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 二

辨太阳病脉证篇下

太阳病,发汗, 似宜发之。 汗出不解, 知非过汗则为误汗。 其人仍发热, 本退热而仍热则为虚热。 心下悸, 内动少阴水脏,水气凌心。 头眩, 精虚。筋脉无所养。 振振欲擗地者, 阳气虚,身无所主。 真武汤主之。

此节言发汗虚其心肾之液,而施救治之法也。

真武汤方

茯苓 三两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  白术 二两  附子 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咽喉干燥者, 肾精虚不能上滋。 不可发汗。 发汗则变下文之证。

此承上文,言心肾之液本虚者。

淋家不可发汗, 膀胱津液素虚者。 发汗必便血。 津液亡,则动胞中之血。

此节言膀胱之津液素伤者发汗之变证。

疮家 心火旺,迫于经络为脓血。 虽身疼痛, 心主神气,外浮而身疼。上文有身疼痛宜汗之法,故特加虽字。 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再夺其血液而为汗,则筋无所养而强。

此节言肌血素伤者发汗之变证。

衄家 经脉之血素虚者。 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 额上属少阳,经血过伤,则额上如有陷者。 脉紧急, 血伤则脉不和。 目直视, 目属太阳,经血伤则直视。 不能眴, 伤则不能动。 不得眠。 阳明王经,血伤则不得眠。

此节言三阳之经血虚者发汗之变证。

亡血家 凡男妇诸失血者。 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阴伤则阳无所附,故寒栗,本论曰厥则无血,涩而且寒。

此节言失血者发汗之变证。

汗家 素有自汗盗汗者。 重发汗,必恍惚心乱, 过亡心液,神气为伤。 小便已阴疼, 液伤则膀胱无所存,故小便则阴疼。 宜禹余粮丸。

此节言水谷之精汁伤者发汗之变证。

禹余粮丸方 失传

病人有寒, 阳气素虚者。 复发汗, 更亡其阳。 胃中冷,必吐蛔。 胃冷,蛔不能安而上出。

此节言胃阳虚者发汗之变证。

上第十五章凡八节,皆言汗后变证,以示不可轻汗之意。

本发汗 病有气之在外者,宜从外解。 而复下之, 复字,当作反字解。 此为逆也。 逆行倒施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从其气之在外者为顺。 本先下之, 病有气之在内者,宜从内解。 反汗之为逆。 亦倒施 。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此设言太阳之气,或出或入,或升或降,病气亦随正气之出入升降也。医者知此以治病,则无逆行倒施之误矣。

此节论治病,须知经气之上下升降而后先施治也。

伤寒,医下之, 设言逆治者, 续得下利清谷, 因下正气随之而下陷也。 身疼痛者, 病气在外。 急当救里; 先救其误治之逆。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 利止而病气犹向外者 。急当救表。 从其气之在外者。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此节示人审病气之出入缓急而施先后之救治也。

病发热,头痛, 病太阳之气在外者。 脉反沉, 应浮而反沉,沉则在内。 若不差, 脉不浮应在外者,差。设不差,则沉为在里之病脉。 身体疼痛, 此亦当为里证。 急当救里, 从脉也。 宜四逆汤。

此节以脉而知其病气之在里而施治也。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 则虚其里。 因复发汗, 又虚其表。 以致表里俱虚, 则汗下皆逆。 其人因致冒。 头目眩晕。 冒家 阴阳怫郁不和之象 ,汗出自愈, 得阴阳和,便自汗出。 所以然者, 申明自愈之故。 汗出表和故也。 表和故能自汗。 得里未和, 或内之阴阳未和。 然后复下之。 若里和则不必下,意在言外。

此节论病气之降而升,升而复降,治者须知其故也。

太阳病未解, 或已汗下,或未汗下,为日颇多者。 脉阴阳俱停, 停,均也,微也,阳浮阴弱者,今忽停。 必先振栗 寒战也。 汗出 发热也。盖先阴胜后阳胜,至阴阳和则汗出。 乃解。 以脉而知之。 但阳脉微者 ,阳加于阴,则脉见微。 先汗出而解; 不必振栗 。但阴脉微者, 阳脉自浮于外,不与阴和。 下之而解, 引阳下入于阴中,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此节论病气之出而复入,出而自解,入则宜治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 不言恶寒则为阳气有余,阳。卫气也。 此为荣弱卫强, 卫阳有余则强,卫强则荣自弱。 故使汗出。 邪风助卫以伤荣之汗。 欲救邪风者, 救即治也,去邪即以救正。 宜桂枝汤。

此节论太阳之气随荣卫以出入也。

上第十六章凡六节,论太阳之气从内而出,复从外而入;由升而降,复由降而升。病气因正气之出入,即可从内外而分消,故有先汗复下、先下复汗之法。

伤寒五六日, 少阴、厥阴主气之期。 中风, 兼中风而言。 往来寒热, 阴阳互相胜负 。胸 太阳出入之位。少阳转枢之位。病人自苦 。满, 开与转俱不利也。 默默 神机内郁也。 不欲饮食, 脾气不输。 心烦 君主不安。 喜呕, 病人自喜也。脾胃不和,得呕则气少疏,故喜之。 或胸中烦 太阳不开。 而不呕, 脾气未逆。 或渴, 感阳明之燥气。 或腹中痛; 脾络不舒。 或胁下痞硬; 胁下属厥阴,肝气逆则痞。 或心下悸、 少阴水气凌心。 小便不利; 三焦气化不宣。 或不渴、 无阳明之燥化。 身有微热, 有太阳之标阳。 或咳者, 肺气不利。 小柴胡汤主之。

此节论太阳之气陷于里阴,藉枢转以外出也。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八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甘草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 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 合前成四两半 、瓜蒌根 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 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 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 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 三两 ,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 半升 、生姜 二两。

血弱气尽, 言平人之血气,有值虚时者。《内经·岁露篇》云:月郭空,海水东盛,人气血虚。月郭空者,月缺时也。海水东盛者,大潮时也,人身合天地之气,外盛则内虚,天地内虚之时,人身之气血亦内虚。盖言潮大之时,人之气血渐虚。潮小之时,人之气血渐实,血弱气尽,盖指潮大之时也。 腠理开 外盛内虚,则腠理空疏。 邪气因入, 外邪乘虚,得以入之。养身者当知此时,而戒七情六欲也。 与正气相搏, 邪正互相搏击。 结于胁下, 枢受邪不能转,故结。 正邪分争, 邪正不两立。 往来寒热, 邪正即阴阳,阴阳相搏,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休作有时, 离则休,合则作。 默默 太阳之神机不振。 不欲饮食, 阳明之气不和。 脏腑相连, 脾脏与胃腑。 其痛必下, 脾在胃下,其痛在脾。 邪高 邪在胃脘居高。 痛下, 痛在脾络居下。 故使呕也, 脾胃不和,则气上逆。 小柴胡汤主之。 助正以祛邪,转枢以达表。 服汤已渴者, 枢转而归于阳明。 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以治阳明之法治之。

