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炽医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实用内经选》释义

藏  象

说明:藏象这个术语,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脏,是泛指人体的内脏,如五脏六腑和其他的内部组织等。象,则不仅指脏腑的形态,更主要是包括整个人体各脏器和组织有关生理和病理的现象。因此,在概念上与现代形态学的含义有所不同,其范围包括较为广泛。

本章重点选辑《灵枢》《素问》各篇中有关藏象的阐述中切合实用的部分,逐一介绍,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营卫、气血、精神、津液等的生理、病理、机能活动。至于形象方面,则现代科学较为详晰,故不采入。

【原文】《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释义】心为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是领导五脏六腑进行生理活动的最高级器官,所有精神智慧的产生,都属于心功能的表现,有如过去封建时代的君主一样,借它来作一个比喻,以下各脏皆如是。肺是司呼吸的,有调节全身气机运行的作用,和心的关系至为密切,心生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得到调和,则生理上的一切功能皆得趋于正常,像封建时期的宰相辅佐君主治国一样,所以古人用相傅的职能来比喻肺脏。肝为刚脏,在情志方面,主急躁易怒,与武夫的性格相类似,故以将军的职位相比拟,但同时又关系到人的思想活动,当人们心情平和的时候,考虑问题也属于肝的职司,故谓之为谋虑所出的器官。胆与肝有密切关系,作用亦有相同的地方,在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方面同样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凡是人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性与果断性,都是由胆来决定的。例如勇怯的表现,即是胆气虚实的反映,胆虚则怯,遇事优柔寡断;胆实则勇,凡事当机立断,守正不偏,故称为中正之官。膻中所指的位置,是在膈肌上部,当胸腔两侧乳部之间,膈肌同周围脊肋等组织所形成的一个容纳心脏的处所,也包括心包在内,心的颤动可以由这里观察出来,所以把它称为心主的宫城。由于颤动的关系,又称为宗气会积的上气海,直接传达心主的部分精神作用,为心的臣使之官,表现喜乐情志。脾和胃都是属于消化系统,但工作不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入胃后,即贮存于胃,脾帮助胃来运化泌取水谷的精气,把食物的精华输送到全身去营养各脏腑组织,因此脾胃通称为仓廪之官。饮食经过消化后,其所含物质多有不同,总而言之,不出辛、甘、苦、酸、咸五味,而五味又各入五脏以发挥其营养作用,两者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脾胃只属于一个官能。大肠主要是司转输运送的器官,食物经过一系列的消化以后,所剩余下来的糟粕,由大肠将它变为粪便排出体外。小肠居胃的下端,接受来自胃中的一切食物,并将这些食物进行一次细微加工,将食物中所含的水分、营养物质与剩余的残渣分化出来,是司变化过程的器官(小肠大肠的先后次序应该有所纠正)。肾主骨,又主藏精气,充填骨髓。骨髓坚实,则人体健壮,同时精气有余,则上注于脑,充实脑髓,脑力充足,故使人智力发达,发挥各种技巧。三焦把它作为一个官能来看,是统率全身水分的,如同地面河流一样,通调全身水道,使人体的水分流畅无阻,既可资灌溉,兼能排除废水,如果把它分别开来看,则上中下三部作用各别(详见后文)。膀胱居于少腹部位,是众水所归,贮存津液的器官。但是尿液的排除,必须通过三焦的气化作用,才能排出体外,否则来源断绝,便成癃闭之候了。

【原文】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身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身则殃。

【按】十二官各有所司,缺一不可,但是都在心的领导之下,才能起到正常的作用,膻中的臣使职务,也必须听命于心主,心主不明,则使道闭塞。

【释义】以上十二官各自具有不同的功用,在心的主导下,相互密切联系,分工合作,这样才能保持整个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必须心脏功能正常,其余器官才能各安其位,各尽其用,如果明确这个道理,并将之作为养身之法,可延长寿命,终身康泰。相反,心主不能行使正常的职能,则其他器官也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内部的精神气血发生障碍,同时伤损了外面的形体,用这样的方法来养身,身体必然受到很大危害。

本节说明人身脏腑的主要功用,使学者先有一个概念。

【原文】《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之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提示】本节在上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五脏六腑虽在体内不可得见,但它的精华之气是表现在外表的。而且同四时的气候也是相通的。本节的少、太,是上下脏器的区别词,与三阴三阳的意义不同,心肺在上为太,但心为阳,肺为阴。肝肾居下为少,但肝为阳,肾为阴。脾居中央,静而守位,故叫至阴。

【释义】心为人身最重要的器官,人之生死,必验之于心,故为生命之根本。不特此也,人身的一切思维活动,皆属之于心,所以称心藏神,神就是灵动活泼、机智莫测的体现。在实质上,心又主血脉,为全身血液运行的枢机。它的精华充分显示在颜面部位,血气流通,则面目华泽;血气凝滞,则面目晦暗。心属火,火气炎上,与四时气候中阳热极的夏季气候相通。

肺司呼吸,人身诸气的来源,都是属于肺,故为诸气的根本。在精神作用方面,人身之强弱,专视其气魄之充盈与否,气足则表现为刚毅坚强,故为气魄所在之处。肺又主皮毛,肺的精气充足与否,关系皮毛的憔悴和润泽。肺属金,为阴脏,但其位至高,居于阳位,以阴脏而居阳位,故为阳中之太阴。金气肃杀,与四时气候中的秋凉肃杀之气相通。

