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的南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南宋“黄金周”

南宋人的“狂欢节”——元旦

邹燕珠

绍兴十五年的正月初一,新年的钟声敲响,整个临安城响起了热闹的欢呼声,伴随而来的是各方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在烟火弥漫的街上,隐约还能听到小儿的追跑嬉闹声,间或还有商贩的吆喝声。由此,南宋绍兴十五年的元旦拉开了序幕。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燃放爆竹这一迎新活动对于南宋人来说是一件彼此心照不宣的大事。当时的爆竹品种丰富、形状不一,有像水果的,甚至还有像人的。不得不说,南宋人真会玩!詹无咎先生在《鹊桥仙》里写道:“龟儿吐火,鹤儿衔火。药线上、轮儿走火。十胜一斗七星毯,一架上、有许多包裹。梨花数朵。杏花数朵。又开放、牡丹数朵。便当场好手路歧人,也须教、点头咽唾。”听到这儿,你就说你心不心动?想不想玩?如果想那就继续呗!

为了热闹,烟火师将各种各样的花炮分组绑在一丈多高的木架上,再用火药线按顺序连接起来,做成“成架烟火”;只要点燃引火线,就能看到各色烟花同时绽放的场景,皇帝老儿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节目了。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南宋的“烟火屏风”——烟火师居然想到在屏风上画上钟馗捉鬼之类的图案,然后在画里面藏入烟火药线;当药线点燃时,烟火就好像被赋予了生命,演起了画中的情节,宛如“烟火戏”一般,真想穿越到南宋一睹为快啊!

南宋的烟花是用纸张把由硝石、硫磺、木炭做成的炸药卷起来做成的,类似现在的鞭炮;有些穷人家买不起纸做的爆仗,就将竹子截成一节节的,再在竹筒里放上硫磺,然后放火烧使其爆响。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爆竹材料的来源,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南宋既有矿还有炼金术士,若有人想做,可以去猪圈、马厩这些地方的墙角看看有没有呈皮壳状或盐花状析出来的地霜,这个就是硝石;至于硫磺可以用雄黄替代;木炭也可以用油脂、沥青替代。至于成不成功嘛,我是没试过,不过我想大家应该也不会求生欲那么强的真跑去试吧?

这里还要插播一条提示:“燃放爆竹需规范,安全守则记心中!”

烟花晚会结束后,按照现代的生活习惯大家肯定都回家补觉了,但是南宋人偏偏就是那么闲不住!

正月初一,元旦,凌晨三点,文武百官居然特意换上朝服进宫给皇帝拜年?!俗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员工”,皇帝老儿很欣慰,让下人传话:“大家排好队,我先为黎民百姓祈个福,再让祖宗保佑一下江山社稷,随后你们就能分批进来拜年献礼了,拜贺完大家一起吃个饭,表现好的有小红花。没问题吧?那就开始吧!”南宋的大朝会大致上是沿袭北宋的形式,但是毕竟国力有限,宫城规模不够,仪仗队较北宋时精简了许多,各国的来使也少了许多,有些程序也随之简化了。

给皇帝拜完年以后,文武百官就各回各家了。你以为终于可以睡觉了?不,且不说官员和官员之间的互相拜年,官员和亲戚之间的拜年也是不可免的。为保证自己能有时间喘口气,宋人之间兴起了一种“拜年飞帖”,即拜年的人在梅花笺纸裁成的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做成“拜年飞帖”,然后派仆人把这个“拜年飞帖”送到拜年对象家门上粘的,一个写有主人姓名的,叫做“红簿”的红纸袋,这个拜年就完成了。周密《癸辛杂识》前集卷一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表舅吴四丈,生性滑稽。适逢节日无仆可用,遂徘徊在家门口。恰逢友人沈子公的仆人送名剌到他家,他把仆人手中的名剌翻了一遍,大多也是他的亲人和朋友。于是,他用酒席也招待了这位仆人,期间偷偷用自己的名剌将其全部换去。沈家仆人没有发觉,因此在饱食了一顿后,将剩余的名剌全部送到,其实这些都是吴氏的名剌。异日吴、沈两人碰头,吴氏拿出了沈氏的大束名剌,沈氏看后,两人相与大笑。乡曲相传,以为笑谈。

