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岂有底稿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十功名

功过是非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关于这一年,《史记》记载如下:


(秦始皇)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这一年,嬴政派大将王贲由燕国向南灭了齐国,俘虏齐王建,至此,战国的六雄都被秦国收入囊中。

咸阳宫中,志得意满的嬴政与诸位大臣商议建国方略。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看到这样的对话,猴王宛若穿越回到两千多年前:假如我也干了这样一件大事,会不会比嬴政还要骄傲呢?从秦孝公开始,秦国历经六代接力棒,终于灭了山东六国,统一了天下,叫个“始皇帝”不为过吧?

万世基业,二世而亡

若以嬴氏家族论,秦帝国刚刚开篇,却在二世戛然而终。严格说是在三世子婴手上而亡,虽然子婴当政只有几个月。回望大秦帝国的创业史,不免让人唏嘘感叹,一百多年来嬴氏诸王的付出难道就这样付之东流了?

贾谊在《过秦论》里说:“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原因真是这么简单吗?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刘邦与郦食其的这番对话一语道破天机。刘邦当时正在床边使唤两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进来,只作揖而不跪拜,径直问他:你是想要帮着秦攻诸侯呢?还是要帮助诸侯攻秦呢?刘邦大怒:废话,你难道是傻瓜啊!天下人都被秦国害惨了,当然是帮着诸侯攻打秦国了。

你看,与其说是秦帝国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华帝国新篇章,不如说是统一六国的大业尚未完成,六国上下还不服气啊!复辟和反复辟的较量依旧在路上。

秦是如何苦天下的?

人们常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当然不是请客吃饭,而注定是血与火的战争一场接着一场。我们来看看秦国的几位名将的赫赫战功。


白起


其明年(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白五城。

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

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

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

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四十七年,至九月,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王翦王贲父子


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

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

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

秦使翦子王贲击荆,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翦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蒙骜祖孙三代


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

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

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

始皇二十三年,蒙武(蒙骜之子)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

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秦国用武力统一了六国,六国上下就这么认了?显然不会,只是慑于秦帝国的强大军力,隐忍不发而已。大家都在等待反攻倒算的时机,等待一位“带头大哥”登高一呼。这位“带头大哥”会是谁呢?

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秦始皇建立了大秦帝国,考虑到周室衰微、诸侯称霸的前车之鉴,在李斯的建议下没有分封同姓王,而是实行一种全新的制度——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无疑是一个早熟的制度,在两千多年前的农耕文明社会里建立类似现代的行政管理体制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实践。

对于一个庞大的农业帝国而言,这种垂直管理的文官制度将面临很多挑战。首先这对帝王的个人能力要求很高,事无巨细,咸决断于皇帝。秦始皇无疑是一位勤政且能干的皇帝,但是后继者呢?如何保证他们都能像秦始皇那样驾驭一个如此庞大的官僚体系?

同时,这种制度对于旧制度的维护者——六国贵族们而言,绝对是一种近乎釜底抽薪的打击。这不仅仅是剥夺了人家的领土,还剥夺了人家东山再起的资本。

秦始皇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才是主角,他既然要统一六国,何必又分封出新的六国?所以,他要建立一种崭新的制度,保证皇权不受到任何挑战,能行之万世。

后世的文人都在嘲笑他:你看看,还行之万世呢,二世而亡了吧!但是,回过头来看,这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城头变幻大王旗,百代皆行秦政治,两千年来的“玩法”无出郡县制左右。那些想玩封土建国的朝代都不怎么太平。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糅合在一起,分封的同姓王封土不临民,不问地方事,还要受到地方官的监视,显然这也是借鉴了秦始皇的经验。你看秦始皇了不起吧!