此节论虚人感邪结于少阳,从阳明之合,亦藉枢转外出也。

得病六七日, 六气已过,来复太阳之期。 脉迟、 里虚。 浮、 气虚。 弱, 血虚 。恶风, 表虚。 手足温, 太阴之气外呈 。医二三下之, 伤其中下二焦。 不能食, 中焦伤。 而胁下满痛, 枢机内窒。 面目及身黄, 土色外呈。 颈项强, 太阳经脉不利。 小便难者, 转输失和。凡此皆中下二焦大虚之证,禁用柴胡。 与柴胡汤, 柴胡能拔下焦之根,误用则危。 后必下重, 元气下陷。 本渴, 阳明液涸。 饮水而呕者, 中胃虚馁不能纳。 柴胡不中与也。 中焦之脏气,藉下焦之生阳,以熏蒸熟腐,柴胡拔下焦之根,生阳气绝则中焦之谷气无以熏蒸。可知柴胡一味,不特下焦虚者不可用,即中焦虚者亦在所禁,可不慎欤! 食谷者哕。 胃气败坏也,误用柴胡其害如此。

此节紧承上文,言脉证虚者柴胡不中与,亦慎重之意。

伤寒四五日, 太阴、少阴主气之期。 身热恶风, 外证仍在。 头项强, 太阳经脉不舒。 胁下满, 少阳枢转不利。 手足温 涉于太阴。 而渴者, 兼见阳明燥气。 小柴胡汤主之。 此承上文,中下二焦不虚者可用也。

此节言太阳入于经脉涉于里阴,亦宜小柴胡汤。

伤寒阳脉涩, 阳主气,涩为气机不利。 阴脉弦, 阴主血,弦为经血受伤。 法当腹中急痛, 急乃气机不利,脉之涩也;痛乃经血受伤,脉之弦也。 先与小建中汤。 补其经血。 不差者, 气机尚不利。 与小柴胡汤。 转其气机。此二方治一病之法也。

此节言小柴胡能转枢亦能通经脉之血也。

小建中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芍药 六两  生姜 三两,切  胶饴 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中风 合而言之。 有柴胡证, 以上诸证, 但见一证便是, 指或然之一证。 不必悉具。

此节示人推广小柴胡之用也。

凡柴胡汤病证 不应下 ,而下之, 误下 ,若柴胡证不罢者, 不因下坏 ,复与柴胡汤, 有是证则仍用是方。 必蒸蒸而振, 寒热交作之象, 却复发热 从少阳以达太阳, 汗出而解。 柴胡非发汗之方,所以能发汗者,枢转以达太阳,从太阳之开也。

此节言小柴胡亦能使地气之上升而为汗也。

伤寒二三日, 阳明、少阳主气之期。 心下悸 三焦不和也。三焦为手少阳,亦主枢。 而烦者, 合病在心包。 小建中汤主之。

此节示人治手少阳三焦之法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 七日来复过在少阴。 反二三下之, 不应下而下,必不解。 后四五日, 则为十五六日,又值少阳主气。 柴胡证仍在者, 不因下而枢折。 先与小柴胡汤。 藉枢转以达外,呕不止,服汤后不能达而上逆。 心下急, 因前误下,气滞心下。 郁郁微烦者, 滞则郁,郁则心主不安。 未解也, 小柴胡只转其枢,未解其误下之逆。 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非兼下不能通其郁。

此节论病气留中,可与下行枢转而用大柴胡也。

大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芍药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枳实 四两,炙  生姜 五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两,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伤寒十三日不解, 过二经,又值太阳主气之期。太阳。少阳。病气留著。 而呕, 阳明气逆。 日晡所 申酉戍时。 发潮热, 潮热属太阴病,盖太阴主湿,阳明燥气乘之,则湿协热,而潮发于阳明气旺之时,如潮之有信,故谓之潮热。平人皆有潮而不觉病,则其潮外现。 已而微利, 阳明枢折。 此本柴胡证 ,指胸胁满而言。 下之而不得利, 言前之误下、由枢之未转。 今反利者, 从阳明之枢折而反开也。 知医以丸药下之, 丸缓留中,反伤土气。 非其治也。 治不得法。 潮热者实也, 阳明实证。 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 解其胸胁满而呕。 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此节言病气逆于阳明中土,先转后下之法也。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 二两六铢  半夏 二十铢  黄芩 一两  甘草 一两  人参 二两  生姜 一两  大枣 四枚  芒硝 二两

上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伤寒十三日不解, 日数如上节。 过经 过二经又来复太阳。 谵语者, 十三日又过一日则属阳明,故有谵语。 以有热也, 胃家实之证。 当以汤下之。 用承气等方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 津液不还于胃。 而反下利, 当硬而利谓之反。 脉调和者, 下利脉宜微弱。 知医以丸药下之, 必有留中之物。 非其治也。 未得法。又较论。 自下利者, 宜虚。 脉当微, 此为自利脉。 厥, 手足冷。 今反和者, 言脉,且言不厥。 此为内实也, 则知其下利非虚,必有留中之实物。 调胃承气汤主之。

此节言病气已入胃腑,无论便硬、下利审其实而当下也。

太阳病不解, 无论日期 ,热结膀胱, 太阳随经,而标热入于本腑。 其人如狂, 狂,血分病也。经曰:热并乃狂。如狂者,太阳气病,入于血分也。 血自下, 膀胱者,胞之室,胞即血海也。热结膀胱,迫其胞中之血,故其血从大便而下,膀胱通小便,胞门通大便也。 下者愈。 能自下则邪能自出。 其外不解者, 表证或仍在者。 尚未可攻, 勿以其热结而遽攻之。 当先解外, 如桂麻之类,外解已,表证罢。 但少腹急结者, 急则欲下不下,结则有形。 乃可攻之, 乃字承尚字言。 宜桃核承气汤。

此节言病气入于本腑,热蒸胞中之血而施治也。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 五十个,去皮尖  桂枝 二两  大黄 四两  芒硝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伤寒八九日 来复阳明、少阳。 下之, 少阳不可下,误下则枢折。 胸满 太阳之气不能出入 。烦 三焦不和。 惊, 胆腑不足。 小便不利, 气化失职。 谵语, 胃络不和。 一身尽重, 脾气受伤。 不能转侧者, 机枢不利。此皆病邪内逆,不得生阳之气,以助其枢转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此节言病气逆于内,枢折不转,须启生阳之气以转之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 四两  半夏 二合,洗  人参 一两半  生姜 一两半  大枣 六枚  龙骨 一两半  铅丹 一两半  茯苓 一两半  桂枝 一两半,去皮  大黄 二两  牡蛎 一两半  黄芩 一两半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大,更煎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不论日数,腹满, 脾虚则满。 谵语, 肝是动病,上走心为谵语。 寸口脉浮而紧, 脉而紧,《辨脉篇》谓之弦。 此肝乘脾也, 以证合脉,为肝木克脾土。 名曰纵, 纵,纵放自如也我所胜者而克之,故曰纵放自如。 刺期门 。肝募穴。此病在经脉者。