讲完了官员拜年,还有百姓之间的拜年。百姓之间的拜年和我们现在就差不多了,放完爆竹补个觉,然后穿上鲜艳的新衣,去走亲访友,或准备好美食招待来访的亲友。朱继芳《元日》诗对此俗有所描述:

堂上序周亲,相看又一春。

吾年方觉老,童子俨成人。

婪尾屠酥酒,从头郁垒神。

何须千岁上,即此是新陈。

这里要提的是宋人必吃的两种食物:“五辛盘”和屠苏酒。“五辛盘”即“葱、蒜、韭菜、油白菜、香菜”,它对于调动身体阳气,预防流感,保证身体健康,非常有益。而屠苏酒则是有其饮酒法则:据说饮酒时要面向东方,因为东方是日出之所,富有朝气;且老少不能同时共饮,应从年幼者的开始,因为幼儿得一岁,有祝贺之意;长者失一岁,有守成之心。

吃完饭大家再一起去寺院祈个福、许个愿,脱单、变美、暴富等等,随便你许,能不能实现就看佛祖的心情了。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祈福活动叫“小儿卖痴呆”,范成大在《卖痴呆词》中描述了小儿在除夕夜天将亮前结队提灯,沿街穿巷卖痴呆的景象。居然还有这种操作!请收下我的痴呆吧,我要成为最聪明的那个娃!

吃饱饭,祈好福,天黑了,夜生活也正式开启了。如《梦粱录》卷一《正月》载:“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向晚,归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这里提到的关赌,即关扑,是一种赌博形式,在南宋不仅合法,而且广受欢迎。所谓关扑,大概有两种形式,一种类似于现代的打气球游戏,打破气球就能获得对应的奖品;另一种就是掷硬币中奖游戏。

据说宋理宗艳羡民间的关扑活动,春季时在皇宫中和小太监一起玩关扑游戏,小太监利用特制的铜钱给理宗出老千,既博得理宗一笑还虚报成本小赚一笔,真是个小机灵鬼!有些穷人也有可能在关扑中赢得美酒、珠玉,运气爆棚的甚至有赢得房产的,真是紧张而又刺激!但是这种中奖概率比起今天的六合彩估计也高不了多少。有些贪心之人更是执迷不悟,陷入赌博泥潭,个中结局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在此我们要特别提醒广大听众: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如果穿越回南宋,这边建议大家看一看、乐一乐就算了,千万不要沉迷其中,恐有破产之灾!

这一天下来,各种活动应接不暇,很忙很嗨,够狂够欢。

根据史料记载,南宋的元旦有长达七天的假期,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假期。第一天就如此丰富多彩,接下来的六天,come on,闹起来!

梦回南宋过元宵

张佳

通常,说起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花灯。元宵放灯的习俗兴于唐而盛于宋,尤其是南宋临安的灯会,规模之宏大、景观之奇丽、花色之纷繁、技艺之精巧,都远超前代。

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梦回南宋,和八百年前的临安人民一起欢度元宵。

南宋元宵放灯那几日,临安的大街小巷,每夕入夜后都灯火辉煌,各式花灯相互映衬,争奇斗巧,从宫中到坊间,“四十里灯光不绝”,“城内外有百万人家”参与其中,可谓盛况空前。其中最精致的当属宫廷的花灯,有一年宫禁制作了一种叫做“琉璃灯山”的宫灯,有五丈高,其上挂满五色花灯,每个人物都由机关控制,活动自如。灯山中的山灯种类繁多,达数百种,极其新巧、怪异,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巧匠做不出的。至深夜,则由站在灯山四周的数百名伶官集体奏乐,“放烟火百余架”,特别的豪华且夺人眼球。

