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才是真的情商高(套装共9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章 听懂弦外之音,领会真实用意

1 虽然对方说“欢迎提意见”,但你别真的去提

啪……

摆在桌子上的盘子被摔碎了,妈妈急急忙忙跑过来。

妈妈:小明,说,这盘子是不是你打碎的。

小明:不是。

妈妈:听话,乖孩子不许说谎,你老实说,这盘子是不是你打碎的。只要说实话,妈妈是不会打你的,乖啦,听话……

小明:是的,妈妈,我刚才不小心……

啪!啪!啪!

小明:妈妈你这个大骗子。

客套话在我们生活中已然屡见不鲜。初次见面说“久仰”,征求意见说“指教”,求人帮忙说“劳驾”,求人方便说“借光”,借自己抬高别人就说“托您的福”……当然,还有充满了“陷阱”的“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提,我一定从善如流……”。

众所周知,客套话不能信,至少,不能全信。但我们中的一些人就是很单纯,当别人让他们提意见时,竟然诚心诚意地真去提意见了。于是,就有很多人开始抱怨:明明说好让我提意见,结果提了又不采纳,反过来怪我事儿多?当然,这还是比较“善终”的。还有一些人,他们给上司、领导提意见后,往往给自己“提”来了一只小鞋。

绝大多数打出“欢迎给我提意见”这块招牌的人,实际上可能并不能真正做到从善如流。如果我们当真傻傻地去给他提意见,很有可能,我们的善意在对方看来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又或者根本就是对他有意见。这样一来,我们不但很冤枉地给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还会费力不讨好,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

魏金杰是一个喜好古风的男生,常常爱逛一些古诗词论坛,与大家一起交流读诗写诗的心得并指点自己的诗作。当然,大多数时候,他都没怎么把那些指点听进去。

有一次,一位新人发了一首自己填的“满江红”让大家品鉴,在帖子的最显眼处还贴了一句“大家多多指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这下子魏金杰来劲儿了,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的见解,指出了这首“满江红”中存在的毛病。当然,他也没指望这个新人真能听进去他的建议,毕竟,大家都有那么点儿心高气傲,他就是忍不住想卖弄一番而已。

果然,他的“建议”引起了那位新人的反驳,刚开始,对方还只是委婉地说“啊,是这样吗,不过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这样……”后来,随着魏金杰的建议越发犀利,对方的语气也开始变得不太友好起来,最后直接来了一句“你的想法我不敢苟同”。

话说到这里,魏金杰知道应该打住了,自己的话已经引起别人的反感了。他以前被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每到这个时候,双方就会自觉地停下来。可这一次,这个新人似乎并不懂其中的潜规则,继续反驳魏金杰的话。说到最后,连自诩“老油条”的魏金杰都忍不住了,开始跟他激烈地争论起来,甚至发展到相互辱骂。

事后回想起来,魏金杰也感到好笑。明明知道不能随便给别人提意见,但他还是被那句“欢迎提意见”给麻痹了,主动给自己“提”出一个烂摊子。

俗话说,人家就跟你客气客气,你千万不要不客气。很多时候,对方让我们提意见,只不过是为了在面子上过得去,又或者是规章制度、流程如此,可不是真让我们提意见。如果我们没能听懂这层弦外之音,苦思冥想地提一大堆意见,哪怕提得再好,也很难起到什么效果,甚至更有可能为我们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事实上,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又有谁会真正需要别人的建议呢?排除客套话的成分,那些希望别人给自己提意见的人,其实不是希望听到别人的建议,而是想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但我们往往会错意,以为对方真的是想听我们的意见。自然,我们提的意见也就不能打动对方了。

有道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句话算不上正能量,但至少说明了,人通常喜欢听好话多过听坏话。同时,在中国的社会里,人们大多喜欢说客套话,在给别人提意见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弄清楚对方的真正含义。最后,即使对方是真心让我们提建议,我们也需审视二分,不要将话说得太直接。不要随便给人提意见,高情商的人不会直接指出别人的缺点。做个知趣的人,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

2 对方向你询问第三者的意见,其实是想知道你的意见

俗话说,听话听音儿。很多人说话喜欢绕弯子,如果发现不了这些“弯子”,我们就很容易误解对方的意思。比如,当别人以“我有个朋友……”这样的开头提问时,通常他口中的“朋友”就是他自己。又比如,当别人问“诶,你知道某某是怎么评价我的吗”,通常他的真实目的是想知道我们对他的看法,而不是那个“某某”。

