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案2
杨某 男 75岁 初诊日期:2003年4月22日
初诊(2003-04-22):去年夏季因热当风贪凉,诱发咳喘痰鸣,经抗菌消炎治疗后咳喘好转,但仍痰多,此后稍有受凉则咳嗽痰多,服中药少效,用头孢呋辛,先效后不效,反见加重发热,查血液流变学示全血黏度高。最近住院1月,虽有减轻,但难控制。目前时有咳嗽,遇寒加重,色白多沫,咯吐尚可,怕冷,胸背冷甚,二便尚可,脉细滑间有不调。回顾病史,既往查有冠心病、慢性房颤、高血压、甲亢手术史等。血压常用服复方罗布麻片而控制,苔黄薄微腻质暗紫。测血压126/80mmHg。陈寒伏饮,肺失宣畅。
蜜炙麻黄4g 炙桂枝6g 淡干姜3g 细 辛3g 法半夏10g
炒白芍10g 五味子3g 炙甘草3g 炙紫菀10g 炙款冬10g
炒苏子10g 佛耳草15g 桔 梗5g
7剂
二诊(2003-04-29):自煎服药1剂,自觉冷感有减。代煎服药,效果不显,痰黏色白起泡沫,胸背怕冷,夜晚口干,二便尚调,苔薄黄质暗有裂,脉小滑。治守原义观察。
上方减佛耳草。21剂。
三诊(2003-05-20):温肺化饮,助阳破阴,背冷十减其五;自觉气道有痰,作咳,但痰量减少,咽喉亦有痰阻,稍觉口干,大便偏干,苔薄黄质暗脉细滑。
上方加炙白前10g,泽漆12g,改五味子(杵)5g。7剂。
四诊(2003-05-27):胸背冷感缓解,大便日行一次,口干减轻,偶有微咳,有痰不多,食纳知味,苔黄薄腻质暗红多裂,脉细。
二诊方加生黄芪6g,生白术10g,防风6g。14剂。
五诊(2003-06-10):咳减痰少,怕冷减轻,接近常人,但对冷热调节功能尚差,咽喉有痰,苔薄质暗,脉细。寒饮伏肺,肺虚热郁。
二诊方加生黄芪12g,生白术10g,防风6g,陈皮6g。14剂。
六诊(2003-06-24):身半以上冷感不净,咳平,偶发2~3次,痰少,咽喉有痰,无汗,口渴已减,苔薄黄腻质暗红,脉细。
继服上方。
·点拨 患者咳嗽近1年,虽无明显外感表证,但胸背怕冷较著,咳嗽遇寒加重,咯吐白痰,当属表邪未能宣散,痰饮内结,以致咳嗽迁延反复,难以痊愈。治拟温散伏寒,宣通肺气,达邪外出。以散寒解表,温肺化饮之小青龙汤为主方,并用桔梗宣肺祛痰,紫菀、款冬化痰以加强温肺化饮之力,另加苏子降气化痰、佛耳草止咳平喘。通过温肺化饮,助阳破阴治疗,外寒得以部分消散,故胸背冷感减轻,咳嗽缓解。由于陈寒伏饮非一日之功所能消散,故加用白前、泽漆以增化痰之力。通过以上治疗,咳嗽渐近平息,但肺虚卫弱之状又较突出,遂转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善后。
·问难 先生,二诊时,为何去佛耳草?
·解惑 从患者二诊的痰黏色白起泡沫、胸背怕冷、夜晚口干等症状来看,该患者目前情况还是以寒饮内伏于肺,肺失肃降为主。故仍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并加大麻黄、桂枝的剂量以加强温肺化饮之效,饮去则痰消,咳嗽自然能止。佛耳草虽有祛寒痰止咳之功效,但其寒痰多由外感风寒所形成。故在此可暂不用。
·问难 先生,三诊时为何加大五味子剂量?此中有何用意?
·解惑 该患者因有痰饮,已重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之品,为防其耗散肺气,温燥伤津,且患者已出现咽喉亦有痰阻,稍觉口干,大便偏干等有痰饮化热伤阴之趋,故重用五味子既有收敛肺气,防麻、桂宣散过度之效,又有生津滋阴之功,可谓“一举两得”。
·问难 先生,此患者在初诊时,可否在温肺散寒的同时予玉屏风散固表培本?
·解惑 此患者初诊时,已在外院治疗,虽然症情有所减轻,但依然处在病情的发作期,表现时有咳嗽、咯痰、胸背冷甚等。病程1年,有虚的一面,但总体仍以风寒客肺之症为主。在发作期虚象不显著时,不可急加参芪之类,谨防气机壅塞。若气机闭阻,则表邪不能外达,伏寒不除,易引动伏痰,内外相引而加重病情,有闭门留寇之弊端。
·体悟 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因热贪凉后,治不得法,表未解,里未温,寒痰胶着于肺络气道内,使病情迁延难愈。治疗当温散伏寒,宣通肺气,达邪外出,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因沉疴之痰,痼结于肺,非大温不化,故在运用时,可加大温药剂量(桂枝、麻黄可增至9g,细辛可增至5g)。同时加用桔梗宣肺,紫菀、款冬化痰增强温肺化饮之力,苏子降气化痰,佛耳草止咳平喘。咳痰喘等实证稳定后,虚象显露,再进平补之剂,以达培补之功。
先生认为,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两类,但总属痰邪阻肺,肺气不得宣通,肃降无权,上逆为咳。尤其是外感咳嗽之中的风寒袭肺证。故治疗总以宣通为第一要着,肺气宣则病邪外达,肺气畅则肃降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