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建设大数据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城市智能化与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一)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城市智能化管理服务将无所不在

城市智能化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服务民生、信息惠民为目标,紧紧围绕城市居民的教育、医疗、交通、就业、养老、居家、公共服务等实际需求,为群众打造便捷、智能、高效的智能城市生活。

201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信息惠民工程实施的重点是解决社保、医疗、教育等九大领域的突出问题,要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未来我国城市智能化发展将聚焦于提升公共服务效能,释放“互联网+”、大数据等政策和资源红利,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类民生服务资源,扩大城市智能化服务的应用范围,创新服务渠道和模式,打造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促进城市管理精准化、透明化和高效化,形成便捷、高效的公用管理服务平台,形成以便民、惠民为主要特征的民生服务体系,解决城市居民生活所需,为城市居民提供简单、便捷、科学、高效、智能的生活服务,打造和谐、宜居的智能城市。

(二)智能化催生新业态,将助推城市智能经济的发展

城市智能化建设促进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形态,成为新常态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基于共性技术开发的创新融合,模糊了原有的产业边界,使产业之间的互通性、交叉性显著增强。价值链的拓宽和创业模式的演变又推动了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推动了制造业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结合,衍生出了很多新的应用模式,如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网络从传统的内容交互进入到参与生产环节。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使得服务向信息化、个性化、定制化方向发展,并衍生出多种类型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态,如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移动支付、移动视频、移动电子商务等新模式。互联网平台与传统服务业的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网络约车等新业态。在当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新形势下城市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力量。

同时,信息技术也渗入传统行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创新生产、流通方式,改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产业协同的纵深发展,推动产业融合的横向扩展,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从“要素”转向“创新”驱动,为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与运营模式支撑。同时,“互联网+”通过新技术推动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推动供给需求发展的转变;通过智能化的发展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服务、组织理念,优化资源配置、释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和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形成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智能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推进,城市生态群将逐步形成

从国外城市智能化发展的经验来看,其发展模式各具特色,但都从城市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着眼长远和大局。例如,欧洲智慧城市建设围绕城市特色,以绿色低碳为主题;北美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注重数据开放和建设实效,由市场化机制推动。

我国智能城市建设前期,部分城市盲目建设、跟风建设的现象严重,建设千篇一律,脱离城市发展实际,导致建而不用、建而无用。我国还存在城市信息不互通共享、各自为政的情况,形成了“数据孤岛”的现象,与城市互联互通的智能城市建设主旨相悖,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随着城市智能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这种状况大有改观,部分城市依托城市发展优势,启动了以电子政务、平安城市、产业园区、旅游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为主题的城市智能化发展。目前我国正推动地域城市群建设。城市群内部和各城市之间,也需要数据的互联、标准的统一,需要统一的规划和互补的定位。随着我国城市智能化发展的全面展开,“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不断实施落地和国家对城镇化的规划与布局,未来将形成以城市为依托,按需建设、因地发展,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互通共享的城市智能化生态群。

(四)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效将逐步显现

我国在前期的城市智能化发展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高能耗等问题,而欧洲的城市智能化发展围绕城市特色,注重城市历史文化,以绿色低碳为主题,以科研带动并引领城市智能化的持续发展,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高能耗、垃圾处理等成为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未来城市智能化发展的重点。

绿色、低碳、生态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到同等高度,将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可见,城市智能化发展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而且对于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筑科学、智能、绿色、低碳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五)从重点防范到全面可控,城市数据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在城市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是城市智能化高效、智能、平稳运行的核心与基础,如果城市智能化发展进程中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智能将无从谈起。

城市智能化发展早期,微软、IBM、思科、亚马逊等跨国公司借助其先发优势,深度参与我国城市智能化发展,参与建设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这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大数据服务于城市智能化发展的同时,也为城市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和安全隐患。大数据时代,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其潜在价值,而通过对不同领域数据的整合、关联、分析、挖掘,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价值,但其背后也隐含着不可估量的风险。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家层面对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2012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切实保障信息安全”。2015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其中第二十五条将网络和信息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的范畴,并专门强调了实现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安全可控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在新一轮城市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保障数据安全将成为城市智能化发展的战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