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病外治疗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下篇 各论

第三章肺系疾病3

第一节 感冒

感冒是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风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全年均可发病,而以气候骤变及冬、春季节多发。本病西医学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但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不仅可以引起肺炎,也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有助于鉴别细菌感染。

本病只要治疗得当,大多预后良好;部分小儿因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极少数病例因炎症发展,顺着呼吸道进而扩展至全身其他器官,形成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支气管炎及肺炎,甚至引起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心肌炎;患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的年长儿或可引起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认为小儿感冒多为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风邪夹时令之邪由人体的皮毛、口鼻而入,客于肺卫,致表卫调节失司,卫阳受遏,肺气失宣而致感冒。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

治疗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风寒感冒治以辛温解表,风热感冒治以辛凉解表,暑热感冒治以清暑解表,时疫感冒治以清热解毒。治疗兼证,在解表的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导、镇惊之法。小儿感冒可内服药配合外治疗法,感冒初起和轻证者可单独使用外治疗法。外治法中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穴位贴敷、推拿疗法、刮痧疗法、针灸疗法、拔罐疗法、熏香疗法等。各种外治疗法可单用,也可选择多种疗法综合使用。

一、中药洗浴

中药洗浴,包括全身洗浴、局部洗浴和擦洗法三种。

1.适应证 风寒、风热、暑热感冒。年龄在0~12岁之间;腋温在37.5℃以上且≤40℃;

病程在48小时以内。

2.操作方法(选自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协定方)

(1)辨证选方:由于小儿外感发热“寒少热多”,且“寒热夹杂”,因此即使为风寒证,其组方配伍应以辛温佐以辛凉清透、疏风清热药,使“腠理开,表邪散,热自退”;风热证选药也需要辛温、辛凉并用,表里双解,使表邪得解,里热得清,外感发热自愈。

①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苏叶15g,前胡10g,桔梗10g,白芷10g,桂枝5g,辛夷花10g,姜半夏5g。用于风寒感冒。

②金银花15g,连翘10g,大青叶15g,薄荷10g(后下),桔梗10g,荆芥10g,黄芩10g,芦根10g,春柴胡(醋)10g,蒲公英15g。用于风热感冒。

③香薷10g,厚朴5g,白扁豆10g,金银花15g,连翘10g,黄连5g,淡豆豉10g,藿香10g,六一散(包)15g,竹茹10g,葛根10g。用于暑热感冒。

(2)使用方法

①全身洗浴,即用药液浸泡患儿头部以下的身体进行的洗浴。此方法多适用于﹤3岁的婴幼儿。

洗浴前准备:调节室温24~28℃,药浴水温保持在38~41℃;准备好干净的浴巾、衣物等;患儿排便后,脱去衣物进行洗浴。

浴后护理:浴后保暖,避风,喂温开水,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让患儿安静入睡。

具体操作:先擦后洗:用毛巾蘸浸药液,首先稍用力擦洗太阳、曲池、大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穴位及大血管走向处,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宜。待水温适宜,将患儿置浴盆中沐浴全身。把握时间:每次浸浴5~10分钟,每天1~2次。观察患儿情况:以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以免虚脱;如果洗浴后,30分钟内小儿微微汗出,体温开始慢慢下降,则说明有效。(图3-1)

978751324341401010001-Part02-1.jpg

图3-1 小儿各部位穴位示意图

②局部洗浴:又叫浸足法。将药液放入开水中,待水温达到37℃左右,双足浸入水中,以药液漫过足踝抵达小腿为宜,操作者同时轻轻揉搓足底涌泉穴,逐渐添加热水并保持水温在37~41℃,浸足时间10~30分钟,使患者头颈部微微出汗即可。每日1~3次。

③擦拭法:将毛巾蘸取热药液,稍用力擦拭太阳、曲池、大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穴位及大血管走向处,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宜。每日可1次或数次。

3.疗法特点 中药洗浴法是指利用中药的药液洗浴人体外表的一种疗法,是借助浴水温热之力与药物散发之力,使全身腠理舒通,毛窍开放,起到经络调和、气血调畅,汗出热解的功效。洗浴时湿润的热气,导致皮肤微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温热又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加速病菌的消灭,促进新陈代谢。