而从规模上来讲,南宋临安的灯展已经从北宋东京的“山棚”扩大到“鳌山”。话说这“鳌山”,就是将许多花灯层层叠叠,堆成大螯形状,形成灯山。再说这鳌,是神话传说中驮着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大龟,所以,鳌山寄予了浓厚的吉祥之意,后人也常用此比喻灯山的宏伟。

此外,从样式上来说,临安元宵节上的灯品是极其繁多的,有纸灯、绢灯笼、玉灯、石灯、角灯、缀珠灯、罗帛灯,日月灯等,后世的灯谜就起源于灯会上绢灯的“藏头隐语”。

除了观花灯,元宵节也是南宋女子的比美舞台。“华灯宝炬,月色花光”。比月色更动人的是这十里长街的灯火,比灯火更迷人的是这灯下的美人:香风阵阵,珠钗晃动,靓装笑语,宛若神仙妃子,飘然而至。

所以,不要总以为南宋的女子都是“躲在深闺无人识”,元宵节就是她们少有的游玩盛会和斗美盛会。《武林旧事》中曾这样记载元宵当日女子的装扮:“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这段话描绘的是,元宵那日,南宋年轻女子都精心打扮一番,平时不用的贵重首饰,这时候也纷纷拿出来,从头到脚,无一不精致,无一不细心。白色的衣衫映着花灯,恍如那月神下凡。

这么好的景致,这么多的美人,大街上自然是摩肩擦踵,人声鼎沸。可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免不了磕磕碰碰,珠翠落地便是常事,因而深夜便有人提着小灯笼,来这繁华落幕的街上拾遗。所谓拾遗,就是俗称的“扫街”,就好像寻宝游戏,细细探寻,便能找到那意料之外的惊喜。时间一长,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竟然成了一项习俗。传说,有一年,有人“扫街”,竟然扫到了价值连城的镯子,一时惊动多人。

南宋的元宵节看灯的女子多了,便免不了出现多情少女看灯、风流少年看人的浪漫画面。所谓豆蔻之年,情窦初开,少年慕艾。这元宵更像是南宋年轻男女的情人节,花灯映人,娇人入画,迷了眼也乱了心。影影绰绰下,男女四目相对,难免会擦出些醉人的火花。好事的宋人甚至还为此总结出一套和女孩子搭讪的指南,名曰“调光经”“爱女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交友秘籍”。宋话本小说《张生彩鸾灯传》的张生就是靠这个“调光经”在元宵节收获了一段美好的爱情:南宋年间,越州有一清隽标致的秀才,名唤张舜美。因在临安科考未中便逗留在客店内一年半有余。某天适逢元宵佳节,舜美小哥哥在观灯时对一名楚楚动人的小娘子一见钟情,便依着“调光经”的指导,上前搭讪。果不其然,小娘子被张小哥撩拨的,心也乱了,眼也花了,“四目相晙,面面有情”,两人由此相识相爱,并相约私奔。最后历经重重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至此,咱们在南宋的元宵节,观了灯,扫了街,拍了拖,总得吃点东西补充下体力吧。不如,就去吃元宵节必吃的汤圆吧。说起这汤圆,便是起源于南宋。白白胖胖、圆圆滚滚、浮于水上的汤圆,在南宋时被称为“浮圆子”,这名字是不是非常形象?团团圆圆,象征亲人团聚一堂,共庆佳节。后来,人们就把这汤圆叫做“元宵”。

此外,还有售卖各色吃食的“行头”,也是热闹非凡。小商贩们推着用黄铜装饰,镂刻花纹的小车,车子上插着节令应景的“飞蛾”装饰,借着元宵的节日气氛,在一声一声的叫卖当中,美食可卖出高于平时一倍的价格。若见着华贵的小轿,小贩们便蜂拥而上,端出精致华贵的、装满食品的“金盘钿盒”,竞相推销,如果有幸得了贵人们的喜欢,便能赚得盆满钵满。

