与别人沟通时,为了更准确地捕捉对方传达的信息重点,可以运用“关键词法则”,重复对方话语中的关键词,或者使用关键词来传达消息。
比如,对方说:“我清明节那天去爬山,人好多啊!”要注意,这句话中,对方要表达的关键词是“爬山”,而不是“人好多”。如果你对对方说:“清明节嘛,人肯定多的。”这个话题基本上就聊不下去了,而如果你问:“清明节你去爬山了?有什么好玩的吗?”这个话题就有的聊了,好山好水好风景,怎么聊都聊不完,而且你也能参与进去,聊一下自己的爬山经历。
有的人不会聊天,觉得和别人根本聊不下去,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不会捕捉关键词,也不会使用关键词,结果就容易导致话题的中断。关键词法则的技巧,就在于把握对方想聊的重点在哪里,看到对方想展示什么,然后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聊到对方的心里去。
底线法则
51.别打探对方的隐私,这是最起码的底线。许多人在聊天中有一个挺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比如薪水多少,房子买了没有,女朋友的家是哪儿的,什么时候结婚……这些话题看起来无伤大雅,实则容易招致对方的反感。有些问题可能正是别人羞于谈论的,却被你一直追问,侵犯了他的隐私,也触犯了他的底线。
尽量少聊的话题一:薪水问题
在国外,薪水算是一个很隐私、很私人的问题了,但国人却似乎非常热衷于打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比人赚得多很多,当然有理由炫耀一番。但如果你薪水微薄,是不是还愿意让大家都知道呢?
现在很多公司都有不成文的规定:禁止职员之间互相打听薪水。有时老板也会在发薪时单线联系员工,叮嘱其不要公开数额。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即使岗位相同也会有不同的薪水差异。如果被薪水少的员工知道:“那个家伙工作能力根本不如我,竟然比我的薪水高!”很容易引发矛盾。一些同等岗位但收入低的员工得知则会把矛头对准老板,觉得自己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他再找到其他同事抱怨,将会引发不小的风波,影响公司正常的工作氛围,破坏团队的团结。
尽量少聊的话题二:家庭财产
不管你的家里有多少财产,都不要拿去与别人炫耀。如果你家庭富足,固然会迎来艳羡,但同时也会招致嫉妒。即使是再亲密的朋友,也不要轻易分享或试探对方的家庭财产问题。人类都有牢固的、不可消除的自私基因。如果对方别有用心,你的“坦率”就会成为日后的祸端。尤其是在办公室里,永远不要炫耀你在某些方面的优越感,也不要凭此去刺探别人的缺陷。同事之间是完全的竞争关系,你越张扬,就越讨人嫌。所以在聊天时务必低调、少问,与别人的隐私绝缘,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进阶法则
我们在聊天时不能始终保持一个节奏,一个旋律,或一个枯燥的选题。如果是这样的话,双方的关系将永远停留在初级阶段。那么,应该如何聊天才能让双方的关系循序渐进地发展而不是停留在原地呢?
52.和陌生人聊天,要懂得“破冰”的技巧。两个人在刚刚认识时,由于是初次接触的陌生人,彼此除了姓名、外貌、工作单位等内容,对其他信息可能是一无所知的。这时,双方对于彼此都是神秘的,沟通上也会小心翼翼,不冷不热。在交换完基本的社交资料后,前期阶段的任务其实很简单,就是进一步了解对方,展开一场艰难的“破冰之旅”。聊天的重心主要围绕在双方的生活动态和兴趣爱好,为后面的沟通打好基础。
比如,你从对方的朋友圈中发现他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那么你可以多与他聊一下运动方面的话题。比如,你喜欢哪些运动项目,有氧运动还是极限运动,为了健身还是为了减肥?以及坚持了多久等等。聊天的话题不要过于拘谨,要有适当的调侃和自嘲,充分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优点。这些做法都能增加你在别人眼中的好印象。只要双方都能够打开话匣子,破冰就算成功了。
53.聊天需要形成共振。在经过初期的简单了解之后,双方都对对方性格、行事作风、思维习惯、说话风格等有了初步的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继续交往下去,可以发展到哪一步?对这个问题,相信你们的心中都已经有了定论。如果觉得对方还不错,三观一致,有话题可以聊,那么接下来就是寻找和建立交集了,要充分对接双方的价值观,形成共振。
比如,男女之间的约会和聊天,并不是简单地坐在一起吃饭和看电影,需要有一定的目的,也要有一定的计划。你见了姑娘一面,对她心生向往,想有进一步的发展,从陌生人发展成普通朋友,再从普通朋友发展成恋人,那么,你肯定要发出约会的邀请,互相深入地了解。这个阶段的聊天应该说些什么呢?如何用正确的沟通方式说服对方呢?