焚书

对于秦始皇的这项改革,有赞成的,当然也会有反对的,一点也不奇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大臣周青臣赞颂秦始皇开风气之先,以郡县制代替诸侯制,高,实在是高!但博士淳于越却不无担心地说:殷周延续了千余岁,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才得以延续这么久;陛下如果不分封子弟,形成互为支持之势,将来遇到乱臣贼子,天下大乱,怎么能保住江山呢?周青臣他阿谀奉承,不是忠臣啊!秦始皇倒是很虚心,知道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就让大家讨论讨论。大臣李斯有不同意见,认为秦帝国找到了终极解决方案,以前天下大乱就是因为有诸侯国存在,意见不一,莫衷一是,“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不需要再讨论这些问题了,并且建议对厚古薄今者进行惩罚,对“妄议朝廷”的书进行焚毁,“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这就是传说中的焚书事。李斯要求焚毁的是非议秦国的书籍,还有那些非博士官职的人所藏有的书籍,但医药、占卜和种树的书除外。

当时的书籍载体都是竹简和帛,谁能拥有竹简和帛呢?非六国贵族莫属,老百姓家里当然没有了。掌握舆论是每个政权的必修课,在这个世界上,你还找不到一个政权将舆论大权拱手让人的,占据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所有强势政权的显著特征之一,只不过有的做得比较委婉和隐性罢了。

这件事总归是秦始皇的一个“污点”,唐朝的章碣就表示很冤,他写了一首诗讽刺秦始皇。你看看,焚书有什么用?造反的刘邦和项羽都不是读书人啊!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坑儒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侯生和卢生答应去给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拿了秦始皇很多银子,不干活,却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说他刚愎自用,天下之事,无论大小,都由他来决定,每天看的竹简都是“以衡石量书”(一石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日夜不断地呈上,从不休息,权力欲太大了,这样的人要长生不老,太恐怖了,咱们不能给他找长生不老药,咱们开溜吧!于是二人不辞而别。这真有点懒汉怼劳模的意思。

秦始皇听说了这二位的话,勃然大怒:花了我这么多银子不为我办事,还背地里损我,想干什么?责令御史严办,结果一审问,牵连者四百六十余人,皆被坑杀在咸阳,以儆效尤。

秦始皇长子扶苏比较理性,劝他爹:天下现在刚刚太平,远方的老百姓还有未归顺的,这些人都读孔子的书,您现在将他们都绳之以法,我担心天下会觉得不安,希望父亲您明察。秦始皇大怒,将扶苏发配到北方边界陪着蒙恬戍边去了。

坑儒这件事看来也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虽然刑罚过于严酷,但这些术士也未必全是良民,倒是扶苏因此事被罚戍边彻底改变了秦朝的历史。要是扶苏能一直待在咸阳,跟随在秦始皇的左右,那么继承王位的恐怕就轮不到胡亥了,秦朝二世而亡也许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了。

不论是焚书还是坑儒,看似是独立的事件,其实反映了秦帝国立国根基尚浅的现实。新的制度初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磨合,去优化,才知道能不能行之后世。且不说六国贵族和老百姓依旧怀念着故国疆土,即使秦帝国内部,也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秦其实尚未真正统一六国,所谓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已。

古人也有不同看法

宋元时期的马端临对“焚书废儒”一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文献通考》一书中做了以下陈述: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书曰:“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臣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而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学法令,则以吏为师。”制曰:“可。”

魏人陈余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

夹漈郑氏曰: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也。况叔孙通降汉时,自有弟子百余人,齐、鲁之风亦未尝替。故项羽既亡之后,而鲁为守节礼义之国。则知秦时未尝废儒,而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合者耳。

又曰: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书,则秦亦未尝无书籍也。其所焚者,一时间事耳!后世不明经者,皆归之秦火,使学者不睹全书,未免乎疑以传疑。然则《易》固为全书矣,何尝见后世有明《易》之人哉!臣向谓“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绝”,盖为此发也。《诗》有六亡篇,乃“六笙”,《诗》本无辞,《书》有逸篇,仲尼之时已无矣,皆不因秦火。自汉以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非秦人亡之也,学者自亡之耳。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经籍考一。


马端临的这一段话信息量很大,第一段大约与《史记》记载相同,“焚书”之议始作俑者乃丞相李斯。第二段是讲孔子的八世孙孔鲋“藏书鲁壁”的故事,他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典籍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汉景帝时,这些典籍重现天日。第三段指出当时的秦国高官陆贾、郦食其、叔孙通等都是大儒;陈胜起兵时,秦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问计,大家都以孔子所著的《春秋》来回答,这证明,秦朝还是用儒生和经学的;叔孙通后来投降汉朝时,手下弟子百余人,叔孙通又是孔门弟子,看来儒学并没有被废黜,项羽战败后,鲁国仍然是一个守节礼义之国;由此可知,秦朝时并没有废儒,只是坑杀了一些术士而已。最后一段,马端临说,当年萧何入了咸阳,收律令图书,那么这些图书是从哪里来的?后世不明白的人总是一概而论。《周易》的确是全书,但后世有几人能读懂《周易》呢?《诗经》散失了六篇,就是所谓的“六笙”,其实本来就无一字;《尚书》有未收录的篇章,但在孔子时就已经散佚了。这些都不是因为秦朝的一把火啊!自汉代以来,一百本书能存留下来的不过一二,这难道也要怪秦朝?要怪就怪学者自己,没有把它们传承下来。

