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导师之于研究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个性从何而来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是乐群的,有的人孤僻,有的人竞争性强,有的人合作性强,有的人外倾,有的人内倾呢?专门探讨个性的人格心理学家存在于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试图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这里将列举若干流派的人格理论。没错,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人格理论。虽然他们并不统一,但只要你选取自己喜欢的流派并且多了解一些,就可以帮助你在与学生相处时多一些从容。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首先要谈的是精神分析理论,也许很多人都有耳闻这个理论的创始人,那就是二十世纪初《梦的解析》一书的作者——弗洛伊德。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另一个名词为:潜意识,即人格中未知的部分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这里试着从帮助弗洛伊德提出自己理论的病人开始谈起。这是一位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士,化名安娜。安娜最初是由弗洛伊德的“导师”接手的,他的老师这样描述安娜:

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状态,二者转换得十分频繁且突然,并且两种状态的区分在治疗中越发明显。在一种状态下,她很难过,忧心忡忡,但是相对正常。在另外一种状态,她有幻觉且行为异常,她会破口大骂,并且向人们扔枕头……[26]

通过治疗,弗洛伊德发现在安娜仿佛丧失意识的状态下,她开始讲起从未向人讲起的经历。随着她能把潜藏在内心的秘密讲出来,她那些奇怪的症状也消失了。安娜本人把讲出内心话的过程称之为“扫烟囱”。弗洛伊德是一位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神经科医生,当未用一针一药达到这么明显的疗效时,他不可能不去探究这背后的原因。由此,他提出,一个人能够谈及的“我的想法”仅仅是他内心冰山的一角,深藏于水面之下的无意识则影响着人的许多日常行为。比如,一位研究生总是无法按时完成导师交给他的任务,但是导师严厉督促过后他可能会完成得很好。导师很无奈,因为这样督促非常费时费精力,学生明明可以把工作做好为什么每次都要留个尾巴等我来催?这个研究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仔细谈过之后发现,他脱口而出导师跟他的母亲很像,母亲总爱责备唠叨,学生自己总是很难确定自己的能力,做事情总有“会做不好”的感觉。在他的无意识中,和导师的关系是在重复母子关系体验。在咨询中,听到“我的导师跟我的父亲或者母亲很像”这样的话并不鲜见。你可能不知道你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在触动他潜意识中的关系模式。

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本我只为立即满足个人欲望,不受规则约束;超我代表社会化的价值准则,更强调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自我则在二者之间,依据现实情况予以协调。本我那些不被社会接受的无意识冲动想要突破超我的阻拦表现出来时,会给自我带来很大的焦虑。为了能够让自我不要那么焦虑,自我会形成各色防御机制。比如,上文提到的研究生,如果心态放松的话明明可以把任务做下去,但是截止日期之前就是停在那儿无法投入,内心充满不确定感和焦虑感。每当这种时候他十分难熬,会出现一些强迫性的行为,反复询问别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向不同的同学反复询问“老师上课有没有讲那句话”。这些强迫性的行为就是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

【小贴士3】投射测验

既然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于潜意识,而潜意识又无法通过直接的意识报告(填写问卷或者自我报告),那么他们如何帮助人们去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呢?投射测验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投射测验促使受测者做出看似意义模糊的反应,经过训练的治疗师对这些反应做出解释。投射测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罗夏墨迹测验、房-树-人绘画测验(HTP)、主题统觉测验(TAT)等。在浙大,有的学院在研究生新生入学面试时让学生进行房-树-人测验。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学家们让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得到了更新。埃里克森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的协调者,而埃里克森则认为自我的功能与意义要远胜于此。他认为,自我的作用是建立人的同一性,让一个人感觉到自我的完整和连续。同一性存在,一个人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独特存在;同一性缺失,一个人就会感觉到混乱和迷茫,会无法回答“我是谁?”“我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人在一生中总会经历一段同一性危机。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群体中,常常会碰到的也是此类问题,一边按部就班地看文献做实验,一边困惑着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有时候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这样的时候,一个人的自我一定在经历环境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自我面临挑战的地方,也是人格发生转折的关键点,埃里克森称其为“危机”。解决了危机之后,自我对环境便会更加具有适应性。人的一生共有8个危机阶段(见表2-1)[27]。它们分别是:

