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临证备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缩短至1~2日,甚者,点滴即止,称为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经少等,此病常伴有月经延后,亦是闭经的前驱症状,应加以重视,月经过少的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营血亏虚,肾精不足,致使冲任不充,血海不盛,经行而量少。实者,多因寒邪客于冲任,或肝郁气滞,或痰湿阻于胞脉,致使冲任受阻,经行不畅,经来而量少。临床以虚证为多,实证以寒凝气滞为主。

临床常见证型为营血亏虚,肾精亏虚,寒凝血瘀,肝郁气滞,痰湿阻滞等。本病可见于西医的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雌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增生不充分。内膜过薄以及反复流产术后内膜损伤,或人流术后宫颈、宫腔部分粘连,或宫内膜结核等所致。治疗前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并进行B超检查,扩探宫腔了解有无宫颈或宫腔粘连,宫内膜活检排除宫内膜结核,必要时作CT、磁共振、蝶鞍摄片,排除垂体肿瘤,催乳激素检查,排除高催乳素血症,治疗该病短期难以见效,医者和患者均要有恒心,平时治疗以辨证为主,经前,经期在辨证基础上,加活血之品。

一、西药治疗

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的治疗,可用小剂量人工周期治疗。己烯雌酚0.25毫克(或结合雌激素0.3毫克)于月经第5日开始,每晚顿服,连服20日,至服药第16日,每日加用安宫黄体酮10毫克,连用5日,两药同时用完,停药后2~7日月经来潮,于月经第5日开始下一周期治疗,一般连续治疗3个周期。

结核性子宫内膜炎,采取抗结核治疗。

宫腔部分粘连的治疗方法为,分离粘连后施以小剂量人工周期疗法。

二、中药治疗

1.营血亏虚

经来量少,或点滴而净,色淡,质稀薄,面色萎黄,头晕眼花,气短无力,心悸怔忡,皮肤不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滋血汤加减:补血益气,和血调经

【组成】党参15克、山药24克、炙黄芪20克、茯苓15克、川芎6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熟地20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经来点滴即净,加枸杞15克、阿胶15克、制首乌15克;兼气短懒言,唇爪色淡,为气血两虚之证,可重用黄芪30克以上,另加白术12克、大枣9克、生姜6克;兼食少便溏者,加陈皮12克,谷芽、麦芽各15克,砂仁9克;兼心悸失眠,为心脾两虚之证,加枣仁15克、龙眼肉12克、茯神10克。

2.肾精亏虚

经量素少或渐少,经色黯淡或色鲜红,或伴月经初潮过迟,或伴月经周期延后,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小腹冷痛,舌淡、苔薄少津,脉沉细。

归肾丸加减: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组成】菟丝子15克、杜仲15克、枸杞15克、熟地20克、山药24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

【加减】经色鲜红,兼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者,是肾阴不足之证,加玄参20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丹皮10克;月经初潮过迟,经来偏少色淡,为肾阳不足证,加巴戟天10克、淫羊藿12克、鹿角胶10克;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12克、覆盆子15克;兼畏寒肢冷,小腹冷痛者,加肉桂6克、补骨脂12克、乌药10克、小茴香10克。

3.寒凝血瘀

经来量少,色紫黯有血块,或伴月经周期延后,少腹冷痛或胀痛,得热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温经汤加减: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组成】吴茱萸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党参10克、桂枝12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丹皮12克、生姜6克、半夏10克、麦冬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经行不畅,血块较多者,加三七粉3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小腹以冷痛为主者,加小茴香10克、玄胡10克;小腹以胀痛为主者,加香附12克、乌药12克。

4.肝郁气滞

经行量少,经色正常或有血块,或伴月经周期延后;少腹或乳房胸肋胀痛,烦躁不安,舌质正常或黯、苔薄白,脉弦或弦涩。

逍遥散合四物汤: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组成】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熟地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煨生姜9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经前,加丹参15克、红花10克、王不留行12克;少腹胀痛或胸肋、乳房胀痛者,加香附12克、佛手10克、郁金10克;烦躁失眠者,加合欢皮15克、夜交藤20克、生龙骨25克。

5.痰湿阻滞

经行量少,色淡红,质黏腻或夹杂黏液,或伴周期延后,形体肥胖、胸脘满闷、肢体困倦,带下量多,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二陈汤加减: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组成】陈皮12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枳壳12克、半夏12克、生甘草6克、滑石20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伴带下量多色白质稠者,加薏苡仁30克、白芷10克;少腹胀痛或乳房胸肋胀痛,加佛手10克、柴胡12克;兼恶心呕吐者,加苏梗12克、砂仁9克;经前,加桃仁10克、红花5克。

