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一多不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安乐哲的学术探求之路

如果你一直往前走,你最终就会很自然地到达某个地方。我的秘密就是,坚持做一件事情,不要不停地换马。我是始终骑着一匹马走路的。

——安乐哲

安乐哲先生喜欢讲自己与中国文化的缘分:

我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学习要从很多年前说起。写作永远是我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先父曾创作过一些推理故事,我兄长则终生教授英语文学,我在年轻的时候也写了很多诗。为了能与我们这代人中的精英们一起学习,我离开了温哥华舒适的家,远赴美国南加州雷德兰兹大学的文理学院求学,我的写作热情从而得到了很好的激发。雷德兰兹大学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段美妙的人生经历。至今,我仍非常感激雷德兰兹大学通过交换生项目把我送到了香港学习。

1966年夏天一个闷热的傍晚,我孤身一人来到了香港,周围的一切是那样陌生,不同的景色、不同的肤色、不一样的味道。初到中国的这个夜晚,从尖沙咀弥敦道上小旅店的窗户向外望,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短暂的生命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从此,安乐哲开始了非同寻常的中西文化探索路程。

安老师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学术探求之路?

2017年12月,安老师迎来70周岁生日。上海《文汇报》编辑李念女士特意制作了一个视频,把安老师的学术经历做了梳理,比较简略,却颇富感情。主要内容如下:

1967年夏天,19岁的安乐哲乘着“柯里夫兰总统”号轮船,从香港途径旧金山回到温哥华的家中。母亲兴奋地对邻居说:“我家罗杰去了日本,学了心理学。”安乐哲纠正说:“不是日本,是中国香港;不是心理学,是中国哲学。”母亲哈哈一笑:“差不多,差不多。”母亲不知道,他们六个孩子之一的罗杰,已经痴迷于孔子的“修身”“弘道”“平天下”理念,此后的40年,“道不远人”“矢志不渝”。

2016年,夏威夷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安乐哲在中国有了三份工作:博古睿研究院中国负责人,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曲阜中国孔子研究院儒学大家。

安乐哲目标清晰:既对话中国哲学,也对话西方哲学。在世界文化新秩序的构建中,这是自己的最佳位置。

安乐哲远离家乡温哥华,去美国旧金山就读于雷德兰兹文理学院,是因为该校会请诗人来讲课。年轻的安乐哲曾经热爱写诗,然而没有传奇经历,这渐渐让他苦恼。看到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换生海报,他脑海里的种种东方元素,瞬间都染上了西部片式的浪漫色彩。

因为西方没有中国哲学专业,为了完成这个夙愿,安乐哲辗转台湾大学、大阪大学、东京教育大学、伦敦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高校,研修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本科和硕士课程。直到1978年夏天,他花了整整13年,最终获得伦敦大学亚非系的哲学博士学位。

“我很幸运,其间遇到了五个一流的老师。”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书院,安乐哲跟着劳思光细读了一年的《孟子》。牟宗三、唐君毅这些儒学大师都在那里。劳思光不认为自己是新儒家,他也同样熟悉康德,但不迷信康德主义,始终具有东西方两种视野,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安乐哲一生。

在台湾大学研修中国哲学的两年里,安乐哲跟随新儒家方东美。1970年,安乐哲已经在《中国哲学问题》杂志上发表了《庄子的性概念》一文,他颇为得意地向方教授请教,等到第三周却始终没有回复。后来,方东美的一句“不要那么快成名”犹如当头棒喝,让安乐哲铭记终生。此后,和方东美一样,安乐哲的第一本著作《通过孔子而思》在40岁出版。

刘殿爵是安乐哲在伦敦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你读了几遍《淮南子》? ”见面后刘殿爵的一句话让安乐哲汗颜。1978年获取博士学位、执教于夏威夷大学后,他依然每年去香港和刘殿爵读《淮南子》原著,之后共同翻译《淮南子》《孙膑兵法》。“他让我明白,一定要读原文。”

他在台湾大学结识的杨有惟教他道家。在伦敦大学结识的汉学家葛瑞汉教他互性思维。或开阔视野,或扎实小学,安乐哲庆幸道:“我骑着一匹马,一直朝前走,始终有睿智的领路人。”

安乐哲第二大庆幸是,自己在香港中文大学同时学习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不仅使得他没有作为西方人的优越感,反而树立了他向西方澄清对中国哲学的误会的宏大使命。《儒家角色伦理学》一书,可以视为安乐哲对中国哲学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表达,2011年出版英文版,2017年出版中文版。该书论述了在儒家角色伦理中,关系是一种事实,角色不仅是关系的描述,人类还可以通过它们实现家庭和社区的繁荣,以此作为自身的最高成就。

