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美容祛斑灸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由脏腑功能所化生,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它们都是生理活动的产物,又共同协作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以彼此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了解气、血、津液的化生与性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掌握脏腑的生理、病理和临床辨证,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气

在古代,气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古人认为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各种事物的本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之气,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这种朴素的唯物观也渗透到医学领域里,认为人体也是由气所构成的,所以《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有人问,气是什么?答曰: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有人认为气不存在,它真的存在么?回答是肯定的,气无处不在,但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只能通过人的感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或人体的生命活动而感觉到它的存在。《难经》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意思是说,气不仅构成人体,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并以气的变化来阐述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医所讲的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体,生命的存在即在于它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而这种物质交换式的新陈代谢,又必须依靠气的各种功能活动,二者密不可分,所以气是物质的,又是功能的。

1.气的生成

气源自先天与后天,故有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之分。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的气为先天之气,又称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后天水谷精微化生而来的气,则成为后天之气,又称真气或正气,是人体生命的源泉。《黄帝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故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是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的。

《黄帝内经》说:“气之不得无形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可见,气是以“如水之流”的形式存在于体内并发挥生理作用的。

由于气的来源与分布有所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中医常将气归纳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2.气的分类

(1)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有原始、基本的意思。所以,元气是人体诸气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气。元气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藏于丹田。元气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补充和滋养,通过三焦分布全身,内至脏腑器官,外达腠理肌肤,无所不到。《黄帝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难经》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命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之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可见,元气不仅有“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人体各脏腑组织只有得到元气的激发才能各自发挥其不同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元气可谓人体生命的原始动力。因此,元气越充沛,脏腑功能越强健,身体就健康少病。《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气通畅,人即安和。”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先天受损,则会出现元气衰弱、脏腑功能低下而产生病变。因此,元气是否充沛,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

(2)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由饮食水谷所化生之气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称为“上气海”(即膻中),是全身之气运行输布的本始。《黄帝内经》对其功能进行了描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意思是说,宗气能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通过心尖部位的搏动可观察宗气的盛衰,呼吸、语言、声音的强弱及肢体的活动能力均与宗气有关。所以,宗气有“动气”之说,《读医随笔》中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3)营气

宗气灌注于血脉中的营养之气为营气,它循行于脉中,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营运周身并发挥其营养推动作用。《黄帝内经》中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环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可见,营气与血液的作用密不可分,故有营血之称。

(4)卫气

卫,有“卫护”“保卫”之意。宗气宣发于脉外的气为卫气,其性彪悍滑疾,善于走散,达于体表,温润皮肤,滋养腠理,司汗孔之开阖,以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故称卫气。《黄帝内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当外邪侵入机体时,卫气卫外而抗邪,临床常见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卫气胜邪,则恶寒解,邪退病除;反之则寒热不去,疾病由浅入深并进一步发展。还有一部分人卫气不足,卫外不固,经常会出汗,反复感冒。

(5)脏腑之气

气行于脏腑者,称为脏腑之气。如脏有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腑有胃气、胆气、大小肠之气、膀胱之气、三焦之气。各脏腑之气,均是本脏腑功能的动力,它维持了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若脏腑之气不足,则会导致脏腑功能的衰退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现象:如肺气不足,就会出现呼吸无力而气短;心气不足,则见心慌气短、汗出等。

3.气的运行

气是一种活动能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输布于全身,无处不在。气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及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类型不同,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但“升降出入”则是各种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黄帝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气的升降出入,是通过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和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来完成的。一旦升降失调,出入不利,就会导致气的运行阻滞或逆乱。这种脏腑经络、上下内外的协调统一与平衡被破坏,就会产生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而横逆,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肺不肃降,肾不纳气等。所以,《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在临床上也常以治气为首。《医方考·气门》说:“良医以气为首务也。”《黄帝内经》中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指出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生命活动也将结束。