很多时候,人们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又或者担心说出来后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果。于是,他们常常采用一种迂回战术:向我们询问第三者意见。

这样做会让被问到的人无所顾忌,产生一种“反正我只是在转达别人的看法,又不是我的,我怎么说都可以”的想法,从而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

如果看不透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说一些冒犯别人的话。因此,当别人在询问我们第三者对他的看法时,我们尤其需要注意措辞,不要胡乱开口。

黄小林是一名实习记者,因为初入社会不久,对一些采访的技巧不是很懂,常常因为不会说话,弄得被他采访的人很尴尬。自然,他的工作经常出错。

有一次,他们接到一起性质恶劣的家暴事件,说是醉酒的丈夫一边嗷嗷大哭,一边提着皮带追打自己的妻子,将妻子浑身上下抽得鲜血直流,险些闹出人命。

领导派黄小林前去采访,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经过初步了解后,黄小林觉得这其中大有故事,就把采访对象定在了那对夫妻的邻居身上。

邻居是一位中年女子,刚一见面,黄小林就问道:“您对旁边那家夫妻的印象如何,那位妻子最近是不是有些异常,他们是不是经常因为第三者的事吵架……”

听到黄小林的一连串问题,女子脸色微变,开始戒备起来,眼神也闪烁不定,面对黄小林的提问,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说一些毫不相关的事,根本不正面回答。

采访进行了一个小时,什么有用的信息也没问出来。这时,那位前辈阻止了黄小林的提问,笑着对那位女子说:“女士,不知道那对夫妻在这一带的名声如何,邻里邻亲的对他们都了解吗,平日里相处愉快吗,对于这次家暴事件,大家是怎么看待的。”

前辈含蓄的问话方式让女子减少了戒备,开始说起邻居的意见来,到最后,她简直停不下来。黄小林能看出来,这名女子说的其实就是她自己的想法。

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不愿意或不方便直接回答的问题,只要换一种方式来问,我们很多人就容易掉入对方的言语“陷阱”。就像上面的采访,女子一开始对黄小林的提问方式感到警惕,不愿开口。但当黄小林的同事改变问法后,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借对方之口陈述自己的意见,表面上看来不过是在转达别人的意见,自己根本不用负责就会无所顾忌。因此,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看法也掺杂进去。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真实看法和意见,对方又因为利益、人情等因素不愿敞开心扉时,不妨假借询问第三者意见,巧妙地让对方开口。

那么,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别人借口询问我们第三者的意见时,我们就需要警惕了:对方的本意有可能是想借机探听我们的意见,别忘了注意措辞。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片面断定过于武断,如果我们真的只是在转述别人的想法呢?这种情况有存在的可能,但绝大多数时间里,人们通常都习惯以别人的名义陈述自己的想法。更何况,即使说的是别人的想法,也需我们自己做出判断,加以整合。

在《红楼梦》里,有一回说道,贾府来了客人,王熙凤前去接待。席间谈到两家过于生疏,来往不多。王熙凤就说:“亲戚们都不喜欢走动,以至大家相聚的时间少。这知道的人明白,是你们不肯常来,这不知道的嘛,还以为是我们贾府看不起人呢。”事实上,哪里有什么知不知道的人,这完全就是王熙凤借他人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与人交往,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一种委婉的交流方式。同样,别人借口问我们第三者的看法,其中的含义也很明显,就是想听我们的真实想法。

因此在生活中,当别人问我们谁谁谁对他的看法时,不妨捡一些好话说给他听。当别人借第三者之口说出我们身上的某些缺点时,我们更需注意,自己是不是有哪些地方让对方不满意了。总之,我们一定要学会听懂别人话中的真意,做一个知趣的人。

3 找借口拒绝你的人,可能只是需要你再三邀请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持有一种奇妙的观点: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是容易弃如敝屣。反之,越是求而不得的东西,越是向往和追求。同样的道理,与人交往中,那些常常找借口拒绝我们的人,其实他们并不一定是忙,很可能只是借此自抬身价。对此,我们只要多邀请几次,有着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精神,往往都能达成目的。

我们大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对于那些平常就很容易见到的人,我们往往并不会太过重视,而对那些再三邀请,对方却找各种借口一再推辞的人,反而倍加看重。