这么美好的节日,又怎能少得了孩子们。元宵时,孩子们得到的零嘴也不少:乳糖圆子、水晶脍、枣儿糕、糖瓜等等。除了这些点心类,南宋元宵的“蝌蚪粉”同样是一种独特的食物。何谓“蝌蚪粉”?是蝌蚪磨成的粉吗?自然不是,这“蝌蚪粉”乃是形似蝌蚪的面制食品,特殊的工具造就了形状特殊的食物,当然在今天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其衍生之物,如甘肃的“面鱼儿”,河南的“蛤蟆蝌蚪”等。

这样逛吃逛玩下来,你是不是也觉得南宋的元宵夜,就像辛弃疾词中所描绘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南宋七夕,一起拜魁星

邹燕珠

南宋的七夕乞巧节,特别是乞巧市的最后一天,在经历了从第一天的站稳脚跟到第三天的踮脚走路一直到最后一天的推挤式前进,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百姓们的购物热情。但是不得不说,乞巧市真的是个购物天堂啊!现在还挤不进去市集或者逛累的人不妨先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听听我给大家整理的乞巧节购物攻略。

市集上的商品种类繁多,吃喝玩乐,样样齐全:

有用面粉加糖,油煎而成的点心“巧果”。话说这“巧果”不仅可以吃,还可以串成一串挂在脖子上耍乐,且有小花、小鱼、小鸡、小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形状,最讨小孩子喜欢!这边建议如果带孩子出门,可以考虑买一串,保证你家娃绝对不会再吵闹!

除了巧果,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花瓜”:有将瓜果整个雕成花、鸟、人各种形状的,也有直接在瓜皮表面雕刻图案的,真真是精美得都舍不得吃!据老板介绍,这种“花瓜”不仅可以买回去做祭拜用,也可以作为礼物送人,特别有节日纪念意义。

讲完了吃的,再来讲讲玩的。

整个市集上最受欢迎的无疑就是“芭比娃娃”——磨喝乐了。讲到磨喝乐,必须要种草的就是南门街上那家御赐的铺子!每年宫里的乞巧晚宴都是在这家店定制的磨喝乐。好家伙,那些磨喝乐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甚至有三尺高,似真的孩童一般;其中不仅有用象牙、龙涎佛手香制作的,还有用金子雕刻的,甚至有些磨喝乐还穿着用金丝制成的衣裳、戴着镶有珠子翠玉的帽子、手上还有用金玉宝石制成的玩具。这些个定制的磨喝乐每个都有一个彩绘的台座,外面罩着一层碧纱。听那些宫人说,宫里摆放这些磨喝乐的桌子四周还会围上用金玉珠翠点缀的,青绿色的销金桌衣。真是有钱人的世界实名羡慕啊!话说回来,这家店的磨喝乐真的是良心制造,即使是用土木雕刻的平价版磨喝乐,神态动作都栩栩如生,还配有漂亮的迷你衣裳,让人实在爱不释手。不过这家店的磨喝乐太受欢迎了,节日期间要提前预约订做,如果你真的特别喜欢他们家的磨喝乐,下回记得赶早预定喽!

除了磨喝乐,乞巧市上还有许多小玩意儿,比如用黄蜡制成牛郎、织女、鸳鸯等形状,可以漂浮在水上的玩具“水上浮”;还有在木板上用土种小米,或在瓷器中撒豆育苗,再搭配小型房屋制成的村落模型“谷板”;甚至还有用水把绿豆、小豆、小麦泡在瓷器内,等它长出寸长的芽以后,用红篮彩缕绑起来的盆景“种生”等等。

再来聊聊乞巧节的八卦:

都说“七月七日,迎亲嫁女避节”,但是临安城潘、钟两家的熊孩子偏偏就是要挑战老祖宗。这不,一大早的,居然手牵手跑到家长面前求亲!把长辈气得呀,直接上家法了。

据热心的南宋百姓爆料,两个“熊孩子”分别是潘家大公子潘永和钟家三小姐钟瑶。两人从小玩到大、郎才女貌,就等双方家长协商定亲了。恰逢今年的乞巧节,街上到处都在讲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两人一时情动便不顾礼俗跑去求亲。双方家长一气之下将二人分别罚跪于各家祠堂,责令反省。

据现场传回的消息,处置完各家的娃以后,潘、钟二家的夫人匆匆忙忙赶着马车前往寺庙烧香拜佛,望佛祖原谅自家孩子年幼不懂事,原谅自己的教育之过,保佑子孙的姻缘能够幸福美满。

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潘钟二人虽一时冲动,但情谊真切,希望有情人能终成眷属吧!

聊完了年轻人的八卦,咱再来聊聊这乞巧节拜大神的事!

拜魁星肯定少不了魁星这个主角。大户人家会在庭院天井处准备的香案上摆着一个高60厘米、宽18厘米左右的纸人,纸人长得面目狰狞,蓝色的脸上长着一双又圆又大的眼睛,左手斜捋红色的胡须,右手拿着毛笔,身上穿着锦袍配黑色的靴子,俨然是魁星本星。魁星面前还有一个羊角绑着红纸、留着胡须的公羊头,其他还有香烛、黄表(就是常说的纸钱),以及清茶、素酒、水果等各式各样的甜点,非常之丰盛。

待到烛月交辉的时刻,一阵炮鸣后,诸位求学的学子们便穿着鲜亮的新衣开始进行焚香礼,祝魁星生日快乐,希望魁星保佑自己科举考试顺利。

再然后,学子们便玩起了“取功名”的游戏。

这是每年拜魁星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学子们用桂圆、榛子、花生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个名次,每人拥有三种果干各一颗,往桌上投了以后,干果滚到某人跟前停下来,那么这个人就获得这种干果代表的名次,如果干果滚偏,那就是没有功名,要“复考”,就是重新投,投N次,喝N次酒,就叫“N科”,如果中了名次就说某人“N科出名次”,这样吃吃玩玩,一直玩到大家都有“功名”为止。

等游戏结束后,学子们还要将魁星和香烛、黄表都烧掉才代表拜礼完成。

回到八卦中来。话说钟府可是下了血本,钟老爷为了自家千金,斥巨资在庭院中搭起了乞巧楼。只见乞巧楼上张灯结彩,楼阁里摆满了各种精巧的吃食:瓜果、菜肴、面点、杯酒一样不落,还有各式各样憨态可掬的磨喝乐,牛郎织女、仙桥和各位仙从模样的剪纸模型,以及笔砚和针线,祭祀所需用品一应俱全。

远处各家的千金小姐们也都按约来到了钟府的乞巧楼,准备一起乞巧玩耍。

只见祭祀主持人摆放好香案以后,姑娘们排列成行,抬头看着织女星,送上自己的胭脂水粉等贡品请织女享用,然后行跪拜之礼,向天上的织女乞巧。祭祀之后,姑娘们把上供的化妆品分成两份,一份丢在屋顶,象征着送给了织女;一份留下来自己使用,表示姑娘们使用与织女一样的化妆品,自己也会像织女一样花容月貌、心灵手巧。

拜完以后姑娘们还玩起了望月穿针的游戏,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借着月光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谁就“得巧”。瞧着这夜色,看来这游戏玩家不仅要手巧,眼神也得好啊!

那边的穿针游戏结束,终于到了抓蜘蛛环节!

还未走近就感受到了姑娘们的气势,那边桌上也多了几个精致小巧的金银盒子,接下来就是姑娘们捉蜘蛛的环节啦!

按旧例,姑娘们把捉到的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天亮后打开查看,倘若蜘蛛结成了圆正的蛛网,就是“得巧”了。这蜘蛛的地位也是高啊!

