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乡一体完全消融范式研究:基于全域都市化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4.3 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形成

所谓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城乡两大社会经济系统相互关联的原理、原则和具体方式。机制原本为机械学中的名词,意指机器运行的机理,包括各个机体,相互配合,靠传输及动力系统使之有效运转。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同样包括城乡两大系统要素及功能,靠相应的激励、传递及动力因素,使之有效配合,高效运转。恰当的城乡运作机制有利于城乡共同发展,有助于城乡走向一体。发展中国家普遍走过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支持城市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城乡运作机制偏向城市、工业,不重视或忽视了农村和农业,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城乡差距。有效的城乡运作机制应该同时关注城市和农村、工业与农业,合理分配资源,恰当调动影响城乡一体的动力因素,推动城乡一体化良性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有来自农村自身的内生动力和来自城市的外生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应该是:首先,以农村内生动力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心在农村,农村部门不能始终靠“输血”,靠来自城市和工业的帮助发展,而是要转变为拥有“造血”功能的自生能力。农村部门要依靠自身积累的能力和剩余来发展农村,缩小与城市的差距。推动农村发展的各种动力因素中,农村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农村人口重新迁移后新的聚集地,也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城镇,农村与城市文明的联系更加密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得到提升和改善。在农村各种内生动力因素中,应该重点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建设与当地条件、习俗相符的小城镇、大村、大镇等各种农村集合体;利用先进的现代工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抓住市场需求,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借助城市和工业的有利资源,利用农村无尽的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其次,以城市外生助力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力。城市部门非常有必要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因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仍然可以为城市提供更高质量的剩余。重要的是,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和工业提供了更多的销售场所。当然,城市与工业对农村与农业的帮助能够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的发展、扩张和工业的进步可以吸收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先进的生产要素能够提升农村生产能力;工业积累和剩余又可支持和改善各种农村产业的发展。最后,发挥政府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协调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一体化更多的是借助市场力量,运用各种市场资源促进城乡走向融合。但要看到,市场经济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一旦出现市场失灵,政府的作用便体现出来。特别在我国,各种制度还不健全,制度的执行效果经常打折扣,造成城乡巨大差距的各种制度因素仍然存在,这种比市场失灵还可怕的刚性因素更需要政府协调,所以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城乡一体化运作机制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城乡一体化的内生动力因素和外生助力因素运行不畅时,政府利用其行政力量,对各方因素进行有效协调,促使各种动力有机结合,使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始终保持畅通运行。归结来看,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具体包括城市发展机制、城乡经济互动机制、城乡差别及城乡利益关系机制等相关内容。

一、城市发展机制

从城市中心来考察城市发展过程,存在两种类型的作用力,即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向心力和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的离心力。一般说来,中心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存在,但由于它们的非平衡运动,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城市发展前期,中心城市凭借自己优越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广大乡村腹地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使得其外围(包括其他区域)的资源、资金流入,为企业和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使城市成为国家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主要生产中心、人口和资源积聚地。正如列宁指出的:“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平面扩张,将使更多人口分享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由于中心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巨大差异和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的有限性,必然产生离心力,出现郊区城市化和乡村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中后期,以扩散效应作用为主,中心城市的资源、资金、技术、产品、产业向乡村地区扩散,中心城市与乡村腹地的交流大大加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伴随工业文明向农村的扩散,农村文化、农民观念也发生变革。城市的扩散效应必将促使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全面发展,使乡村人口在乡村地域享受城市文明。

二、城乡经济互动机制

主要是研究城乡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变化规律。乡村对城市的推动表现为乡村为城市提供廉价的工业原料和食品,输送工商业扩张所需要的劳动力,以及通过外在的或隐含的形式为城市工商业提供资本积累。通常说:农业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农业作为最原始最古老的产业,也是一切产业分化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基础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提供人类的基本生存资料。首先是衣食,衣食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其次是对社会分工和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因为只有当农业形成一定的超过自身需要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时,才能推动社会分工,使其他产业部门分化,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组织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过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城市的发展对乡村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表现为:城市为乡村提供农产品市场,从而刺激了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城市工业的扩张还为农业劳动力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必然涉及和影响着农村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文化生活方式向科学化、现代化、文明化发展。因此,城乡经济互动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做到城乡之间产业分工与协作,资源(就业、技术、市场等要素)的优化配置,社会生活方式的文明进步,不断改善和优化整个社会生态环境。

三、城乡差别与城乡利益关系机制

城乡差别是指城乡间在货币收入、生活、就业和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别可通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就业水平、受教育水平及人均占有的社会设施及生活环境质量等指标来反映,是表现城乡之间利益关系的具体表象。城乡利益关系是指从公平的角度研究城乡经济利益分享的差别和对立,这种差别与对立受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城乡差别必然带来城乡矛盾运动,推动城乡关系的进展。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农民为了以较少劳动耗费取得较多经济成果,必然向城镇流动。而大中城市的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不断向郊区和农村扩散,不仅推动着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刺激了农民向城镇的快速流动。因此,伴随经济的发展,农民自身观念的变化,人们不仅追求更高劳动报酬,而且渴望城市文明的熏陶,以改变封闭、落后的生活条件,这是贯穿于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