表2-1 埃里克森关于人的一生的8个危机阶段

从表2-1中,导师可以大概推测你所面对的学生可能会有的困惑。简单而言,有一小部分的困惑属于青春期延期带来的自我角色认同问题,大部分的困惑主要是与另外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前者可能是青春期危机未能顺利过渡带来的,虽然已经具备了研究生的社会身份,但是他们还有可能犹豫甚至退缩,徘徊不前,不断产生新想法又不断放弃,不断进入新团体又不断离开,无法稳定下来。后者则是他们正在面临的需要,获得亲密感和情感对象,避免孤独感。导师可能无意间卷入了学生的这个危机当中,成为学生寻求亲密感的对象,或者参与到学生亲密关系的纠结当中。在本书第四章的案例8中便讲述了这样一段“不该发生的关系”。

【小贴士4】埃里克森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量表[27]

你可以用埃里克森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量表来测验,看看这些问题是否适用于你,根据下列标准给自己打打分:

表2-2 埃里克森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量表

计分方法:先把1、2、4、8、9、12、13、14、15、16、17、18题的回答结果转换一下。如果选择是1,就打4分;选择2,打3分;选择3,打2分;选择4,打1分。其他问题则保持不变。然后把19个问题的得分相加。大部分人的得分在平均得分57,标准差为7的范围内,得分明显高于该数字的人,表明他的同一性发展良好;得分明显低于该数字者,表明他的同一性还处在发展和形成阶段。

(三)荣格的人格理论

心理学家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理论。首先,如果说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那么荣格对人类心灵的探索则走到了比他更为深邃宏大的范围内。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指出人类内心深处具有如基因一般与生俱来的对外界进行反应的可能性。正如上文中谈到的人生危机,为什么全世界,不管是哪个时代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年轻人,在成年早期都会陷入寻求亲密感的危机当中呢?又是什么影响着一个人寻求亲密关系的对象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集体无意识中早就被篆刻好了,那些被篆刻好的情形,被称之为原型(以意象方式被人类感知,又称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有多少种生活情景,就有多少种原型。”进入青春期哪个少年不思春,成为母亲后哪个女人不爱自己的宝宝?出生后哪个宝宝不对自己的母亲“情有独钟”?荣格看到,在每个男性化的男人内心都潜藏着一个女人,反之亦然。男性具有的女性面被称为阿尼玛,女性具有的男性面被称为阿尼姆斯。在这两个原始意象的指引下,人们去寻找爱情,确定爱人。“一个男人,在对爱情的选择上,受到与他本身阿尼玛最吻合的女性,即一个能够立刻接受他的灵魂投射的女性的强烈诱惑。”荣格如是说。关于人格的发展,他认为个体最终是朝向自性化的,即一个人从一种普遍的集体的心理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特的自己,同时又是集体中的普通一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荣格心理类型理论的影响,美国人Katherine Cook Briggs(1875-1968)和她的心理学家女儿Isabel Briggs Myers根据她们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综合荣格的心理类型学说形成了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性格测试量表:MBTI(Myers - Briggs Type Indicator)。荣格认为人们经验世界的方式可分为两种态度和四种功能,内倾和外倾以及感觉、直觉、感受和思维。人们在某段时间内总是某一种态度下的某种功能占优势。希望通过此测验来了解自己的人,可以登录目前国内比较专注这一块研究与推广的网站去了解:http://www.apesk.com/index.html

(四)人本主义学家的人格理论

走出精神分析的疆土,还可以看看其他心理学流派对人的个性有怎样的认识。与精神分析对人性的悲观式态度不同,接下来要谈的人本主义流派对人性有着坚定的乐观。这个流派里最为人所共知的理论非需求层次理论莫属。心理学家马斯洛给人们描绘了一幅人类获得满足和自身成长的阶梯图。人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才能关注高层次的需要——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在一个人获得了无条件的爱的情况下,他可以逐渐成长为这个星球上最敏感和最具适应性的生物,成为充分发挥功能的人。他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就好像万事万物都有从简单走向复杂的倾向。自我实现的倾向指人类有实现自身潜能、创造自我、改变自我概念与增进自我导向的积极可能,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动力在于是否能处于真诚、无条件接纳与具有同理心的环境中。

罗杰斯认为人要有所改变,成为适应良好或功能充分发挥的人,需要有下列条件[28]

1.一个人必须把自己视为与众不同的人

2.他需要充分地接纳自己及自己的情感

3.他能更自信与自我导向(self-directing)

4.他更能成为他所希望变成的人

5.他的知觉能更有弹性、较少顽固

6.他能调整更适合自己的现实目标

7.他的行为更有成熟度

8.他能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

9.他更能接纳他人

10.他更能对与外在自我有关的资讯开放

11.他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改变他的基本人格特质

【他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