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为什么愿意“三顾”?难道仅仅因为他听别人说诸葛亮是个人才?那关羽、张飞,黄忠,哪一个不是人才,他怎么就没去三顾呢?大概是因为诸葛亮自抬身价的“一再拒绝”,才让刘备觉得此人有真正的智慧,而不是和那些恭维、曲意逢迎自己的人一样庸俗,所以他才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前去破草庐。

那么,反过来说,诸葛亮又为什么一定要让刘备跑上三次才肯出山呢?难道当真是玄而又玄的“天命不可违”?当然不是,以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对天下大势早已看透,心中早就认定将来要追随的主公非刘备莫属了。他之所以端架子,摆出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无非就是想通过提高自己的身价,既试探刘备的诚意,也显示出自己的“格调”。

这就好比我们去买东西,假如我们一砍价对方就答应,我们不但不会有成就感,反而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吃了亏,不然,人家怎么答应得如此爽快?人际交往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既要略施手段,抬高自己的身价,同时也要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表面上的拒绝并不代表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许,对方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反复邀请。

姚文军在一家主营高端不动产的房地产中介公司当销售经理。有一次,公司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客户答谢见面会”,邀请对象是公司的一些老客户、大客户。

姚文军正好有几位符合要求的客户。他赶紧找出客户名单,一个一个地拨了过去。前面几个还好说,但在邀请一位身价不菲的老总级客户时,却遭遇了阻碍。

“是董先生吗,下周三我们公司将要举行一个‘VIP客户答谢晚宴’的活动,参加的人都是我们公司的老客户,而且都是一些老总、从政人员,我觉得挺适合您的,就给您定了两张座位,您看要参加吗?”姚文军小心地注意着措辞。

“这样啊,真不巧,我正在美国商谈一个项目,不一定有时间,这样吧,周末再给我打电话,到时候我看有没有时间。”说完,电话那头就传来“嘟嘟”的忙音。

不过,姚文军也不气馁。等到周六的时候,他再次拨通了对方的电话:“董先生,您考虑得怎么样了,要来参加吗,要不,文军这边先替您提前订好机票?”

“啊,是小姚啊,真不好意思。是这样的,我这边的合同也到了关键时刻,最迟也就这两天。要不这样,我晚点儿再打给你。”电话那头的语气明显有了变化。

姚文军双眼一亮,说道:“那这样吧,董先生,我把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先发给您看一下,您也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具体安排一下时间,您看行吧。”

“也行,你发过来吧。我先看看,如果可以的话,我尽量抽时间吧。”

“好的,我立刻发给您,您查收一下。对了,董先生,其实这次我们公司组织的见面会还真是不错,与会人员都是像您这样的成功人士,文军觉得真的挺适合您的身份,也不会太耽搁您的时间。您那边顺利的话,文军真心建议您考虑考虑。”

“哦?那我尽量找时间,说不定我朋友也在呢。”

“那行,董先生,您先忙,文军晚些时候再给您去个电话。”

当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董先生主动给姚文军打了电话,说自己的合同已经搞定,可以参加这次见面会了。放下电话,姚文军会心一笑。

在工作中,我们难免要和一些有较高地位的人打交道,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分析一下对方的心理了,拿出我们最大的诚意,给予对方最大程度的尊重,满足对方爱面子的内心需要,多争取几次,我们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很多人天生都有着虚荣的心理,希望别人能够重视自己。而最常见的让别人足够重视自己的办法,就是有意无意地拒绝对方。比如明星们接到大导演的出演邀请,哪怕当时他很闲,也会装作很忙的样子先看看行程规划,然后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对方。

事实上,很多人在面对邀请的时候,通常都会先找各种借口拒绝,以显示自己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随便人。然后又给对方一点希望,从而促使对方再次请求,这个时候,既能体现出自己的地位,也能让前来邀请的人觉得这人还不错,挺给面子。

总之,被人拒绝也不要灰心。正所谓“张良拾履得真传”,面对“再三刁难”的人,我们要懂得看透他的真实想法,也许对方真的只是在“考验”我们呢。高情商的人,往往有着三顾茅庐的精神,懂得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进而让对方无法再拒绝。

4 酒桌上的承诺别当真

生活中,人们总是提起“酒文化”,认为办公室解决不了的事情,酒桌上一定能解决。但事实是,酒桌上从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之所以能解决问题靠的也不是酒。所以,酒桌上的承诺,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当真,否则,我们就很容易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22岁的周新泉不久前开了一家小店,做起了小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看上去很不凡的中年大哥。几番来往,两人逐渐成了朋友,常常参加对方的饭局。有一次,这位大哥说自家来了贵客,是某机构内部的领导,让周新泉也去。