这时,我们肯定不能再打听一次对方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要聊一些深层次的话题。建立在破冰阶段的局面还不错的基础上,在中期阶段,我们的聊天应注重彼此话题的舒适感,更多地加强联系感,把话题延伸到彼此的工作和生活,从而产生强烈的共振。
比如下面的聊天:
你:我发现你好像喜欢音乐?
她:我喜欢摇滚。
你:真是想不到啊!你可真让人大开眼界,觉得你应该属于喜欢古典乐的类型。
她:为什么这么说?
你:怎么说呢,感觉你身上有一股温婉娴静的气质,可远观不可近身的距离感。其实我也很爱音乐,以前还拿过奖呢!
她:是吗?这么厉害?
你:当然,小学一年级歌唱比赛第一名。
她:没想到你还挺幽默。
你:开个小玩笑,下个星期正好有个音乐节,有没有兴趣一起去?
这样的聊天方式非常有效,也能切中对方的敏感区域,找到双方的共同兴趣。对方既加深了对你的了解,还对你有了更好的印象。最后,你邀约对方一同去音乐节,这是在建立联系感。只要她没有明确地表示自己没时间,那么你们基本上就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到这一步,可以说你们之间“和谐的共振”就形成了。
54.和熟人聊天要学会立规矩。社交关系发展到中后期(成熟阶段)时,基本上,我们对一个人的脾气、性格、好恶都了解得差不多了,在聊天时会形成一种默契。即:哪些话题可以聊,哪些话题不能聊,哪些话题聊得好,哪些话题聊得不好。此时,双方在沟通时就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不要随便聊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来破坏气氛,尤其是那些他不愿意被触及的秘密、隐私等,还有他反感的语气、用词,都是有讲究的。有时,如果你突然聊到这些禁忌的话题,违背了规矩,就会不小心破坏两个人的关系。
比如,有一方不愿意别人提及他家庭的情况——他可能是一个私生子,或者成长于单亲家庭,但另一方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试探或者谈论他的家庭琐事,这就会引来他强烈的反感和不悦。为了双方的关系着想,有些话题即使你非常喜欢,也不要拿出来对着不合适的人喋喋不休。因为你也不想“鸡同鸭讲”,自讨没趣。有些话题,你讲出来以后对方随便地敷衍你,双方都会感到不快。所以,在熟人之间确立聊天的规矩是十分必要的。当你感到没有话题可讲时,就不如选择性地沉默,不要随意打破两个人的默契。伤害对方的同时,也毁坏了你自己的形象。
克己法则
55.克制自己的倾诉欲望,适当沉默寡言。在聊天中,人们都渴望有听众,希望别人愿意听自己倾诉,从而能够掌握话题的主动权。有人听自己说话,就表示自己受到了其他人的重视,而不是被忽略的。听自己说话的人越多,内心的满足感就越强。这是人性普遍的需求。在两个人或三个人的交流谈话中,表现活跃一点儿,多抛出有趣的话题,能有效地调节聊天节奏,免得冷场。但在多人聊天的场合,倾诉欲望太过强烈则是不恰当的。
可以试想一下,某间屋子装满了人,每个人都想谈论自己的经历、故事、遭遇。一群人齐齐发声,七嘴八舌,许多不同的话题,到底听谁的呢?而且,在这种聊天环境下,人们为了吸引听众,音量会越来越大,故事也会进行大幅度的“艺术加工”。到最后,大家的故事都失真了,正常的聊天变成了不正常的瞎扯,每个人都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
这时,能够克制自己倾诉欲望的人就显得难能可贵。如果安静地坐在一旁,听那些想要倾诉的人把自己的话说完,再配合恰当的表情和语言,显得你既有礼貌又十分贴心。反倒是那些争着抢着要表达的人,可能一不小心的一句话,就得罪了别人,他自己还不知道。所以,在人多嘴杂的环境下,适当的“沉默寡言”是非常必要的。相信我,克制自己的倾诉欲望,才能让你成为一个被欢迎的人!
