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辨部位论引经
由于皮肤病发于皮肤黏膜处,中药外用时常需加入1~2味“引经药”。常用引经药为:
1.头面部
头部——桔梗、藁本、川芎;
头面部——白芷、白芍、升麻、桑叶、桔梗;
颈部以上——白芷、柴胡、川芎;
颜面部——菊花、牛蒡子、桑叶;
眼部——谷精草、决明子。
2.躯干部
躯干——柴胡;
胸部——厚朴;
胸背部——川楝子;
胸腹部——桂皮、杜仲;
腰部——杜仲。
3.四肢
上肢——姜黄、桑枝、桂枝、羌活;
下肢——牛膝、木瓜、独活。
4.阴部
女阴——龙胆草、车前子;
阴囊——龙胆草。
例如带状疱疹,在原方中加入“药引子”(即引经药):发于头皮者可以加桔梗,发于头面者可加白芷,发于颜面者可加菊花,发于眼部者可加谷精草,发于胸背者可加川楝子,发于上肢者可加姜黄,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又如湿疹皮炎在不同部位,均应加入引经药,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之一。因为中药作用的定位与经络密切相关,即称归经。中医经典对“引经药”的定义是“引经诸药,直达病所”,有学者比喻“药引子”是“先遣”,引领药物扫平“病灶”,使中药在病变部位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