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说明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达对读书的喜爱,强调阅读经典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09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围绕领导干部读书问题发表讲话,他说:“读书是多多益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因此,读书要有选择,而读经典就是上佳选择。他说:“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习近平也有深刻论述,2014年2月24日,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些论述,对我们每个人都深具指导和启发意义。
关于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很多硕学魁儒也都有论述。梁启超曾为青年学生开列“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包括《四书》《尚书》《易经》《诗经》等二十多种经典名著,认为这些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朱自清曾撰《经典常谈》,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要多读经典,此乃共识。但问题是,哪些经典是今天最应该读的,却也不大容易确定。更大的问题在于,对一般读者而言,欲走进经典的世界实有不少困难。中国经典中,最重要者乃先秦典籍,不说佶屈聱牙之《尚书》,即令供人吟诵之“诗三百”,倘不能打通“文字障”(顾随语),亦难领会其妙处,这导致“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自清语)。因此,进入经典的世界是需要有人引路的,诸如如何选择版本和参考书,如何既能进入古人的世界又能把握经典的现代意义,等等,专家的引领提示都很有价值。
出于上述考虑,《中华读书报》与杭州骉马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开设了“怎样读经典”栏目。自2015年5月21日至2017年8月16日,这个栏目在《中华读书报》共刊出50期,对50部中国经典分别作了介绍,并对阅读这些经典的门径有所提示。这个栏目,受到读者广泛欢迎和好评。
中国现存古籍约20万种(据《中国古籍总目》),哪些可名之为经典,自属见仁见智。好在所谓经典,大多已历千百年的淘洗,早有定评。同时《中华读书报》置身学界,选目问题亦可随时求教于专家。现在检视这50种的书目,说其代表了传世典籍中最核心、最精粹的部分当大致不谬。当然,就范围而言,非不可以扩大之,比如将50种的数量增至100种、200种,但这只好留待将来了。
就分类而言,50种书大致可作如下划分。一为经。“十三经”中,我们涉及11种,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谷梁传》《孝经》非不重要,或因我们不欲求全,故未列入吧)。此外还有“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董仲舒《春秋繁露》、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以及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解字》皆循惯例放在经部。二为史。“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自然在内,此外尚有《国语》《晏子春秋》《战国策》《水经注》,以及史部中极为重要的《资治通鉴》。中国史籍浩瀚,故史部我们割爱尤多。三为子。先秦诸子中,我们涉及的有《老子》《孙子兵法》《墨子》《商君书》《庄子》《管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山海经》。两汉有《淮南子》《盐铁论》《论衡》。此外还有六朝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以及一部宋代编定的兵家丛书《武经七书》。宋代以降《近思录》《传习录》《明夷待访录》亦置于此。此外还有道教的《抱朴子》(需要注意的是,如本书中卢国龙先生所指出的,《抱朴子》内外两篇分属道家和儒家,不能说是单纯的道教典籍)和佛教的《六祖坛经》。道教、佛教与儒教比肩而立,分庭抗礼,地位重要,经卷浩繁,但我们仅各撷取一部,以见一斑而已。四为集。文学经典也是忽略尤多的一个部分,我们涉及的计有《楚辞》《古诗十九首》《文心雕龙》《诗品》《文选》等5种。
我们约请的作者,主要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及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学者。他们大多沉浸一部经典已有多年,很多人都有相关专著问世,可以说,每篇短短三四千字,都是他们多年研精覃思的结晶。文章的内容,除了经典本身的情况如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之外,重心放在告诉读者如何更好地读懂经典,如何理解其现代意义,包括版本和参考书的选择、先读哪篇后读哪篇、阅读时的注意事项等等。概言之,我们希望这些文章有一定“实用性”,能切实帮助读者知道“怎样读”。这样的文章并不好写,尤其是要在限定的四千字篇幅内“完成任务”,专家也往往觉得困难。有的作者的初稿长达万言,一删再删才把篇幅控制下来;有的作者稿子完成后压在手中数月,反复推敲和删改之后才交我们刊出。另外,这样的文章既要求一定的客观性,同时也需要作者表达一些独家看法,这中间的平衡,是颇费思量的。总之,“怎样读经典”栏目能够得到学界和读者的认可和好评,端赖所有作者的付出,谨此向他们致以深切谢意!
约稿过程中,作者的寻找和联系,很多朋友曾施以援手,中华书局张继海、陈虎、王军、樊玉兰,上海古籍出版社吕健、奚彤云、查明昊、张家珍等给予的帮助尤多,谨此深致谢意。最后,感谢杭州骉马文化传媒公司的支持!感谢“怎样读经典”栏目和本书的所有读者!
中华读书报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