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中文版:一带一路 穿越高山与大漠 陆地篇(商业周刊/中文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抢滩“一带一路”背后的未知风险

• 五大国有控股银行一季报利润增速均回落至个位数

• 如何避免重蹈“四万亿”的覆辙

亚投行还在筹建之际,中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向“一带一路”大举进发。仅工商银行一家公布的投资额,就超过了亚投行计划募集的1000亿美元资本金。陌生的市场与未知的风险,并未影响中资银行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热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迅速得到了包括400亿美元“丝路基金”在内的政府资金支持,同时也成为经济下滑之际,各大中资银行青睐的资金投向。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5月接受中国央行旗下《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工行在“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有120家分支机构,准备了130多个重大项目,投资金额达1588亿美元。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2014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行要努力成为“一带一路”的金融大动脉,目标是2015年提供相关授信支持不低于200亿美元,未来3年达到1000亿美元。据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称,中国银行今年计划开设八家海外分行,主要位于“一带一路”沿线。

然而争相出海的中资银行,在国内市场正被宏观经济下滑、不良资产增加所困扰。五大国有控股银行第一季度利润增速均回落至个位数,为股改上市以来最低水平。在这一背景下,加速进军信用风险、地缘政治风险较高的海外市场,如同驶向了的一片未探明礁石的神秘水域,亦与汇丰、渣打等跨国银行当下纷纷出售海外资产,形成鲜明的反差。

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毛军华撰文指出,随着海外业务布局拓展,大型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存在上行风险,这将会对长期股东回报带来不确定性。“某种意义上,渣打们的今天,很有可能就是中资银行的明天。”

近年来盈利处于低位的跨国银行正在纷纷收缩国际业务以提高利润率。其中,受韩国等市场拖累的渣打银行已连续两年利润负增长。汇丰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也不断通过出售资产,收缩海外战线。

IMF今年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亦警告称,如果贷款对象偏向特定地区或者产业,可能会带来经营风险。特别对于中国的银行,由于其对打入海外的本国企业贷款较多,或成为一大负担。

中资银行此前大多国际化步伐缓慢,缺乏海外业务管理经验及优秀的风控人才,加之“一带一路”涉及的许多中亚及中东国家,政治、市场环境复杂,为中资银行在这些市场运营增加了不确定性。

“许多包括在‘一带一路’计划里的国家面临着不稳定的地域风险,而且信用评级较低。”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洪灏5月6日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说。目前,标准普尔对哈萨克斯坦的主权评级为BBB,对越南为BB-,对斯里兰卡为B+,均远低于该公司给予中国的AA-评级。

中国投资者在此类海外市场不乏受挫纪录。今年新当选斯里兰卡总统的Maithripala Sirisena上任后便叫停了一个中国投资14亿美元在科伦坡港附近建造新城的计划,要求对项目是否获得相关批准进行评估。据新华社报道,因斯里兰卡政府暂时叫停港口城项目施工,中国投资方每天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8万美元,这笔损失还不包括用于支付项目开发的银行贷款利息。

在习近平设想的管道、公路和铁路建设的枢纽国家——哈萨克斯坦,中国也一直难以获得足够的影响力。两国一直未能就一个酝酿了超过20年的自由贸易协议达成共识;2009年,哈国总统拒绝了一项租用农地给中国的计划,因为遭遇公众的抗议。

然而,“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其中隐含的政府背书,给了中资银行加快向有关项目授信、提供贷款支持的信心。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主要包括沿线国家的交通道路、油气管道、能源和港口基础设施,以及关键节点上的商贸物流中心等。这些跨境项目资金需求量巨大,被中资银行认为蕴含着大量提供融资支持的商机。

DBS Vickers的银行业分析师陈姝瑾5月5日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有很强的政府引导因素,带着中国企业往外走,主要是投资于各种大型基建项目。从中资银行的角度,贷款跟着放出去以后,利润是可以预期的。这比以前先去海外设个点,再找业务,要更有把握。”

建行行长张建国在2014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作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建行最重要的职责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而基础设施贷款本就是建行的传统优势业务。

中国上市银行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信贷投放和相关布局,成为部分大行今年一季度信贷调整的重要方向。中国银行此前发布新闻稿称,中国银行将向海螺水泥提供意向总额不超过50亿美元的综合授信,支持海螺水泥在“一带一路”及其他新兴市场的产业布局。

瑞银集团高级独立经济顾问George Magnus 4月中旬接受彭博采访时则持怀疑态度,中国迄今的海外直接投资留下的“诸多问题包括资源错配、铺张浪费、管理不善以及商业标准和投资回报的乏善可陈。”

一季度季报显示,中资银行特别是五大国有控股银行贷款投放增速明显放缓,其中有银行贷款增速仅略高于去年同期的一半。而今年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融资需求不旺是导致大型银行新增贷款投放减少的主要原因。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一个重要原因是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促进经济结构整体改善。这也将刺激中资银行将贷款投放的目光从趋于疲弱的国内转向国外。然而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仍不可小觑。一季报显示,工行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增加210亿元(34亿美元),为2008年以来最大增幅。据中国银行3月份的新闻稿,资产质量压力增大为境内银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暴露的不良贷款中,很多来自2008年后银行在“四万亿”刺激下大举投放的项目。

如何避免重蹈“四万亿”的覆辙,控制不良贷款?这将是向着一带一路全速前进的中资银行必须思考与建立的风险防线。

(原载于《商业周刊/中文版》2015年6月15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