三、中成药

1.八珍益母丸:补气血,调月经

【主治】血虚证。

【用法】每服9克,2次/日。

2.妇科得生丹:行气活血

【主治】血瘀证。

【用法】每服9克,2次/日。

3.益母草颗粒:活血行气,化瘀止痛

【主治】血瘀证。

【用法】每服15克,3次/日。

4.二陈丸: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主治】痰湿证。

【用法】每服9~15克,2次/日。

5.五子衍宗口服液:补肾益精

【主治】肾虚证。

【用法】每服10毫升,3次/日。

6.乌鸡白凤丸: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主治】血虚证。

【用法】每服9克,2次/日。

7.血府逐瘀胶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证。

【用法】每服6粒,2次/日。

8.逍遥丸

【主治】肝郁气滞证。

【用法】每服6克,2次/日。

四、名医验方

1.《当代妇科名方验方大全》

月经过少方一

【组成】熟地黄12克、山药15克、菟丝子20克、山茱萸10克、枸杞12克、肉苁蓉15克、丹参15克、川牛膝15克、鸡血藤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两煎相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

【主治】月经过少。

【加减】伴气虚,加黄芪12克;伴下腹痛,加延胡索10克。

月经过少方二

【组成】熟地黄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丹参10克、党参10克、炙黄芪10克、龙眼肉10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两煎相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

【主治】月经过少,色淡红,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月经过少方三

【组成】熟地黄10克、山茱萸10克、杜仲10克、怀牛膝10克、枸杞10克、五味子10克、菟丝子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两煎相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可连服2~3周,经期也可服用。

【主治】月经过少,色鲜红或淡红,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舌质淡或暗红,脉沉细。

月经过少方四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延胡索10克、丹参15克、益母草15克、泽兰10克、香附10克、红花1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两煎相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于经行前3~5日开始服用,经期也可继续服用。

【主治】月经过少,色紫暗或有血块,小腹疼痛,舌质暗红,脉沉弦。

月经过少方五

【组成】淫羊藿10克、仙茅10克、枸杞10克、女贞子15克、巴戟天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益母草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两煎相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

【主治】月经过少,色淡,质稀,或初潮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性欲淡漠,或婚久不孕,舌质淡,脉沉细。

【加减】兼有手足心热,口干口渴者,加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者,加肉桂10克、鹿角霜10克;子宫发育不良者,加紫河车20克、鹿角胶10克。

月经过少方六

【组成】党参30克、当归15克、熟地黄10克、肉桂6克、陈皮10克、益母草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3次温服,每日1剂。

【主治】月经过少,色淡,质稀,头晕目涩,心悸少寐,唇甲色淡,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加减】食欲不振、纳差,加黄芪15克、砂仁6克、白术15克;心悸怔忡,加何首乌15克、龙眼肉10克。

月经过少方七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10克、香附10克、益母草2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两煎相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

【主治】月经过少,淋漓不畅,色黯红,多血块,经期少腹疼痛或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

【加减】伴乳房、胸肋、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加柴胡10克,郁金10克;伴有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加肉桂10克、吴茱萸6克。

2.《顾氏医经读本》卷四

加味益营煎:气阴两补,和血调经

【组成】当归6克、芍药6克、山药6克、枸杞6克、炙甘草6克、丹皮6克、生地黄6克、知母6克、麦冬6克、西洋参3克、五味子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属阴虚血少之月经过少。

3.韩百灵

育阴补血汤:补肾填精益髓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当归、白芍、牡丹皮、龟板、鳖甲、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精血不足引起的头晕目眩,皮肤干涩,心悸失眠,手足心热,善惊,腰酸膝软,倦怠乏力,妇人月经量少,色淡或妇人不孕等,舌质红或干淡,脉虚细。

【加减】素体精血不足,冲任失养,无血可下而月经量少,月经后期,闭经等,临证中酌加香附、川芎、丹参以疏肝解郁,活血调经。气血虚弱,濡养失职,不荣则痛而致痛经,妇人腹痛,产后腹痛,产后身痛等。腹痛者,倍白芍,加何首乌,以缓急止痛;腰痛身痛者,加杜仲、川续断、桑寄生、木瓜、秦艽,补肾舒筋,通络止痛。精血不足,胎元失养而致胎动不安,滑胎、堕胎、小产、胎萎不长等,临证酌加菟丝子、阿胶、川续断、桑寄生。阴道流血者,加炒地榆、墨旱莲以止血。素体虚弱,正值经期、孕期气血下注冲任,或因产时伤津耗气,使精血更虚,不能上荣清窍而致经行头痛,经行眩晕,妊娠眩晕,产后血晕等。头痛者,加何首乌、川芎、鸡血藤养血行气,活络止痛;头晕者,加阿胶、女贞子、何首乌。素体精血不足,复因产时伤津耗气,精血亏虚,化源不足而致产后缺乳者,加通草、桔梗补血宣络通乳。素体精血不足,复因产时失血耗气,气血亏虚,肠道失于濡养而致产后大便难者,加黑芝麻、火麻子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

