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迎接新生命
1 感觉器官开始工作
一个小生命在呱呱哭声中来到人间,妈妈观察到,新生儿与外部世界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反应。看似无意识的笑容和蹙眉表情是生理、心理舒适与否的表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哭声是孩子和身边人最初的交流语言。婴儿不经意的肢体摆动和咿呀声音,耳眼鼻舌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已经向新世界传递自己的情绪,向父母透露未来个性倾向的蛛丝马迹。
妈妈发现,父母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天性倾向要从刚到人间的新生儿开始。
纠正偏食味觉
1986年洁来到人间。出生第四天她被发现罹患新生儿黄疸病,主要病理指标触碰痴呆儿数据线。医生说这是新生儿败血症,需要隔离治疗。
两个星期后的一天上午,爸爸把治愈的孩子抱回家。襁褓中的孩子小脸蜡黄,正熟睡着。
两个多小时后孩子醒来,张开双眼安静凝视空中某处,妈妈抱起她准备哺喂回家后的第一顿饭,她对妈妈保留的母乳没有感激表现,用小嘴和小舌头使劲顶住,完全抗拒过去生命中没有品尝几次的食物。
“嗨,你才多大就已经有味觉了,小脑瓜还能记住吃的味道和医院的不一样啊?”不管她听得懂听不懂,我看着她的眼睛,笑意盈盈地对她说。
洁开始扭动小脑袋寻找对口味的奶瓶,只要感觉是母乳,立刻用小舌头毫不犹豫地顶出来。
“行啊,如果不吃就过吃饭时间了,下次吃饭是三个小时以后了。”我继续轻柔地对她说。
小婴儿没有哭闹,小眼睛开始转动,嘬着小嘴,小脑袋上下左右寻找吃的,但是依然抗拒母乳。
新生儿再次安静入睡。两个星期的住院治疗,病房婴儿的哭闹声似乎使孩子没有好好休息,回家在无干扰环境中,生存本能让她感觉睡觉比吃饭更重要,于是她补觉了。
房间静悄悄,新爸爸妈妈等她醒来。三个小时后她终于睁开眼睛发出微弱哭声,我再次喂她母乳,小婴儿刚吃一口立刻就停下来了。她的小嘴像鸟嘴一样张合,只要用母乳喂她,新生儿敏感的嗅觉和味觉立刻分辨出这顿饭和日常食物不同,便坚决把奶嘴顶出来,把头扭开。她的行为表现向爸爸妈妈传递清晰信息:这个口味宝宝不喜欢。
“怎么办?”新妈妈问新爸爸。
“少吃两顿饿不死,再等等,她真饿了一定会吃。”新爸爸回答。
不一会儿,固执己见的新生儿拒绝两顿饭后再次入睡。我们面面相觑,这孩子再不吃东西,我们就要投降了。
天色已黑,孩子回家已经十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是醒来弱弱哭几声,并固执于绝食行动。一整天,孩子滴水不进,坚持绝食绝水,累了以后继续睡觉。
又是一觉睡醒。孩子眼睛转向灯光,接着转向妈妈。
“饿了吧?是不是该吃东西了?”不管她是不是听得懂,刚当上妈妈的我,再次微笑着轻柔地对刚到人间不久的孩子说话。孩子平静的眼神穿过我的脸,看着我不知道的地方。
我再次把母乳送到她嘴边,小家伙坚持紧闭小嘴,她的头不再扭动,面对嘴边的食物,她犹豫了。
几秒钟没有任何反应,她似乎在考虑是否接受嘴边不熟悉的食品。接着好像想明白了,眼光从远处收回在奶瓶上,接着猛一口咬住奶嘴,停顿两秒钟后开始狠狠嘬起来。
从早上九点回家到晚上七点,整整一个白天拒绝进食。初为父母的我们守住“吃是天生本能需求”的底线,战胜初来人间就开始偏食的小家伙。她进食了。