此节言病气逆于厥阴经脉宜刺法也。

伤寒发热, 肌热也。 啬啬恶寒, 皮毛病也。皮毛合肺。 大渴欲饮水, 阳明病也。阳明燥金合肺。 其腹必满, 腹属脾土,为肺之母,肺病则盗母气,而脾亦虚故腹满。 自汗出, 表气自和 。小便利, 里气亦和。 其病欲解, 言得此二候,其病可解。 此肝乘肺也, 此句宜在其腹必满之下言木反克金也。 名曰横, 横,横行无忌也。金本克木,今反受木克,故曰横行无忌。 刺期门。

此节亦言逆于经脉,而有乘其所胜、侮所不胜之别。

上第十七章,凡十五节,皆论柴胡之证治。言太阳之气,运行于肌表,从胸胁而出入。若逆于三阴三阳之内,须藉枢转而外出。末结有形之经脉宜刺法以转之。

太阳病二日, 阳明主气。 反躁, 手足动扰。 反熨其背, 以火熨背取汗, 而大汗出 汗被熨迫而大出。 火热入胃, 入主气之腑。 胃中水竭, 劫汗而胃液干涸。 躁烦, 从前躁,今加烦,少阴水火俱伤。 必发谵语。 心主神机伤。 十余日, 至少阴主气之期。 振栗 忽然寒栗, 自下利者, 内水自动。 此为欲解也。 少阴真水足以济阳明之火 。故其汗, 原其从前火熨之大汗幸其未伤少阴之真水。 从腰以下不得汗, 火熨在背,只迫其在上之汗。 欲小便不得, 在上之液伤。 反呕, 在上之气逆。 欲失溲, 失溲,遗尿也。在下之阴气未化。 足下恶风, 在下之阴气未升。 大便硬, 言十余日之前胃液伤。 小便当数, 数,多次也。 而反不数及多, 言不数亦不多。 大便已 言振栗自下利之时。 头卓然而痛, 卓然,忽然也,阴气上升至头,忽然而痛也。 其人足心必热, 阳气下交于涌泉。 谷气下流故也 。谷气,阳明之正气也,阴气上升以济火,阳气下行以和阴,所以为解。

此节初言火攻之误,若阳明得少阴之气,可自解;或少阴得阳明之气,亦能相济之意。

太阳病,中风, 阳邪也。 以火劫发汗, 如火熨之类。 邪风被火热, 风助火势,火藉风威。 血气流溢, 汗即血也,汗大出为溢汗。溢即血溢,血为气所依归,血溢则气亦流矣。 失其常度, 失其如常循行之度。 两阳相熏灼, 风为阳,火亦阳。 其身必黄, 肌被熏灼,其色变黄。 阳盛则欲衄, 火气上盛则迫血逆行。 阴虚则小便难, 液内竭则膀胱无存。 阴阳俱虚竭, 承上二句而言,皆失其常度。 身体则枯燥, 干枯不泽。 但头汗出, 火炎上而迫液。 剂颈而还, 液竭不能到颈下。 腹满, 中气内逆。 微喘, 虚气上逆。 口干, 阴精不输。 咽烂, 阳邪亢极。 或不大便, 肠胃枯燥。 久则谵语, 心主神机,亦为之伤。 甚者至哕, 胃无所养,将至败矣。 手足躁扰, 脾无所养,四肢无主。 捻衣摸床, 一线残阳无所附,将飞去矣。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诸证皆危,有一点之真阴不伤,尚可救药。或三焦之气化犹存,犹堪疗治。

此节历叙火攻之危证,探其小便若利,则得三焦之生气,而可治也。

伤寒脉浮, 宜用汤以汗解。 医以火迫劫之, 强迫血液之汗。 亡阳 亡其心主之阳。 必惊狂, 心肾两虚则惊,重阳则狂。 起卧不安者, 惊狂之甚。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此节言火逆亡阳之证而出救逆之方也。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  龙骨 四两  牡蛎 五两  蜀漆 四两,洗,去腥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形作伤寒, 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阴阳两虚之形体,多有自作寒热如同外感者。 其脉不弦紧 非外感。 而弱, 可知为气血两虚。 弱者必渴, 液伤者多喜饮。 被火者必谵语, 心主之神机倍伤。 弱者发热 ,且多发热。 脉浮解之, 欲解其热,必须脉浮。 当汗出愈。 此治虚人感冒之法也。

此节言虚人误火之证而设救治之法也。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 迫汗则变上证,不得汗又变证。 其人必躁, 火气内迫,则伤肾藏之神气。 到经 到来复之经期。 不解, 正气不能胜邪。 必圊血, 圊,如厕也。火热不外发,则内伤血络。 名为火邪。 因火致病以命名。

此节言火邪伤于阴络也。

脉浮 为阳。 热甚, 标阳又甚。 反灸之, 以虚寒之法灸之。 此为实实。 实也。 实以虚治, 以实为虚而治之。 因火而动, 火动经脉之血。 必咽燥 火劫津液,咽喉干燥。 唾血。 火迫阳络,则血出上窍。

此节言火邪伤于阳络也。

微数之脉, 微为虚,数为热。 慎不可灸。 虚人有热,血液本亏,火能劫液。 因火为邪, 邪,病也。 则为烦逆, 火气内逆,其必心烦。 追虚 虚者,追之而益虚。 逐实, 实者,逐而更实 。血散脉中, 经脉之血散而失其常度。 火气虽微, 艾灸之火,见其甚微。 内攻有力, 入内攻其血脉,则见有力。 焦骨 骨因灸而焦。 伤筋, 筋因灸而伤。 血难复也。 血被火最难复。

此节言火邪伤于筋骨也。

脉浮宜以汗解, 用汤助血液以为汗。 用火灸之, 火不得汗,则助邪。 邪无从出, 病无出路 。因火而盛, 因火而邪更甚。 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 阳气随火气而上,腰以下无阳故痹 ,名火逆也。 因火治之逆而命名。 欲自解者, 亦有能自解者。 必当先烦, 心不受邪,遇火而烦。 乃有汗而解。 能奋发其心液而为汗。 何以知之? 申明其故。 脉浮, 诊其脉仍浮,故知心不受邪也。盖脉者,心所主也,脉无恙则心亦无恙可知矣。 故知汗出解也。 此火灸不害于脉即不害于心。

此节言火逆欲解,须得其脉浮自汗也。

烧针火针也,令其汗, 迫其汗也。 针处被寒, 汗为血液所化,则汗亦水湿,针孔汗渍,则为所刺之处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心本赤色,外应火针,其色亦赤;寒不化,故结核,水脏之气外应。 必发奔豚, 引动下焦之水如豚上奔。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水激搏则与火攻,故气上冲心 。灸其核上各一壮, 仍以火而制水。 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二两

