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脏腑推拿技术
脏腑推拿技术,是以按法、揉法、摩法、振法等手法作用于胸腹、头面等脏腑对应的体表部位,使脏腑受到手法直接刺激,具有和中理气、通腑散结、行气活血等作用的推拿医疗技术。
妇科常用于:原发性痛经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妇人腹痛)、乳汁不足 (产后缺乳)等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按法
按法是以指、掌等部位按压施术部位的手法。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一般多用于面部,亦可用于肢体穴位;掌按法面积较大,沉实有力,舒缓自然,多用于背腰部、下肢后侧、胸部及上肢部;肘按法力大而刺激强,可用于腰、臀、下肢肌肉丰厚处。
1.指按法 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置于施术部位上,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悬屈,拇指掌指关节屈曲施力,做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量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 “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必要时,也可双手拇指重叠进行按压,也可用手掌按于指上助力按压。(图1-19)
图1-19 指按法
2.掌按法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臂、前臂及腕关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施力原则同指按法。操作时,也可双手掌重叠按压。(图1-20)
图1-20 掌按法
(二)点法
点法是以指端或指间关节背侧垂直按压或冲击施术部位的手法。以拇指指端、中指指端、拇指指间关节背侧或食指指间关节背侧等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垂直用力按压,使力向深部传导;或以拇指指端、中指指端等部位自施术部位上部,快速冲击施术部位。点法还可借用器具来操作,如点穴棒等。点法接触面小,刺激强,易于取穴,故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三)摩法
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或手掌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奏的抚摩,称为摩法。摩法是最早应用于推拿治疗的手法之一。摩法刺激柔和舒适,适用于全身各部位,以胸部和胁肋部为常用。
1.指摩法 手指并拢,指掌部自然伸直,腕关节微屈,将食、中、无名、小指的中节和末节指面部分附着于治疗部位,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旋活动。(图1-21)
图1-21 指摩法
2.掌摩法 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微背伸,将手掌平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以掌心、掌根部分作为着力点,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旋活动。(图1-22)
图1-22 掌摩法
(四)揉法
操作时用手掌大鱼际、掌根部分或手指螺纹面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或某一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称为揉法。该法老幼皆宜,全身各部位都可应用。
1.掌揉法 用大鱼际或掌根部吸定于治疗部位,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以胸关节连同前臂做小幅度回旋活动,带动该处皮肤一起揉动,频率120~160 次/分钟。(图1-23)
图1-23 掌根揉法
2.指揉法 用拇指面,或中指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轻按于治疗部位,胸部放松,以腕关节的主动环旋摆动,带动指面在治疗部位上作轻柔的小幅度环旋活动,频率120~160次/分。(图1-24)
图1-24 拇指揉法、中指揉法
此外,在临床治疗的实际运用中,上述这些基本操作方法可以单独或复合运用,也可以选用属于脏腑推拿技术的其他手法,比如振法、推法 (含一指禅推法)、拿法、搓法、抹法、擦法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禁忌证
1.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感染、病久体弱及极度疲劳和酒醉者。
2.脏器有出血倾向或疑有出血者。
3.女性经期或妊娠期,或有妇科出血性疾病者。
4.烫、火伤等皮肤破损处不宜推拿。
三、注意事项
1.手法要柔和,按压时要与患者呼吸配合,避免不适。
2.治疗期间要叮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寒冷。
3.治疗结束后要叮嘱患者适当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四、适用的常见妇科疾病
(一)原发性痛经 (痛经)
【适宜证型】
1.气滞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中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时疼痛减轻,常伴胸胁、乳房作胀。
2.寒湿凝滞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色暗黑有块,或畏冷身痛。
3.气血虚弱证 经后或经期小腹部隐隐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或神疲乏力,面白无华,或纳少便稀。
4.肝肾亏虚证 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血暗淡、量少、质稀薄,或有耳鸣、头晕、眼花,或腰骶酸痛,小腹空坠有凉感,或潮热颧红。
