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说明
《董氏针灸注疏》出版已整6年了,至2016年11月已第8次印刷,在同类针灸书籍中受欢迎度算名列前茅了,临床运用董氏针灸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也反证了董氏针灸在临床上有确切的疗效。不少医师对此书反复研读,有来电求问者,有上门探讨者,有网络质疑者,有谩骂嘲笑者……笔者也收到了很多问题的反馈和临床疗效分享的喜悦,从而引发了笔者再精耕董氏针灸,重著董氏针灸体系的愿望。
又一个6年的临证实践和体悟,对董氏针灸设穴体系和用针体系的反复推敲,结合传统经络的研究,形成了董氏针灸(五脏用针体系)和传统针灸(六经分手足为十二经络)结合的诊治体系,我们姑且称之为“五六结合”用针体系。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董氏针灸虽然看似“董姓针灸”,但董氏针灸的精髓是五脏用针体系,可以说传统针灸和董氏针灸的结合,才是华夏针灸的完整体系。
董公景昌先生籍隶山东平度,幼承庭训,专攻针灸,体察颖悟,尽得其奥,师门前辈多有讲述董公诊疗见闻,董公当年诊治以望诊为主下针治病,偶尔把脉下针效果卓然。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董门独特的望诊技能,含掌诊治病(“董公景昌医案语录注评38则”之第37则),很符合扁鹊医学特征,视色诊病、色脉合参是上古医学一大特色。
2013年12月,成都老官山汉墓群发掘出的扁鹊学派医简,《敝昔医论》《经脉书》《脉数》《五色脉诊》等都属于扁鹊的经典言论,这次发现或重新找回了中医扁鹊学派的经典。目前仍未见相关资料出版,根据《内经》《脉经》和现有资料可大胆推测,董氏针灸的五色望诊及掌诊方法,是符合老官山汉墓《五色脉诊》的诊治方法的。经云: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第2版新增病案100余则,均从色脉结合入手,旨在从临床实效的角度来论证、还原古经脉理论。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引发笔者重著本书冲动的,是一本提纲挈领的典籍,让我坚信这些年坚持运用的色脉合参的临证道路是正确的,这本书的名字叫《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黄龙祥教授给了我醍醐灌顶般的指导,使我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在理论上成竹在胸,坚信能使我越走越远,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传统医学的道路,越走越宽。
这些年,一直在努力,一直不放弃,一直在总结,一直在修正,其中有师父的教导和期许,有师兄弟们的鼓励与支持,更有同仁对华夏针灸体系的热切与盼望,“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胸中万言却难述于笔端,总觉自我蟪蛄不知春秋,怕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经更多的临证和深研,力克自我心理上的如蚁负山、绠短汲深的自卑感,借助薄发的灵感即刻动笔,不让自我苶然疲役不知归。
本书增删了几个章节。新增部分如“针灸穴位及医案(陈渡人原著,王全民重编)”和“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等章节。“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也是笔者临床善用的方法,老官山扁鹊医论还未出版,但笔者相信本书的藏象针灸法则是接近扁鹊医论的,请读者检验。
第一版《董氏针灸注疏》旨在寻找失落的董氏针灸体系,所以在设穴原理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同时在用穴体系上,以穴位为中心,引用前辈们的个案去解释取效的机理,但有未尽之意。本次修订,删繁就简,同时加入了100余则验案和临床经验体会,或单针取效,或针药并用。各位读者看到此书之后,可以从这些验案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此,临床行针的时候就会容易多了,甚至得心应手。
本书参考书籍:《黄帝内经》《陈渡人董氏针灸医案》《四海同春》《脉经》《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
解语石
2016年12月31日写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