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晚清洋泾浜文本《英话注解》语言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模因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道金斯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这一概念。1999年,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关于模因论的力作《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阐述了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揭示了模因概念的新含义。布莱克摩尔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称为模因。 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 [M].Oxford:OUP,1999.学者们用模因论解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直到语言学等。2009年,约翰·保罗(John Paul)提出了模因地图的概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展示模因的萌芽、产生和发展过程。 PAUL J.Meme Maps:A Tool for Configuring Memes in Time and Space [J].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2009,31(1):11-18.对于模因的研究,国外主要有四个不同的流派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J].现代外语,2003(2):200-209.:(1)信息观:以林奇(Lynch)和丹尼特(Dennett)为代表,把模因看作一种信息图式,认为模因载体既存在于头脑中,也体现为物体本身,模因是记忆复制的单位。(2)思想传染观:以加瑟利尔(Gatherer)为代表,认为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社会文化现象。他们把它当作一个想法或理念,寄生在宿主的大脑中,促使他们复制和宣传这种想法或理念。(3)文化进化观:以加波拉(Gabora)为代表,把模因看作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认为模因是基因之外的第二种进化方式。他们把模因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进化的单位,和文化或社会表现形式一起存于大脑。他们认为模因担当了基因的角色,作为第二种类型的复制因子,体现在个人的大脑或社会组织中,或者存储在书籍、电脑和其他知识媒体中。(4)模因符号观:以迪肯(Deacon)为代表,把模因看作一种符号,把模因论引入符号学。模因被视为一个标志,或确切地说,作为载体的一个标志,模因通过感染人类的思想,改变他们的行为进行复制。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关于模因论的几点认识:模因以模仿为基础;模因是信息传递的单位;模因会像病毒那样到处传染;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驱动力。

国外关于模因的研究已大致经过四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始于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的问世。该书的出版引起不少学者对模因的关注,并运用模因来解释思想观点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得到传播的。第二次高潮是在布莱克摩尔出版《模因机器》后。在这个阶段,模因论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分支学科。第三次高潮是在21世纪初,随着模因论体系的初步建立,不少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引入模因论,例如加瑟利尔运用模因论分析一些社会问题,马斯登(Marsden)运用模因论进行实证性研究等。同时,在这个阶段,道金斯出版了其新专著《科学家怎样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第四次高潮是由2008年3月8日举行的TED会议 TED是一个致力于传播优秀思想的非营利机构,以其组织的TED大会著称,T即technology(技术),E即entertainment(娱乐),D即design(设计)。引发的。此次会议上,丹尼特指出除了实体的模因外,还有其他没有发出声音的模因,模因的种类非常多;布莱克摩尔提出一种新的模因,teme,其通过“技术”和“发明”的传播来保证自己活着。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的模因研究始于世纪之交,最先引进模因论(memetics)的是译著《自私的基因》和《模因机器》。国内最早对模因进行研究的学者是何自然,他在2003年提出了“语言模因论”。国内对模因论的研究,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五类:第一类是对模因理论进行的研究;第二类是运用模因论对翻译进行的研究;第三类是运用模因论对文化进行的研究;第四类是运用模因论对语言进行的研究;第五类是其他研究(如运用模因论对法律、心理学、计算模型等进行研究)。李宗侠.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 [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46-50.以下主要介绍前四类研究。

1.对模因理论的研究

关于模因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相关研究较少。现有的理论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介绍国外关于模因和模因论的概念和理论,如何自然的《语言中的模因》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 [J].语言科学,2005(6):54-64.,陈琳霞、何自然的《语言模因现象探析》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何自然、何雪林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J].现代外语,2003(2):200-209.,等等。这些研究对模因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阐述了国外学者对模因概念的不同观点,细致分析了模因的类型以及形成原因等。

2.模因论在外语教学、写作和翻译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模因论在外语教学、英语写作方面的应用研究比较普遍,主要是通过模因的复制传播特点对外语教学进行思索和改革,相关研究有陈琳霞的《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陈琳霞.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J].外语学刊,2008(1):88-91.,邓云华、易佳的《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邓云华,易佳.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6):3-8.,杜鹃的《模因论——唤醒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杜鹃.模因论:唤醒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71-172.,姚晶的《模因论视域中的大学外语教学与多媒体资源整合研究》姚晶.模因论视域中的大学外语教学与多媒体资源整合研究 [J].外语学刊,2013(3):120-125.,等等。此外,模因论在翻译上的应用研究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处于动态演变和规律变化中,而翻译模因也将翻译理论引向更科学、更精确的方向,相关研究有尹丕安的《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尹丕安.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39-42.,韩江洪的《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 [J].外语研究,2004(2):44-56.,王斌的《密母与翻译》王斌.密母与翻译 [J].外语研究,2004(3):38-44.,马萧、陈顺意的《基于模因论的翻译规范思考》马萧,陈顺意.基于模因论的翻译规范思考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6):1-7.,丁锡民的《基于模因论的异化理据的诠释与翻译策略的选择》丁锡民.基于模因论的异化理据的诠释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J].社会科学论坛,2014(10):77-82.,等等。文学上的应用研究有何自然的《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 [J].外语学刊,2008(1):68-73.、徐盛桓的《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徐盛桓.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 [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报,2005(1):59-67.等。