此节言寒被火束,内动少阴之水脏,出方以救治之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牡桂 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火逆 因火误治,故谓之逆。 下之, 以其有实热而下之亦误治也。 因烧针 复用火针。 烦躁者, 手足少阴水火不相交济。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此节言火逆烦躁,出交通心肾之方法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 二两  甘草 二两  龙骨 二两  牡蛎 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太阳伤寒者, 病寒水之气。 加温针, 妄伤其经脉之血。 必惊也, 血伤则君主之神虚,故惊。

此节明心主神气又主血脉,下与针皆伤心主也。

上第十八章凡十一节,皆论火攻之误。盖火为阳,太阳为诸阳主气,上合君主之神机,不可妄用火攻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 论初得病时。 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 外证似罢。 关上脉细数者, 细为虚,数为热。 以医吐之过也。 诊而知之。 一二日吐之者, 值阳明主气。 腹中饥, 空宜饥。 口不能食; 吐伤主气之腑。 三四日吐之者, 值太阴主气。 不喜糜粥, 吐伤主气之脏。 欲食冷食, 脾伤则火炎而喜冷。 朝食 朝为阳,胃亦阳,未伤阳故能食。 暮吐, 暮为阴,脾亦阴,脾气伤故暮吐。 以医吐之过也, 重言以申明之。 此为小逆。 误下为大逆,误吐为小逆。

此节论误吐而伤脾胃之气,诊脉而知也。

太阳病吐之, 误吐也。 但太阳病当恶寒, 如上文。 今反不恶寒, 不得为太阳病。 不欲近衣者, 阳热何太盛? 此为吐之内烦也。 吐伤脾络。脾络上通于心,故曰内烦。不欲近衣,内烦证也。

此节言吐伤心气,君火虚而外越也。

病人脉数, 急而大。 数为热, 宜作火论。 当消谷 能食易消。 引饮, 渴欲多饮。 而反吐之, 言不能食,亦不渴,反见吐证。此言自吐者。 此以发汗, 必其从前误汗。 令阳气微, 虚其内阳 。膈气虚, 客热内乘,拒食而吐。 脉乃数也。 则知此为虚数。 数为客热, 客者,外来也,假也。 不能消谷, 假热之故。 以中气虚冷, 客热拒于膈间,中胃无阳,自然虚冷。 故吐也。 申明所以吐之故。

此节言发汗阳微而致吐,脉数为虚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 至少阴主气之期。 心下温温欲吐, 温温,微热之象。欲吐者,少阴之气上逆也。 而胸中痛, 太阳之气不能从胸而出故痛。 大便反溏, 太阴土气虚。 腹微满, 土气不运。 郁郁微烦, 郁郁,不舒之貌。阴阳之气皆逆于中土,故不爽而微见烦。 先其时 言十余日以前。 自极吐下者, 极,欲也。言自欲吐下乃快也,探其病情而得之。 可与调胃承气汤。 下之以遂其欲。 若不尔, 言无自欲吐下之病情。 不可与。 非实郁则虑虚,不可与承气汤。 但欲呕, 无心下温温。 胸中痛, 无郁郁微烦。 微溏者, 凡此皆里阴虚。 此非柴胡证, 不特承气不可与,即柴胡亦不可与也。 以呕 申明前之何以知其自欲吐下之病情,以见其温温欲吐也。 故知极吐下也。 此望而兼问之法也。

此节以极吐与呕辨证处方,慎重之意也。

上第十九章凡四节,论吐之之过而有邪正虚实之分。

太阳病,六七日, 经尽来复之期 。表证仍在, 发热恶寒则脉当浮。 脉微而沉, 微为在里,沉则在下。 反不结胸, 病在气分,则成结胸,不结胸则知非气分病矣。 其人发狂者, 狂,血病也。 以热在下焦, 以脉与证而参之。 小腹当硬满, 知其热在下焦,则断其小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者, 小腹满,若病在膀胱,小便当不利,今自利。 下血乃愈。 以小便自利,上断其有血,若下血则可愈。 所以然者, 申明太阳病何以有血。 以太阳随经 以太阳之气随经脉而入于下焦。 瘀热在里故也, 瘀,郁也。太阳标阳郁于下焦血分也。 抵当汤主之。 血若不能自下,则宜用此方。

此节言太阳循背入腑,以小便验其热在血分也。

抵当汤方

水蛭 三十个,熬  虻虫 三十个,去翅  桃仁 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 三两,酒浸

上四味,锉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太阳病,身发黄, 太阳标热入于太阴 。脉沉结, 沉为在下,结则内结。 小腹硬, 下结于小腹故硬。 小便不利者, 身黄多小便不利 。为无血也; 此则脾不转输,不可断其有血。 小便自利, 则非脾不转输。 其人如狂者, 狂乃血分之病,较上发狂为浅。 血证谛也, 谛,审视也。言审知其为血结也。 抵当汤主之。

此节言太阳由腹入于少腹,亦以小便而验其血证也。

伤寒有热, 标阳过甚。 小腹满, 热邪结于下焦。 小便应不利, 在气分则当不利。 今反利者, 则知不在气分。 为有血也, 非气分则血分。 当下之 ,血结非下不愈。 不可余药, 余药言留病也,言有是病则用是药,不可游移留余病也。 宜抵当丸。 则缓下数下,故余病不能留。

此节言太阳气分之热尽归于血分,亦以小便多少验之也。

抵当丸方

水蛭 二十个,熬  虻虫 二十五个,去翅  桃仁 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 三两,酒浸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更服。

太阳病,小便利者, 承上文而言。 以饮水多, 言饮水多,小便亦利,不可遽认为血。 心下必悸, 悸,水凌心下之病也。言因饮水而利者,必见心下悸之证。 小便少者, 或有饮多而小便少者 。必苦里急也。 饮多而小便少者,水停膀胱,少腹亦硬满。此乃脾不转输,不过苦里急,不可以小便利遽认为血而妄攻也。

此节言不可以小便多便认为血结,亦有饮水多而小便亦多者,亦慎重之意也。

上第二十章凡四节,论血结证而以小便验之也。

问曰:病有结胸、 病名。 有脏结, 病名。 何谓也? 设问答以立论。 答曰:按之痛, 其痛在胸。 寸脉浮, 寸以候胸中,浮在寸则知病在胸 。关脉沉, 关以候中焦,沉则内结。 名曰结胸也。 先论结胸之脉。

此节设问答为论,而提结胸证之纲。

何谓脏结? 问也。 答曰:如结胸状, 按之亦痛。 饮食如故, 虽如结胸而不实,故不碍饮食。 时时下利 ,病在里阴。 寸脉浮, 亦如结胸 。关脉小细沉紧, 四脉皆属阴。 名曰脏结。 邪结于阴脏 。舌上白苔滑者, 舌者心之苗,白苔滑则君主阳衰。 难治。

