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美:浙江百村故事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天台街一村
蓝洲书院聆遗风

街一村村景

街一村隶属于天台县街头镇,已有600余年历史,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1150人。村内有余家宅院、街头镇古街的一部分和蓝洲书院旧址,村内早年多以余姓为主,由于地处下街,俗称“下余”。

蓝洲书院是清朝天台县规模较大,并有一定影响力的书院。蓝洲书院的创建得益于一位商人后代——曹光熙。

曹氏家族在街头镇是名门望族,第二十八世曹宗建由于经营有方,治家有道,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清乾隆五十年(1785),曹宗建与长子曹光熙、次子曹光弼在街头镇造了一幢新宅,即现在人们所称的曹氏三透民居。在曹氏三透建成后的第38个年头,曹光熙想到还缺少一样至关重要的东西——良好的读书环境。清道光三年(1823),曹光熙与弟弟曹光弼开始筹建书院。建书院首先需要资金,只依靠兄弟俩的力量,还无法完成。于是,他们召集各位乡绅,提出了共同为家乡建造一家书院的建议。

曹光熙捐白银五千两,弟弟曹光弼捐白银三千多两,各方乡绅也都各有资助,集资银达到数万两。“曹氏三透”的中堂墙上至今还贴着一张捷报,上面的字迹虽有些斑驳,但主要文字还能辨认出:“贵府曹名光熙创捐义学,乐善好施,捐白银五千两……”

书院的建造在曹光熙主持下进行,他亲自确定了书院的格局,开阔的空间,曲幽的小道,种几株桂树,的确是读书的佳处。经一年时间,蓝洲书院建成。据《天台县教育志》记载,计有院舍12间,内有月波楼、聚青楼各3间。之后,曹光熙亲自到乡里各位名儒府上,送去聘书,请他们到书院任教。有了书院和名儒,街头各族将学子送到书院,读书识字,接受儒学教化。看到学生们在聚青楼端坐,听先生讲解四书五经,听着从月波楼传来的琅琅书声,在庭院内种植桂树的曹光熙笑逐颜开。

蓝洲书院对于街头各村所起的作用,体现在这方土地淳朴的民风上。因为有了书院,才有了读书明理的村风;也因为有了书院,这方土地上的村民显得文质彬彬。如今,虽然蓝洲书院已不复存在,但在其旧址上建起的街头镇中心小学仍传出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依然传承着一百年前先人恪守的“读书明理”的理念。

文:金建荣/图:天台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