肾主蛰,即潜伏的意思。为贮存阴精的器官,必须严密封藏,精液始乃充足,故称为藏精的处所。发为血之余,精足则血足,其精气显出在须发方面,精气有余,更能充填骨髓,使身体健壮有力。肾属水为阴脏,其位至下,以阴脏而居阴位,故为阴中之少阴。水性寒,与四时冬季寒冷的气候相通。

肝主筋,筋即是人体的韧带和肌腱之类,是支持人身一切运动的组织,运动得过烈或过久,必然引起筋力的疲劳,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魂是指人身精神的运用,表现为思维意识活动范围,故称肝为魂所居的处所。爪为筋之余,其精气显示在爪,肝气充实,则爪甲滑润,同时肌腱灵活。肝又为相火寄藏之脏,有生发的作用,故能资生血气。肝在五行属木,木之味酸色苍,苍即是青色。木性条达,故为阳脏,但其位置比较居下,阳气不盛,故为阳中之少阳,与四时气候中春天的阳气始生相通。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者通主水谷,像贮存粮食的仓廪一样。营气为水谷的精气所化,六腑即是营气来源之处,从六腑的实质以及整个功能来看,是一整套对饮食物消化运输的器官。从容纳水谷开始,直至将食物消化吸收、传送糟粕、转输营养物质,总之都属于脾。脾的精气,显示在口唇周围的白肉,即两腮及下上唇的丰满,更多的充实于全身肌肉。脾在五行属土,土生长一切谷类,以供给人类,凡谷类皆可制糖,故土主甘味。土之色为黄。脾居五脏之中,其精气灌溉四旁。不迁其位,故为至阴之脏。万物皆不能离土而生长,与人不能离开脾胃一样,故与土气相通。

【原文】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释义】以上五脏六腑,共为十一个脏器,每个脏器各有它的功能和作用,联系起来,便成为整个活体,而具备了思维认识,但思维认识是否正确,则必须取决于胆,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有胆然后方能有识,否则就失去刚毅果断之能动力了。

【原文】《灵枢·本输》: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释义】人体的脏与腑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联系的,每一脏必合一腑,特别是通过经脉的联系,更进一步把这种脏腑之间的联系固定下来。腑为阳主表,脏为阴主里,成为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配合。相合的脏与腑,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方面,皆相互影响和作用。肺与大肠相合,手太阴肺之经脉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脉上络于肺,肺司治节,大肠司传导,制约之效更为显著。心与小肠相合,手少阴心之经脉下膈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脉络心,心主血,小肠受盛之水谷精华,即血之资源,更收依存之效。肝与胆相合,足厥阴肝之经脉属肝络胆,足少阳胆之经脉络肝。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合,可收当机立断之效。胆虽属腑,但与他腑不同,他腑所藏者皆浊汁,而胆独藏清液,故称中精之腑。脾与胃相合,足太阴脾之经脉络胃,足阳明胃之经脉络脾,胃主容纳食物,脾主运化水谷的精气以传达于全身,以成其营养的功效,故称胃为五谷之府。肾与膀胱相合,足少阴肾之经脉络膀胱,足太阳膀胱之经脉络肾。而膀胱是贮存尿液的处所,称为津液之府。又少阳三焦之下俞并太阳脉并属于膀胱,膀胱既与肾相合,因此三焦亦并隶属于肾。肾之经脉上连于肺,受肺的治节,三焦与膀胱均是主管人体水分的器官,而肾为水脏,更有专责,三焦与膀胱都是在肾的统率下进行工作,故称肾将两脏。三焦是决渎之官,职司通行水道。在人体好像河流一样,人体的水分除了灌溉滋润周身之外,所有剩余,大部分是通过三焦的气化作用到膀胱,再由膀胱排出体外。经络方面三焦下腧,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故属膀胱,协同起化气行水的作用。但以前五腑,每腑皆有一脏与之相合,惟三焦则无相合之脏,故称之为孤之腑。以上便是五脏与六腑相合的理论依据。

【原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释义】本章所说,是将整个人体与外界事物的相应,归纳起来成为一个系统,总归入五行学说的范畴。宇宙万物都是由五行所生,金、木、水、火、土为化生万物的物质基础,但万物秉气,各得其偏,而人则独秉五气之全,以生五脏,故人之五脏与四时阴阳内外是互相适应的。先从东方开始,由于东方是天最先明的一方,是日出的方位,春天的暖气都自东方来,风向也是东风。东风解冻,草木开始生发,草木的果实多含酸味,而酸味又合于肝脏的需要。肝为罢极之本,其气在筋,肝藏血,心主血。以脏器的属性而言,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故肝生心。人体内有五脏,外有七窍,肝开窍于目,故肝主目。玄是生化无穷的意思,春气为生发之始,出自天气,故称在天为玄。人本天地之气以生,有一定的生长发育的过程和途径,故称在人为道,道即是过程和途径的意思。地为万物所凭依,凡有形之物,莫不依附于地,生化成长皆从地起,故称在地为化。由于五行的生化,具备了酸苦甘辛咸五味,由于人的生长和发育而逐渐具备了智慧思维,由于天气之变化无穷,而具备了寒暑燥湿的气候,但都必须以风为首。因此在言五行配五方之初,首先提出了“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六句来说明东方为生物之始,以概括其他四气。由无形之风而生有形之木,结合到身体的内部为筋为肝。苍为木之色,即青色的意思,青与苍本属一义,故青天亦称苍天,青苔亦称苍苔。角为木之音,五行各有其音色的不同,过去用角、徵、宫、商、羽来表示,成为五音。呼是怒叫之意,怒极无以发泄,便发为呼叫而泄胸中之忿。人体之筋,必须柔和舒畅,方为正常,如有变动则失其本性,屈而不伸,病为搐搦,或怒极则握拳透爪,皆是此类。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又俱见怒本出于肝,但过怒则气逆而不降,失去其柔和谋虑之性,而反伤其本脏。悲忧为肺之志,五行为金,能胜肝木之怒,故怒极则悲,悲则不怒矣。风为木之气,筋为木之体,同气相求,故风伤筋。燥为金气,故能胜肝木。酸味本为肝之所喜,但酸性收敛,如过于食酸,则可使筋屈伸不利,惟辛味可以胜之,因辛为金之味的缘故。以上从怒伤肝起,至辛胜酸六句,皆是根据五行相克的道理来相互调节。无论在情志方面、六气方面,或五味方面,都足以表明中医五行学说的独特性。