4.注意事项 有高热惊厥发作患儿,超高热(腋下体温≥41℃)患儿,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洗浴部分皮肤有脓疱疮、湿疹及皮肤溃烂者,禁用或慎用中药洗浴方法。空腹或过饱者禁用。洗浴后注意保暖。

5.临床应用

该方法为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协定方,辨证选取诸药煎取药液200mL,加入浴液中使用。年龄小的患儿药浴效果好,春夏季气温高时药浴的效果较秋冬季好。小儿药浴最好选择在饭后0.5~2小时为佳。

侯江红等将336例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随机分为药浴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炎琥宁静滴(体温≥38.5℃者,可口服泰诺林),药浴组同前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柴胡、青蒿、连翘、薄荷、荆芥、炒牛蒡子、川芎)药浴。吴海燕等将136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自拟清热汤(柴胡、防风、黄芩、蝉蜕、薄荷、紫苏叶、青蒿、川芎、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荆芥、板蓝根)沐浴,对照组予美林混悬液或混悬滴剂口服。贡金娟等将1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青蒿、香薷、柴胡、荆芥)药浴。

上述研究结果均表明药浴组退热率高于对照组,解热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药浴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有效,可缩短退热时间,进而缩短病程。

二、中药直肠给药(中药灌肠、直肠滴入、直肠注入)

1.适应证 风热、时疫感冒。年龄≥0.5岁;病程在48小时以内。

2.操作方法

(1)辨证选方:①金银花6g,连翘10g,大青叶10g,薄荷6g(后下),桔梗6g,荆芥6g,淡豆豉10g,黄芩6g,栀子6g,芦根10g,春柴胡(醋)10g,蒲公英15g,贯众10g,牛蒡子10g,苍耳子6g。用于风热感冒。②石膏30g(先煎),水牛角10g,白茅根20g,胆南星6g,钩藤10g(后下),地骨皮10g,芦根20g,蝉蜕10g。用于时疫感冒。选取上述诸药二煎,取药液200mL待用。(引自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协定方)

(2)使用方法:患儿取侧卧位,采用一次性注射器(50mL),拔去针头,连接一次性使用肛管,前端涂抹石蜡油或其他润滑油,缓缓插入肛门5~10cm,将药液缓慢推入直肠内,操作者左手捏住患儿肛周皮肤,以防药液流出;患儿侧卧休息10~30分钟即可。(图3-2)

978751324341401010001-Part02-2.jpg

图3-2 保留灌肠示意图

(3)用量与疗程:0.5~2岁,每次10~30mL;2~5岁,每次30~50mL;5~12岁,每次50~100mL。每日2次,3天为1个疗程。

3.疗法特点 中医直肠给药属于中医治疗中的导法,始见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根据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病下取”理论,采用直肠给药,达到通导大便、荡涤积滞、通腑泄热,而收到釜底抽薪、引热下行之效。小儿外感发热病位主要在肺卫,通过灌肠,起到通泄肺热的作用,同时小儿外感发热大多合并饮食停滞,内有实热的病机,灌肠起到通便泻热、釜底抽薪的作用。此法对高热病人,尤其伴夹滞便秘者有良好的疗效。

4.注意事项 凡肛门或结肠、直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消化道出血,急腹症,疑有肠坏死、肠穿孔及有严重并发症(心、肝、肾衰竭)等,禁用此方法。

5.临床应用

对于外感发热合并饮食停滞,内有实热者灌肠疗法是不错的选择。临床上常见小儿持续高热不退,饮水量或少,或根本拒饮,即使有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小便量基本正常,但食欲下降,大便秘结,这时采用灌肠疗法,可以起到通导大便、通泄肺热的一箭双雕之作用。

叶明怡等将62例风热犯表型感冒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予钩蝉承气汤保留灌肠,对照组予生理盐水保留灌肠。结果:灌肠后24小时内治疗组体温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体温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

张应晓将130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中药(柴胡、麻黄、荆芥、生姜、石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桔梗、甘草)保留灌肠,对照组予复方氨酚那敏颗粒口服。结果:两组在给药后4小时内体温均有下降,但对照组体温下降后有所回升。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解热作用明显,且效果平稳、持久。

