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
1.作用
(1)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胀痛等;还可用于气、血、痰、食、湿、热诸郁所致的胸膈满闷,吞酸呕吐等;亦用治寒凝气滞的胃脘疼痛。香附乃疏肝、行气、解郁之要药。
(2)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的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本品为妇科调经要药。
2.认知
(1)关于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乃是治疗肝经气滞的主药,所谓“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为要药。临床凡妇科疾病,香附为首选。所以谚语讲“得了妇科病,挖点回头青”,此处回头青就是香附,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因将其地上的叶片掐断,很快又长出新的嫩叶而得名。李时珍称其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在调经方面,本品为首选,此药习惯上多用于女性患者,因为大抵妇人多郁,气行则郁解,故服之尤效。其实对于气郁之证,用于男子何尝不可。
(2)关于走血分:香附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作用。李时珍认为香附“炒黑则止血”,也就是说香附也是走血分之药,可以治疗出血病证,尤以治疗妇人崩漏为好,但必须炒黑。临床上香附是治疗气分病证为主,还是治疗血分病证为主,存有争议。香附主要走气分,其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汤液本草·卷三》载:“《图经》云:膀胱、两胁气妨,常日忧愁不乐,饮食不多,皮肤瘙痒瘾疹,日渐瘦损,心忪少气。以是知益气,血中之气药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陈也。与巴豆同,治泄泻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王好古认为香附主要是治疗血分病证,作者认为此说不妥,实际上香附主要还是治疗气分病证,李时珍说得非常清楚,“乃气病之总司”,作者认为香附应为气中之血药,非血中之气药,而郁金才是血中之气药。治疗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时,如果将香附与郁金配伍以后其疏肝解郁的作用增强,也可以将香附、郁金配伍制成丸剂服用。若妇科月经不调、痛经等,二者同用则达到气血并调的作用。
(3)关于补虚作用:香附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中品》,云:“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这是讲香附具有补益作用。元代的王好古《汤液本草》载香附能够“益气”,那么香附是否具有补益作用呢?①认为具有补益作用,代表人物是王好古,前人认为香附能推陈致新,故云益气。而俗有耗气之说,宜于女人不宜于男子者,非矣。盖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无疾。老人精枯血闭,唯气是资。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分为君药,臣以参、芪,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本草纲目》引《瑞竹堂经验方》之:“交感丹:凡人中年精耗神衰,盖由心血少,火不下降;肾气惫,水不上升,致心肾隔绝,营卫不和。上则多惊;中则塞痞,饮食不下;下则虚冷遗精。愚医徒知峻补下田,非唯不能生水滋阴,而反见衰悴。但服此方半年,屏去一切暖药,绝嗜欲,然后习秘固溯流之术,其效不可殚述。俞通奉年五十一,遇铁瓮城申先生授此,服之老犹如少,年至八十五乃终也。因普示群生,同登寿域。香附子一斤,新水浸一宿,石上擦去毛,炒黄,茯神去皮木,四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侵早细嚼,以降气汤下。降气汤用香附子如上法半两,茯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为末。点沸汤服前药。”这也是讲香附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张山雷的《本草正义》也有类似看法。②认为不能益气,如倪朱谟《本草汇言·卷二》引张卿子先生曰:“按韩氏方称香附于气分为君药,统领诸药,随用得宜,为妇人气病要剂,然性燥而苦,独用、多用、久用,反能耗气损血。其所主治,调气和血,皆取其治标,非治本也。”清代黄宫绣说:“气香多燥,阴虚气薄者禁用。”对此关于香附的使用就有争议。结合现在临床对香附的使用情况来看,并不将其作为补益药,主要还是以行气为主,只是行气作用不强,但并不耗气。
(4)关于美容:传统用香附是取其行气作用,但临床发现将香附与板蓝根、薏苡仁、木贼配伍以后,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治疗扁平疣、痤疮、蝴蝶斑等,据此又认为香附有美容作用,参看本书薏苡仁消痤汤。
(5)关于四制香附丸:四制香附丸由酒、醋、姜汁、童便各取一份制成,由于童便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故四制香附丸可以治疗气滞血瘀痛经病证,但由于人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童便,所以四制香附丸所用的现多是盐水制。
(6)关于治疗疮疡:在古代用香附治疗外科疮疡病证,因为疮疡、疽疾有可能是因为怒气导致,故用香附行气,气机流畅,而使疮疡愈合,如《外科精要·卷下》载独圣散:“凡疮疡皆因气滞血凝,宜服香剂,盖香能行气通血也。如疮初作,便以此药入茶饮之。香附子(姜汁淹一宿,焙干,研碎)。”这是说用1味香附可治疗因气滞血凝,疮疡初作的病证。李时珍也认为其治疗“痈疽疮疡”,因此,临床上若疮疡因气郁者就可以选用香附。
(7)香附何以名“子”:香附药用其根茎,在古代的本草书中名“香附子”,如《新修本草·卷九》曰:“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头香,大下气,除胸腹中热,所在有之,茎叶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交州者最胜。打者如枣,近道者如杏仁许。荆、襄人谓之莎草根,合和香用之。”李时珍说:“《别录》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亦作蓑字,因其为衣垂緌,如孝子衰衣之状,故又从衰也。《尔雅》云:薃侯,莎,其实缇是也。又云:薹,夫须也。薹乃笠名,贱夫所须也。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这是说香附因为根茎连续生长,犹如子女多,故命名带有“子”字。现在语言表达或书面语言不说“香附子”,统云“香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