【原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释义】南方的气候比较炎热,尤其夏季更甚,热极则生火。食物经过火的焙灼,都成为焦苦之味,因此,一般称苦为火之味。苦味适合于心的需要,故苦先入心。心是生血之脏,而血的来源完全依赖于脾为之转输水谷之精气,脾转输能力之强弱,又必须依赖心火的培养,即所谓火生土也。舌为言语的机关,言为心声,心的意志必借言语作为表达,故心主舌。在天则为无形之热气,在地则为有形之火,在人体则为运输血液的脉道,在脏器则为阳中之阳的心脏。赤为火之色,徵为火之音,心之志为喜,喜则发笑,故笑为心之声。喜的反面便是忧,如心气不足则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义见前。喜当然因为心情快乐,但狂欢暴喜则使心气散而不收,故喜伤心。恐惧可以胜喜,恐为肾之志,肾为水脏,可以胜火,故恐则不喜,事实上亦是如此。热则扩散,人身真气以敛为主,热则气散,故热伤气。寒为水之性,水能胜火,苦为火之味,苦从火化,伤及肺金,肺主气,伤肺即是伤气,得咸则足以制之,因咸为水之味也。

【原文】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释义】中央为我国平原地带,河流纵横,湖泊遍地,故称中央。生湿,地面万物大部分由于湿气的浸润,化为土壤,宜于稼穑。稼穑即是种粮食,粮食都可以制糖,糖之味甜,故称土生甘。甘味入脾以营养身体,由于脾土的健旺而肌肉丰盈。肺主皮毛,皮毛即覆被于肌肉之上,肌肉丰盈,皮毛自然润泽,肺之本脏亦更得健全,故云肉生肺。一切食物,皆从口入于胃达于脾,故口为脾之窍,而脾为口之主。土气上蒸于天则为湿气,凝聚于地则为土壤。在体为肉,在脏为脾,义同上。土色大半皆黄,故黄为土之色。五音之中,宫音为土器之音。脾主思,思到得意处自然发而为歌。万一脾气被阻,不得舒畅,便郁而为哕,哕即是呃逆。在窍为口,在味为甘,义见前。在志为思,思即是考虑和思想,都是属于脾的意识作用。但过于思虑则影响本脏的运输功能,而不得布达水谷之精气,以营养全身,足以使人日渐委顿。但怒能胜思,当思虑不决之时一遇触怒,则思虑必将暂时搁置,因怒为肝木之志,足以胜脾土也。脾之性喜燥而恶湿,湿胜则伤及所主之肌肉,但风之性则足以胜湿,凡湿气遇风则自然干燥。甘入脾,但过于甘反阻碍脾之运化,影响肌肉。酸味收涩,足以中和甘味,故云酸胜甘。

【原文】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释义】我国西方为高原地带,气候比较干燥,山岭重叠,矿藏丰富。金之性刚坚,燥胜则地坚,与金相类,故云燥生金。凡物燥烈,其气必辛,辛味之性善于走窜,易达皮毛。肺司呼吸,与全身之皮毛相应,故辛先入肺。皮毛之呼吸通利,则可使全身水津四布,五液并行。肾为水脏,有所受藏,故肺肾相生。鼻为呼吸之门户,直通于肺,故鼻为肺之窍。在天之气为燥,在地之形为金,与人体相应则为皮毛,而合于肺脏。白为金属之光泽,商为金属之音响。肺主气,气不得畅,则发为哭泣。气道为痰水所阻,或为火气所迫,俱易引起咳逆。在窍为鼻,在味为辛,义同前。气郁则忧,故忧为肺的情志表现。由于忧思郁结,将更使肺气不畅而直接伤及脏器。喜乐则胸心开畅,故喜则不忧。阳盛则热,阳盛则阴虚,阴虚则液耗,无以滋润皮毛,故热伤皮毛。寒为水气,既可滋润,又能制热。辛味发散,使人出汗,汗出过多,则皮毛枯槁,苦味降气,可以抑制发散,故苦胜辛。