选择一位西方哲学界颇具权威的哲学家作为合作伙伴,阐释中国哲学的丰富内涵和价值,以此来实现世界学术共同体合作的最大化,这是安乐哲活用儒家角色伦理的明智之举。

郝大为是毕业于芝加哥神学院和耶鲁大学的西方哲学家。郝大为和安乐哲的合作持续了二十五年,两人合写了六部著作。1987年《通过孔子而思》、1995年《期望中国:通过中西文化叙事而思》、1997年《汉代思维:中西文化的“己”“真理”与“超越性”》,经常被称为“郝、安三部曲”。他们还合作翻译《中庸》《道德经》。罗思文是师从语言大师乔姆斯基的西方哲学分析大家。罗思文和安乐哲合作创立了自觉性阐释的方法,合译了《论语》《孝经》。

安乐哲尊重传教士精神,也尊重汉学家,但他试图纠正几百年来中国哲学基督教化或东方式玄妙化的西方误解。例如,“天”不宜译成“Heaven”,“礼”不宜译成“ritual”,“道”不宜译成“the Way”,等等。他致力于哲学翻译,并逐步创建了安氏中国哲学关键词词汇表,“儒家角色伦理”由此也被称为“安角色伦理”。享受合作带来的知识分子之间亲密感的安乐哲称:“其实,这是所有合作者的智慧结晶。”

毋庸置疑,经过安乐哲等人30多年的努力,中国哲学消除西方误读和重建地位的目标正在实现着。

加盟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当时唯一拥有关于中国、印度、日本三个国家,以及佛教和伊斯兰教的课程的大学,是安乐哲第三大庆幸。从1978年至2010年退休,他担任了《东西方哲学》季刊主编30年,中国研究中心主任9年,2014年创立了世界儒学联合研究会,力推中国哲学。但他最骄傲的是,自己执教38年,培养了40余位东西方比较哲学博士。他和弟子们对中国哲学的阐释方法,被称为“夏威夷学派”,在英语和汉语世界的影响与日俱增。

2013年,安乐哲荣膺孔子文化奖,2014年他获选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2015年喜获北京师范大学会林奖,2016年山东省儒学大家垂青于他。

在连连获得嘉奖的同时,安乐哲也谨慎地处理着被西方知识分子质疑的“是否成为政府代言人”的问题。在他看来,这是因为西方还不了解中国,不知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度拥有的哲学文化在世界新文化秩序重建中的潜力。

“这需要我们的耐心,聚沙成塔。”安乐哲认为自己的使命如同当年劳思光的东西方双重视野,即把儒学带到外国,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和正视它。

正如他中文名字的来源,安乐哲对东西方文化的辨析和传播,不仅是知之者,而且是好之者,更是乐之者。

2007年,安乐哲先生来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人文讲席教授。田辰山教授是安乐哲先生的学生和得力助手,他在夏威夷大学学习和工作20年后,与安乐哲先生一起开始在中国开展学术活动。

田辰山师从美国比较哲学家安乐哲和新儒家成中英,获政治学硕士、哲学硕士、政治学博士,多年来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从事美中交流和研究工作,主持美中文化教育交流,曾为夏威夷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他曾在美国、中国一流学术刊物发表诸多论文;出版英文哲学专著《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数次负责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工作;曾到美国和中国多所大学教授政治学和哲学思想比较课程。他认为,自己带回来的最重要思想就是从一个更宏大、更广阔的全球视野观察中国及其文化。在国内教书,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学生,是他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与年轻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使他始终保持思想活跃,并且促成学术上的进步;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引起他新的思考。

“一多不分”点滴

一位中国教授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学习“一多不分”,理解了中西认知世界方式的不同及哲学、文化上的差异;知道了我们在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方面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教什么和怎么教;知晓了自己应该怎样做一名文化传播的使者;明白了应该怎样进行沟通、怎样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位中国学者深有体会地说:我们追根溯源,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灵魂;这让我们厘清了思路,明白了要继承什么、发展什么、传播什么,也深觉任重而道远。真正感受到这种高屋建瓴的核心理论之后,终于意识到,原来这是最核心和最根本的东西。案例是永远讲不完的,好比枝叶;但是“一多不分”“一多二元”的理论却如同根,有了这个根,便有可能长出不计其数的鲜嫩枝叶来。

我的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