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小儿常用外治疗法2
第一节 小儿常用药物外治法
一、涂敷疗法
1.适应证 本疗法几乎适用于儿科所有病症,如感冒、咳嗽、哮喘、泄泻、腹痛、遗尿、湿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例如,复方湿疹液(马齿苋、连翘、百部、苦参、五倍子、生甘草、白芷煎液)涂敷患处治奶癣;鲜蒲公英或鲜马齿苋捣烂如泥,外敷腮肿处,治流行性腮腺炎等。
2.操作方法 将药物制成药液,或选用新鲜中草药直接捣烂如泥状涂敷,或以药末加水、醋、酒、蛋清等湿剂调制成药糊、药泥、药饼等剂型。操作时,先暴露敷药部位,常规消毒,将调好的药糊、药膏平摊于消毒纱布、油纸或塑料薄膜上,敷于所选部位,继以胶布固定,药泥亦可不加遮盖,但干后需及时更换;药液涂敷则是用消毒纱布或棉球,蘸取药液,敷贴患处或穴位。小儿常选部位有囟门、手足心(涌泉、劳宫穴处)、胸背部(膻中、肺俞、定喘穴等),其中尤以敷脐疗法最为常用,临床报道最多。
3.疗法特点 涂敷疗法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止泻、活血消肿、止咳平喘、利尿缩尿、燥湿收敛等功效的药物。该法使药物气味入于皮肤、腧穴,继之入于孙脉、络脉,进而入经脉,随气血运行,内达于脏腑,散布于全身,从而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可激发经气作用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注意事项
(1)涂敷药物,必须保持湿润,如干燥不能粘附患处,则会直接影响疗效。所以涂敷时,最好用塑料薄膜或油纸等覆盖,减少其蒸发,并可防止污染衣物。
(2)对湿疹、溃疡等局部有皮损的创面或黏膜用药,应进行局部常规消毒,所用药粉等亦应高压消毒处理,同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3)施术后对患儿应加强护理,适当减少活动,以防敷药脱落。
(4)视患儿病变部位,确定敷药的剂量大小及规格,一般应随制随用,不宜多制久用,否则易于变质失效。
(5)对久病体弱的患儿以及应用有毒或刺激性强的药物时,敷药时间不宜过长,用药时注意观察局部及小儿反应,以免刺激时间过久导致严重过敏反应。
(6)如在敷药中加入某些药物,如氮酮等透皮吸收剂,能提高经皮吸收的效果,必要时可以采用,疗效会更好。
二、药袋疗法
1.适应证 本疗法几乎适用于儿科所有病症,包括佩挂、药枕、肚兜等方法。佩挂常使用具有芳香辟秽、祛风燥湿功效的药物,如苍术、冰片、白芷、藁本、甘松等,做成香囊,给小儿佩戴,用于增强呼吸道反复感染儿童的免疫力。药枕常使用具有宣肺通窍、疏风散寒、清热祛暑、安神益智、清肝明目功效的药物,用于鼻渊、感冒、疰夏、头痛、小儿夜啼等疾病。如干绿豆皮、干菊花制成的豆菊药枕,可治疗疰夏。肚兜常使用具有温脾散寒、理气止痛、消食除胀、止吐止泻功效的药物,用于腹痛、腹泻、腹胀、呕吐、厌食等疾病。如茴香、艾叶、甘松、山柰、肉桂、丁香等制成的暖脐肚兜,可治疗脾胃虚寒性腹痛腹泻。
2.操作方法 肚兜法是将药物研末,纳入肚兜口袋内,围于小儿腹部。佩挂法是将芳香性药物装入小布袋或荷包内,佩戴在身上。药枕法是将药物作为枕芯装入枕套,或制成薄型药袋置于普通枕头上,睡时枕用。
3.疗法特点 药袋使用方便,便于保存,无刺激性,无禁忌,药枕、肚兜将药袋取出后还可以洗涤;唯见效较慢,需长期坚持使用。使用时,药物有效成分徐徐散发,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起治疗作用;同时,药物也对局部腧穴起缓慢的刺激作用。
4.注意事项
(1)药物要经过防霉、防蛀处理,应定期更换,需保持干燥,但不宜暴晒。
(2)缝制所用布料以丝绸或薄棉布为宜,不宜使用尼龙化纤布制作,以免影响疗效。
三、熏洗疗法
1.适应证 熏洗疗法用于局部、全身的多种疾病,包括熏蒸、浸泡、洗涤、沐浴等方法。熏蒸法常使用具有疏风散寒、解肌清热、发表透疹、辟秽免疫功效的药物,用于麻疹、感冒等疾病的治疗,以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如用麻黄、浮萍、芫荽煎煮,熏蒸麻疹患儿,可助透疹。浸洗法常使用具有疏风通络、舒筋活血、驱寒温阳、祛风止痒功效的药物,用于痹证、痿证、外伤、泄泻、脱肛及多种皮肤病。此法常与熏蒸法同用,先熏后洗,如用石榴皮、五倍子、明矾煎汤熏洗治疗脱肛。药浴法常使用具有发汗祛风、解表清热、透疹解毒、活络蠲痹、祛风止痒功效的药物,用于感冒、麻疹、痹证及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如用苦参、菊花、蛇床子、金银花、白芷、黄柏、地肤子、菖蒲煎汤温浴,可治疗全身瘙痒症。