此节叙脏结之脉证。

脏结无阳证, 诸证皆见阴象。 不往来寒热, 有寒热往来,尚有阴阳之枢可转。 其人反静 纯阴 ,舌上白苔滑者, 君火又衰。 不可攻也。 脏结有阳证,亦可攻者。至于纯阴无阳,虽有内结亦不可攻。

此节论脏结之不可攻。

病发于阳, 即首章所谓无热恶寒者。 而反下之, 不应下而下。 因作结胸; 由误下之逆。 病发于阴, 即首章无热恶寒者。 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亦误下之逆所致。 所以成结胸者, 后论痞,今论结胸。 以下之太早故也。 申明致结胸之由。 结胸者,项亦强, 胸为太阳,正气出入之乡,项乃太阳经脉循行之路,胸结则出入之机不利,机不利则循行之路亦窒矣。 如柔痉状, 柔痉之状:项背强,角弓反张。 下之则和, 下其结则气机经脉皆和。 宜大陷胸丸。

此节论结胸兼论及痞,而归于结胸,出其方治也。

大陷胸丸方

大黄 半斤  葶苈 半斤  芒硝 半升  杏仁 半升,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 病至于结,宜可下,然亦有不可下者。 其脉浮大者, 结胸证之脉。寸浮关沉,今三部皆浮而且大,则浮为外有余,大为内不足。 不可下, 里之正气虚者不可下。 下之 则阳离于外,阴绝于内。 则死。

此节诊脉而知结胸之死证。

结胸证悉具, 外而项强,内而拒按。 烦躁者, 加之少阴水火不交。 亦死。

此节见证而知结胸之死候。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 浮数中兼动荡不休。 浮则为风, 风为阳邪。 数则为热 ,太阳标热 。动则为痛, 风热鼓动气血不平则痛。 数则为虚, 浮动兼数则为虚热。 头痛发热, 太阳中风之证。 微盗汗出, 盗汗,睡中出汗也。太阳有自汗,无盗汗。盗汗属阳明。 而反恶寒者, 有盗汗而恶寒,故谓之反。 表未解也。 以有恶寒而断之。 医反下之, 此则阳反下之 。动数变迟, 脉见迟者,邪入里矣。 膈内拒痛, 膈连于胸,拒按而痛。 胃中空虚, 中气因下而虚。 客气上膈, 客气,客邪之气也。乘胃虚从下焦而上膈。 短气, 膈间拒痛,则呼吸不利。 躁烦, 上下之水火不交。 心中懊 邪气留中,不爽之象。 阳气内陷, 太阳之正气不能从胃出入而内陷。 心下因硬, 因下早而致硬。 则为结胸, 此为风结胸证。 大陷胸汤主之。 此为大结胸则用大陷胸汤。 若不结胸, 中风误下,亦有不结胸者。 但头汗出, 阳气陷于中土,协湿邪上逆为头汗。 余处无汗, 阳气不能遍布。 剂颈而还, 至于颈而止。 小便不利, 脾气不能转输 。身必发黄也。 阳热协湿邪内郁相窨而成黄。

此节叙风伤太阳误下成结胸之由,而出其方治,然亦有不结胸而成黄者。

大陷胸汤方

大黄 六两,去皮  芒硝 一升  甘遂 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 经尽来复之期。 结胸 有不因误下而结者。 热实, 寒与热并,其热则实。 脉沉而紧, 寒脉也。此则因寒而结为寒结胸证。 心下痛, 不按自痛。 按之石硬者, 寒性凝结,石硬如雨结为雹者。 大陷胸汤主之。

此节言寒实结胸之脉证,亦宜大陷胸汤也。

伤寒十余日, 来复少阴主气之期。 热结在里, 十余日不解,则阳热内结。 复往来寒热者, 热虽结,而寒热仍见往来,知其热欲从枢而外出也 。与大柴胡汤。 通结热兼以达枢。 但结胸, 热结在里而成结胸。 无大热者, 太阳之气不行于表。 此为水结在胸胁也, 水者,太阳寒水之气,合少阴主气之水,不运行于肌表而结,此为水结胸证。 但头微汗出者, 水气上蒸也。 大陷胸汤主之。

此节言水结胸之证治,若未至结胸,非大陷胸方也。

太阳病,重发汗 过亡津液。 而复下之, 又亡里液。 不大便五六日, 津液过伤之故。 舌上燥 液干 。而渴, 引水自救 。日晡所小有潮热, 微见阳明之气化。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 液伤气不运行,而成燥结胸证。 而痛 燥极肌肉无所养,故痛。 不可近者, 表气不和,恶人摩按。 大陷胸汤主之。

此节言燥结胸之证治,亦大陷胸汤。

上第二十一章凡十节,论太阳之结胸不同于少阴之脏结痞气,谓阳气受病,而为大陷胸证也,后列风、寒、水、燥四结之证治。

小结胸证, 较大结胸之轻者,名曰小。 正在心下, 经脉受邪不在气分。 按之则痛, 邪在络脉,不按则不痛。 脉浮滑者, 太阳脉浮,经脉结邪,则兼滑。 小陷胸汤主之。

此节论邪结经脉之小结胸而出其方治也。

小陷胸汤方

黄连 二两  半夏 半升,洗  瓜蒌实 大者一个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 阳明。少阳。 日,不能卧, 感太阳之开则不卧。 但欲起, 感少阳之枢则欲起。 心下必结, 感阳明之阖则结。 脉微弱者, 此病三阳之有碍于开阖枢,故脉见微弱。 此本有寒分也, 太阳之寒水胜,阳明、少阳之气未盛也。 而反下之, 病未离本,治当从本,下之为逆。 若利止, 下之必利,利止则邪未下陷。 必作结胸, 结于络脉则小陷胸汤。 未止者, 利不止则邪下陷,而不作结胸矣。 四日, 太阴主气之期。 复下之, 以病不尽也。 此作协热利也。 邪下陷协阳热而为利。

此节论反下之成结胸,若不结胸则协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 误下之后,历验其脉。 其脉促, 阳气因下而虚,故脉促。然其气仍在表之象。 不结胸者, 不入里而结于胸。 此为欲解也; 虽下而正气能自复。 脉浮者, 即上文浮滑。 必结胸也; 邪入络脉。 脉紧者, 紧则见少阴之脉。 必咽痛; 少阴经脉络咽下,伤少阴之液故咽痛。 脉弦者, 弦则见少阳之脉。 必两胁拘急; 少阳经脉藉两胁以枢转,下伤少阳经脉,故两胁拘急。 脉细数者, 细则见厥阴之脉,兼数则风动矣。 头痛未已; 下伤厥阴经脉,故风动而厥头痛。 脉沉紧者, 沉则在里,紧则为寒。 必欲呕; 下伤里,气虚而寒故欲呕。 脉沉滑者 ,沉为在下,滑则为热。 协热利; 下则邪陷太阴,络伤协热而利。 脉浮滑者, 浮滑本结胸脉,不结胸则经脉之邪随下而陷。 必下血。 经脉之血从下而行,则不结胸矣。