杨芝贵等用感热清组方(生石膏、柴胡、桑叶、冬瓜、金银花、菊花、连翘、杏仁、大青叶、桔梗、甘草)保留灌肠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195例。结果:痊愈112例,有效7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5.90%。结论:感热清组方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疗效显著。

李慧琴将表热里实证感冒患儿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加味大柴胡汤保留灌肠,对照组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口服。结果:退热起效时间及退热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大柴胡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表热里实证疗效确切、退热效果良好。

三、中药穴位贴敷

1.适应证 风寒、风热、暑热感冒。

2.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大椎、肺俞、风池、神阙、涌泉等。

(2)辨证用药:①风寒感冒:荆芥、防风、羌活、生姜、柴胡、薄荷、前胡、桔梗、甘草。②风热感冒: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薄荷、桔梗、牛蒡子、荆芥穗、豆豉。③暑湿感冒:香薷、金银花、连翘、厚朴、扁豆、藿香、大青叶。(均引自《中医儿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上述诸药等份研磨成末120目待用,用时调和。也可使用市面常见如小儿退热贴贴敷于额头,有退热及缓解疼痛的疗效。

(3)方法:使用时取上药10g,用调和剂调和成泥膏状,贴敷于体表穴位。每次取穴1~2穴,1日1~2次,3天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

3.疗法特点 穴位贴敷疗法作用温和且持续时间长,它是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将药物贴敷于特定腧穴,使药物经腧穴渗透进入人体,由经络血脉透达全身。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复杂调控系统,而采用特定药物进行穴位贴敷,可以影响经络的生理功能,这种影响可循经感传,并且在感传过程中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放大,从而通过经络的特殊调控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如:大椎穴为“诸阳之会”,主一身之表,具有通阳、解表、退热、祛邪的作用;而神阙穴则有“药物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中”。因此,这种搭配可以起到激发经气,鼓舞正气,调整阴阳的作用。

4.注意事项

(1)贴敷前要使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皮肤,局部皮肤没有汗渍。

(2)小儿皮肤娇嫩,不宜贴敷时间过长,每次以2~4小时为宜,个别小儿皮肤非常敏感,时间也可适当缩短。有严重湿疹者要慎用此法,贴敷部位皮肤有皮疹、破损、溃疡等,忌用此法。

5.临床应用 贴敷神阙穴就是所说的脐疗方法,因脐窝自然内陷形成了一个封闭洞穴,故有利于药物渗入和传导。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运用此法治疗上千例感冒小儿,除个别小儿脐部出现皮疹外,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取得一定疗效,婴幼儿的效果尤为明显。

许倩等将外感发热患儿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抗感染、清热解毒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柴胡贴敷神阙。结果提示:柴胡贴敷神阙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效,可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于世姝将风热犯表型外感发热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原氏清降膏(山栀子、吴茱萸、石膏等)贴敷加银翘散口服,对照组仅予银翘散口服。结果显示:清降膏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型)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田志伟将320例风寒束表、胃肠积热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高氏小儿退热贴Ⅰ号(赤小豆、细辛、白芷、川椒、羌活、川芍等)、Ⅱ号(山栀子等)分别贴敷大椎穴、神阙穴,对照组予静滴“病毒唑”。结果显示:退热贴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胃肠积热型)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症状,退热效果稳定、持久。

四、推拿疗法

1.适应证 风寒、风热、暑邪感冒。6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

2.操作方法

(1)患儿取卧位,如小儿抗拒不配合,也可家长抱住小儿,取坐位;在选取的穴位上涂抹润肤剂进行推拿。小儿推拿时大部分穴位在手臂,为医者操作方便,推时取小儿左手为宜,如患儿左手不适宜也可用右手。推拿结束后可用毛巾擦皮肤,使之干净无汗。

(2)常用穴位:小天心、一窝风、二扇门、板门、肺经、肾经、大肠经、合谷、曲池、天河水、六腑、小横纹(掌小横纹)。(引自《小儿推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16)。(图3-3)

