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与格物致知
《大学》之所以被列入《礼记》,与其思想有紧密联系。除了修齐治平需要通过礼来实现之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可以在礼中找到其落脚点。如果说,修齐治平是礼的设计者们在宏观层面通过其规范性的一面所欲达到的目标,那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则是礼的设计者们在微观层面上即对个体生命的培育上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礼中既有保证修齐治平、明明德于天下的安排,也有使人能格物致知以至诚意正心、止于至善的具体安排。这里主要讨论后者的安排。
前文讨论了格物致知的原始的观念背景,作为《礼记》中的一篇,笔者认为,它的来源最早虽可以追溯至久远,但更直接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的礼。这并不为怪。儒家的礼本身包含了很多原始的观念与文化,只不过将其加以整齐、施以纹饰。依照这个认识,很容易将格物与礼仪中的器物联系起来。
《礼记》有《礼器》篇,其中这样一些论述值得注意:
君子曰:无节于内,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由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物之致也。……其余无常货,各以其国之所有,则致远物也。
这里两次提到致物,从字面意义上讲,致物与格物内涵相同,都是来物。在原始的观念中,能够格物之人,都是具备盛德之圣人。《礼器》开篇即讲“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郑注:“礼器,言礼使人成器。”郑氏的这个注释加入了他对礼的理解,未必符合原文的意思。笔者理解,这里“礼器”,应该直接解作礼之器,也就是行礼过程中所用之器。“是故大备”,是从人的立场上讲的,类似于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大备,盛德也”,则与原始的盛德之人可以来物的观念相吻合。这样看来,从礼中寻找格物观念的直接源头是合理的。
《大学》中,格物同时可以获得超强的知性能力,这当然是以神秘的精气观念为基础提出的。礼之中也有帮助人提高知性能力的设计。前引《礼器》“君子曰”中有“无节于内者,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这里讲到通过礼,具体地讲就是“节于内”,从而可以更好地察物。察物也是一种知性的境界,《礼器》有“五献察,七献神”之说,笔者以为,察与神都是指知性能力,不过前者较后者要低一个层次。郭店楚简《尊德义》有“察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五行》言,“仁之思也精,精则察”。《语丛一》有“察所知,察所不知”。从这些表述看,察作为一种知性境界是没有问题的。尽管这个境界不能与《大学》《内业》中所得到的神秘的知性相提并论,但毫无疑问,礼在致物的同时,也使人具有了察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通过人之节内生发的。
在《大学》与《内业》中,知与物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礼器》中所反映的致物与察物之知之间,则没有明显的联系。不过《礼器》中有一段文字很值得注意:
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德发扬,诩万物,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谈到礼,或以多为贵,或以少为贵,所谓多少,当是就物而论的。不妨作一推想,即这里的贵多、贵少的理念,分别对应于《大学》与《内业》的两种生知的途径。《大学》之格物,显然是以多为贵的,所格之物越多,所得之物精越多,从而可以至于神明。《内业》的修心静意,显然是以少为贵,物越少,心越宁静,才能体会到精微之德的产生,从而生知。
这个推想,并不一定意味着《大学》与《内业》的两种生知途径都是由礼发展而来的。因为即使是以少为贵的礼,与《内业》所倡导的修心静意的方法,恐怕也不完全是一回事。不过,从礼中可以开出这两条致知的路径,则没有问题。仅以《礼器》篇而论,“五献察,七献神”,这中间就蕴涵着:人的知性能力会随着礼仪层级的提高而提高。这与以多为贵的理念是一致的。至于以少为贵,前引郭店楚简《尊德义》讲“察者出,所以知己”,察也是知己的途径。笔者理解,知己与慎独当有关联,慎独可以引出知己。同时,通过慎独,也可以达到察的知性境界。《礼器》有“节于内而察”的观念,慎独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节于内。因此,慎独与察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系。这与《内业》的通过修心静意从而生知的途径类似。据此,《大学》中有两种致知路径,一种是格物致知,一种是慎独而知。据前引《礼器》之文,慎独是与以少为贵之礼联系在一起的。
不过,就撰作年代而论,《礼器》可能要略晚于《大学》与《内业》。判断的标准是:《大学》讲心、意;《内业》也讲心、意,但同时又讲心中之心;《礼器》则讲外心、内心。其间似有脉络可寻。如所周知,郭店楚简《五行》也讲外心、中心,与《礼器》相同。二者的时代或许相近。
综上所述,从古礼之中可以开出格物致知与静心致知两条路径。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静心致知,所致之知,本质上都是精气。除此之外,人的心意活动也是气在人体内流动的结果。精气强盛,可以诚意正心;反过来,诚意正心,也可以使精气强盛。《大学》与《内业》所倡导的这两条路径,都是以上述观念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