【原文】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释义】我国北方,接近寒带,天气较冷。寒则水气凝结,水能溶解地面上的一切盐类。盐类味咸,故云水生咸。咸先入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精有余则化为髓,贮藏于骨,使骨质坚强。骨和筋是不可分离的,有了坚强的骨质,其连结骨质之筋亦必坚韧,筋属肝,故云水生肝。耳司听,其中心亦有贮存的津液,凡液皆属于肾,肾髓枯则耳无所闻,故耳为肾之窍。在天为无形之寒气,在地则发为有形之木,在人体则为骨质的资源。肾为水脏,诸水皆属于肾,黑为北方水色,羽为水之音。肾为作强之官,职司动作,动作过劳,则腰脊不适,发而为伸以舒其气。耳为肾之窍,已如上述。但在《金匮真言论》中又指出:“北方黑色,开窍于二阴。”是以肾脏之窍,上下俱备,不止一窍也。栗是战栗之状。肾在志为恐,在性为寒,恐甚及寒冷皆可使人战栗,是为肾虚的表现,故云恐伤肾。但思可以胜恐,因为通过思考,即可得出真理,不作无谓之恐怖矣。寒气凝涩,阻碍血气的流通,故寒伤血。燥为火热之气,燥万物者莫熯于火,故可以胜寒。咸为盐之味,过于食咸,可使血液浓稠,运行不利,甚至发生水肿。甘为糖之味,甘味入脾,培土可以制水,故甘胜咸。

本节说明人身内有五脏,外合五方、五色、五音、五味、五志、五声、五行,并阐明其依存制约的关系,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本。

【原文】《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img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释义】本节系统指出五脏所合所荣所主,及五味所宜所伤之病。心脏配合血脉,而其表现在于容貌的颜色。心属火,火性炎上,但受水之制,故以肾为主。肺与皮肤相配合,肺主气,肺气充沛则皮肤润泽,表现于周身毫毛的光润。但肺气之盈虚则依赖心火之煦育,如心火过甚,可使毛瘁色夭,心火不足,则为水冷金寒,故以心为之主宰。肝与筋相配合,其表现于手足指爪。筋主人体之运动,但必须水气之濡养。肺主气,在上焦如雾露之溉,能濡润全体关节肌肉、所有之筋,使之活动。若肺气不足,则筋失所养,发为拘挛瘫痪等病,故以肺为主。脾主消化,故与肌肉相配合,其表现在口唇的周围。凡肌肉充实之人,必大颐方口。但肌肉不单求充实,而更须求其坚强,肝主筋,与肌肉有紧密联系,肌肉的紧张弛缓,其作用全在于肝,故以肝为主。肾与骨相配合,肾生髓,髓能生骨,髓有余则上贮于脑。发为精血之余,精髓充满,其发必荣,故其表现在发。但精水之来源,在后天则赖饮食之资生,脾司饮食,故以脾为主。

五脏于五味各有所宜,但必须有一定的限度,不足可以引起营养不良,有余会影响他脏。如咸为肾所宜,但咸从水化,水能克火,故多食则影响心所合之脉色,使血脉凝固而变色。苦味为心所宜,但苦从火化,火能克金,故多食则影响肺所合的皮毛,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辛为肺所宜,但辛从金化,金能克木,故多食则影响肝所合的筋爪,使筋挛急而爪甲枯干。酸味为肝所宜,但酸从木化,木能克土,故多食则影响脾所合的肌肉,使肌肉粗糙而口唇皴裂。甘味为脾所宜,但甘从土化,土能克水,故多食则影响肾所合之骨与发,发为骨痛发落。以上说明,五味对于人体各有益处,万一过量,也有它的害处。学者于五脏的关系、五行的生克,在饮食药物方面,均宜细心体察。

【原文】《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释义】脾在五行属土,位居中央,万物在任何时间均不能离开土壤而独自生长,脾在人体的生理上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脾的唯一职能,是不断向四旁的各个脏器和组织输送水谷精微之气,以营养全身,有如自然界资生万物的土壤一样。所以在一年的四季中,没有任何时刻没有土气的存在,占其他各脏主时的五分之一,在每一个季度内各寄治十八日,这不过是为便于得出各脏平均时间的数字而言,决非把脾土寄治的日数绝对地孤立起来,与他脏所主决不相关。所以经文再次说明,脾是为胃运行精微以营养全身的,像大自然的土壤一样。就人体而言,从头至足,无时无处不受脾气的营养,故脾不单独主管某个季节。

【原文】《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释义】自然界的一切物质作用和精神作用,都是生命来源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天有好生之德,地有成长之气,故称德流气薄,始有生机。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谓之精,通过天地阴阳精的结合,产生活泼的生机,谓之为神。神的活动,接近于阳的称为魂,接近于阴的称为魄。魂与魄均属精神活动范围的两种作用和表现,魂是富于思想性的,魄是富于决断性的,两者相合,便成为生命的主宰。有了魂魄,对于一切事物便有了认识,称这种能够识别事物的作用为心。心有所向往,但是还未决定,这种思维称作意。意已决定而必须达到目的称作志。根据这种意志而反复计度称作思。由于深思远顾,必生忧疑,称作虑。考虑周密,适当处理一切事物称作智。以上说明,人们思维意识活动的起源,都是由于心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不断接受这种反映去支配自己的行动,中间必须经过一定的阶段,最终才会发生智慧。

【原文】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img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按】外感疾病可按六经分证治疗,而内伤疾患则要求医者善于体贴,其辨证方法必须根据经旨,意志性情各有所属,必以脏腑为本,彻底治疗此无形之疾殊为困难也。