原来,大哥知道周新泉是做办公用品生意的,说是趁机替他揽一笔生意。对此,周新泉自是感动得无以为报。席间,在周新泉等人的热情陪酒下,那位领导喝高兴了,就承诺向周新泉订购了数万件文具。这下子,可把周新泉高兴坏了。要知道,他以前都是几百个几百个的做,还从没接过这样的大单子,高兴地当场又痛饮了半瓶白酒。

然而,当周新泉第二天提着一堆礼品去见那位领导,打算把合同彻底落实下来时,对方的反应却是冷淡至极。这让周新泉心中咯噔一下,直觉感到这笔生意难做。果然,一周后等他再去找那位领导时,人家明确告知他,单位里已经办好所需之物了。

可见,酒桌始终只是发泄情绪的地方,而不是生意场和决策室。绝大部分的生意都是在办公室、会议室内谈妥的,酒桌只是用来活跃气氛的而已。

中国的酒文化渊源深远,其好坏并非我们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但若以酒桌上的人来看,酒局无外乎分两种,一种是平级之间的酒,而另一种就是上下级的酒。

平级之间的酒,能进入这种酒局的人,大家地位差不多,也没什么明确的利益诉求。这种酒大多是用来维系感情的,在酒桌上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气氛好不好,玩得高不高兴。换言之,这种酒局上的话多是吹得天花乱坠,捧得不亦乐乎,大家也就图个嘴巴上的乐子,谁也不会把它当真,酒喝完了,牛也吹得差不多了,各回各家。

这样的酒局的人做出的承诺可想而知,无非是一些到处瞎吹牛,到处承诺,其实办不了什么事的人在空口说大话。他们全靠给别人牵线跑路,这样的人,虽然走到哪都一副吃得开的样子,但其实能办的事有限。相信他们有能力且愿意帮忙办事,倒不如相信自己来得痛快。

至于不平级的酒,席上通常只有一个核心人物,其他都是捧场的角色。这种酒一开始就带有利益诉求,但即便是在这种酒局上,别人的承诺也不要轻信。真正有能力办事的人,除非双方之前就有不错的关系,否则,他们是不会做出承诺的。轻易做出承诺的人,要么别有居心,要么就是“喝多了”随意胡诌,可以随时说话不算数。

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意识里,酒桌就是一个“可以说瞎话”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承诺,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它不像书面合同,白纸黑字,一旦签订,大家都不能反悔。酒桌上的承诺,即使对方反悔,我们也很难追究他的责任。

酒桌上的话多被认为是场面话,自然其可信度也就降低了。不但听的人不能信,就连说话的人也不希望别人信。

刘春鹏是一家金融公司的产品推销员,工作非常认真勤奋,什么事都愿意去做,深得其经理的赏识。但苦恼的是,他就是得不到晋升的机会。

有一次他和经理一起喝酒,有意无意间提到这件事,经理当即拍胸脯保证,说:“你放心,你的情况我会向上边汇报的,好好干,过不了多久你就跟我一样的级别了。”一番话让刘春鹏欣喜若狂,连连向经理敬酒,末了还抢着买单。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很快半年时间过去了,刘春鹏没有听到半分有关他晋升的消息,这让他很纳闷儿。再一次与经理和喝酒时,问起这事儿,经理才一拍脑袋说道:“不好意思,当时有点儿喝多了,记错了。这事一直由总部负责,我们运营经理是无权过问的。”听到经理的话,刘春鹏才知道,对方之前不过是酒话连篇。

总而言之,酒桌就是龙蛇混杂的地方,有亲朋好友的相聚,也有与陌生人之间过场性质的酒局。如果是亲朋好友,便不存在什么酒桌上的承诺。而如果只是陌生人或关系不太亲密的人之间的酒局,大家也就客套一下,怎么高兴怎么来。这样的环境下做出的承诺,本身就带有“玩笑属性”,不能傻傻相信。

高情商的人,懂得哪些场合下人们的话比较真,哪些场合下人们比较口是心非。学会辨别不同场合下人们的“真心”程度,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5 听到这些暗示语,你就该起身告辞了

“很感激你对我们公司的关注。”

“谢谢你对我们招聘工作的关心。我们一做出决定就会立即通知你。”

“你的情况我们已经了解了,你的表现也很不错,感谢你的来访。”