善待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兔死狗烹,不管谁是谁非,表面来看,历朝历代都不免如此,但秦始皇是个例外。

与“焚书坑儒”不同,秦始皇对待功臣却是恩遇有加,王翦和王贲父子、章邯、蒙武和蒙恬父子及李斯等都在他的任内安然无恙。吕不韦虽祸国乱政,秦始皇也没杀他,而是让他迁居蜀地,只是吕不韦自知罪孽深重,饮毒酒自毙。相比之下,秦昭襄王时,秦国战神白起被赐死,赵国的战神李牧被冤杀;汉朝初期,刘邦诛杀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明太祖朱元璋也干掉了当初一起打天下的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功臣,野史上还说他给病重的徐达赐蒸鹅,可谓寡恩;即使对士大夫比较优待的宋朝也有诛杀岳飞的败笔,只有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似可与秦始皇媲美。从这点而言,顶着“暴君”称号的秦始皇有点“名不副实”。

秦始皇为什么能善待功臣?我想这大概与秦国施行依法治国的国策有关。从商鞅开始,一系列的改革,最后都落脚到严格的法律制度上,每一个执政者上来都能恪守这些制度而不懈怠,因此,即使没有齐国靠海的盐铁之利,也没有像楚国那样占据江南半壁,秦国还是能以偏居西北的小国姿态从诸侯国里脱颖而出。

另外,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本人很自信,他自信有足够的能力来驾驭这些骄兵悍将。事实上,这些骄兵悍将也都恪守本分,即使秦末大乱,也没有拥兵自立。

万里长城和秦直道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秦始皇任内建设了两大标志性的地上工程,一为“地球人都知道”的万里长城,一为知者不多的秦直道。至于那座阿房宫,被证明是子虚乌有,杜牧也没有亲见过,只是道听途说而已。

所谓的秦直道,起自现在的咸阳,终至内蒙古的包头,可谓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司马迁写这段时还特意去现场勘察了一番,颇为感慨。以当时的人力物力,能办这样大的土方工程,的确匪夷所思。司马迁埋怨蒙恬助纣为虐,帮着秦始皇完成这两项劳民伤财的工程,但他说说容易,这两项工程并非供秦始皇享乐的楼堂馆所,实为国防工程,不修可以吗?此事可以讨论和斟酌,但不可乱下断语。

除了万里长城和秦直道,秦始皇还建了另一项宏大工程,不过是地下的,目前还没有人亲眼见证过,那就是传说中他的骊山陵墓。《史记》记载如下: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动用了七十万人来修陵墓,陪葬了奇珍异宝不说,还陪葬了如此多无辜生命,如果司马迁的记载属实的话(还有待考古挖掘来进一步印证),秦始皇的确是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要严厉批评一下。

都说中国人目前的工程能力是世界第一,人们戏言“论基建能力,我只服中国”,我看这能力多多少少都有秦始皇的遗传吧!

“带头大哥”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一直都在各地巡游,曾巡游了五次之多。那时还没有飞机,没有高铁,没有空调,真是不辞劳苦,算是很敬业的皇帝。最后一次巡游,他累死在河北的沙丘平台,而在此之前,发起“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也是困死于此地。两位战国的强人在地下相会,会聊些什么呢?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南登琅邪……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登之罘,刻石。

三十一年十二月……始皇为微行咸阳。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有人说,秦始皇是到处游玩,其实不尽然,他是不放心天下啊!六国虽灭,人心难服。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你看,就有人看他不顺眼了,其中,有两位“带头大哥”,一位叫项羽,另一位叫刘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当世的人咒骂秦始皇,可以理解,毕竟他动了很多人的奶酪,至于两千年后的我们,则没必要跟着瞎起哄,是他第一次把统一大国的烙印盖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是他修建的万里长城抵御了异族入侵,让中原的农耕文明得以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