978751324341401010001-Part02-3.jpg

图3-3 小儿各部位穴位示意图

(3)方法: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背高骨)、改良黄蜂出洞法(掐心经、内劳宫各9次,捣小天心30~40秒,掐总筋3次后分推手阴阳,并就势按阳池与阴池)、清肺经、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拿肩井。

(4)时间与疗程:每次推拿时间为婴幼儿15~20分钟,年长儿20~30分钟或根据病情而增减时间。推拿可每日1次,重者也可每日2~3次。

3.疗法特点 推拿治病的原理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的,通过推拿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目前小儿推拿流派较多,其共同的特点是都认同小儿“稚阴稚阳”“纯阳之体”,在取穴上力求精简,大部分在手部。治疗外感疾病的常用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提捏大椎、推三关、退六腑、捏脊、拿肩井;清热类手法:清天河水、水底捞明月、提捏大椎;常用单式手法:推、拿、按、揉、捣、分合、运、掐等。

4.注意事项

(1)部分推拿手法可能引起小儿疼痛不适,所以医生要在推拿前与家长充分沟通,取得同意并配合,如果小儿抗拒明显,勿勉强操作。

(2)推拿时要使用润滑剂,一是保护皮肤,二是增强疗效。可使用滑石粉、麻油等,也可根据病情选择润滑剂,传统上风寒感冒常用葱姜水,风热感冒常用薄荷水。

(3)治感冒多用汗法。汗为心液,血汗同源,故发汗宜中病即止,并适当饮水,以滋汗源。

(4)推后要注意避风,以免复感。

5.临床应用

推拿为非药物外治法,通过手法使得机体放松,缓解疼痛,促进发汗。其进一步的治疗机理并未发现。临床上治疗感冒多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推拿。

沈秀凤将160例感冒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经辨证后予相应中药汤剂口服并配合手法推拿治疗:①风寒感冒:银翘散加减,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揉一窝风、揉风池、揉外劳宫等。②风热感冒:荆防败毒散加减,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推天柱骨、清肺、清天河水、退六腑、推大椎等。③暑邪感冒:基础治疗新加香薷饮或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组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板门、退六腑、推大椎等,对照组加利巴韦林常规口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配合推拿治疗小儿感冒可提高临床疗效。

五、针法

1.适应证 风寒、风热、暑热感冒。

2.操作方法

①高热患儿,可选大椎、合谷、曲池;高热惊厥发作时,可针刺人中、合谷。②风寒感冒,取曲池、尺泽、合谷、足三里。头痛者,加印堂;呕吐者,加内关、中脘。③风热感冒,取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头痛,加太阳;热盛者,加肺俞、风门疏风清热;咳重者,加中府、肺俞宣肺止咳;咽痛重者,加少商、商阳清热利咽。④暑热感冒,取曲池、尺泽、合谷、足三里、中脘、天枢。若恶心呕吐、舌苔腻,加中脘、内关,清化湿热,除湿宽胸;泄泻者,加天枢、支沟清肠化湿。⑤虚证者,选用曲池、尺泽、合谷、足三里、肺俞、脾俞、肾俞、关元、气海、中脘。若恶风鼻塞,加风池、风门以祛风散寒。

3.疗法特点《针灸甲乙经》载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故本穴可通行督脉,为调整全身机能之要穴,解一切表证。大椎,对于风寒外袭、表阳闭郁的风寒感冒,具有宣阳解表之效;大椎又居背部高巅之处,具散风清热之功,对于风热之邪蒸发肌表的风热感冒,具有退热解表的作用。针刺疗法治疗小儿感冒,通过针刺大椎、合谷、曲池等穴,刺激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从而解除发热的外致热源,激发并振奋全身之阳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而祛邪外出。

4.注意事项 针刺选用毫针,大多选择点刺,不留针,特别是婴幼儿。

5.临床应用

高热惊厥患儿选用针刺疗法可以快速止惊,这在紧急情况下有明显优势。此外针刺在缓解头痛、鼻塞等感冒症状方面也有良好的疗效。

谢强等将160例风寒感冒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升阳祛霾”针灸法(针刺迎香、风池、印堂、百会、合谷,热敏灸百会、印堂),对照组予泰诺酚麻美敏片口服。结果:治疗5天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升阳祛霾”针灸法治疗小儿风寒感冒疗效确切。

