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货币

一、货币的产生

货币(currency)自问世以来,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根据史料记载,货币的产生与交换密切相关。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考古发现,早在古波斯、古印度和古罗马等地,用牛、羊作为货币的情况就已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铸币是在中国产生的。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就开始依照贝壳的形状铸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铸币——铜贝。铜贝的出现,是为了弥补贝币在流通中的不足,所以贝币在铜贝出现以前就已经广泛流通了。这也是许多与货币相关的汉字中带有贝字的原因,如财、贫、贱、贡、货、贮、购、贵等等。而最早在西方出现的钱币,则是生活在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人于公元前七八世纪铸造的。

(一)古代中国的货币起源学说

在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1.先王制币说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由古代的圣王先贤为了解决百姓之间物品交换困难而创造的。单穆公在周景王年间(公元前545年—前520年)说:“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赈)救民。”意思是说古代天灾降临的时候,先王下令,造出货币来赈救百姓、解决物品交换的困难。先王制币说在先秦时代十分盛行,之后大多数思想家都沿袭了这一观点。比如唐代的杨于陵(753—830年)认为:“王者制钱,以权百货,贸迁有无,通变不倦,使物无甚贵甚贱,其术其他,在上而已。”(《新唐书·食货志》)

2.商品交换说

这是司马迁的观点。司马迁认为,货币是货物相互交换的一种手段,是为了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不)得而记云。”(《史记·平准书》)意思是说,伴随农、工、商三业的商品交换及流通,货币与货币流通随之兴盛。

(二)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货币起源学说。

1.创造发明说

该观点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如古罗马法学家J.鲍鲁斯(2—3世纪)创造的。

2.方便交换说

该观点认为,货币是解决生活中直接物物交换困难的方法。如亚当·斯密(英国经济学家,1723—1790年)认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从诸货物中分离出来的,是为了解决相对价值太多而出现的不易记忆,直接的物物交换不便而产生的。

3.保存财富说

该观点运用货币和财富的关系来解释货币产生的必要性,认为货币是为了保存财富而产生的。如J.西斯蒙第(法国经济学家,1773—1842)认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但随着财富不断增加,人们为便于储存、交换和计算所拥有财富的数量,便产生了对货币的需求,货币因此成为一种保存财富的工具。

(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在批判和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货币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用历史与逻辑方法,以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刚出现的原始社会,人们组成若干共同体,在每个共同体中的人都是共同劳动和消费。此时,商品和货币都不存在。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出现了社会分工,分工的出现,使交换变得必要;随着社会商品的不断增多,产生了私有制,私有制的出现,使交换变成可能。由于交换,劳动产品变成了商品。商品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要进行交换,必然采取交换价值的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简单价值形式阶段。商品的交换价值起初是表现为商品对商品相互表现价值的,如:

2只羊=1把石斧

这里,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把自己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石斧身上,石斧则处于等价形式;是羊的个别等价物,起表现羊的价值的作用。

第二,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某一特定商品成为表现其他商品价值,如:

2只羊=1把石斧

=1担米

=10斤茶叶

……

这里,羊处于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使自己的价值表现扩大了,在一系列商品身上表现出来,石斧、米、茶叶等则成为表现羊的价值的特别等价物。

第三,一般价值形式阶段。某一特定的商品固定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如:

这里,等式左端的石斧等一系列商品,都通过羊表现自身的价值,“羊”充当所有其他商品的等价物,因而成了“一般等价物”。

第四,货币形式阶段。金银等贵重金属代替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如

当金银等贵金属代替羊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了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不同,区别只在于,一般价值形式中,羊充当一般等价物是不稳定的、带地方性的,金银由于它们自然属性的各种优点,充当一般等价物是稳定的。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是在商品交换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本来也是一种普通商品,只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它成了一般等价物,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成了一种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发展的产物,并非货币本身有什么神秘之处。

二、货币形式的演进

货币自产生以来,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随商品间交换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形式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

(一)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commodity money)又称为商品货币,它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商品,如米、布、木材、贝壳、家畜等,都曾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贝币为古代最早的实物货币中的一种,它的币材来自海洋的海贝。这种海贝本来是作为装饰物使用的,但因为有耐用性与坚固性的特点,并且具有较高价值、便于携带,又有天然的单位,所以被选作当时的实物货币。贝币单位为“朋”,每十贝为一朋。在中国,贝币使用了将近千年,从殷商时期开始,直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以后,贝币才被废除。

实物货币存在不少缺点。如有些实物货币体积太大,不便携带;有的质地不均匀,不易分割;有的质量很不稳定,不易保存等。所以,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所代替。