【释义】惊恐思虑等情志刺激,均伤害人体的心神,神伤则发生恐惧的心理状态,使心气不能下达于肾,以致肾精失于收摄,流泄不止。若过于悲哀,则使肺气消沉,以致心力不振,失去生活乐趣。或过于喜乐,则神气涣散,不能自守。或忧愁苦闷,则使气机不舒,经脉流行不畅。或忿怒过甚,则精神紊乱,思想言行失去正常。恐惧则神志惊散,故荡惮不能自收持。

心藏神,惊恐思虑过度,则神伤心怯,恐惧不能自主。心气虚则火衰,营气不能生土,img,是筋肉结聚之处,img肉失其营养而发生萎缩,皮毛憔悴,面色枯槁。火衰则畏水,冬日寒水当令,所以死期应于冬天。

脾藏意,愁忧不能自解,意志不乐,必然伤及于脾。脾气不舒则苦闷心乱。脾不能为胃行气于四肢,则四肢无力而不能举。皮毛色泽均依赖血气的营养,故脾伤则皮毛憔悴,面色枯槁。脾为土脏,土畏木克,春天木旺,所以死期应于春天。

肝藏魂,悲哀过甚则伤魂,魂伤则狂妄无知,精神失常。肝主筋,肝脉循阴器,分布在两胁,肝脏精神衰败,故阴器萎缩,筋脉拘急,两侧肋骨不能扩张,皮毛憔悴,面色枯槁。肝为木脏,木畏金克,秋天金旺,所以死期应于秋天。

肺藏魄,喜乐过甚则伤魄,魄伤则使人发狂,目中无人。皮毛与肺相合,肺脏精气衰败,则皮毛失于濡养,较之他脏更甚,故皮革焦枯,面色枯夭不泽。肺为金脏,金畏火克,夏天火旺,所以死期应于夏天。

肾藏志,大怒过甚则伤志,志伤则记忆力减退。腰为肾之府,肾脏精气衰败,故腰脊不能俯仰展伸,皮毛憔悴,面色枯槁。肾为水脏,水畏土克,季夏土旺,所以死期应于季夏。

肾又藏精,恐惧过久,不能自解,则伤肾之精气,精气不能贮藏而为髓,以致骨节酸痛,四肢软弱无力,手足发冷。肾气不固,精液往往自行流泄。

以上说明,五脏均各自保存自己的精气,不使之遭受任何损害。万一受伤,将失其应有的作用而导致阴虚,阴虚则无以产生阳气,使整个生命停止活动而死亡。

【原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释义】肝是藏血之脏,肝之魂是依赖血液发挥其作用的,故血为魂之馆舍。肝合胆,肝气虚则胆气怯,故恐。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气上逆而多怒。

营气生成于后天水谷之精气,故脾藏营,营之充足与否,表现为记忆思维的强弱,故脾志为意而依附于营。脾主四肢,脾气虚则四肢不能随人意志以运动。诸脏皆禀气于脾,脾气虚则五脏不安。脾脉入腹络胃,脾气实则气滞,故腹胀满、小便不利。

心主血脉,血脉的活动,必须受到精神的支配,所以脉为神之馆舍。心气虚则神不足而发生悲哀,心气实则神有余而喜笑不止,这都是不正常的表现。

肺司呼吸,为诸气之源,气足则体魄健壮,故称气为魄之馆舍。肺气虚则呼吸无力,鼻塞不利少气,实则气壅滞而上逆,故发为喘息气粗、胸部胀满、仰面喘息等病状。

肾藏五脏之精,精气充满则志气壮,故称精为志之馆舍。肾气虚则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而发生四肢厥冷,肾气实则寒水之气过盛,使气化不行而作肿胀。

五脏中如果某一脏发生病变,医者必须体察其病情与症状,从而了解脏气的虚实,谨慎调整。

【原文】《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释义】气口,指上肢腕及桡动脉的诊脉部位。气口为什么能反映五脏的情况呢?由于胃是水谷汇聚的最大处所,是供给六腑的营养源泉。饮食物进入胃肠以后,经过消化吸收的精微物质,由脾转输到肺,再由肺分布到全身,以营养各脏。所以气口是手太阴肺的脉位,但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实际上是两太阴,分不开的,故气口亦属于足太阴脾。五脏六腑的营养虽来自胃,但中间必须通过肺的作用,始能得到应有的供给,所以五脏六腑发生病变,可以从气口反映出来。当呼吸时,天之五气经过鼻道而藏于心肺,肺虽主要开窍于鼻,但心与肺又有气血相依的关系,心肺一旦有了病变,往往表现为鼻道的呼吸不利。

凡治疗疾病,必须全面了解情况,最主要是患者的二便,在妇女必须注意月经,适其脉象,观其情绪及其他一切病情病状,然后将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分析研究,做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释义】一切饮食物质,经摄取进入人体以后,凡属有用部分,均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分别输送到各脏器组织,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节也是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同时对于某些方面有关的生理活动,也做了必要的阐述。原文指出,食物入胃,经过消化以后,其中一部分精微物质散布到肝脏,濡养肝所属的筋。营养物质中的浓稠部分,输入心脏,进入血脉,由血脉分布到全身的经脉,然后再达到肺脏。肺是全身脉气会合之处,而皮毛为肺之合,故肺脏再将精气输送到全身的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后,成为较大的血脉,称之为府,即脉为血之府之意。神舍于脉,故府之精为神明。血脉循行而留于肝、脾、肺、肾四脏,使各个脏器之间都得到应有的支配权衡,从而使各脏之气以及全身经脉之气均趋于平衡。经脉之气又交会于太阴肺的气口脉位,成为脉诊的寸部。如果各脏发生病变,必然影响脉气的平衡,故能在两侧上肢腕后的尺、寸脉位上,测知患者的吉凶生死。