3.模因论在文化方面的应用研究

模因也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它为文化进化提供了机制,人类可以通过模因对文化进化的规律做出解释。模因是一种复制因子,文化复制通过信息在社会范围的传播而产生。相比模因论在外语教学和翻译等方面的研究,模因论在文化上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主要有谢朝群、何自然的《模因与交际》谢朝群,何自然.模因与交际 [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2):46-52.,刘和林的《模因论下的文化进化与杂合》刘和林.模因论下的文化进化与杂合 [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7-120.,王天华、杨宏的《模因论对社会文化进化的解释力》王天华,杨宏.模因论对社会文化进化的解释力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8-130.,李清源、魏晓红的《模因论视角下的美国文化渊源》李清源,魏晓红.模因论视角下的美国文化渊源 [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92-94.,刘静的《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在西方传播的适应与变异——一个模因论的视角》刘静.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在西方传播的适应与变异:一个模因论的视角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0-114.,宋洪英《从模因论看民族文化定型》宋洪英.从模因论看民族文化定型 [J].外语学刊,2012(1):68-73.,傅福英、张小璐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探析》傅福英,张小璐.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探析 [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242-245.,等等。

4.模因论在语言方面的应用研究

模因论在语言方面的应用研究占了模因研究的绝大部分,主要内容是用模因论对语言的发展、变异和流行等现象进行解读,如何自然的《语言中的模因》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 [J].语言科学,2005(6):54-64.,陈琳霞、何自然的《语言模因现象探析》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王宏军的《论析模因论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王宏军.论析模因论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4):72-76.,张旭红的《语言模因观初探》张旭红.语言模因观初探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31-34.。何自然、陈新仁等著的《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对模因论引入中国语言研究特别是语用学研究十余年来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对语言模因的类别、形成与传播、意义与理解、修辞维度以及语言模因与二语习得,语言模因在媒体语言中的应用等进行了分章阐析何自然,陈新仁,等.语言模因理论及应用 [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何自然、冉永平在《新编语用学概论》中认为语言模因的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重复和类推。重复指直接引用和同义不同形的传播方式;类推则指同音类推(音近字代替)和同构类推(语言结构模仿)。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33.也有不少研究者对网络流行语、广告语、外来词等进行模因解读,如刘华的《2014年十大流行语的模因论解读》刘华.2014年十大流行语的模因论解读 [J].语文学刊,2015(18):3-4.、杨婕的《新闻标题语中流行语的模因研究》杨婕.新闻标题语中流行语的模因研究 [J].外语学刊,2008(1):79-82.、钟玲俐的《模因视角下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钟玲俐.模因视角下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1-103.、陈琳霞的《广告语言中的模因》陈琳霞.广告语言中的模因 [J].外语教学,2006(4):43-46.、李执桃的《熟语模因:广告文化的守望者》李执桃.熟语模因:广告文化的守望者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2):73-77.、谢蓉蓉的《模因论视域下广告发展策略研究》谢蓉蓉.模因论视域下广告发展策略研究 [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5):128-132.、陈琦的《跨文化语境下的德语外来模因》陈琦.跨文化语境下的德语外来模因 [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9-123.、谢蓉蓉的《模因论视角下宁波方言外来语研究——以 <英话注解>为切入点》谢蓉蓉.模因论视角下宁波方言外来语研究:以《英话注解》为切入点 [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3):67-73.等。

关于模因论在洋泾浜英语包括《英话注解》方面的应用研究,目前已知的知网上的相关研究主要为笔者的几篇论文:《晚清洋泾浜英语的语言模因观——以 <英话注解>文本为例》谢蓉蓉.晚清洋泾浜英语的语言模因观:以《英话注解》文本为例 [J].山东外语教学,2017(5):19-27.、《洋泾浜文本 <英话注解>的文化特色研究》谢蓉蓉.洋泾浜文本《英话注解》的文化特色研究 [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1):25-30.和《模因论视角下宁波方言外来语研究——以<英话注解>为切入点》谢蓉蓉.模因论视角下的宁波方言外来语研究:以《英话注解》为切入点 [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3):67-73.。《英话注解》和洋泾浜英语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和社会语言现象可以用模因论来进行很好的阐释。除笔者的相关研究外,模因论与洋泾浜英语或是《英话注解》的研究目前则几近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