此承上文下之而言,或结胸,或不结胸,以脉证而验三阴三阳之开阖枢也。

病在阳 表也。 应以汗解之, 用汤 。反以冷水噀之, 以水治其表阳之热。 若灌之, 浇之通身。 其热 在表之阳热。 被却 被冷水留住。 不得去, 不得从外解。 弥更益烦, 病阳热本烦热,被水却留于经脉,合心主之神机,则更烦。 肉上粟起, 水与热并,则结著于毛窍而如粟 。意欲饮水, 益烦之意。 反不渴者, 虽有热烦,又有水寒制之。 服文蛤散。 散其水气。 若不差者, 或然之词。 与五苓散。 利其水道。 寒实结胸, 水寒内结。 无热证者, 外无热证。 与三物小陷胸汤, 即上方。 白散亦可服。 用辛热之品,从治法也。

此节水抑阳气之误治,而有文蛤、白散各方之证也。

文蛤散方

文蛤 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白散方

桔梗 三分  巴豆 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 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冷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噀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 三两 ,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共病, 太阳并少阳于经脉。 头项强痛, 太少俱行之分部。 或眩冒 太阳冒、少阳眩 。时如结胸, 太阳不能从胸出入。 心下痞硬者, 少阳不能从枢达外。 当刺 病在经脉者宜之。 大椎第一间督脉、 太阳之会。 肺俞、 太阳所合。 肝俞。 少阳所合。 慎不可发汗, 病在经脉不可汗。 发汗则谵语。 心主经脉,发汗则伤心液,神机更乱。 脉弦, 木象。 五六日, 至厥阴主气之期。 谵语不止, 木火扰乱神明也。 当刺期门。 肝募。

此节言太少并病而涉于经脉者,分别以刺之。

妇人中风, 妇人素不足于血,中风则中于经脉。 发热恶寒, 中风外证。 经水适来, 血海正虚。 得之七八日, 来复至阳明主气之期。阳明主血海。 热除 外之发热退。 而脉迟 迟为血虚。 身凉, 阳尽入里。 胸胁下满, 邪气入里,正气不能从胸胁而出。 如结胸状, 指胸胁满之形。 谵语者, 如狂之微也。 此为热入血室也, 血室虚,邪得而入之。 刺期门, 肝募。 随其实而泻之。 邪实于血分,邪实即肝实,泻肝即所以泻邪。

此节论妇人中风经水适来之证,治如结胸之刺法也。

妇人中风,七八日, 阳明主气之期。 续得寒热, 续得者,七八日后得之也。 发作有时, 有定候也。 经水适断者, 因风邪阻而断也。 此为热入血室。 名与上同。 其血必结, 经水因病断,而知其必结 。故使如疟状, 邪欲出而不能出。 发作有时, 病机在少阳,未涉厥阴。 小柴胡汤主之。

此节亦论妇人中风,推广小柴胡汤亦治血结之证也。

妇人伤寒发热, 太阳本寒在表。 经水适来, 血室开,邪乘开入。 昼日明了, 阳分无病。 暮则谵语, 邪入阴分。 如见鬼状, 肝为鬼状,邪在肝也。 此为热入血室。 名亦同。 无犯胃气 寒邪勿以谵语而下之,致伤胃气。 及上二焦, 上焦出胃上口,不可吐之。中焦开胃中,亦不可汗,皆伤胃气。 必自愈。 俟其经水净而邪自退。

此节论伤寒亦有热入血室证不可妄治也。

伤寒六七日, 来复之期。 发热 标阳未罢。 微恶寒, 本寒将退。 肢节 四肢关节。 烦疼, 疼甚则烦。 微呕, 中气未和。 心下支结, 支,别络也。邪结于心下之别络。 外证未去者, 指发热微恶寒。 柴胡桂枝汤主之。

此节论病经脉之支络而出其方治也。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 四两  黄芩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半夏 二合半  桂枝 一两半  芍药 一两半  甘草 一两,炙  生姜 一两半  大枣 六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伤寒五六日, 厥阴主气之期。 已发汗,而复下之, 汗下非法,则生下文之证。 胸胁满 病厥阴中见之气。 微结, 气逆之结, 小便不利, 三焦不和。 渴病 厥阴之消渴。 而不呕, 未涉中胃。 但头汗出, 热结在上,心液熏蒸。 往来寒热, 病中见之气化。 心烦者, 邪干手厥阴心包。 此为未解也, 汗下所以非法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此节言病结厥、少之经脉而出其方治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 半斤  桂枝 三两  干姜 二两  黄芩 三两  瓜蒌根 四两  牡蛎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 少阴、厥阴主气。 头汗出, 郁阳上蒸。 微恶寒, 阳微于外。 手足冷, 阳气不及于四肢。 心下满, 阳气结于内。 口不欲食, 邪郁于中。 大便硬, 邪结于下。 脉细者, 脉属阴。 此为阳微结 。似结胸而非结胸。 必有表 头汗、恶寒、手足冷。 复有里也, 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 脉沉 即细。 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 头汗为阳微之据。 假令纯阴结, 即成脏结。 不得复有外证, 指头汗、恶寒、手足冷。 悉入在里。 如痛引少腹入阴筋之类。 所以然者, 申明其故。 阴不得有汗, 大凡阴证不得有头汗。 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反复申明之。 可与小柴胡汤。 半表里方。 设不了了者, 中气未和,微结未开。 得屎而解 。或俟其自通,或用药通之。

此节论阳微结之脉证,推广小柴胡汤之用也。

伤寒五六日, 经尽之期。 呕而发热者, 气机有从枢外出之势。 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 误也。 柴胡证仍在者, 枢不因下而折。 复与柴胡汤。 证在而方亦在。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 下未伤则不逆。 必蒸蒸而振, 寒热交作。 却发热汗出而解。 枢转而外达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则由误下之逆。 此为结胸也, 柴胡证误下而成者。 大陷胸汤主之。 结在气分者宜此。 但满而不痛者, 不痛轻于硬痛,为误下之小逆。 此为痞, 气逆心下,有形无物。 柴胡不中与也, 证离柴胡则不可与。认证处方切宜戒慎。 宜半夏泻心汤。

此节以小柴胡、大陷胸论及痞证而出其方治也。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 半升,洗  黄芩 三两  黄连 一两  干姜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人参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少阳并病, 下文有言不可下者。 而反下之, 误下之大逆,成结胸。气机内逆。 心下硬, 结极而硬。 下利不止, 下焦不约。 水浆不下, 上焦不纳。 其人心烦。 君主之神不安。此误下之危证。