一封八百多年前的家书

邹燕珠

这是一封写于仲秋的信件,写信人是一位南宋官员,因中秋节的到来触发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便写了这封信让人送回老家。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封信,听这位官员讲讲南宋的中秋节吧——

父母亲大人膝下:

秋风萧飒,中秋节将至,我很想念你们,家中一切都还好吗?

今年是我入京为官第二年,过些日子等儿子工作稳定下来就可以接二老过来颐养天年了。

今年中秋节家里忙吗?这京城里的中秋市集比咱们那还热闹,还未到中秋节,附近整条街上的酒店就已经重新装修完毕,用各式各样的彩带花饰装点酒楼,然后在楼前摆出新酒进行售卖,到八月十五当天酒家们基本都卖完酒回家过节了。

官府在八月十五当天也会提前下班,每次提前下班后儿子都回去市集上逛一逛,凑凑热闹。京城的市集除了有咱们常见的石榴、梨、栗子、枣、橙橘等水果之外,还有叫孛(bò)萄、榅桲(wēn po)的水果。儿子初听管家说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后来才知道,这个孛萄其实就是葡萄,只不过京城说法不同,不过这个榅桲却是之前没有见过的一种水果,和梨有些相像,但是闻起来却有着特殊的花香,十分奇妙。但是市集上最热闹的铺子还属螃蟹摊,还记得儿子小时候也经常跑去卖螃蟹的摊子蹲着,一看就是半天。

儿子还喜欢上了京城的一种甜点,叫月饼。儿子在市集上看人现场做过,是用糯米和粳(jīng)米磨成粉加入白糖后揉成皮,然后用酥油和饴糖作馅,包起来后放到菱花型的模具里,最后放入炊具里蒸煮到熟就成了。这个饼还有个名字叫红菱饼。市集上的月饼种类繁多,类似的还有芙蓉饼、菊花饼和梅花饼等,而且这种月饼并不只限于中秋节食用,虽然价格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有点贵,但是以儿子目前的俸禄还是能吃得起的。下回父亲和母亲来了,一定要尝尝这美味的点心。

往年在家里时,一到中秋节总少不了拜月和玩月。从小时候穿自己的衣服拜月,再到十二三岁时开始穿成人的衣服拜月,到如今,儿子终于不负众望,考上了状元,姐姐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最感恩的是父母亲,最难忘的是玩月的时光。

记得每年中秋,夜市都通宵营业,我们全家会提前到酒楼里订座,一起在酒楼里吃一顿团圆饭,然后找个适合赏月的位置伴着酒楼里的琴乐声,一边喝酒聊天一边赏月;小时候我还会跑去夜市里逛街玩耍吃零食,再长大些就是和友人们一起喝酒作诗玩月,现在想来,仍旧十分怀念。

不过如今在京城里能够参加宫里的中秋晚宴也十分荣幸。听宫里传来的消息说今年的宴席要摆在香远堂。这香远堂是皇上为太上皇修筑的,格调清远。香远堂东面有一座非常长,大概有十八米左右、用玉石砌成的万岁桥,桥中心有一座用高丽的白罗木所造的四面亭,桥边的池塘有十余亩地那么大,听说种的都是千叶白莲。香远堂里面的御榻、屏风、器具等都是用水晶做成的,连盛放香料的匣子——香奁(xiāng lián)也是晶莹透剔的。

据说中秋赏月宴上,水池南岸会有女童奏清乐,北岸还有约两百个教坊乐伎做和声。除了皇室,临安六品以上的官员都会去参加中秋宴。以前坊间总是传说中秋夜住在宫廷附近的百姓可以听到宫里晚宴的音乐声,我看今年这阵仗,说不准百姓们真能听到这音乐声,与君同乐。