水饮,是指液体的一切食物。水饮入胃以后,所散布的精气,必先输送给脾,由脾再转输到肺。肺具有通调水道的作用,水分随肺气的运转而下注于膀胱。其中一部分比较精纯的液体,由肺分布入五脏经脉以灌溉全身。饮食精气的转输和经脉的运行会合,必须与四时自然气候变化和五脏的生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相适应,才能掌握度量人生的正常规律。

【原文】《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释义】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规律而有不同的。女子至七岁,肾气便逐渐旺盛,七为阳之始,女体属阴,由于阳气发生之年开始发育成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肾气盛便促成恒齿的生长,代替了原来的乳齿。发为血之余,肾气盛则血气渐充,上荣于发,故发长。至十四岁,阴精充盛,发育成熟,任脉通,太冲脉盛,任脉主胞胎,冲脉为血海,故月经按期而至,可能受孕。至二十一岁,肾气已达到平衡时期,故生长了真牙,而全部牙齿至此齐全了。至二十八岁,肾气最为旺盛,全身的筋骨坚强,头发生长达到极限,身体健壮,这时是人体发育的极盛阶段。至三十五岁,阳明经脉的气血开始衰退,面颜减去润泽,头发逐渐脱落。至四十二岁,分布在头面部的三阳经脉气血,均有很大的衰减,颜面失去润泽,头发开始变白。至四十九岁,任脉的气血空虚,太冲脉衰少,天癸枯竭,月经停止,所以形体衰老,不能再生育了。

男子至八岁,肾气逐渐充实,头发生长,恒齿也生出。八为阴数之始,男体属阳,必待阴气发动之年,开始发育成长。至十六岁,肾气旺盛,发育成熟,天癸已通,精气充满有余,可传胎种子。至二十四岁,肾气十分充满,筋骨坚强有力,长出了智齿,全部牙齿已发育齐全。至三十二岁,精气最为旺盛,全身筋骨更加隆盛,肌肉丰满有力,这时是人体发育的极盛阶段。至四十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逐渐脱落。至四十八岁,三阳经脉之气衰减,不足以营养颜面部分,因而失润泽,发鬓变得半白。至五十六岁,由于肾水枯竭,肝木失养,故肝气衰退,不能养筋,劳动能力减退,同时天癸枯竭,精气虚少,肾脏虚衰,整个形体都疲惫乏力。至六十四岁,肾气更加衰竭,齿发脱落。

肾为“先天之本”,整个人体的生长发育都由肾气的盛衰来决定,肾气的盛衰,又视阴精的消长,阴精充足,肾气雄厚,始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五脏六腑之精,又源源不断地输入于肾,故肾变五脏之精而藏之,必须五脏内精气旺盛,肾始有所藏,有所藏而后有所泻。现在五脏俱已衰退,筋骨松弛无力,天癸枯竭,无以滋养五脏,所以发鬓发白,身体感到沉重不灵活,行步偏倒,完全失去生育子女的能力。

【原文】《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肢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释义】本节与《上古天真论》女尽七七、男尽八八互相发明,彼以七八言者,言阴阳之限数,此以十言者,言人生之全数。足见一般人的寿数,都可以达到百岁,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要在反求诸己而已。人生十岁,五脏生成渐有定形,血气已通,初生之阳由下而上,故好走。二十岁血气盛,肌肉长,行动轻捷,故好趋。三十岁五脏的发育和全身的肌肉、血脉均极盛满,盛满则不轻捷,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达到极限时期,阳气不再上升,逐渐下降,腠理疏松,色泽不荣,鬓发斑白,由于阴阳二气平定而不动摇,故好坐,是衰象初期的表现。五十岁,肝气开始衰减。肝叶开始萎缩,胆附于肝,胆汁亦因而减少,目为肝窍,肝虚故目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心在志为喜,心气虚故表现为相反的忧恐情绪。心主血,血气少,故懈惰。心藏神,神不足,故好卧。七十岁脾衰,脾主肌肉,肌肉瘦削,故皮肤枯槁。八十岁,肺虚,肺藏魄,主治节,亦主人身之魄力。肺虚不单是表现在魄力不雄厚,而言语亦每每颠倒。九十岁肾衰,肾藏精,由于其他四脏经脉先虚,精之来源绝矣。至百岁则全身脏器俱虚,心神肺气皆绝,只余形骸,此所谓终其天年也。

本节说明人之生长,自阴而生,从下而上。人之衰老,从上而下,自阳而阴。故始衰由肝,肝而心,心而脾,脾而肺,肺而肾。盖人之生长由先天之五行,先本于肾脏之精气,从水火而生木金土。人之衰老,则由于后天之五行,从肝木而及于火土金水也。

【按】病历记载必写年龄,有它的重大意义。有一些症状是正常的而不是病,如出现在当时年龄上不应有的症状,那便是病态。

【原文】《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释义】这里说明,人身的脏器比较复杂,除了以上所讲的五脏六腑之外,还有其他奇特的而又是永久的几个脏器,如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称为奇恒之腑。这六样东西,都位于人身内部,所以说它属阴,由地气所生。脑是指头骨的脑腔,髓是指全身的骨髓,骨是指全身的骨空,脉是指全身的脉道,胆是指胆囊,女子胞是指子宫。这些脏器都贮藏有人身的精气,而不直接向外输泻。与大肠、小肠、胃、三焦、膀胱的作用不同,这五腑是动而不静的,所以说它属阳,由天气所生,承受五脏的浊气,职司排泄,而不贮藏,名为传化之腑。

