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中医医疗技术及中成药用药指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替针具刺入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物,药物吸收过程中亦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种疗法。

妇科常用于:原发性痛经 (痛经)、绝经综合征 (绝经前后诸证)、妊娠剧吐 (妊娠恶阻)、不孕症等疾病的治疗。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

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mL、2mL、5mL、10mL、20mL;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二)常用药物

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胎盘注射液、胃复安注射液等。

(三)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

(1)体位 选择患者舒适、术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2)选穴 ①辨证循经选穴:按照传统针刺法的取穴原则;②选取阳性反应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穴位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 (有无压痛、结节、条索状物)。

(3)消毒 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

(4)取药及进针 将药液吸入针筒,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依据穴位所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进针角度。进针后调整得气,回抽针芯,无回血、回液时即可注入药物。出针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img

图1-10

2.注射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取决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1)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

(2)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

(3)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

(4)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 (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

(5)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3.注射角度与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

4.疗程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5天。

5.技术要点

(1)进针要做到无痛,推药要慢。

(2)在一次穴位注射中各部位的每穴注射量宜控制在:耳穴0.1~0.2mL,头面部穴位0.1~0.5mL,腹背及四肢部穴位1~2mL,腰臀部穴位2~5mL。

(3)回抽针芯无回血、回液方可注射药物。

(4)针刺角度,直刺法适用于人体大多数穴位;斜刺法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的穴位;横刺法适用于头面、胸背、腹部穴位以及皮肉浅薄处的穴位。

(5)针刺深度,耳穴注射不应过深,以免注入骨膜内,同时也不应过浅而注入皮内;眼区穴位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不做提、插、捻、转;胸背部穴位注射,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下腹部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二、禁忌证

1.体弱多病及过敏体质者。

2.孕妇或月经期腹部及腰骶部,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不宜此法。

3.穴位局部感染或有较严重皮肤病者局部穴位不用。

4.诊断尚不清的意识障碍患者。

5.过期或变质的药物禁用。

三、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以消除患者顾虑。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反应、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2.操作前应熟悉注射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使用剂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注射药物时如果发生剧痛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3.切勿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

4.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5.颈项、胸背部注射时,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下腹部腧穴进行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需要多次注射时,穴位应轮流使用,一般每穴连续注射不超过2~3次。

四、适用的常见妇科疾病

(一)原发性痛经 (痛经)

【适宜证型】

1.气血虚弱证 小腹隐痛,喜按,经血量少,色淡,质清稀。

2.气滞血瘀证 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色紫暗有块。

3.寒凝血瘀证 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色瘀暗有块。

【穴位、药物】

主穴 次髎、足三里。

药物 当归注射液等。

辨证加减

1.气血虚弱证 加气海、关元。

2.气滞血瘀证 加血海、气海。

3.寒凝血瘀证 加关元俞、命门。

【操作】

1.患者取合适体位。取5mL一次性注射器,配5号普通注射针头,对证吸取药液,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2~4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调至有针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1~2mL。

2.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5天。

(二)绝经综合征 (绝经前后诸证)

【适宜证型】

1.肾阳虚证 腰酸,腹冷,夜尿频,带下清稀。

2.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

3.肾阴阳两虚证 月经紊乱,时而烘热,时而畏寒,自汗或盗汗。

【穴位、药物】

主穴 肾俞、足三里。

药物 胎盘注射液等。

辨证加减

1.肾阳虚证 加志室、关元俞。

2.肾阴虚证 加关元俞、肝俞。

3.肾阴阳两虚证 加志室、肝俞。

【操作】

1.患者取合适体位。取5mL一次性注射器,配5号普通注射针头,对证吸取药液,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2~4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调至有针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1~2mL。

2.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三)妊娠剧吐 (妊娠恶阻)

【适宜证型】

1.脾胃虚弱证 不欲饮食,食入即吐,呕吐痰涎或清水,精神疲倦,嗜卧。

2.肝胃不和证 腹胀厌食,食入即吐,呕吐酸水或苦水,嗳气叹息。

3.痰饮阻滞证 腹胀厌食,闻食即吐,呕吐痰涎或黏液,身体肥胖,易疲倦。

【穴位、药物】

主穴 中脘、足三里。

药物 胃复安注射液等。

辨证加减

1.脾胃虚弱证 加脾俞。

2.肝胃不和证 加肝俞。

3.痰饮阻滞证 加丰隆。

【操作】

1.患者取合适体位。取5mL一次性注射器,配5号普通注射针头,对证吸取药液,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2~4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调至有针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1~2mL。

2.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四)不孕症

【适宜证型】

1.肾气虚证 腰膝酸软,疲倦,头晕耳鸣。

2.肾阳虚证 腰膝酸软,性欲冷漠,小腹冷,夜尿多。

3.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盗汗咽干。

4.肝气郁结证 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精神抑郁,善叹气。

5.瘀滞胞宫证 小腹胀痛,痛经,经色紫暗,有血块。

6.痰湿内阻证 肥胖多毛,胸闷泛恶,面目虚浮。

【穴位、药物】

主穴 关元、子宫。

药物 丹参注射液等。

辨证加减

1.肾气虚证 加肾俞、气海。

2.肾阳虚证 加志室、关元俞。

3.肾阴虚证 加肾俞、腰眼。

4.肝气郁结证 加肝俞、心俞。

5.瘀滞胞宫证 加肝俞、血海。

6.痰湿内阻证 加脾俞、丰隆。

【操作】

1.患者取合适体位。取5mL一次性注射器,配5号普通注射针头,对证吸取药液,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2~4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调至有针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1~2mL。

2.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罗颂平,等.中医妇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司徒仪.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