六、灸法

1.适应证 风寒感冒者。

2.操作方法 取大椎、风门、肺俞。

(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离3cm左右进行熏灸,使所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每穴每次灸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必要时施灸时间可延长至10分钟。

(2)回旋灸:艾条灸至局部有温热感后,在穴位上前后左右均匀地旋转施灸。

3.疗法特点 艾灸疗法具有温经散寒、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促进机体抗病能力而祛邪外出。

4.注意事项

(1)施灸时注意避免烫伤。小儿皮肤娇嫩,故不宜使用艾柱灸和温针灸;用艾条灸时,施灸者须将食指、中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儿局部受热的程度,以便及时调节施灸的距离。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吸收。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消炎药膏,并以消毒纱布保护。

(2)施灸一般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

七、刺血疗法

1.适应证 感冒高热者,头痛、咽痛明显者。

2.操作方法 多选用大椎、少商、商阳、耳尖等,穴位局部消毒后,使用三棱针快速针刺,流出暗紫色血液2~5滴,血液颜色逐渐变淡即可。里热盛者也可即刻在大椎穴上拔罐,手法要稳准轻快。

3.疗法特点 该法具有泻热、消肿化瘀、止痛的作用,对于高热病人的快速退热有明显效果。

4.注意事项 使用三棱针针刺时动作要迅速,不要过深过浅,要一针见血,以刺后血液流出即可。如果刺破皮肤后挤压伤口才有血滴,说明针刺过浅,这样疗效不佳。

八、刮痧疗法

1.适应证 本方法适用于1岁以上小儿。

2.操作方法

(1)方法:患儿取俯卧位或家长抱住患儿,暴露背部,对刮拭部位进行消毒,刮具用75%酒精消毒,在施术处涂抹石蜡油,治疗者以左手固定患儿,右手持刮痧板,与体表呈45°夹角,利用腕力自上而下、先左后右依次刮痧,刮拭1~3分钟,以局部皮肤发红、略有出痧为度,用干净毛巾或纸巾将刮痧部位擦拭干净。

(2)辨证取穴:①小儿外感发热:头面部取太阳、印堂、天门;背部取大椎、脊柱两旁膀胱经及颈部夹脊穴;上肢取三关、六腑、天河水。②小儿惊风:头面部取人中、印堂、百会;背部取大椎、身柱;上肢取曲池、合谷、神门;下肢取阳陵泉、丰隆、太冲、涌泉。体质强壮者可以选多个穴位,体弱者不宜选穴过多,一般2~5穴即可。

3.疗法特点 该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提高抗氧化酶和白细胞水平,从而改善患儿感冒的不适症状,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注意事项

(1)治疗过程中患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出汗,一般以微汗为宜,忌大汗淋漓,以防小儿虚脱。

(2)高热病人一般体液消耗较多,在治疗过程中要给予患儿饮温开水以补充水分,以免患儿津液亏损,生热动风。

(3)刮痧治疗对小儿的皮肤刺激较强,治疗前要与家长充分沟通,如小儿强烈哭闹,抗拒明显,可中断治疗。

(4)刮痧时使用的力度不宜过强,不宜过分强调出痧,在手法、时间、力度上以小儿可耐受,局部皮肤发红、略有出痧为度。

5.临床应用

感冒病人采用刮痧治疗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老百姓接受程度较高;同时刮痧疗法对小儿风寒感冒,或小儿高热无汗者效果尤佳。

徐士象将64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水牛角刮痧板刮双侧肩井穴,对照组采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及清天河水推拿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腋温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1小时、4小时治疗组腋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肩井穴刮痧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确切、稳定。

冯晓纯等采用刮痧(部位:背腰部双侧夹脊穴、膀胱经双侧肺俞至三焦俞一线、三关、六腑、天河水)治疗外感发热患儿64例,总有效率95.3%,显示刮痧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显著确切。

张美琴等将150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加颈背部刮痧,对照组加西药对症治疗。结果: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内体温复常者治疗组多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白细胞计数(WBC)与C反应蛋白(CR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WBC与CRP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刮痧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可提高临床疗效。