2.操作方法 熏蒸法是利用煮沸的药液蒸汽熏蒸皮肤。浸洗法是待煎煮的药液温度降至适宜时浸泡、洗涤局部。药浴法是将所用中药用多量水煎煮,弃去药渣,取药液倾入浴盆,候其温度适宜时进行全身洗浴。将药液放凉,用纱布蘸取药液敷于患处,又称为湿敷法,古代称为“溻渍法”。
3.疗法特点 熏洗疗法所用药物多含有较多脂溶性挥发油,运用该法治疗小儿疾病,药物的有效成分可通过直接接触皮肤和药液蒸汽熏蒸皮肤而渗透吸收,发挥全身药理效应。
4.注意事项 使用本方法应特别注意药液温度,不能过烫,以防灼伤皮肤;还要注意室温,炎热季节要避免室内窒闷、出汗过多而致虚脱,冬季应注意保暖,不要使患儿着凉。对于皮肤病变,要保持局部清洁,洗时勿擦伤创面,并应专人专用。
四、热熨疗法
1.适应证 热熨疗法常使用具有温中驱寒、理气止痛、通阳利尿、温经通络功效的药物,用于腹痛、泄泻、积滞、哮喘等疾病。例如,用食盐炒热,分装入两布袋,轮流乘热熨腹部,治疗腹痛。
2.操作方法 将药物、器械或适用的材料经加热处理后,对机体局部进行熨敷,操作时应两包药物轮流加热熨。
3.疗法特点 热熨疗法具有温中祛寒、理气止痛、通阳利尿、温经通络、祛寒降气等功效。热熨时,湿润的热气不仅增加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而且可使局部皮肤产生温热效应,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及抗炎能力增强,促进肠道、膀胱等相应器官的蠕动和收缩。
4.注意事项
(1)本疗法属于温中之法,主治寒证、阴证。凡属里热证或局部红肿者禁用,对出血性疾病、发热较甚者、新生儿或身体极度衰弱者亦当慎用或禁用。
(2)热熨温度一般以45~55℃为宜,过低则影响疗效,过高易于灼伤皮肤。
(3)对药物进行加热,不宜蒸炒过久,以免降低药效;熨药于肌表后,最外面可加棉垫或厚衣保温,以提高疗效。
(4)操作宜在温室避风处进行,热熨后应注意预防风寒。
五、吹药疗法
1.适应证 吹药疗法多用于治疗相应局部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鹅口疮、乳蛾、喉风、耳疮脓耳、鼻渊,以及丹痧、黄疸、惊风、癫痫等病。如红棉散吹耳治慢性脓耳,雄芦散(雄黄、生矾、藜芦各3g,牙皂1个,蝎梢7个,共为末)吹鼻治癫痫、破伤风等病证。
2.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研成粉末,用喷粉器或自制工具(细竹管、纸筒等),将药末吹入孔窍等处的治疗方法。
3.疗法特点 本疗法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豁痰、利气通窍、息风解痉等功效。
4.注意事项 吹药粉末应细,以通过七号筛为要求。使用前,先用生理盐水或3%过氧化氢液将局部脓液等洗净。鼻、耳、眼部吹药剂量均不宜多,再次使用时,先将前次残留药末拭去。研制吹药要做局部吸收试验、毒性试验和刺激性试验,注意用药的安全性。
六、贴敷疗法
1.适应证 膏药贴敷疗法多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跌打损伤、筋骨酸痛、癥瘕瘰疬、腹痛、泄泻等症。如暖脐膏贴脐治疗寒凝腹痛泄泻;药饼贴敷疗法用于感冒、鼻塞、咳嗽、哮喘、厌食、泄泻、滞颐、盗汗、遗尿等病证;用炒白芥子、面粉等分研末水调,纱布包裹,敷贴于背部第3~4胸椎处,每次15分钟,皮肤发红则去药,治疗肺炎后期,湿性啰音经久不消。
2.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熬制成膏或油膏,或将药物加赋形剂做成药饼,贴敷在施治部位。膏药、油膏属外用膏,是由药材、植物油与红(黄)丹炼制而成,或以油、蜡为基质加入药物,经加热后提取药物有效成分,或不经加热将药物研成细粉或极细粉混匀而成的外用剂型,包括黑膏药、白膏药和油膏。药饼是将药物研粉,再根据需要选用水、油、醋、姜汁等液体,将散剂调成稠膏状,或将药物捣烂加面粉等赋形剂拌和,做成适当大小的药饼备用。
