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片石居疡科治法辑要》二卷,清代医家沈志裕著。沈志裕(?—1827),字怡庵,浙江平湖人,约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中年开始习医,有医名。精心专攻疡科近30年,随证施治,通常达变,疗效显著。凡治病,必先察其虚实、阴阳,审其血脉、脏腑、经络。作者晚年根据数十年临证经验,撰疡科医论若干,方剂数十首,著成《片石居疡科治法辑要》,于清道光八年(1828)刊行于世。全书虽然字数不多,但注重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其论述每一个病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方法、内外治法和应用方剂及药物组成等皆完备,且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所录方剂亦甚为精当实用。本次整理,以刊刻时间最早、内容保存较完整的清道光八年(1828)志古堂刻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为底本,以清光绪十九年(1893)平湖刻本为主校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西书局石印本为参校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兹将本书校注的有关原则说明如下。
1.原书为繁体竖排,今改为简体横排。原书中表示上下文的“右”“左”径改为“上”“下”,不出校记。
2.古体字、异体字,以及底本中笔画小异的错讹字、俗写字、不规范字等,予以径改,不出校。通假字一律保留,首见处出校说明。
3.原书中模糊不清或难以辨认的文字,以虚阙号“□”按所脱字数补入。
4.原书中冷僻字加以注音释义,对不常见的人名、地名、典故、名物以及有碍阅读的词语等,酌情加以注释。
5.底本与对校本出现不同时,出注说明对校本内容。
6.一些生僻的医药专业术语难以考实,此类置而不注,待有识者补之。如“一抽之痛”“银黝”“夹汤”“舌芃”“白占”“坑腻”“黄阡”“土星”等。
7.原书中的药名异写,均按当今通用名律齐,如:紫苑-紫菀,白芨-白及,朴消-朴硝,香圆-香橼,西黄-犀黄,含水石-寒水石,史君子-使君子,连乔-连翘,斑毛-斑蝥。原书中药名、药物用量有简写之称,不改原文,于首见处出注说明。如:粘子-鼠粘子,钱半-一钱半。凡属药物异名均不改原文,于首见处出注。如:角针-皂角刺,军姜-干姜,犀黄-牛黄等。
8.原书书名,底本封面作“片石居疡科遗篇”,卷目作“片石居疡科治法辑要”。称“遗篇”是重在说明本书为后人整理而成,而称“治法辑要”则更能体现出原书的内容及著作体例,故本次整理采用“片石居疡科治法辑要”作书名。
9.原书有分卷目录,即卷目,无总目。为方便读者阅读,在尊重本书原貌基础上,将原书分卷目录新编成总目录,置于正文之前。
10.原书共有三篇序,除沈正楷之序题为“片石居疡科遗编序”外,余均无标题,现据序作者姓氏分别题为“陆序”“程序”“沈序”。
11.原书卷上、卷下篇名下有“平湖怡庵沈志裕手纂 男保铭校订”,今删。
12.此次整理,根据内容将原书较长的篇幅进行了适当分段,使之更为醒目,便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