九、拔罐疗法

1.适应证 适用于各证型患儿,尤以风寒感冒为佳。

2.操作方法

(1)患儿取俯卧位或家长抱住患儿,暴露穴位部位;局部消毒后,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点燃棉球后迅速插入竹罐或玻璃罐中使之空气膨胀并消耗其中的氧气,将罐吸附于穴位上,停留3~5分钟后取下;再次消毒拔罐处皮肤。

(2)常用穴位:太阳、大椎、天突、膻中、肺俞、风门、膈俞等,可留罐,亦可闪罐。每日1次,一般3~5次。

3.疗法特点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4.注意事项 适用于较大儿童,或可以配合治疗的幼儿。小儿皮肤薄嫩,外感疾病病变部位较浅,选用罐不宜过大,燃火在罐中停留时间不宜过长,这样产生的负压不大,不易破损皮肤。

5.临床应用

冯晓纯等取大椎、肺俞(双侧)、膈俞(双侧)、天突、膻中等穴,留罐治疗外感发热患儿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蒙春雪等取大椎、肺俞、脾俞留罐2分钟,治疗外感发热(中暑发热兼脾胃伏热)患儿,疗效显著。

王华兰等采用推拿加拔罐治疗外感发热患儿36例,用3号罐在大椎、肺俞、风门、脾俞、胃俞闪罐后,留罐15分钟,治愈20例,显效8例,无效0例,疗效显著。

十、熏香疗法

1.适应证 各证型患儿,尤体虚、免疫力低下患儿。

2.操作方法 选甘松、山柰各20g,冰片6g,石菖蒲、白芷、苍术各10g,防风、藿香、川芎各8g,砂仁、蔻仁各10g,细辛3g,辛夷花6g,共研磨成末60目,装入无纺布袋中封口,放入香囊内。佩戴于胸前或放置于枕边,一般可放置1~2个月,气味消散后可重新添制。(引自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协定方)

3.疗法特点 借助药物的挥发,使患儿持续吸入药物达到治疗及预防的目的。

4.注意事项

(1)因药物气味较重,特别敏感体质和小婴幼儿慎用。

(2)不可食用。

(3)此方法虽药力持续,但药效轻薄,如急性期单用此法治疗效果欠佳,需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侯江红,单海军,王晓燕,等.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1(8):318-320.

[2]吴海燕,邓静修,覃涛,等.清热汤沐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4):51-52.

[3]贡金娟,赵景霞,周振英,等.中药药浴辅助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2,27(15):19-20.

[4]叶明怡,孔卫乾,麦艳君.钩蝉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风热犯表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4,46(5):131-133.

[5]张应晓.中药保留灌肠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疗效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4,29(1):26-28.

[6]杨芝贵.感热清组方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195例[J].河北中医,2013,35(9):1320.

[7]李慧琴,王国杰.加味大柴胡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表热里实证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8]许倩,李靖红.柴胡贴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J].甘肃医药,2014,33(3):191-193.

[9]于世姝,原晓风.清降膏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型)的临床疗效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

[10]田志伟,高树彬.退热贴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胃肠积热的临床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8.

[11]沈秀凤.中药配合推拿治疗小儿感冒8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08,6(4):39-40.

[12]谢强,杨淑荣,邓琤琤,等.“升阳祛霾”针灸法治疗风寒感冒的临床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1):23-24.

[13]徐士象.肩井穴刮痧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0例临床疗效及时效性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2,44(10):60-61.

[14]冯晓纯,冯晓娜,张强,等.刮痧治疗小儿外感发热[J].吉林中医药,2014,34(5):486-488.

[15]张美琴,金晶.刮痧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3):184-185.

[16]冯晓纯,段晓征,冯晓娜.拔罐治疗小儿肺系疾病验案[J].吉林中医药,2011,31(11):1108-1109.

[17]蒙春雪,夏琳,蒋晟.拔罐疗法在小儿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0):107-108.

[18]王华兰,庞智文.推拿加拔罐治疗小儿外感发热[J].中国针灸,2010,30(9):730.

(边逊、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