4.气的功能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因其分布的部位不同,各有其功能特点,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推动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方能保持正常。如气虚推动无力,就会导致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脏腑功能衰退,血液运行受阻甚至瘀阻,水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等。故有“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之说。

(2)气化作用

气可以化生万物,它将人体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精,以滋养人体,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又可以将食物的残渣转化为糟粕、二便而排出体外;此外,人体水液代谢、脏腑功能的转化等,都要靠气化作用完成。

(3)温煦作用

《难经》说:“气主煦之。”人体之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恒定,主要是靠气的温煦作用的调节。脏腑发挥其生理功能需要的热量,精、血、津、液(温而不凝),均赖于气的温煦。气的温煦作用如同人体的“锅炉”一样,温暖着全身。如果气不能温煦,就会出现四肢不温,畏寒怕冷,脏腑功能衰退,精、血、津液的运行障碍。

(4)防御作用

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入。一是指气能抵御外邪侵入,《医旨绪全》中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二是指当外邪侵入人体时,气可与外邪相争,以驱邪外出,使之恢复健康。若气虚则防御作用低下,人就会容易生病,预后较差。正如《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讲的就是气的防御作用。中医的防御功能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相似,研究证明,某些具有补气功效的中草药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5)固摄作用

固摄,就是固护、统摄的意思。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摄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而不溢于脉外。如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会导致各种出血症状。二是固摄肾精,使其不过度外泄,并可摄纳肾气。如肾气虚则精不能固,则会导致遗精、滑精、早泄等症状;肾不纳气,则会导致呼吸表浅、气短咳喘等症状。三是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使其有节制地排出体外,防止体液过度丢失。如不能固摄津液,则会导致自汗、尿频、遗尿、多尿、流涎、泄泻等;又如,气虚不能固摄,则会导致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状。

(6)营养作用

气对人体具有营养作用,它不仅能“肥腠理”“荣四末”,而且能“内注五脏六腑”,营养人体内外上下。《校注妇人良方》中说:“荣者,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较为具体地论述了气在人体内的营养作用。

5.气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的各种功能正常,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面部也是如此。人们常把“面色”称为“气色”,说明气与面部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气在美容祛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气为人体的功能活动与物质基础,气虚则面部功能活动低下,营养物质不足,则面容不华,容颜易衰老,或发生面部色斑等损容性疾病。二是气有推动血液循环与津液输布的作用,气虚、气滞则血瘀、津液不布,可出现面容不华、衰老、皱纹、色斑等。三是气分布于脏腑,称为脏腑之气,维持了脏腑的生理功能,若肺气虚,则面色白,皮肤干枯;心气虚,则面色苍白无华;肝气虚,则面色发青,易生色斑;脾气虚,则面色萎黄,易生皱纹;肾气虚,则面色发黑,易生雀斑等。四是卫气布散于肌表,可温养肌肤,防御外邪的侵袭,若卫气虚,则肌表失养,抵抗力下降,易被外邪侵袭,而面容不华,或发生色斑与损容性疾病。

在美容祛斑的应用中,一是以补气为法,针对不同的气虚类型而补之。如肺气虚者,补益肺气;心气虚者,补益心气;肝气虚者,补益肝气;脾气虚者,补脾健脾;肾气虚者,补益肾气;卫气虚者,补气固表,调和营卫。二是根据辨证,选用相关补气的中药,调理治之,如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山药、大枣等。三是针灸时,常取补气的腧穴,如膻中、中脘、关元、气海等腧穴;并根据脏腑之不同,配伍相关的背俞穴,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四是多食具有补气功用的食物,如鸡肉、山药、萝卜、胡萝卜、白扁豆、大枣等。五是要调理气机,以推动气化,如适量运动,使气机流畅;辅以调理法,如调呼吸,守丹田,以培育真气,推动气的运行。

二、血

中医学中的血与现代医学的血液概念比较接近,因为血是肉眼能见到的东西,因而比气的概念易于理解。血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行于脉中的营气所构成,含有丰富的营养与滋润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流动于脉中,故称脉为“血府”。《脾胃论》中说:“脉者,血之府也。”