“你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吗?如果没有可以先回去,我们会在3~5个工作日内通知你面试结果。”

经历过面试的人都知道,面试官们一般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暗示语”。面试中,当我们听到这些暗示语时,就意味着面试即将结束,该收拾东西起身告辞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没听能懂对方的真正意图,那么,我们的整个面试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因此,听到面试官说出以上的暗示语之后,我们就应该麻利地起身告辞了。收拾好自己的个人材料,主动站起来,将板凳放回原地,然后礼貌地和面试官告辞。如果有告知我们通知等待时间的话,那就不必问了,如果没告知的话,在转身离开前简短的确认一下。千万不要继续在那儿和面试官扯皮,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减分,不会有任何益处。

其实,不单单是在面试中,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面临着类似的暗示语。高情商的人能够读懂这些暗示语,所以他们与人交往,总是游刃有余。反之,如果我们不懂辨别这些暗示语,就很容易让人觉得我们是一个“不知进退”“呆头呆脑”的人。

比如,我们去别人家做客,当主人频繁劝我们喝茶,或提议看电视时。这个时候,我们就该告辞了。因为人总是在感到无话可说时,才提醒别人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生活中,很多时候主人家不方便对我们直接说“你该走了”,担心伤了彼此的情谊,于是就出现了很多暗示性的话语。知趣的人一听到这些话,就明白自己该离开了。如果我们不懂这些“暗示”,不但会影响彼此关系,还会闹出许多尴尬。

刘月兰是个不太懂人际交往的女人,丈夫常说她没有眼力见儿。

有一年中秋节,正是晚上八点多钟,一家人团圆的时候,她到邻居家串门,说是两家平常也没什么时间走动,借此熟络一下感情。刚开始的时候,对方是十分欢迎的,连忙让她坐下来,一家人又是奉茶,又是跟她家长里短的,相处得十分融洽。

可慢慢地,气氛就不一样了,眼看墙上的大钟,时针已经走到了“十”的位置,但刘月兰还是没有离开的意思。人家两口子可就坐不住了,第二天还要上班呢。

夫妻俩的话明显少了下来,只顾着看电视。但刘月兰就是没明白过来其中的意思,还以为人家只是单纯地喜欢看电视,就说道:“你们家的电视可真不错。”

“哪里,都一样啦。”就这一句后,对方便又沉默下去。

如此又过了十分钟之后,刘月兰实在憋不住,就找了一个俗套的话题:“小嫂子,刚才我吃的水果你是在哪儿买的,真甜,明儿我也买点儿去。”

“忘了,就过路随手买的,你喜欢的话,等会儿带点儿回去吧。”

对方又沉默下来,就这样又过了十分钟,电视聊完了,水果也吃完了,对方也没有再给她续杯的意思。这个时候,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似乎该离开了。

于是她站起身,却不想,对方也跟着站起来,说道:“你这是要走了吗?”

刘月兰一听,又一屁股坐了下去,她以为对方真是在挽留她。可等到坐下来之后,却发现人家也没有继续和她说话的意思,这才知道自己又误解了。

刘月兰赶紧装作腿软的样子,揉了几下,自顾自笑道:“哎呀,坐的时间久了,腿有点儿麻,险些站不稳。那啥,你们早点儿休息,我先回去了。”

这一次,对方直接说道:“嗯,我去给你开灯,楼道黑,不安全。”

回到家,刘月兰把这事说给丈夫听,丈夫摇头道:“在人家不想说话的时候,你就该主动告辞了。再不然,人家看钟的时候你也该明白了呀,整得那么尴尬。”

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大多喜欢聪明,有眼力见儿的人。当一些不方便直接说出口的话,通过自己的一点小小暗示,对方就能明白我们的意思。

我们把这样的人叫作知趣,懂得什么时候该怎样做。反过来,对这些暗示无动于衷的人,常常会让人感到难以相处。恋爱中,他们会被认为不解风情,职场里,他们会被认为没有前途,官场上,他们会被看作是榆木脑袋不开窍。总之,在人们眼中,无法读懂别人暗示的人,是情商低的表现,人们是不太愿意与这样的人过多交往的。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述自己的思想。但有些情况下,面对有些事情,人们因为不好意思或羞于直接说出口,就会采取一些不鲜明的方式,或通过某些动作,或通过某些语言。总之,生活中离不开暗示,学会读懂暗示,就能避免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许多尴尬,让我们少一些唐突,多一些轻松和愉悦。

6 当领导问你某方面的能力如何,别谦虚过度

俗话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但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能做到“低调做人”,却做不到“高调做事”。比如,一项工作明明我们有能力完成,却硬要装作自己不行的样子,要么就是“我试试看”,以显示自己的谦逊,不至于表现得太过骄傲。

谦虚,在中国几千年来都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在很多时候,这种美德却让人失去了敢为人先的勇气。明明有能力,却避而不谈,结果很多时候,不但让我们自己白白与机会失之交臂,还大大延误了工作的完成进度。这样的谦虚,与虚伪又有何区别?

