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蒋介石向中共提出“废除苏维埃政府”等四项要求,日记中破天荒地出现“开放党禁”等内容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灭亡危机加深。国共两党都在研究如何应对这一新的形势。
1935年8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各国共产党“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团长王明在会上发表讲话,呼吁中国各党派、团体、各界、各军组成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蒋介石抓住时机,于次年1月指派邓文仪到莫斯科,与潘汉年、王明会谈,说明自己“真诚地想同日本作(做)斗争”,要求中共“撤销中国苏维埃政府”,“把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其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即通过多条渠道和中共接触。同年7月,陈立夫向中共提出:“在同一目的下,实现指挥与编制之统一”,“放弃过去政治主张”等要求,并保证,国民党将“停止围剿”,“改善现政治机构”。8月,中共根据共产国际指示,改取“联蒋抗日”方针。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22日,蒋介石要宋子文转告周恩来,要周同意:1.废除中国苏维埃政府;2.取消红军名义;3.停止阶级斗争;4.愿意服从委员长之领导。蒋还要宋转告周,他每时每刻都在“思考重组国民党的必要性”。24日,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与宋子文、宋美龄会谈。同日,蒋介石向张学良表示:回到南京后,将“联红容共”,“经过张学良暗中接济红军,俟抗战起,再联合行动,改番号”。当晚,蒋介石与周恩来会面,蒋表示同意停止“剿共”,联合抗日,声称回到南京后,周恩来可以去南京谈判。26日,蒋介石回到南京,事变和平解决。此后,蒋介石思想中开始萌生新的成分。1937年2月,蒋介石制订《民国二十六年大事表》和《本年政策》,提出“妥协内外各方,专力对倭”,同时更前所未有地提出“开放党禁”“开放政党政治”等内容。不过,蒋介石并不想给中国共产党以合法地位,更不想与共产党平等相待。他所设想的“开放党禁”,只不过是“以本党为重心,吸收余党”,即在以国民党为“重心”的前提下,吸收部分中共党员。所以,他这一时期对中共的方针还是“制共”,即:1.不许共党宣传赤化,用兵力防制;2.给共产党“出路”,“以相当条件收容之”,“令其严守范围”。蒋介石这一时期的日记中也还有“剿抚兼施”的提法,但是,很明显,“剿共”不再是蒋介石的政策重点了。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主导下,事变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图为蒋介石与西安事变中的随行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