延伸阅读

战俘营中的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集中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香烟。当时的红十字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各种人道主义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等。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某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分配,而无法顾及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有所不同的,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人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因此这种分配是缺乏效率的,战俘们有了进行交换的需要。但是,即便在战俘营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物物交换也显得非常不方便,因为它要求交易双方恰巧都想要对方的东西。为了使交换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需要有一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货币。那么,在战俘营中,究竟哪一种物品适合做交易媒介呢?许多战俘营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香烟来扮演这一角色。战俘们用香烟来进行计价和交易,如一根香肠值10根香烟,一件衬衣值80根香烟,替别人洗一件衣服则可以换得两根香烟。有了这样一种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之后,战俘之间的交换就方便多了。

资料来源:凌江怀.金融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二)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metallic currency)是以铜、银、金等贵重金属作为币材的货币。相比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具有价值恒定、易于分割、易于存储等优点,因此更适合充当货币。贵金属黄金作为币材的时间较长,早在13世纪中叶,英国就开始铸造金币,但真正把黄金当作流通货币,应该是在资本主义得到较好发展之后。历史上最早是英国于1816年实行金本位制,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也于19世纪之后相继推行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后,欧美各国陆续放弃了贵重金属货币作为流通货币的制度,而黄金正式非货币化并从货币流通领域中退出,则是从1971年开始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金属货币流通的国家。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用于流通的铸币绝大多数是以贱金属为材料的,金、银等贵重金属主要充当衡量价值或财富贮藏的工具。

金属作为货币材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秤量货币,二是铸币。

1.秤量货币

最开始金属是以条块形式作为货币进行流通的,因其在每次使用时都要秤重并鉴定成色,所以称之为秤量货币。中国历史上使用秤量货币的时间较长,最典型的秤量货币就是白银。白银的使用起始于汉代,其计算单位是两,主要以银锭的形式流通,而银锭又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元宝,别称宝银或马蹄银,每枚元宝约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别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锭,每枚约重一二两至三五两;第四种是碎银,重量在1两以下。由于在使用白银的过程中,每次都要对白银进行成色和重量的检验,特别不方便。到了清朝中叶之后,为方便商品的交易,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专门负责鉴定银锭成色及重量的公估局,银锭在经鉴定之后,就可按规定的重量及成色进行流通,不必在交易过程中进行称重及鉴色了。美中不足的是公估局的鉴定结果只在鉴定当地有效,一旦走到外地,银锭仍需改铸为当地流通的宝银再重新鉴定,所以公估局的建立,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银两制度。国民政府于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的政策,这才真正从法律上废止了落后的银两货币制度。

2.铸币

铸币是将金属铸成一定形状后由国家统一印记来证明重量及成色的货币。铸币弥补了秤量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各种不便,方便了商品的交易过程。铸币在出现之初形态各异,如中国历史上就有仿贝币的铜贝、银贝、金贝;有依照刀的形状而造的刀币;有仿造铲子的布币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铸币的形状逐步统一为便于携带且不易磨损的圆形。战国中期的圜钱(亦称环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圆形铸币。而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铸造的秦半两。一直到清末仍在流通的秦半两,外圆内方,故历史上又称秦半两为“孔方兄”。西方的金属铸币都是圆形无孔的样式,铸币的一面通常是统治者头像。清末年间,方孔铸币受到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影响而逐渐被圆形的无孔铸币代替。

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货币的价值比较稳定,能够为交换和生产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但因为受到金属开采量和贮藏等方面的制约,金属货币的数量无法与交换商品的种类保持同步增长,导致在生产力发展迅速的时期,货币数量往往供给不足。另外,金属货币的体积和重量也使得大额交易支付时多有不便,这是金属货币在流通使用中的不足。

(三)纸制货币

纸币(paper money)全称纸制货币,纸币貌似含义明确,但实际上人们对纸币的界定和理解是不同的。例如有人将纸币定义为“由国家发行的流通但不可兑现的货币形式”,也有人认为“纸币是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的一种”。一般说来,纸币大致有两种定义。

1.纸币是指用纸制的货币

这是从货币材料角度下的定义。从这个角度分析,纸币是与金属铸币相对应的,然而这个层面上的纸币范围很广,既包括国家强制发行的纸制的货币符号,又包括商贾发行的纸制兑换券以及银行发行的信用纸币。目前,世界各国流通的钞票都属于纸制货币,如美元现钞、人民币现钞、港币现钞、欧元现钞等等。

2.纸币是不可兑现的货币形式

这是根据纸币的性质和使用程序进行定义的。纸币最初是国家财政机关发行的,此类货币符号只能通过税收的方式回笼,所以往往会因为缺乏约束而过量发行导致通货膨胀。

当银行体系出现之后,为弥补金属铸币在流通中的不足,商业银行开始发行银行券,银行券的发行最初是通过银行的信用业务进行的,并以随时兑现金属货币作为保证。到后来,银行券的发行被中央银行垄断。金属货币制度崩溃后,使得央行发行的银行券无法再和金属货币进行兑现,因此银行券在兑现性方面和国家发行的纸币之间的差别就不存在了,这被称为银行券的纸币化。所以人们常常把不可兑现成金属货币的银行券叫做纸币。在如今的央行体制下,大多数国家流通的现钞货币基本上全是中央银行发行的。