此节论太少并病误下成结胸之危候也。

上第二十二章凡十三节,论经脉结邪或涉心主络脉,或干厥阴血分,或病少阴心气者,皆为小结胸证,与大陷胸之在气分而从胸膈出入者稍异。

脉浮而紧, 太阳伤寒,发于阴者之脉。 而反下之, 宜汗而下,谓之反。 紧反入里 则脉之紧者反入于里,而阴阳相搏。 则作痞, 可知痞者,阴气与阳气相搏结而成者也。 按之自濡, 软也。 但气痞耳。 言假气成形者。

此节言致痞之因,辨其作痞之证。

太阳中风, 外为表证。 下利 内病本寒。 呕逆, 中亦本寒。 表解者乃可攻之。 中风之表证未解不可攻。 其人 汗出, 汗出貌,热汗也。 发作有时,头痛, 汗出有时,头痛亦有时。 心下痞 此不因误下而成者。 硬满, 硬且满,此痞之重者。 引胁下痛, 邪实而枢转不利也。 干呕, 邪水逆于中,呕之不出。 短气, 呼吸不利。 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 寒水陷里,未和而成痞也。 十枣汤主之。

此节论太阳表解而里气之寒水不化因作痞,出其方治也。

十枣汤方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十枚,擘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 肥者十枚 ,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者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 汗后,反发热恶寒,则表气虚。 因复下之, 又虚其里。 心下痞, 胸中太阳之气不能出入,则结而成痞。 表里俱虚, 汗下所致。 阴阳气并竭, 汗伤阳,下伤阴。 无阳 无太阳之阳 。则阴独, 独阴邪以成痞。 复加烧针, 更伤其经脉之血。 因胸烦、 火逆于胸,气窒而烦。 面色青 、木色。 黄。 土色。肌肉动惕,土败木贼,脾无所主。 难治;今色微黄、 无木色以克之。 手足温者, 中土之阳犹在。 易愈。 所谓有胃气者,生也。

此节论汗下后阴阳俱虚而成痞,不可更伤其血脉也。

心下痞, 气痞也 。按之濡, 软也。 其脉关上浮者, 关上,寸也,寸为心主之脉。浮为阳热,此君火之气而成痞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此节言病少阴君火之气而成痞出其方治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 二两  黄连 二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 二升 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太阳之标阳外脱,君火之气内结而成痞也。 附子泻心汤主之。

此节言水火不交而成痞也。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 二两  黄连 二两  黄芩 一两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 二升 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以下之, 本,固也。 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痞不解, 则知非泻心证。 其人渴 脾不转输。 而口燥烦, 渴因于燥,燥甚而烦。 小便不利者, 脾不输津,而三焦又不能通调水道。 五苓散主之。

此节言土失灌溉而成燥痞之证,推广五苓散亦可治痞也。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 汗后之证。 心下痞硬, 胃不和之络,上客于心而成痞 。干噎 胃气逆。 食臭, 谷气不化。 胁下有水气, 胃不能输精,脾不能散精,则水停于胁下。 腹中雷鸣, 胃中水气、心中火气相搏而鸣。 下利者, 水不胜火则下。 生姜泻心汤主之。

此节言胃中不和水火交争而成痞,出其方治也。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 四两,切  甘草 三两,炙  人参 三两  干姜 一两  黄芩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黄连 二两  大枣 十一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 胃气本虚,误下则气机下陷。 日数十行, 阳明阖折。 谷不化, 君火之气,不能熟腐,反下迫之。 腹中雷鸣, 水火交争。 心下痞硬 胸中之阳,隔而不能出入也。 而满, 虚极似实。 干呕, 胃气不能横通。 心烦 火在上,不得水阴而上济。 不得安。 烦之甚也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 以虚为实。 而复下之,其痞益甚, 再下则下者益下,上者益上。 此非热结, 认热结者,误也。 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外来之邪气,因虚而上逆。 故使硬也, 申明致硬之故。 甘草泻心汤主之。

此节言胃虚客气上逆而成痞,出其方治也。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 四两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黄连 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 病邪下陷。 心下痞。 君火内结。 服泻心汤已 ,君火已平。 复以他药下之, 又伤胃气。 利不止, 正气陷而不升。 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止之而反利必有其故。 理中者,理中焦, 申明理中之用。 此利在下焦, 治中焦者,不得以治下焦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此则治下焦之利者。 复利不止者, 则为三焦不和之病。 当利其小便。

此节言下焦不和而成痞,出其方治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 一斤,碎  禹余粮 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伤寒吐下后 中气已虚。 复发汗, 更伤心液。 虚烦, 心主虚而烦。 脉甚微, 虚极之象。 八九日, 阳明、少阳主气之期。 心下痞硬, 胃络与心液并伤。不能上下交通。 胁下痛, 枢转不灵。 气上冲咽喉, 心液虚,肾气无主而上奔。 眩冒, 少阳之虚阳上越。 经脉动惕者, 心液伤,无以荣经脉也。 久而成痿。 痿,废弃不用也。四肢不用,谓之痿,由经脉失养故也。

此节言上焦心血虚而成痞之危候也。

伤寒若吐若下,解后, 外症已罢。 心下痞硬 病后虚痞也。 噫气不除者, 中焦虚,虚气上逆也。 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此节言中焦不和而成痞,出其方治也。

旋覆代赭石汤方

旋覆花 三两  人参 二两  生姜 五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代赭石 一两  半夏 半升,洗  甘草 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疑重出。

此节前贤疑错简,然间亦有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 妄伤中土。 遂协热而利, 协太阳之阳热。 利下不止, 气下陷而不能升。 心下痞硬, 客气上逆于心下。 表里不解者, 表证未解,加以下利、心下痞。 桂枝人参汤主之。

此节言表未解又因数下里虚而成痞,出方救治表里之法也。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 四两  甘草 四两,炙  白术 三两  人参 三两  生姜 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枝,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 中气与心液并伤。 心下痞, 君主神机内逆。 恶寒者, 太阳本寒。 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 与下利清谷不同,彼则里证急,此则里证缓。 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此节言解表、攻痞有分治之法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 则心液伤。 心中痞硬, 心中痞与心下痞不同,此心液虚,而气机不运。 呕吐 气从上逆。 而下利者, 气从下泄。 大柴胡汤主之。

此节言心中痞以结痞证,推广大柴胡亦可治痞也。

病如桂枝证, 系在太阳。 头不痛项不强, 不涉太阳之经脉。 寸脉微浮, 微为气微,浮为在上 。胸中痞鞕, 胸在心之上。如结胸但按之不痛而痞鞕。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宗气不布,难于出入。 此为胸有寒也, 太阳寒水之气不得从胸布化。 当吐之, 在上者,因而越之。 宜瓜蒂散。

此节言胸中痞而出其方,治以结胸之义。

瓜蒂散方

瓜蒂 一分,熬黄  赤小豆 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 一合 用热汤 七合 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 胁下为厥阴之经脉。素,现在也。 连在脐旁, 干于太阴之地位。 痛引少腹,入阴筋者, 阴筋,少阴之经脉 。此名脏结, 三阴之脏气交结。 死。