【原文】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释义】魄门即肛门,为大肠之末端。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藏魄,而主气,故称魄门。六腑接受五脏浊气,由魄门排泄,使水谷不得久藏。是魄门虽未接近五脏,但须接受五脏的使命。

【原文】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释义】脏与腑的区分,是五脏所藏者为水谷之精气,精气质清而无形,只能充满在脏器体质以内,且其容量无一定限度,多多益善,所以尽管充满而不能充实。六腑则不然,是司传化的脏器,当时虽然充实,但不能贮藏,随即消化,故虽实而不能满。其原因是水谷自口而入,最初胃部暂时充实,而大小肠却是空虚的。食物经过胃的蠕动,而下入于肠,则肠部充实,而胃又空虚了。经过一定时间,再由魄门排出,则肠胃完全空虚了。因此他们的区别是腑者实而不满,脏者满而不实。换句话说,即是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主传化物。

【原文】《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注】气,指病气。逆行,不按照正常的途径。

【释义】凡五脏病气,皆各有所受,有所传,有所留,有所死。由于人是一个整体,一脏有病,必影响于其他四脏。中医的五行生克学说,正所以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脏受病的来源,是受自它所生之脏,而病气的传变,则传于其所克之脏。故病到临危,必表现出它所不胜的脏器应有的症状,乃不免于死亡。这是说病气的逆行,故有死亡的危险。

【原文】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释义】这里具体说明一脏之气,皆能遍及于其他各脏。若先从肝脏开始,肝属木,木何以旺?由于心火的影响。心为肝之子,肝生心,是变气于所生之脏也。肝病传脾,木旺克土,是传于所克之脏也。土又克水,故病气留止于肾。水生木,对肝来说,是留于生肝之脏也。肺属金,为土之子,子来救母,肝病无所复传,故死。

【原文】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释义】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故脾为心子,是受气于所生之脏也。肺属金,火克金,是传于所克之脏也。肝属木,木为火之母,是气留于生我之脏也。肾属水,水克火,心病无所复传,故死。

【原文】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肺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释义】以上各脏,其所受、所传、所舍、所死,均与上之脏相同,无须一一解释。这一系列的传变都是由于病气逆行所致,至于各脏病的死期之占候也是随着一天中五行的顺序,大致可以决定。即将一日一夜分为五分,按木火土金水的次序配合五脏,平旦为甲乙——木属肝,日中为丙丁——火属心,午后为戊己——土属脾,薄暮为庚辛——金属肺,夜半为壬癸——水属肾,就可以推出死亡的时候。

【原文】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之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释义】以上一段说明病气的逆行,这里说明病气的顺传。逆行,传于其所自生之脏。顺传,传于其所胜之脏。五脏是互相贯通的,但是依据五行的相克,有一定的顺序,病的传变,就按照所克的顺序进行,各传其所胜之脏。万一不治,则逐步发展,慢性的则三个月或六个月,急性的三天或六天,病邪传遍了五脏,便要死亡。医者对于病的情况应当有所识别,凡邪中于身,必症形于外,察其外症,可以得到病的来源。再从脉象候其脏气,根据上述的传变规律,可以预卜其生死之期,即是到达被克而无所复传的地步,便当死亡了。

【原文】《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释义】精、气、津液、血、脉是濡养人身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虽分为六个名称,而实际皆一气所化,但以其形不同,故其名亦异,兹分述如后。先言精,人本天地之气以生,由无形而生有形,无形之气,即天地之神也。前面说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地阴阳两神相合,在尚未化生形体之前,便先有此精气,故说常先人身而生。次言气,中医的“气”字,包含极广,但此处所指,系指气体。气质清轻,故由上焦开发,而气之来源,则为水谷所化。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能熏蒸皮肤,充满全身,润泽毫毛,如天地间的雾露一般。再言津,津是指人体外的水分,故有津为阳之液的说法。腠理是指躯壳肌肉组织,由此发泄,外达皮肤,即是人身之汗。溱溱是形容汗出润湿之状。再言液,液是指身体内部的水分,它来源于水谷。食物入胃,接受呼吸天气的作用,即变化为水与气。气充满全身,故云谷入气满。而水则流行于内部,注于骨为髓,柔滑关节,使全身骨节能够屈伸活动,髓有余则上注于脑而为脑髓,蒸于外则润泽皮肤,皆谓之液。再言血,血的来源,也是水谷精气所化。水谷入胃,经消化后其精气便被中焦吸取,经过心脏的作用,变为赤色,即是血。再言脉,脉是指全身的血管,它的作用是规范血液,使之有条不紊地循环,灌溉全身。其推动血行的力量,称为营气,要使营气有一定规律地运行,必须完全纳入于营道,令其无所回避。叫它作脉,而实际所指的是营气,与上面所说的气相配合,一行脉中,一行脉外,完成了营卫协调的作用。