以上关于纸币定义的区分,只有历史上和理论上的研究价值,并没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存款货币

实物货币、金属铸币及纸制货币都是有形的货币形式。伴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无形的货币形式也出现了,比如存款货币等。存款货币(deposit money)是指能发挥货币职能的银行存款,主要包括可签发支票、进行办理转账及结算的活期存款。

如今银行的业务之一就是充当支付的中介,为其客户办理转账结算等业务,该项业务的发展与日益加快的经济、生活节奏和与日俱增的大额交易数量密切相关。人们会先在银行设一个活期存款的账户,然后存一部分金额在账户内,客户可根据存款余额签发支票,凭支票进行转账结算或提取现金。当客户支付时,可根据交易额在存款余额内签发支票,将支票支付给收款人。收款人可将这张支票交给其开户银行,将付款人账户的存款额相应转为收款人账户的存款。这样,通过存款账户间存款的转移来完成支付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货币作用的有可签发支票的存款和银行券,发挥货币作用的存款和银行券叫“存款货币”。在进行支付时,用存款货币取代现金,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优点,在大额交易中,有时用现金进行交易是很难进行的。因此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转账结算占有重要的位置,绝大部分的交易不是用货币进行的,而是通过存款货币的转移进行的。

(五)电子货币

现在,人们也可以使用带有微型芯片的各种“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进行支付了,如存入货币的储值卡、借记卡和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等,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资金划拨系统为各种支付卡的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由于这种支付模式与现金和支票支付有很大的区别,人们把这种支付模式叫作“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是指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数据,持有人的现金或存款为这些电子数据提供实物支持,因此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的一种存在形式。

货币发行与流通必然受电子货币普遍使用的影响,电子货币的使用也会使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调控时面临更多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各国还没有对电子货币进行单独统计,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的交易媒介,还有许多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的问题。

(六)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ideal money)是在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后随之伴生的网络交易中的一种支付方式。虚拟货币虽然不是真实的货币,但是在虚拟跟现实有链接的情况下,虚拟货币就有了现实存在的价值。

作为一种网络交易的手段,虚拟货币是网络服务商为了方便网络交易,降低交易成本而开发的一种支付方式。可以把这种货币看作传统货币的一种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货币数字化、符号化,但仍可以是传统货币的对应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及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交流和沟通场所,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经营场所。

延伸阅读

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

我国人民币自1948年发行以来,至今已经发行了五套纸币、四套硬币以及多套普通纪念币(钞)和贵金属纪念币。

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以第五套为主,第四套人民币仍在继续流通,但在逐步回收,前三套人民币除硬币分币外已停止流通。

新中国的第一套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的,面额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共计12种面额、62种版别。第一套人民币于1955年5月10日全部停止使用。

第一套人民币的图案主要是反映了当时解放区的生产建设情况,在62个版别中,除一些票券上设计了名胜古迹外(如长城、颐和园、正阳门、新华门、钱塘江大桥等),其他大部分票券图案反映了当时工农业生产劳动的场面,如织布、炼钢、耕地、秋收、放牧等,图案中的人物基本都是工人和农民的形象。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目前,虚拟货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在某一种网络游戏(或虚拟社区)中通用的、可用于交易虚拟物品的游戏币,典型代表有网游、BBS及虚拟社区中的“金币”。在单机游戏时代,主角靠打倒敌人、进赌馆赢钱等方式积累货币,但只能在自己的游戏机里使用,玩家之间没有“市场”。自从互联网建立起门户和社区、实现游戏联网以来,虚拟货币便有了“金融市场”,使玩家之间交易游戏币成为可能。

第二类是门户网站或者即时通讯工具服务商发行的专用虚拟货币,用于购买本网站内的服务。使用最广泛的当属腾讯公司的Q币,可用来购买会员资格、QQ秀等增值服务。

第三类是用于交易实物的互联网上的虚拟货币,它建立在更为真实客观的经济平台上,作为媒介勾稽法定真实货币和真实物品的交易。如比特币(BTC)、莱特货币(LTC)等。比特币没有一个集中的发行方,而是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比特币,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2009年,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比特币诞生。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允许比特币流通。

虚拟货币成为一种网络交易手段,商务活动日益繁荣。虚拟货币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给理论和实践都带来一系列有待研究和规范的问题。有人说,货币问题是现代性范畴的问题,虚拟货币问题则是后现代性范畴的问题。用现有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经验,难于解决虚拟货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