此节言胁下痞,以结脏结之义。

上第二十三章凡十七节,皆论痞证,有寒热虚实、三阴三阳之别;其十五、十六、十七三节,乃结痞证、结胸、脏结之义。

伤寒若吐、若下后, 中气已虚。 七八日 来复阳明之期。 不解, 外热不退。 热结在里, 阳明之热结于里。 表里俱热, 表有太阳之热,里有阳明之热。 时时恶风, 热入里而表气虚。 大渴, 阳明燥化。 舌上干燥 胃不输精。 而烦, 燥渴之烦。 欲饮水数升者, 燥证实甚。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节言过经热结而出其方治也。

伤寒无大热, 表阳入里,外无大热。 口燥渴, 感阳明燥化。 心烦, 君火合燥火而烦。 背微恶寒者, 太阳本气循背俞而合于阳明。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节言太阳循背合阳明,戊癸合化而出其方治也。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 太阳外证也。 其表不解, 太阳证未罢。 不可与白虎汤。 无汗不可与白虎汤,学者当须识此。 渴欲饮水, 燥化已实。 无表证者, 阳热悉入在里。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节申明无汗不可与白虎汤,亦慎重之意。

太阳少阳并病, 此节类同上章。 心下硬, 少阳不能转枢,合太阳以外出,但硬而不痞。 头项强痛 太阳经脉不利,不能合少阳以枢转。 而眩者, 少阳风动。 当刺大椎、 第一间。 肺俞、 太阳所合。 肝俞 ,少阳所合。 慎勿下之。 病经脉者禁下。

此节申明病涉经脉者,不特不可汗,亦不可下也。

太阳与少阳合病, 同时而病也。 自下利者, 太阳标热与少阳相火不能从枢以外出,反下陷协热而利。 与黄芩汤。 清里热以达太阳。 若呕者, 气机欲宣达而不能,由中胃之虚。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此节言太少合病在气分,亦有自下利者,出其方治也。

黄芩汤方

黄芩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二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生姜 各三两。

伤寒,胸中有热, 太阳标阳之气逆于上焦。 胃中有邪气, 寒邪之气逆于中焦。 腹中痛, 寒水之气逆于下焦。 欲呕吐者, 欲宣达而不能,此太阳合三焦而为病也。 黄连汤主之。

此节言手少阳三焦不和而出其方治也。

黄连汤方

黄连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干姜 三两  桂枝 三两  人参 二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一服,夜二服。

伤寒八九日, 三阳为尽。 风湿相搏, 风湿与太阳寒水相搏。 身体疼烦, 风寒湿三邪相搏于太阴,肌肉故疼而且烦。 不能自转侧, 太阴身重,加以寒性沉着。 不呕 不涉于中胃 。不渴, 湿胜。 脉浮 风。寒。 而涩者, 湿。 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 阳明土郁。 小便自利者, 三焦气和。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此节言病风寒协湿而涉于太阴而出其方治也。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 四两  附子 三枚,炮,破八片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

白术 四两  附子 三枚,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肉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当加桂枝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也。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 证与日期同上,有涉于三阴者。 骨节疼烦, 少阴主骨节。 掣痛不得屈伸, 筋病也。厥阴主筋。 近之则痛剧, 肌肉病也。太阴主肌肉。 汗出, 表阳虚也。 短气, 生气虚也。 小便不利, 太阴不转输。 恶风不欲去衣 ,厥少阴寒之象。 或身微肿者, 太阴土气不运。 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节言病风寒协湿而涉于三阴而出其方治也。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 二两  桂枝 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伤寒,脉浮滑, 浮为阳,滑亦为阳,两阳并则为热 。此表有热 外有太阳标阳,合阳明燥气 。里有寒, 内有太阳癸水,合阳明戊土而化火。 白虎汤主之。

此节言风寒合于戊癸而化热,出其方治也。

白虎汤方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碎  甘草 二两  粳米 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 解下。 心动悸, 君火之经脉虚则动,因动而悸 。炙甘草汤主之。

此节言脉之危候而施救治之法也。

炙甘草汤方

甘草 四两,炙  生姜 三两,切  桂枝 三两  人参 三两  生地黄 一斤  阿胶 二两  麻子仁 半升  大枣 三十枚,劈  麦门冬 半升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 来,应指而动也,迟也 。时 有时也。 一止 歇至也。 复来者, 又动也。 名曰结。 命脉之名。 又脉来 更端,又言也。 动而中止 少歇也。 更来小数 小动而带急也。 中有还者 所止之脉又来,谓之还。 反动, 反见动荡也。 名曰结, 亦命是名。 阴也。 结脉属阴。 脉来动而中止中 间歇至也。 不能自还 本部所止之脉不能自动。 因而复动者 因他部之脉动,本部然后复动。 名曰代, 命脉之名谓因他部代其动也。 阴也。 亦属阴。二脉皆不及之象。 得此脉者 有阴无阳也 。必难治。 凡曰难治,尚有可治之机,非如不治者。

末节言无形之脉以结太阳之终篇。

上第二十四章凡十一节,论风寒湿热燥火六气而归于经脉。

附 太阳经气经脉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以寒为本,以热为标,从本亦从标者也。其体象天,包乎地之外,又象日,从至阴而达于天表,又从天表而入于地中。其用主开合。心主之神机出入内外,环转无端者也。其位在背与胸,与脐下,其脏属膀胱,与小肠为腑。其经脉之分部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与督脉会于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下贯臀,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至足小指外侧端。其手之经脉,起于小指之端,循外侧上腕。出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上臑外后廉,入肩,交肩上,经缺盆,贯颊上 ,入耳中。其所主皮毛、肌肉、关节、津液、汗、小便,周身之血气、经脉、筋骨,其气旺于巳午未。盖日中而阳气隆,太阳之所主也。无病之人,顺天之序,从一而三,病则其气逆行,从三而一。故得病之一日,从太阳起,后天之气始也。一日太阳,以次而传,则六日为厥阴。七日又来复于太阳。此论正气之相传,非病气之相传也。纪其正气之日期,其有无干涉主气之病,以施治也。夫病邪之中人也,必先于皮毛;留而不去,则入于肌腠;留而不去,则入于经脉;留而不去,则入于脏腑,此病机深浅之次第也。与少阴为标本之合,与阳明合于背俞,或合于胸膺,阳明之俞亦在背,阳明之经脉布胸中也。与少阳并于头项,或合于胸胁。盖少阳之经脉循头项,少阳之气从胸胁而出入也。与太阴合于皮毛、肌腠也。手太阴肺,亦主皮毛;足太阴脾,亦主肌腠也。与厥阴合于筋,盖厥阴主筋,太阳亦主筋也。此太阳之经气,与诸经之相通者也。又与卫气合,昼行阳而夜行阴,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