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视角下产学研创新社群的治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产学研各方行动者如何联结形成社群,以及社群形成后又如何治理(维系)的问题。

长期以来,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投入甚多,但是收效与投入不成正比。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等非市场化的方式,撮合产学研各方协同,但是创新只是各个主体自主性协同的“意外”结果,而不是组织化协同的“规划”结果。为此,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本书主要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将产学研社群理解为一个关系空间而不是一个组织实体,在这个关系空间中,异质性的行动者因为共同利益而产生协同,通过打破建制壁垒,推动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而实现协同创新。

产学研各方行动者之所以要形成社群,关键在于有共同的利益,这是一种利益导向下的联结。之所以一直存在产学研“两张皮”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由于他们异质性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有效的结合。产学研各方的合作,从过程上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关系的联结,一个是关系的维护。这两个阶段实质上又是一体的:不考虑关系维护,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联结;没有联结,也就谈不上关系的维护。看似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即产学研合作如何推进的问题。因此,本书将研究聚焦在产学研创新要素自由结合的机制以及如何长期维持创新关系的问题上。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创新联盟、创新中心等产学研社群,而一次性的产学研合作则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之内。

对创新要素自由结合的机制研究,本书借助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转译理论,提出产学研各方行动者形成社群的过程就是一个转译的过程。转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moments),分别是问题化(problematisation)、利益锁定(interessement)、招募(enrollment)和动员(mobilization)。转译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产学研合作方联结的机制和过程。

但是,转译之后形成的社群,仅能被认为是一个初级社群。如果新联结成的社群,其内部的行动者已经形塑了新的创新惯习,并且新惯习指导着行动者的行为,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社群是较为成熟的社群。初级社群要发展成为高级社群,关键在于治理。依托多中心治理理论,本书提出通过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的治理,来形塑社群行动者的新惯习。创新依靠的是自生秩序而不是管制秩序或管理秩序,因此场域的外部治理,主要是提出政府应该从权力的中心退出来,置身于场域之外发挥影响力,而不是直接作用在行动者身上,具体的举措包括:给予场域高度的自主性;发展公共论坛,推进各方协商;完善股权激励,保护合法利益。就内部治理而言,基本保障是行动者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场域内部的秩序由行动者之间协商而定,而不是由外部给定;基本要求是内部的行动者都具有自主治理的能力,即行动者具有在场域中行动的资格;关键是行动者之间合作机制的建构;最终目标是形成相互协商、相互信任、相互监督,具有共同情怀的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