【原文】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释义】此言六气不足所发生的病变。精藏于肾,肾为精之府。肾开窍于耳,精足则耳聪,精脱则耳聋矣。气指五脏六腑精阳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睛,阳气衰脱,故视物不明。津是人身水分清阳之气,行于躯壳而为汗。若卫外之阳不固,则腠理不密,汗孔空虚,汗大出而亡阳。液是人身水分重浊之质,行于筋骨、脏腑之内而司濡润。骨属者,全身骨节之属也,由筋连系。液枯筋失所养,故骨属屈伸不利,皮色不得润泽,故色夭。液有余则上注于脑,不足则脑髓消,液注于骨则为骨髓。胫骨者,贮髓最多之处,液枯髓少,骨气不坚,故胫酸。耳为肾之窍,中藏精液,液足然后能听,液虚故耳随时作响。血者色之华也,荣于面,血不足,故面色白而无光泽,即白而枯槁无神,且脉象亦不充实。以上所言,皆不足之候。

【原文】《灵枢·本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事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

【释义】本节提出问题来说明人的生活起居尽管一样,但仍难免于疾病发生的道理。问题说,一个人的血气精神是用来奉养周全人的生命的。经脉是用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卫气是用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志意是用来驾驭精神、收敛魂魄、调节冷热、缓和喜怒的。因此,只要血气调和,经脉的流行就必然畅利,也就可以灌溉五脏六腑,使筋骨坚强,关节活动。只要卫气调和,全身的肌肉自然得到充实,皮肤得到柔和,组织也就紧密。只要志意调和,精神也就能够专一,思想也就不乱,也就不会有不如意的感觉,五脏就不会受到外邪的侵扰。冷热能够调节,六腑就能很好地消化,也不会受到风寒外感,就不会有身疼腰痛、关节疼痛的症状,而肢节安适,这是一般常人都能做到的。五脏是藏精神血气魂魄的地方,六腑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工具,这都是天生的,无论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然而有的人能够尽其天年,没有什么疾病,百年不衰,虽是遇见了风雨或大寒大暑,对他都不能伤害。有的人却没有离开很温暖的住室,也没有受到什么忧思和惊恐,但是却不能免于疾病,这是什么缘故?

【原文】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释义】回答说:五脏是参与天地配合阴阳而连通春夏秋冬四时,化分风火湿燥寒五个节令。而五脏每一脏又各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的不同。六腑也有大小、长短、厚薄、曲直、缓急的分别。由于每脏腑都有五种不同的情况,五五二十五,便表现出善恶吉凶,兹分别说明如下。

【原文】心小而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大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释义】心小则组织致密,外邪不能损伤,但由于小心翼翼,容易为忧思所伤。心大则心胸宽阔,无甚爱虑,但防范不严,又易为外邪所伤。肺为心之盖,心高则满于肺中,心主言,肺主声,满则心肺之窍闭塞,不但慌闷而善忘,且难于开言。心大则脏器外露,易为外邪所伤,大则不密,易受惊恐,心气不敛,故善言。心坚则紧密,故脏安神固。心脆则火邪易动,故善病消渴、瘅疟、热中诸病。心端正则外邪不敢侵扰,心偏倾则失去主宰,故操持不一,不能尽到职守。

【原文】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释义】肺主通调水道,故小则少饮;肺中无水饮停蓄,故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肺居胸中,开窍于喉,以司呼吸,肺大则易病胸痹、喉痹、气上逆等病。肺主气,肺高则呼吸压迫不利,须抬肩帮助呼吸,且易咳嗽;肺下则迫近胃之上口贲门,胃脘迫肺,血脉不通,故胁下痛。肺坚则其气清肃,不病咳逆上气;肺属金,性坚刚而气燥,肺脆则失去其坚刚之性,而燥气当令,故善病消瘅,且易为火邪所伤。肺藏气,气舍魄,肺端正则体魄健壮,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部气胀而偏痛。

【原文】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痛;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释义】肝居胁内,小则脏安而无胁下痛;肝与胃相邻,肝大逼胃,咽为胃之上部,胃受压迫,则上迫咽道,使中宫隔满,肝脉布胁肋,故胁下痛。肝脉贯膈,上注于肺,肝高则气上贲,使胸胁满闷而为息贲,息贲即呼吸迫促之症;肝居胃旁,故下则逼胃而胁下空,空则容易感受外邪。肝坚固则脏安难伤;肝柔脆则病消瘅,容易损伤。肝藏血,血舍魂,端正则神志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痛。

【原文】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img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img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释义】脾为中土,而主于四旁,故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居于腹,在肋骨之imgimg,音秒,胁下软肉处也,大则挤凑于胁下而作痛。腹中痛,故不能急行。脾高则img牵引软胁作痛;脾下则压迫大肠,下加于大肠则其本脏地位空虚,故易受邪。脾坚固则脏安难伤;脾脆弱则善病消瘅而易伤。脾藏意,端正则意志和利,胸膈宽舒,故难伤;偏倾则食气不得运化,故善病胀满。

【原文】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也。

【释义】肾主藏精,故小则脏安难伤;腰为肾之府,肾大则易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大则不密,故易为寒湿之邪所伤。背膂在腰之上,肾高则背膂痛,不可以俯仰;尻在腰之下,肾下则腰尻痛,亦不可以俯仰。腰脊是身之大关节,又是肾之所在,故肾病必影响腰痛。狐疝,偏有大小,时上时下。狐乃阴兽,狡猾善藏,睾丸上下,如狐之出入无时,此肾脏之疝也。肾坚则不病腰脊痛;肾脆弱亦善病消渴、瘅热,容易伤损。肾藏精,精舍志,肾体端正则神志和利而难伤;偏倾则易发生腰尻痛。人有五脏,脏有五变,凡这些病变都是为人们最常苦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