【穴位】
主穴 气海,关元,肾俞,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八髎。
辨证加减
1.气滞血瘀证 加章门、期门、肝俞、膈俞、血海、三阴交。
2.寒湿凝滞证 加督脉、肾俞、命门、血海、三阴交。
3.气血虚弱证 加督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4.肝肾亏虚证 加督脉、肾俞、命门、肝俞、照海、太溪、涌泉。
【操作】
基本操作
1.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右侧,按顺时针方向摩小腹部,时间5~6分钟。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操作于气海、关元穴,每穴约2分钟。
2.患者俯卧位,用掌揉法在腰部脊柱两侧 (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及骶部治疗,时间4~5分钟。
3.患者俯卧位,用点法按压肾俞、八髎穴,每穴1分钟,以酸胀为度。最后,横擦骶部八髎穴8~10次,以透热为度。
辨证加减
1.气滞血瘀证
(1)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膈俞,每穴约0.5分钟。
(2)施拿法于血海、三阴交等穴,每穴治疗约1分钟,以酸胀为度。
2.寒湿凝滞证
(1)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各往返8~10次,以透热为度。
(2)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治疗1分钟。
3.气血虚弱证
(1)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右侧背部,各往返8~10次,以透热为度。
(2)摩腹时加揉中脘2~3分钟。
(3)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分钟。
4.肝肾亏虚证
(1)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各往返8~10次,以透热为度。
(2)按揉照海、太溪、肝俞、肾俞、涌泉等穴,每穴约0.5分钟。
推拿治疗2次/周,6次为1个疗程。对于实性病证,辨证属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证在月经来潮前1周进行治疗,对于虚性病证,辨证属于气血虚弱、肝肾虚损证在月经来潮后1周进行治疗。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适宜证型】
1.气滞血瘀证 经行下腹坠胀剧痛,拒按,经色暗,夹有血块,盆腔有结节、包块,胸闷乳胀。
2.寒凝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坠胀感,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红,畏冷身痛。
3.气虚血瘀证 经后或经期小腹部隐隐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或夹血块,肛门坠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
4.肾虚血瘀证 经行腹痛,腰脊酸软,经血暗淡、质稀薄,面色晦暗,耳鸣、头晕、眼花,或腰骶酸痛,小腹空坠有凉感,或潮热颧红。
5.热灼血瘀证 经前或经行发热,小腹灼热疼痛拒按,月经提前、量多,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硬结。
【穴位】
主穴 气海,关元,血海,肾俞,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八髎。
辨证加减
1.气滞血瘀证 加章门、期门、肝俞、膈俞、太冲、三阴交。
2.寒凝血瘀证 加中脘、神阙、命门、丰隆、三阴交。
3.气虚血瘀证 加督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4.肾虚血瘀证 加督脉、肝俞、命门、照海、太溪、涌泉。
5.热灼血瘀证 加委中、蠡沟、大敦、行间、三阴交、太冲。
【操作】
基本操作
1.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摩法或揉法施术于小腹约10分钟。用指揉法于气海、关元、血海诸穴治疗,每穴约1分钟。
2.患者仰卧位,医者于患者腰骶部及腰部脊柱两侧 (膀胱经第一、二侧线)施法操作约5分钟。用指按法按肾俞、八髎穴,每穴约1分钟,以酸胀为度。最后,采用擦法横擦八髎穴8~10次,以透热为度。
辨证加减
1.气滞血瘀证
(1)按揉章门、期门,每穴约1分钟。
(2)在肝俞、膈俞穴上施以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每穴2分钟。
(3)分别用拿法、按揉法在太冲、三阴交上治疗,每穴约1分钟。
2.寒凝血瘀证
(1)用掌按法施术于中脘、神阙,持续按压约3~5分钟,使患者下腹部出现发热感。
(2)用小鱼际擦法直擦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在腰骶部做横擦治疗,各往返8~10次,以透热为度。
(3)按揉肾俞、命门、丰隆、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
3.气虚血瘀证
(1)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右侧背部,往返8~10次,以透热为度。
(2)摩腹时加揉中脘2~3分钟。
(3)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约1分钟。
4.肾虚血瘀证
(1)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各往返8~10次,以透热为度。
(2)按揉照海、太溪、肝俞、肾俞、涌泉等穴,每穴约0.5分钟。
5.热灼血瘀证
(1)按揉委中、蠡沟、大敦、行间,每穴约0.5分钟。
(2)拿三阴交、太冲,每穴约1分钟,以酸胀为度。
