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和书籍,人类就一直在思考,阅读是为了什么?如何阅读?尽管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个回答,但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要认真阅读经典,阅读过去千百年里中外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创造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各个人文社科领域的经典作品,却是大部分人都会认同的答案。
简要回顾我们的阅读史,就会发现,在特殊的历史年代,正常的阅读,包括阅读经典,都会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年轻朋友很难想象我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里阅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初提倡“读书无禁区”,新的阅读时代才开始。我们的阅读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走到今天我们大家可以一起没有拘束、没有压力地讨论阅读这件美妙的事情。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
而且,阅读并不限于文字即书本的阅读,观赏一幅画,聆听一首交响乐,其实也是一种“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同样可以提升认知,陶冶情操。记得我有幸参加过一次上海市古典音乐知识比赛,20世纪90年代上海有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协会,组织过古典音乐知识比赛。协会有一份会报,就在报上用一整版的篇幅登出初赛考题,有选择题,有填空题,有问答题,各种各样的考题。参赛者填好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寄到会报编辑部去。编辑部根据他们收到的答题确定参加下一轮决赛的人选。我填了寄去,有幸选中参加决赛。我是连五线谱都不懂的,决赛怎么比呢?很简单,就坐在台上,放一段音乐,参赛者按钮抢答。首先回答这是谁作的曲,其次回答这是什么曲子,哪一部作品里面的哪个段落。这个挑战是很大的,如果对古典音乐特别是其中的经典作品没有系统的知识是不行的。我一按钮抢答,考官就问我这是谁的音乐,我说莫扎特的,又问莫扎特哪一部作品,我答不上来了。但我能确定这是莫扎特的曲子,结果我得了第三名,这是我听古典音乐经典作家莫扎特作品给我带来的基本素养。
阅读对我们的人生太重要了。我觉得,不管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能够坚持阅读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我接触过不少理科生,他的文史知识不比文科生低,他的工作可能是理科方面的,但是他个人对文科也有兴趣,他的见解不亚于文科生,甚至超过文科生。我想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就是他的工作和他的兴趣能够取得平衡,不会因为他的工作而放弃阅读的兴趣。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每年都有那么多的书出版,各种各样的书,统计出来的数字是很吓人的。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那么我们阅读什么?《12堂文学阅读课》这本书邀请了一些文学界和高等教育界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都是对阅读有很好感受的人,以导读的方式来介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每一位讲解者切入名著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第一篇王蒙讲曹雪芹的《红楼梦》,他并不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物形象,他就是讲《红楼梦》问世后引起的各种争议,一直到当下的各种不同的理解,这个角度就很好。王安忆讲雨果的《悲惨世界》是直接切入的,她不去介绍雨果是什么人、雨果的经历怎么样,她就是介绍这本书是怎么打动她的。还有王宏图讲歌德的《浮士德》,对歌德这个作家做了详细的介绍,谈到浮士德形象的发展演变,歌德之前写浮士德的作家是怎么写的。所以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每一个讲解者切入名著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感受也都是独特的,你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甚至可以反对他们的看法,但你不可能不受启发。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莎士比亚,道理就在这里。
中外经典名著的阅读对我们今天来讲,可能尤其需要。什么是经典?中外文艺理论界有很多讨论、阐释,这是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我这里就不多展开了。但至少有一点,经典是经过了时间淘洗的,那么多年下来大家都公认《史记》是经典,肯定有它的道理。我始终有一个观点,在当下这个社会,我亲身经历过那么多事情,虽然我不可能全部都经历过,但眼睛看得到的、耳朵听得到的,甚至我亲身参与的,我都经历了。而历史上这些文学、哲学、史学或其他名著,描写的或反映的是远去的那些年代,当时的人对文学是怎么表达的、对历史是怎么看的、在思想上对人生、宇宙是怎么探索的,这些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我们难道不应该了解一下吗?不应该通过阅读去“体验”一下吗?
当然会碰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经典很难读,尤其大部头的经典。我必须承认,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都没有读完,但这不妨碍我对这些经典的敬畏。在我从事的专业范围里,我必须要熟读一些书,我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那么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些经典,哪怕再长我也必须读完。我们经常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说要把它“啃”完。普通的读者就没有这样的负担了,与阅读的关系,恐怕更多的不是专业阅读的关系,而是非专业阅读的关系,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更自由的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就应该让自己的阅读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有趣、更带来阅读的愉悦,这样的话,经典作品还是一个首选。
我觉得读过经典,人才不虚此生。对于经典作品,我们不应该仅仅知道一个作者名和书名而已,应该认真阅读适合你自己的经典作品。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不一样的。你当然可以有自己最喜欢的经典:有些经典对别人很适合,可能对你不一定适合。你有自己喜欢的经典,可能过一段时间又会拿出来重读。我的老师钱谷融教授今年一百岁,有一部书就是他经常重读的——《世说新语》,各种版本的《世说新语》,他能找到的都找来读。他读过很多中外文学名著,读了以后他觉得《世说新语》最适合他。对他而言,《世说新语》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说只有在你阅读面比较宽的情况下,才有能力去选择适合你自己读的经典。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开阔眼界,也许慢慢地会发现某一本书对自己最合适,可以反复阅读,而每次阅读可能都会有新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阅读了《12堂文学阅读课》后的一些感想,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