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拜读管老师诗文有感
陈更
我总是很惊异于一位老人的诗意的。管老师是校友学长,显示出老北大人爱做学问、终生不倦的精神。
因为时光太漫长了,如简媜所说:“时间,会一寸寸地,把凡人的身躯,烘成枯草色。”所以,当我从这本《山居吟诗集》中读到今年已82岁的管老师的满腔热血与情怀,不禁惊叹于他生命的“保鲜”。我无法想象,当我穿越了大半个世纪的人间烟火,于恩怨扰攘的俗世,走到白发苍苍儿孙满堂时,还能不能有管老师这样细腻轻灵的心,可以写出如许诗行。管老师对国家和人民的爱,管老师体察世界与自然的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从这个角度上说,管老师其实始终是个年轻人。
读管老师的诗文,会让我想起陆游。他在书里的“献词”与“前言”中,多次提到祖国和母校对自己的培养,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感动。他对祖国和母校赤诚的爱,其萦心不忘,为我们晚辈树立了榜样。管老师编著了多部农林生物科普著作,旨在激发当代大学生建设美好新农村的志向,他对下一代抱有殷切期望。管老师将年轻人该有的担当与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倾注于笔下豪端,如《咏脱贫致富》即是。这是管老师如陆游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热情。而在管老师的诗行之中,有他遍览过的神州山水物华,《滇池大观楼》是“登临楼台揽大观,滇池泼墨不胜画”,《浔阳楼》是“枫叶明月邀想别,千古哀怨闻琵琶”,风景总带有人文情怀;在管老师的诗行之中,有他观察到的生活的千姿百态,其乐融融的村居日子是“池边妇女忙洗衣,连槌声处闲说话”,活灵活现的乡下黄昏是“日落群鸦又聒噪,老农衔烟牧童归”。或许他的童年少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写了许多亲近可读的田园诗,视为对古典田园诗词的继承发展。
管老师毕业于北大生物学系,对生命科学充满热爱。所以在管老师的诗行之中,有他热爱的自然生物的可爱模样,花开红一片的红花檵木是“一片红霞飘落处,赢得小园春光稠”,亭亭玉立的水仙是“缕缕清香冲寒气,凌波仙子报春开”,他让我们看到,原来科学家眼中的植物,不只有细胞和化学元素。这是管老师如陆游般“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情怀与逸气。但是,在《禽鸟和鸣》篇中,管老师对杜鹃鸟的三重唱,将鸟文化与自然生物属性有效结合。《杜鹃》其一,“传闻蜀王是明君,化作杜鹃催耕耘;又道望帝含冤死,似诉春风亡国恨!”杜鹃啼血典故出于《蜀王本纪》,自唐宋以来,文人墨客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称为悲愁的象征物了。如李商隐诗云“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中的“暮春滴血一声声,花落年年不忍听”。《杜鹃》其三,“清明时节闻杜鹃,南山遍野杜鹃开,花鸟同心添春色,莫为啼血生悲哀!”反其意用之,全无悲伤之感。
在管老师百度百科的词条里,你会看到他为祖国的呼吸代谢理论基础研究、农林生物学研究、种子生理学研究、发育生理研究等科学事业所付出的整个青春和他取得的著作等身的成果。管老师的晚年,非常关心“生命起源与演化”问题,在他的诗集中有《叹宇宙生命》《咏生命起源》和《人类演化吟》等,无不化为诗情进行了科学探讨。管老师在《论基因》中吟道,“电脑时代人已老,莫望克隆换新生;传统科学奠基础,不信天才靠基因”,何等至理名言。这些让我们看到一位诗情洋溢的科学家的形象。诗心不老,创作犹存。
管老师在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工作多年,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山居吟诗集》中的《西双版纳风情》篇,《澜沧江史话》诗云“澜沧江谷水蜿蜒,季风气候带雨来;资源富足宜人居,刀耕火种世代传”,道出了傣族民族的发祥地——西双版纳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是为孔雀之乡、大象之乡、普洱茶之乡,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于是民族风情、雨林风情和科学风情在管老师笔下尽情流淌。管老师的《雨林之殇》和《西园忆旧游》则表达了诗人艰苦岁月的回眸之笑。总之,生动优美的诗篇既带来一缕清新的风,又寄托希望,如“徒此揖清芬”。向管老师致敬!
2017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