1.血的生成

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与营气、津液、精髓相关。

(1)脾胃乃血液生化之源

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经过一定的生理变化而成。《黄帝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故脾胃为血的生化之源,气血同源。若脾胃虚弱,不能“受气取汁”或不能“化精微为血”,故见血虚证候。

(2)营行脉中,化生血液

营气是行于脉中的营养之气,相当于血液中的有机成分。由于营气能分泌津液,行于脉中与肺之清气相合,变化成红色而为血液。故《黄帝内经》说:“营气者,泌津液,注之于脉,化生为血。”

(3)精血相互化生,骨髓有造血功能

肾藏精,精可化为血,精血是相互化生的,故有“精血同源”之说。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中的精髓亦可化生血液。故精髓充则血充,若先天之精不足,骨髓不充,则新血不能化生,而见血虚证候。在临床中治疗血虚时,也经常将补血与充精、填髓并用。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除用补血药之外,配伍补肾填精益髓之药更能显效。可见,中医“精血同源”的理论与现代医学中骨髓造血功能的含义是相近的。

(4)五脏共同协作,完成生化过程

血由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脾又有统摄作用,使血行于脉内而不溢于脉外,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且“脾主统血”;血藏于肝,故有“肝主藏血”;肺司呼吸,为血液提供了清气(血氧),故“肺朝百脉”;肾藏精,主骨生髓,使精血互化;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故“心主血”。

有了五脏的共同协作,从而完成了血液的生化过程;同时由于心的行血功能,脏腑也得到了润养,进而维持了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血的循行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转不息,为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提供丰富的营养,以供其物质与能量的需要。

血液循行的具体走向,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血的运行,赖于气的推动,以及各脏腑与其他许多器官的共同作用。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与清气合并,经肺气的宣发散布于全身。另外,血液的循行还要依赖于脾气的统摄,以及肝的藏血功能和肝气的疏泄功能来调节。因此,其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调,都会导致血液循行的失常。如心气虚,运血无力,则心血瘀阻;脾气虚,统血失调,则导致出血;肝失疏泄,肝气上逆,则血随气涌,可能导致吐血、呕血。

3.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与滋润作用,为感觉和运动的物质基础,是神(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女子之本。

(1)血有营养与滋润作用

《难经》说:“血主濡之。”意思是说,血具有濡润、营养全身的作用。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毛筋骨,灌溉一身,无所不及。如果血虚不足,失去濡润作用,就可出现面色不华、两眼昏花、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皮肤干燥等症。

(2)血是感觉和运动的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说:“肝受血而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和则筋骨强,关节滑利也”。如果血虚不足,感觉和运动就会失去物质基础,导致功能障碍,甚至痿废不用。

(3)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而司神明,有“神为血气之性”之说。气充血旺,则神志清晰,精力充沛。故《黄帝内经》说:“血者,人之神”,“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以上均指出了神对血的依附关系。血作为物质基础,成就了神的功能活动。如心血不足,肝血亏虚,则不能养神,常见惊悸、失眠、多梦;若血分有热,扰乱心神,则可见神昏谵语、烦躁等症。

(4)血为女子之本

《证治准绳》中说:“妇人之于血也,经水蓄而为胞胎,则蓄者自蓄,生者自生。”《赤水玄珠》云:“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意思是说,女子以血为本,有了血的滋养,才能有行月经、化乳汁、孕育胞胎的功能,故血是维持女性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如血虚则会出现经少、闭经、月经不调、不孕、乳汁少、早衰等病症,养生保健与治疗多以养血补血为要。

4.血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

《难经》曰:“血主濡之。”血对脏腑与面部具有滋润和营养的作用,若血液亏虚,则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干燥,双目无神,爪甲不荣,毛发干枯,或生色斑等;血又为神的物质基础,若血虚,则面容不华而无神,精神疲倦,思维迟钝,失眠等症。