从医院进食牛奶到回家进食母乳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足月的新生儿已有明显的嗅觉、味觉记忆。不仅如此,新生儿本能还会固守已有记忆,保护已形成的口味和父母进行抗争。这个发现帮助我们在她后来进食中注意安排各类食物,让她学会享受不同口味的日常饮食,避免出现挑食偏食的毛病。
洁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不但使她拥有健康身体,也形成了不慌不忙、举止得当的餐桌礼貌表现。长大后的洁在餐饮中,无论中餐还是西餐,荤食还是素食,简餐还是正餐,高级餐厅或街边排档,都让人感受到她愉快用餐的表情和心情,并且为她后来走进不同族群、欣赏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助了力。
训练触觉、视觉和听觉
新生儿满月后,一位医生朋友来看她。
洁正醒着,朋友和她打招呼,用手指在她嘴角边轻轻触摸,洁对此毫无反应。朋友告诉我,这样的嘴角触摸,小婴儿应该本能张开小嘴寻找可能是奶嘴的东西,
接着朋友在她眼前一米高处慢慢挥动手掌,小婴儿两眼穿过运动中的手掌,焦距凝固在空气中某个我们不知道地方。朋友挥动的手向她眼睛靠近,再靠近,孩子对眼前晃动的手掌似乎不见,没有一点本能的眨眼和逃避。
朋友接着在她的耳边弹响指,小婴儿好像什么都听不见,仍面无表情定睛看着空气中某个地方。
朋友对我说,黄疸败血症好像对婴儿的大脑和神经发育有影响,妈妈要注意这个问题了。
朋友走后,我开始观察小婴儿。
她实在太小了,很难看出是否是痴呆儿。我想,无论怎样,我要启发训练小婴儿的触觉、视觉、听觉反应,我希望她的感觉器官敏锐起来。
吃奶的时间到了。我不把奶嘴直接放到她嘴里,我觉得用饭来张嘴的方法喂孩子会让她变懒惰,懒惰让人变得不敏感。我要让她有敏感反应,我要在她能力范围内,让她自己找饭吃。
我把奶嘴放在她嘴角边等反应。小家伙确实懒惰,我都能闻到奶香味,但她一动不动,只张开小嘴等我把奶嘴送到她嘴里。我不理她等饭自动入口的要求,把奶嘴换到另一边嘴角引诱她,她依然不动。我再换方向,接着再换。
一次又一次刺激,终于等到小家伙条件反射,她明白今天张嘴等吃的自动入口不行了,于是眼睛开始转向我的脸,接着小脑袋开始略有动作,在嘴角连续不断的刺激中,表情出现反应。小家伙很快判断出奶嘴的移动节奏和位置,接着迅速转脸准确咬住奶嘴,而且咬得紧紧的。她眼睛转过来看着我,表情严肃认真,好像对我说:别逗我,我会玩这个!接着放松牙床开始吮吸起来。原来她对触碰的频率位置有正常反应。
此后,小婴儿闻到奶香会转动脑袋寻找,能快速捕捉嘴边的奶瓶嘴,两个月大的婴儿对触觉的反应,敏感而准确了。
对孩子听觉和视觉的训练,让我想到另一个游戏。
朋友离开后,我脱下手腕上的机械手表放在耳朵上听,我的耳朵在静悄悄的室内捕捉到指针发出轻微“咔嚓,咔嚓”的声音。我把手表放在小婴儿耳朵上给她听,她没有反应,换个耳朵再给她听,还是没有反应。
我不着急,这么精细的动静对成人来说也需要安静下来才能清楚听到,何况刚到人间才两个月的孩子,新妈妈有足够耐心等待孩子条件反射。
接下来几天我和孩子玩听手表“咔嚓”声音的游戏。
三天后,当我再一次把手表放在她耳边,发现她的小眼珠子转动起来,眼睛转向有声音的方向,小脑袋也配合起来,她似乎听到声音了。我慢慢把手表从这边耳朵移开,沿着她头顶转到另一边耳朵。小家伙停顿一下,经过短暂思考,小眼睛接着转向有声音的一边,小脑袋也跟着声音移动过去。我再把手表换过来,她跟着轻微的“咔嚓”声把脑袋再次转过来。
可以确定,她听到声音了!