3.疗法特点 膏药贴敷疗法具有消痈散结、活血生肌、舒筋通络、化瘀消癥、散寒温脾等功效;药饼具有解表宣肺、化痰平喘、温中健脾、摄涎敛汗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贴敷疗法通过皮肤吸收生效,有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抗炎抑菌、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调整脾肺功能等作用。
4.注意事项 贴敷疗法应注意贴敷的时间,避免皮肤过敏反应。
七、保留灌肠法
1.适应证 灌肠疗法多用于治疗便秘、腹泻、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以及无法口服药物(如惊厥、昏迷、剧吐、吞咽困难、不合作)的病患。
2.操作方法 病人取侧卧位,双膝屈曲,臀部垫以雨布或治疗巾,暴露肛门,臀部可略微抬高。将适量药液倒入灌肠筒内,用凡士林润滑肛管头部后,扭送开关夹,放出管内温度较低的液体并排出管内空气。用手腕试肛管内液体温度,如感觉微温(药温以35~37℃为宜),即可捏紧肛管将其徐徐插入肛门内,依年龄大小,插入5~15cm,胶布固定。如治疗便秘,可将药液装入底部连接肛管的量杯直接灌入。治疗其他疾病采用直肠点滴灌注法,治疗前最好先排便,药液装入输液瓶中,连接一次性输液器滴入,滴速为每分钟40~50滴,高热患儿点滴速度宜快,慢性疾病患儿宜慢;外感患儿使用解表剂时,见微汗热退即可终止点滴,乃中病即止之意。每次灌入(滴入)的药液量依年龄大小,1岁以内15~30mL,1~3岁用30~60mL,3岁以上用60~100mL。灌肠结束后,捏紧导管稍停片刻,然后缓慢将管从肛门内抽出并以纸包裹,同时嘱患儿控制大便,以使药液吸收而不自肛门排出。必要时可用便纸压迫肛门数分钟,以助患儿保留药液。每次保留药液时间约30分钟。
3.疗法特点 灌肠疗法符合辨证论治原则,是将辨证所选药物注入直肠,直达病所或经吸收后再布散全身,以发挥整体和局部治疗作用。该法不受患儿吞咽功能及上消化道的影响,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较好地保留药物性能和疗效,适应范围广。同时,药物吸收部分不通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对于因调护失宜,脾胃受损,口服药难以接受的患儿,灌肠疗法既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又可避免对胃黏膜的刺激。点滴灌肠法是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一种改良用法,较一般保留灌肠法不适感轻,临床疗效和一般保留灌肠法相同。
4.注意事项 插入肛门的肛管要煮沸消毒。插入肛管时动作宜轻缓,以免损伤黏膜。灌肠的药液组成、药温、时间和速度,要因人、因证而异。
八、罨包疗法
1.适应证 罨包疗法多用于急性湿疹或其他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亦可用于全身性疾病。如用皮硝包扎于脐部以消食积;用五倍子粉加食醋调匀填入脐内再包扎,治疗盗汗等。
2.操作方法 患儿选取舒适且便于医师操作的治疗体位,医师清洁双手后在施术部位(该疗法多选取脐部或足底)常规消毒。将辨证所选药物加水1000mL,浸泡30分钟后,加热煮沸20分钟,过滤去渣,取药液500~750mL。然后将由脱脂棉花制成的大小适中、厚3~4cm的棉垫浸入药液,待其充分吸收后,略加拧干,以不滴水为度,待温度适宜时,趁热敷于患部,棉垫上用刺有针孔的塑料薄膜覆盖,外加松紧适宜的绷带固定。2~3小时换药1次,药汁用毕可再煎。
3.疗法特点 罨包法是溻、敷、蒸法的有机结合,属于封闭式冷热交换湿敷范畴。罨包初敷时,由于热力作用,可抑制皮肤末梢神经的病理性冲动,罨包由热变冷作用于皮肤,可改善末梢血管收缩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的减轻和消散。外敷塑料薄膜,再外用绷带加压,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渗透到病痛所在。小儿皮肤柔嫩,运用罨包法,治疗食积、盗汗等症亦药轻效捷。
4.注意事项 罨包治疗时应让患儿减少活动,以防药物滑落。刺激性强或有毒药物不可罨包时间过长,以免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