血为女子之本,有行月经,泌乳汁,孕育胞胎的功能。如血虚不足,则月经不调,量少,甚至闭经,乳少,不孕,面容不华而早衰,易生色斑等。

在美容祛斑的应用中,第一要补血养血,从源头做起,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调理好脾胃功能,可使气血生化充足,第二要养好肾精,因为精血转化,精生髓,骨髓能造血,才能相互化生,相互补充,使精足血充。可服用具有补血、养血功效的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阿胶、何首乌、丹参、龟板胶、鹿角霜、鸡血藤、大枣等,在补血的同时,配具补气作用的黄芪、党参等,因为气能生血。还可常食具有补血养血功效的食物,如羊肝、猪肝、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甲鱼、海参、乌鸡、黑豆、黑芝麻、大枣等。针灸时,常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腧穴。

三、津液

1.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脏腑的气化作用而形成于体内。《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简要论述了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过程。津液的循行与输布以三焦为通道,《黄帝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即水谷经胃下移至小肠、大肠,一部分水分被吸收,一部分经脾、肺、三焦而宣发于皮毛,外泄为汗,一部分通过三焦水道下输膀胱,经气化作用排出为尿。通过以上脏腑的作用,外达皮毛肌肤,内注脏腑,滋灌全身各个器官,便是“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外,津液输布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及心主血脉功能有密切关系。

2.津液的分类与功能

津,比较稀薄,清稀,流动性大,如汗、泪、尿等,多渗透在体表肌肤之间;液,多黏稠,厚浊,流动性小,如关节液、髓液等,多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黄帝内经》说:“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液是五脏所化生,对五脏起滋润、濡养作用。

津起滋润作用,充养皮肤,滋润肌肉;液起濡养作用,滑利关节,滋养孔窍,补益脑髓。故《黄帝内经》中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津液渗入血中,可滑利血脉,又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维持了体液的动态平衡,也维持了体温和阴阳的相对协调。

3.津液在美容祛斑中的应用

津液对人体有滋养、濡润的作用,如果津液生成不足或排泄过度,则会导致津液不足,出现面容干燥,口、鼻、眼等器官干涩,关节不利,骨髓空虚,脏腑失调等。

在美容祛斑的应用中,一是要保持水谷精微的摄入,脏腑功能的气化,使津液生成有源;二是要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及经络的畅通,使津液正常运行与输布;三是要防止排泄过度,如大汗、泄泻、出血等,以防造成伤津脱液;四是可服用保养津液的中药,如西洋参、太子参、生地、玄参、沙参、麦冬、石斛、旱莲草、女贞子、芦根等;五是要常食用保养津液的食物,如梨汁、甘蔗汁、芦根汁、粳米、牛奶、豆浆、百合、莲藕等;六是可练咽津功,将口水不断咽下,称为咽津,因津液对人体有滋养、濡润的功能,故此法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作用。历代养生家把津液称为玉泉、玉池水、华池水、神水、琼浆玉露、天池之水、斋宫之水、金津玉液等。现代研究表明,唾液中含有黏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溶菌酶、麦芽糖酶、淀粉酶、蛋白合成酶、多种氨基酸、尿素等,具有帮助消化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还具有消炎杀菌、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常见的咽津方法有:①赤龙搅津法:“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漫上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用舌在齿内上下左右搅动,鼓漱36次,然后分3口,汩汩有声地咽下,直达丹田。②入静生津法:取坐式或卧式,凝神,排除杂念,调顺呼吸,舌抵上颚,津液满口时,分作3次,将津液送到下丹田。③咽津明目法:用上面两法之一,咽津14次,再以两手指蘸着唾液,相互摩擦并使手指发热,擦目14次,可以明目护睛。④咽津按摩法:双手掌互相摩擦,使之发热,取口中津液,置于掌中,相互擦面,可使痤疮不生,颜色光润,皱纹推迟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