“不急于下结论”法则
56.仔细倾听,不要急于说出你的想法。人们在阐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时,都会从一个于己有利的角度去说,有时你会忍不住先下一个结论,然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别人去提问,用倒推的方式证明自己是站在正义或正确的立场这一边的。当争论发生时,人们通常会被某一方的情绪感染,忍不住与对方同仇敌忾,痛斥另一方的不是。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和立场有关的辩论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原因。
如果朋友对你倾诉他的不幸,真心地安慰对方,与他一起分担苦恼是应该的,但要把握一个度。有的人特别入戏,讲述者自己还没什么反应,作为听者却已经暴跳如雷,对其生气、愤怒之情火上浇油。这样的人容易被别人的情绪左右,亦容易被操纵。其实当别人向你倾诉时,你的作用就是安抚和疏导,告诉对方要冷静下来,帮助对方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解决问题。而不是着急地跟从对方的逻辑下一个冲动的结论,结果大家都陷入一个思维的盲区中,一条道走到黑,最后问题还得不到解决。
认认真真地听对方把话说完,然后再问一下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别着急地表达自己的立场。特别是对待别人的感情困扰,不要轻易做那个给他出主意的人。有的人向你倾诉自己的感情不顺,并不是让你出主意,仅仅是倾诉和宣泄而已。他的内心其实早有主见。如果你话还没听完,就劝说对方赶紧分手,赶紧离婚,最后对方可能并不会感激你的“热心”,还会把自己的问题怪罪到你的头上。在气头时上,他当然会感激你的建议;可一旦风平浪静,他可能会想:“那个人动机不纯!”
所以,当有人向你讲述一些与你无关的事情时,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而且非常有必要保留自己的立场。你要衡量这些话的分量,以及可能会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三思之后再去给出建议。
积极回应法则
57.对不喜欢的话题,用积极回应的办法结束谈话。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那种喋喋不休、长篇大论的人,他们被称为“话痨”。人人身边都有话痨,可能是你的朋友、同事,也可能是你的邻居、亲人。也许是因为孤独,也许是渴望被人了解,他们只要抓住一个听众,就不愿让嘴巴停下来。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会用打哈欠、看手表、不回应等肢体动作来表示抗议,这种消极对抗的方法是很不礼貌的。正确的做法是,委婉地告诉对方:“我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我们能不能聊点别的?”或者找个合适的机会走开,真诚地告诉对方下次有空再聊。
如果对方是长辈,我们尤其不能使用消极对抗的办法。尊敬师长是传统文化的礼仪,也是基本的社交原则。即使再没有兴趣,你也要告诫自己耐心地听对方说完,并不时地穿插自己的回应,比如:“您真不容易。”“您的儿子真是年轻有为。”“您的孩子很可爱……”不要粗鲁地打断对方的倾诉,要学会找时机,比如借口上厕所,有要紧事去办等,或者让自己的朋友隔几分钟后打电话过来,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走开。这样,你就可以用一种积极回应的态度来体面地替对方结束谈话。
长话短说法则
