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杂病临证精华
一、难治性痤疮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粉刺。
西医: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发生于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它的发病与内分泌因素、微生物感染、饮食、年龄、季节等密切相关。
2.诊断要点
①多发于青春发育期,常在饮食不节、月经前后加重,好发于颜面、颈、胸背部等皮脂溢出的部位。
②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毛囊性丘疹,或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可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因感染而成红色小丘疹,顶端可出现小脓疱,严重者出现紫红色结节、脓肿、囊肿,甚至破溃,或呈橘皮样改变。
③症状轻重不一,轻者自觉轻度瘙痒或无任何感觉,炎症明显时自感疼痛。
④病程长短不一,青春期后可逐渐痊愈。
(二)中医论治
中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机理主要为肺经蕴热和脾胃湿热,素体阳盛,肺经蕴热,熏蒸面部而发;脾气虚弱,湿邪内停,郁久化热,热伤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痰瘀凝滞肌肤而发痤疮。治疗方法上多采用疏风解肺、清热解毒、除湿化痰、活血散结等。
(三)常氏用药特色
常老认为痤疮的发病机理可从湿、热、郁、瘀四端论治,其中热邪贯穿痤疮发病的始终,主要病机为肺经风热,肝郁血瘀,肺胃湿热。治则应以清利湿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常用基本方组成:茵陈30g,白鲜皮30g,生薏苡仁60g,丹参30g,蒲公英30g,紫草10g,赤芍30g,三叶青30g,白花蛇舌草60g,生甘草15g。临证时应按照临床病情灵活选用。其中肺经风热型痤疮常表现为红色丘疹样痤疮,时有痒痛感,面部黑头或白头粉刺多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数,常老常予桑白皮、金荞麦、枇杷叶、蝉蜕、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肃肺之品。脾虚湿热型痤疮通常表现为疼痛性丘疹或脓疱,颜面、胸背部油腻,毛孔粗大,并可见便秘、口臭等一系列脾胃蕴热之象,临床常选用薏苡仁、黄芩、茵陈、焦栀子、大黄等清利胃肠湿热类药物。肝郁血瘀型痤疮常表现为结节样或囊肿样,色黯,易形成疤痕,常伴口干、烦躁易怒、郁郁寡欢之征,常选用柴胡、香附、玫瑰花、郁金等行气疏肝解郁类药物,疤痕明显者常加入夏枯草、皂角刺、生地黄等清热散结之品。
(四)验案
单某,女,25岁,银行职员,2014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未婚,面部丘疹样痤疮,时有瘙痒,局部已形成脓疱,皮肤油腻,大便干结,舌质黯红苔厚腻,脉濡。拟清肺解毒,润肠化湿,凉血活血。用药:枇杷叶15g,丹参30g,白鲜皮30g,赤芍30g,紫花地丁30g,制大黄15g,桑白皮30g,茵陈30g,连翘15g,生薏苡仁60g,白花蛇舌草60g,八月札30g,生甘草15g。嘱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甜腻之品,保持心情愉悦。服药7剂后瘙痒感消失,便畅,舌脉好转,予原旨追进,随症加减治疗2个月,痤疮明显好转,诸症减轻。
按:常老所拟方中以枇杷叶、桑白皮、连翘清肺泄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枇杷叶、桑白皮等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繁殖;丹参、赤芍、八月札具有活血化瘀、疏肝散结之功效,其中丹参对痤疮短棒菌苗高度敏感,可降低痤疮短棒菌苗计数,此外还可降低皮脂溢出率,此类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强皮肤自身修复功能;制大黄不仅泄热通便,清利胃肠湿热,又具活血化瘀之功,可谓一举两得。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白鲜皮可祛风止痒;甘草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抑菌消炎。全方标本同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