赵磊大学学的是营销专业,毕业后通过人才市场进了一家中外合资的方便食品企业从事销售工作。两年来,赵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工作一直干得很用心。

天道酬勤,他的这些辛苦并没有白费。在每个季度的业绩统计中,他所负责的3个县级市场的总体销售额不仅占到其所在大区整体销售额的50%,个人业绩也常常排在100多名业务员中的前10名。因此,赵磊成了公司上下普遍看好的“经理坯子”。

不久,赵磊的机会来了,负责他所在省区的区域经理,由于内部岗位转换调走了,该岗位留下了空缺。这种时候,公司领导很自然地想到了赵磊。很快,负责销售的营销部总经理就找上了赵磊进行谈话,面对着公司绝对的高层,赵磊变得谦虚起来。

原本,赵磊是决定大大表现一番的,可在谈话中他一下子怯场了,觉得自己不应该太张扬。于是,他说话变得小心翼翼,一个劲儿强调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继续在原来的区域进行锻炼和提高,当区域经理现在还不合适,时机不成熟。

他这番话让总经理颇感意外,不过,总经理的脸上并未有什么特别的神色。而且,因为赵磊始终不敢正面看他。

再后来,谈话匆匆结束,总经理什么也没说就让赵磊离开了。踏出办公室的那一刻,赵磊才猛然惊觉自己似乎做错了什么,可仔细一想又不知道错在哪里。

一个月后,空缺区域经理的职位最后确定下来了,那个人果然不是赵磊,而是一个销售业绩远不如他,但闯劲和魄力却远比他强的同事。

在晋升区域经理后,这位本不如他的同事,在得到公司大力“开小灶”的培养后,工作能力也迅速成长起来。一年后,这位同事再度晋升大区经理,此时,他不但薪水比赵磊高很多,就连能力也比赵磊高很多了。反观赵磊,依旧只是个业务代表。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意思是,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美国心理学家亨·卢维斯也说过: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领导给员工安排工作,或向员工提出问题,其本意并不是想听员工如何如何谦虚,而是旨在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作为领导,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我们完全无须“谦虚”,接过任务全力以赴去干就是了。如果觉得任务有难度,委婉地表示自己需要帮助,但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比如:“谢谢老板对我的信任,我很高兴受到重用,还请老板多多指教和帮助,做得不好的地方,请您多批评、多担待。”

工作中,切忌将“我不行”挂在嘴上。对于我们来说,领导就是伯乐。只要我们打算跟着他混,就得把他当伯乐。但现实生活中,“伯乐”们并不都有慧眼,也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一眼看出本质。如果我们不表现自己,别人怎么知道我们能行?难道靠恋爱中的“心有灵犀”?我们只有努力表现自己,证明自己,领导才能在繁忙之余发现我们。

这与《大话西游》中唐僧说的那句“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你想要我怎么知道你是真的想要了?”是一样的道理。中国有句古话: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如果我们在某一方面有长处,却不在领导面前表现出来,领导是很难主动发现的。

事实上很多的领导,除了任人为亲之外,都是靠员工的自我表现才发现人才的。一个合格的有能力的职场人,在工作中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表现自己光鲜的一面,所以更多的时候他们都会卖力工作,比那些“谦虚”的人更有工作效率。

在职场中,明明行却“退避三舍”的谦虚,多数时候只会害己害人:既让自己错失职位,又使领导对职位选择人难以抉择。领导在谦虚的员工中没有发现人才,就只能将眼光朝向外面的世界了。

总而言之,谦虚不是坏事,但把握不住谦虚的分寸,那就是坏事了。高情商的人懂得在职场中适时表现自己,把自己的优秀告诉领导,而不是藏着掖着。“敢为天下先”是一种勇于进步的精神,“我能行”,代表着敢做实事的气魄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