58.长话短说的“3分钟法则”。在电话礼仪中,我们知道有一条“3分钟法则”,就是说,主动打电话的一方,要尽量将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如果不是十分重要和紧急的事情,最好长话短说。简单地说,就是尽量少的占用别人的时间。这一条法则同样适用于日常面对面的聊天,在阐述事实时尽量不要超过3分钟,否则,会令听众失去耐心。
现实中有的人说话特别啰唆,长篇累牍,连带天气、一个小动作、不重要的对白也要讲得一清二楚,明明一句话能讲清楚的问题,用四五句也说不到点上。因为一时抓不住重点,无关信息太多,常常令听者极不耐烦。但基于聊天的礼仪,听者又不好意思打断,耐下心来听到最后,已经是满腹的牢骚。本来有的一点点共鸣,因为情绪上的极度厌倦,情不自禁地就会将自己想表达的观点进行浓缩处理,对他的支持力度也会下降。
因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自知之明,聊天时一定要注意“长话短说,挑重点说”这一重要的原则。除非对方明确表示让你“从头慢慢说”,否则,就不要喋喋不休,耽误别人的宝贵时间。另外,在聊天中讲自己的故事时,一定要多多注意察言观色。如果对方表示出了不耐烦或者并没有兴趣——哪怕是流露出来一丁点儿的厌烦情绪,都要立刻停止,不要自讨没趣。
适可而止法则
59.聊天最忌拖泥带水。你一定遇到过这种人,打电话说完再见之后并不急于挂断电话,而是在电话那头不停地“嗯嗯嗯,好的好的,嗯嗯……”就好像他仍然有话要说一样,搞得你一头雾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挂断电话才得体。有时候,这个烦琐的环节持续十几秒钟,可之前聊到正事的时间也许不过20秒。
还有的人为了确认对方是否确实已经记住了自己的话,会在谈话即将结束时不断地重复。即使对方已经再三保证过了,他可能仍会反复地诉说。这也让人非常无语,因为这是极不信任对方的一种表现,就好像在质疑:“你真的记住了吗?我还是再说一遍吧!”
还有一种人是典型的“祥林嫂”,逮住机会就对人诉说自己的不幸,虽然刚开始时大家会对其报以同情,柔声细语地与他聊天以示安慰。但久而久之,他仍是一副无比委屈的态度,到处诉说他的遭遇,人们对他就开始避之不及了。
这些人其实都不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正给别人造成困扰,浪费双方的时间。正确的做法是,电话打完时就应该痛快地挂断,说过一次的事情就不要再跟人絮叨,否则,会给别人造成你很拖沓,不爽快,甚至缺乏素养的印象。
称呼法则
60.“如何称呼对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近几年,一些服务行业突然形成某种不成文的习俗,见了女人就要叫“姐”,见了男人就要叫“哥”,目的很简单,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并表达尊敬。如果对方的年龄确实符合“姐”“哥”的身份也就罢了,问题是很多人年纪轻轻,却被别人叫“老”了,听了心里就会非常别扭。在很多场合的聊天中,这些称呼随处可见,但并没有对沟通起到太大的帮助。
我以前就在街头遭遇过许多次类似的“称呼”。比如,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抱着一摞传单,见了我就说:“大哥,耽误您点时间呗,我们店里免费送……”即使我是一个心态很好的人,当时也不太不高兴,根本没有心情听他继续说下去。这表明类似的称呼无法起到预计的效果。
也许这个称呼在你看来是尊称,但在对方看来却简直就是骂人。连对方的年龄身份都定位不准,称呼随便喊,试图拉近双方的距离,又怎么能让别人感觉到被尊敬呢?所以说,在与陌生人打招呼时,不要随便拿出一个通用称呼就开始使用,万一用错就可能弄巧成拙。如果实在拿不准对方的年龄身份,不妨就用一句普通的“您好”开始,再附送你礼貌的微笑,这样反而给人一种干练、专业与阳光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