去年的中秋宴设在凤凰山上的月岩。那天晚上天气还特别给力,我的位置刚好在比较高的地方,晚上八点左右,月光穿过崖上的圆孔,在地面形成了长约两米的投影,这个月影还发生了从月牙、半圆到满月的渐变。一直到九点半左右,光束和岩孔中心轴轴向一致,儿子第一次看到空中、地面和水面各有一轮圆月的壮观景象。尚书大人还跟我夸耀,说以前还有过月光穿过圆孔后直接投到水池里,形成了“天上一轮圆月,水面一弯弦月”奇特景象。

每年中秋宴都是伴着歌舞,一边赏月,一边享用着美食,直到深夜才结束。去年中秋宴上,儿子吃到了一道叫“蟹酿橙”的菜,儿子跟侍女请教以后,才知道这个菜还用到了家乡的绍兴酒,说是要先将橙子肉掏空,留一些橙汁,再填入蟹肉,然后放在有盖的大碗中,再在碗内加入水、绍兴酒和醋等调味,最后放到蒸笼里蒸两刻钟就好了。父亲和母亲可以趁着正是蟹肉鲜嫩肥美的时节,让家里的厨娘学做一下尝个鲜。

对了,宫中还有安排“放水灯”的环节。看着那些宫人拿着用羊皮制成的水灯,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不过宫里出品的总是比较精致,那些水灯上面还会雕刻一些画,画上还涂了颜色。水灯顺着河水流过,上百盏的水灯在水里漂流,远远看过去,好像水上皮影戏一般,十分有趣。

中秋宴后,八月十八前后宫里还会举办一场观潮大会,包括阅兵演习和弄潮竞技。记得小时候看到潮水的时候总是十分害怕,如今看到那浩浩荡荡的阅兵和弄潮竞技,却是被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智慧给征服了。

但是,弄潮虽吸引人,父亲母亲切记安全第一,若是去观潮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观看,时刻注意安全!

纸短情长,父亲和母亲保重身体,儿子在这边一切安好,我会努力工作,让我们一家尽早团圆的。

南宋绍兴三十年,儿子叩上。

真是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啊!通过这个家书,咱们也了解到了南宋中秋节喝酒、赏月、放水灯、逛夜市的风俗,不过官员在家书最后提到的弄潮儿实在太让人好奇了,于是我就去查了查资料,发现这南宋的水军有点意思!

据说每年八月十八前后,京都临安的军事长官都会训练检阅水军,数百艘战船会在江中接受检阅。在潮水还未涨起来前,统制部打头阵,骑着战马在水中展开旗帜,同时敲响战鼓,为后面的军队做引导,后面将官们的船只分列左右,船上插满了旗帜。当江上燃起狼烟时,军士和船只隐没其中,代表我方的军队就开始舞枪、飞箭、放炮,一阵爆炸声之后,烟雾散去,江面恢复平静,船的踪影也随之没有了,扮演“敌军”的战船被火焚烧,随波流去。

如果大家觉得这阅兵演习是假模假式的话,那接下来的“弄潮”就是真的牛了!

“弄潮”在南宋是一场竞技活动,它的举办时间是从初秋到中秋这段时间,但是八月十八这天是最隆重的一天。参加弄潮比赛的人被称为“弄潮儿”,也就是运动员。一般一场比赛中会有几十甚至一百多个运动员。比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运动员手里拿着旗帜或举起盖伞,迎着浪头游泳腾跃,结束后旗帜越干,说明运动员的水平越高,弄潮儿把不沾湿旗帜作为一种荣誉;第二种形式是不拿东西,直接排队踏着浪头进行跳跃,这种情况下运动员跳得越高,得分越高。这种不借助任何工具在潮水中一边舞蹈一边前进的行为虽然很精彩,但是真的是用生命在演绎,实在太拼了!朋友们可千万不要模仿啊,毕竟人家是专业的!

最后,希望这封家书不仅能让大家对南宋的中秋节有所了解,也能让你们感悟都家人团圆的重要性。今年中秋节,如果没什么急事,就赶紧回家团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