推拿治疗3次/周,5~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对于实性病证,辨证属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热灼血瘀证在月经来潮前1周进行治疗,对于虚性病证,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肾虚血瘀证在月经来潮后1周进行治疗。
(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妇人腹痛)
【适宜证型】
1.肝郁湿热证 低热缠绵,少腹胀痛,腰骶酸痛沉重,白带量多、质稠或黄,月经先期、量多、色鲜红。
2.血虚寒湿证 少腹隐痛,发凉,喜按喜暖,腰骶酸痛,月经期或疲劳后加剧,经期推迟,经量少,色紫暗夹块,白带量多、质稀、色白。
3.气滞血瘀证 少腹疼痛或腰骶酸痛,月经前加重,痛经,经前乳胀,心烦易怒,白带多,少腹部可触及包块。
4.肾虚血瘀证 少腹疼痛且呈下坠感,腰骶酸胀,经期或疲劳后加剧,性交疼痛,带下增多,少腹可触及包块,婚后数年不孕。
【穴位】
主穴 中脘、下脘、神阙、关元、气海、膀胱经第一侧线、命门、八髎。
辨证加减
1.肝郁湿热证 加血海、三阴交、丘墟、太溪、水泉、太冲、膀胱经第二侧线。
2.血虚寒湿证 加百会、合谷、府舍、归来、气冲、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3.气滞血瘀证 加府舍、归来、气冲、血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丘墟、太冲、膀胱经第2侧线。
4.肾虚血瘀证 加府舍、归来、气冲、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
基本操作
1.患者仰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右侧,按顺时针方向摩腹约3分钟,重点在小腹进行摩腹、揉脐。用拇指按揉法,从上脘至曲骨揉3遍,边揉边缓慢移动,重点按揉中脘、下脘、神阙、关元、气海等穴,每穴治疗约0.5分钟。
2.患者俯卧位,用掌根揉法沿膀胱经第一侧线大杼至关元俞做轻快的往返操作,左右各3遍。再在命门、骶部八髎穴处做擦法,往返8~10次,以透热为度。最后,行捏脊3遍结束治疗。
辨证加减
1.肝郁湿热证
(1)点按血海、三阴交、丘墟、太溪、水泉、太冲各0.5分钟。
(2)轻叩脊柱两侧 (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及骶髂部2~3遍。
2.血虚寒湿证
(1)点按百会、合谷、温溜、府舍、归来、气冲、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各0.5分钟。
(2)掌振下腹部约2分钟。
3.气滞血瘀证
(1)按揉府舍、归来、气冲、血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丘墟、太冲各0.5分钟。
(2)弹拨腹部包块约5分钟。
(3)轻叩脊柱两侧及腰骶部2~3遍。
4.肾虚血瘀证
(1)按揉府舍、归来、气冲、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各半分钟。
(2)弹拨腹部包块约5分钟。
(3)掌振下腹部约2分钟。
推拿治疗1次/天,15天为1疗程。
(四)乳汁不足 (产后缺乳)
【适宜证型】
1.气血虚弱证 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
2.肝郁气滞证 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房胀硬、疼痛,伴胸胁胀满,情志抑郁,易怒。
3.痰浊阻滞证 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形体肥胖,胸闷痰多。
【穴位】
主穴 膻中、乳根、中府、极泉、气户、库房、屋翳、膺窗、督脉、膀胱经第一侧线、膀胱经第二侧线。
辨证加减
1.气血虚弱证 气海、关元、中极、脾俞、胃俞、足三里。
2.肝郁气滞证 肝俞、阳陵泉、悬钟、三阴交、行间、太冲、八髎、涌泉。
3.痰浊阻滞证 中脘、足三里、公孙、脾俞、丰隆、八髎、涌泉。
【操作】
基本操作
1.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一侧,按顺时针用掌揉法施于膻中穴操作,以局部微热为度。用双手中指或拇指同时按揉两侧乳中、乳根、气户、库房、屋翳、膺窗诸穴,每穴治疗1分钟,以局部热胀为宜。
2.患者仰卧位,医者先以四指掌面环形按揉乳房基底部周围,并逐渐向乳头方向移动操作3~5分钟。然后以掌根向内上方推托乳房外下部20次左右。接着用五指指腹轻轻抓揉乳房10~20次,并以手掌托住乳房轻轻振抖1分钟。最后一手托住乳房,另一手四指分开,顺乳腺管排列方向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抓梳1~2分钟,并顺势捏揉乳头,以及横向、纵向分推乳晕部。
3.患者俯卧位,医者坐或立其体侧,用一指禅推法或拇指按揉法施于肝俞、脾俞、胃俞诸穴,每穴治疗2分钟。然后用小鱼际擦法擦背部督脉经和背部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以透热为度。
辨证加减
1.气血虚弱证
(1)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于气海、关元、中极、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每穴约1分钟,以得气为度。
(2)用摩法顺时针方向摩小腹治疗,时间6~8分钟。
2.肝郁气滞证
(1)揉按肝俞、阳陵泉、悬钟、三阴交、行间、太冲各0.5分钟。
(2)横擦八髎,搓擦涌泉,以透热为度。
3.痰浊阻滞证
(1)揉按中脘、足三里、公孙、脾俞、丰隆各0.5分钟。
(2)横擦八髎,搓擦涌泉,以透热为度。
推拿治疗1次/天,5天为1疗程。一疗程后,如产妇乳汁逐日增多变稠,满足新生儿所需,即可停止治疗。
参考文献
[1]严隽陶.推拿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王艳君.推拿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临床报道 [J].江苏中医,1997,18(3):35.
[4]张文斌,夏慧明.推拿治疗慢性盆腔炎32例 [J].上海针灸杂志,1996,17(1):30.
[5]陈琛,朱炯.浅述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2):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