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肿瘤的中医命名分类和临床特点
一、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
中医文献中关于肿瘤命名与分类的内容记载甚多,对于肿瘤的命名并没有统一的命名原则及标准,多以肿瘤所出现的症状、体征为依据,因为同一种肿瘤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所以现代医学的一种肿瘤疾病有可能散见于多种中医的疾病中,而中医的一种肿瘤又有可能代表数种现代医学概念上的肿瘤。比如中医的“噎膈”“关格”“反胃”都可以认为是现代医学的食管癌;中医的“癥瘕”可以包括卵巢癌、子宫癌及其他的腹盆腔可以触及的恶性肿瘤。因此,近代中医肿瘤学十分强调肿瘤的诊断应以现代医学的细胞病理学诊断为依据,肿瘤的病名应当与现代医学的相互对应,肿瘤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等与现代医学的一致性,这对中医肿瘤的临床和科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医肿瘤命名和分类方法的学习和了解对挖掘和研究中医肿瘤文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医对肿瘤命名和分类方法
中医对肿瘤命名和分类方法很多,有根据病变的部位分类:骨疽、石疽;根据脏腑分类:积者,脏病也;聚者,腑病也;根据病理性质分类: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以肿瘤病灶形状命名和分类:乳岩(乳石疽、石奶)属乳腺癌;舌菌(舌疳、舌岩)属舌癌;茧唇属唇癌;失荣(失营、脱营、恶核)属恶性淋巴瘤等;脏毒(翻花痔疮、锁肛痔)属直肠癌;瘿瘤属良性和恶性甲状腺肿瘤;翻花疮(反花疮、石疽)属皮肤癌;肾岩翻花(翻花下疳、外肾岩)属阴茎癌;以病因和症状命名和分类,如噎膈属食管癌或贲门癌;反胃属胃癌或幽门癌;伏梁属肝、胆、胰肿瘤;积聚或癥瘕都属良性或恶性腹腔肿瘤;痰核属淋巴瘤或淋巴结肿瘤;骨疽属骨肿瘤等。
2.常见肿瘤中西医病名对照
西医的肺癌属中医的“肺积”“息贲”;胃癌属中医的“反胃”;肝癌属中医的“肝积”;肠癌属中医的“肠覃”“锁肛痔”;乳腺癌属中医的“乳岩”;食管癌属中医的“噎膈”;恶性淋巴瘤属中医的“石疽”“痰核”或“恶核”。
中医的噎膈(食噎、膈证)相当西医的食管癌、贲门癌;反胃(胃反、翻胃)相当于胃窦癌(包括胃及胃幽门恶变);肺积(息贲)与肺癌相似;乳岩(乳石痈)即指乳腺癌;脾积(痞气)包括肝癌及肝脾肿大;肝积(肥气、癖黄、肝着)相当于肝肿瘤;肠覃相当于卵巢囊肿及盆腔肿物;五色带下包括宫颈癌及盆腔恶性肿瘤;癥积属腹腔内恶性肿物(包括肠、肝、胆、胰、盆腔及腹膜后之肿物);失荣(石疽、恶核)相当于恶性淋巴瘤、颈淋巴结转移癌。
综上,肿瘤的诊断目前以现代医学的细胞病理学诊断为准,中医诊断可以直接采用西医的病名,也可以用中医传统的病名,如肺癌称“肺积”“息贲”等,但是中医根据患者的病因、症状和临床特征诊断肿瘤时必须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
二、肿瘤的临床特点
肿瘤以局部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和质地坚硬为基本特征,肿块可发生于五脏六腑,也可见于体表,初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肿瘤的发展可出现相应的不同症状,或有疼痛,或发热,晚期肿瘤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虚弱的症状。全身绝大多数部位均可发生肿瘤。
肿瘤起病隐匿,以邪毒深重,最易耗损正气,毒根深藏,最易侵袭走窜为特点,晚期正不胜邪,邪毒鸱张,元气暗耗,变证丛生,危及生命。其致病特点如下。
1.起病隐匿
肿瘤起病隐匿,初期不易被发现,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大多已是中晚期。目前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现代医学的细胞病理学诊断,可能发现很多早期的肿瘤,而古人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观察到的大多是晚期肿瘤,体内的肿块已经明显增大或者已经有远处转移。由此可见,肿瘤初生之时,多深伏于脏腑经络,隐匿难查,及至病情显露,已成膏肓之疾。这也是肿瘤不易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
2.毒根深藏
肿瘤是一种内生的邪毒,根深蒂固,胶着难清,单纯局部肿块的切除一般不能达到根治,容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3.耗损正气
肿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气亏损,肿瘤内生,影响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耗损正气以自养。随着肿瘤的进展,正气日渐亏虚。一般来说,肿瘤初期伤气,继则耗及阴血,最终耗损阳气,呈现出气血阴阳俱虚的现象。肿瘤晚期,癌毒肆虐,常有显著的气血阴阳不足,脏腑虚损证候,若不积极治疗则精气耗竭,阴阳离决而死亡。可见肿瘤最易耗损正气,也是肿瘤的又一个基本的特性。
4.广泛侵袭
肿瘤生于局部,最易向周围浸淫,随着病情的进展,正不束邪,癌毒便可走窜经络,侵袭他脏,形成转移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恶性肿瘤可以局部浸润复发,也可通过血道、淋巴道转移他脏。如肠癌和胃癌等,癌毒常侵袭至肝、肺,致肝癌、肺癌等,癌毒常蚀骨和淫脑,致骨癌和脑瘤。癌毒的广泛侵袭,可造成多脏腑功能受损,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