我继续给她听“咔嚓,咔嚓”,她变得好奇了。当我在她头顶上移动手表时,她的头开始后仰,想听听走远的声音。看着孩子睁大好奇的眼睛,可以感觉孩子小脑袋想知道那个奇妙的“咔嚓,咔嚓”声音来自什么东西。
随着声音渐渐远去,我把手表慢慢提起来移到她正前方,让她看清楚手表。接着在她的注视下慢慢把手表移动到她耳边,两个耳朵不断交换,然后再给她看手表。
她的眼睛协调地跟着声音转动,她终于明白了,耳朵听见的声音是眼前看见的东西。那时候小婴儿不会有意识地微笑,但是我看见她明亮的眼睛和兴奋抻动的胳膊腿,婴儿微小变化的表情动作向妈妈传递经过自己努力寻找后,发现结果的快乐。
只用很短时间,简单小游戏的训练激发了她触觉、听觉和视觉神经系统功能,医生朋友让我注意孩子的情况不久后,小婴儿已经对轻微触觉有了准确反应,对声音有了正确的方向感,眼睛能够观察身边的事物,是个对身外世界好奇的小家伙了。
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感官途径。朋友的提醒使我发现训练婴儿感觉器官的小游戏,这些简单小游戏促进了婴儿对身外事物作出敏锐反应。
促进婴儿理解语言
婴儿对成人语言能否理解?
新生儿回家第一天我就训练孩子听大人说话,学习语言交流。
只要小婴儿醒着,我就用充满笑意的温和声音和缓慢语速对她说话。任何话我都以“妈妈说”或者“妈妈告诉你”开始,说妈妈我指着自己,说你我指她,说爸爸指爸爸。
两个月后,凡是她目光注意到的东西,我会拿过来或者抱她过去指认并准确告诉她所关注东西的名字。
经过从看东西开始到注意我说话的嘴形,她想学说话了。
我发现孩子常常关注一个彩色塑胶小鸭子,于是每天拿起小鸭子和她玩游戏。我捏一下小鸭子,然后模仿鸭子叫声慢慢说:“嘎——嘎。”又捏一下,再慢慢说:“嘎——嘎。”她的小眼睛看看小鸭子,又看看我的嘴,自己张着小嘴想模仿我的声音,但是她的发声器官还不能让她有效地模仿发声。
孩子五个月了,那天爸爸抱着她站在桌边,桌上放着她非常熟悉的塑胶小鸭子。突然我们听到一个甜美细嫩奶声奶气的婴儿声:“嘎——嘎。”
我吃惊了,我看到孩子清澈的小眼睛认真看着桌上塑胶小鸭子开口说话。我赶紧指着塑胶小鸭子对她说:“再说一遍。”
她理解了我“再说一遍”的意思,又一次甜美细嫩的声音从她小嘴里冒出来:“嘎——嘎。”
我拿起小鸭子问她:“这是什么?”
她先看看小鸭子,又看看我急切等待她说话的眼神,明白我眼睛和脸上表达的意思,清晰地对我说:“嘎——嘎。”
只有五个月的小家伙开口说话了!这是她第一次意识清晰的语言表达,虽然不是叫妈妈爸爸,但是,孩子复述出她所认识的物件,向我们传递出想与爸爸妈妈语言交流的信息。
六个月时,她学会了叫“妈——妈,爸——爸”。她不仅有很好的触觉反应,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反应正常,还有,她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在父母耐心训练后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这个曾经罹患败血病并触碰痴呆线的婴儿,六个月后,我认为其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正常,接下来家长要做的事情,是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慢慢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