4.梁翰芬

滋阴平肝汤:养阴补虚,平肝益肾

【组成】石决明30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熟地12克、枣仁12克、生地12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金铃子10克、阿胶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阴亏肝盛型月经不调,症见烦躁易怒,夜梦纷纭,小腹胀痛而重坠,腰膝酸痛,月经量少而面色黯,脉微弦。

温经汤加减:温经散寒,暖和胞宫

【组成】川续断15克、当归15克、海螵蛸15克、玄胡10克、川芎10克、艾叶10克、清半夏1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艾草4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凝气滞型月经不调,症见头晕,畏寒,肢冷,口淡纳呆,渴不欲饮,小腹冷痛,月经量少。

5.马爱香

熟地泽兰汤

【组成】熟地黄、益母草各20克,泽兰、当归、香附各10克、菟丝子、枸杞各45克,牛膝6克。

【用法】自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每日1剂,水煎服,经期停用。

【加减】肾阴虚者,加杜仲、山茱萸;肾阳虚者,加淫羊藿、巴戟天;血瘀甚者,加丹参、刘寄奴;痰湿者,加半夏、茯苓、陈皮;血虚甚者,加黄芪、白芍。

【按】治疗月经过少198例,用3个月经周期,痊愈138例,好转5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5%。

6.《万氏女科》卷一

四物加人参汤:补气补血

【组成】人参3克、川芎3克、白芍3克、当归身9克、生地黄9克、炙甘草3克、童便炒香附3克。

【用法】水煎服。生姜、大枣为引。

【主治】营血亏虚之月经过少。

7.王锁杏

归肾逍遥通经汤

【组成】熟地黄25克,山药、山茱萸、茯苓、菟丝子、枸杞、杜仲、白芍各12克,当归10克,柴胡8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本方亦可随症加减,每日1剂,将上药水煎分3次内服,自月经前10日开始,10日为1个疗程。

【按】治疗月经过少患者108例,用3个疗程后,治愈10例,显效38例,有效5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82%。

8.《医宗金鉴》

桃红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调经

【组成】桃仁9克、红花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芍9克、生地黄9克、香附9克、失笑散(包煎)9克、乌药9克、泽兰12克、京三棱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月经前3~5日开始服药,连用2~3个周期。

【主治】瘀血阻滞之月经过少。

【加减】瘀久化热者,加丹皮9克,炒山栀10克;腹胀者,加枳壳9克、木香9克;经少不畅腹痛者,加桂枝6克、莪术12克、王不留行9克;气滞血瘀者,加木香9克、小茴香6克。

9.徐蓉

柏子仁汤加减

【组成】柏子仁、泽兰、白芍、生地黄各20克,当归、牛膝、续断、黄柏各15克、甘草10克。

【用法】本方亦可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自月经周期第2日开始,用至经前1日;27日为1个疗程.

【按】治疗月经过少患者64例,用3个疗程后,痊愈5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8%。

10.《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苍附导痰丸:燥湿豁痰,通络

【组成】白茯苓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苍术9克、香附9克、胆南星10克、枳壳9克、六神曲9克、丹参12克。

【主治】痰湿内阻之月经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带多黏腻,舌胖,苔白腻,脉滑。

【加减】经期者,加没药9克、路路通10克、益母草15克、去甘草;苔白腻者,去甘草,加木香9克、砂仁(后下)3克;肾虚者,加锁阳10克、熟附片9克或紫石英15克。

11.章次公

旋桂汤:散寒理气,行经

【组成】旋覆花(包煎)12克,肉桂、荜茇各9克,姜半夏、生艾叶、台乌药各6克,吴茱萸、炮姜炭各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过少,症见经行量少,腹胀,兼泛清水。水煎服。

12.朱承汉

温肾调经汤:温肾行血

【组成】枸杞、覆盆子、菟丝子、茺蔚子、炒当归、炒川芎、炒白芍、炒熟地、肉桂、淫羊藿、焙丹皮、茯苓、桃仁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肾阳亏虚之月经量少后期,色淡质稀,或月经先后无定期,或经期延长,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面色晦暗有斑,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

【加减】若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胸乳觉胀,小腹两侧酸楚,为肾虚肝郁,宜本方去肉桂、桃仁、茺蔚子、丹皮,加党参、白术、柴胡、香附,益肾调肝;兼见毛发稀疏,神态瘦弱,足胫酸痛,舌质有裂纹,苔薄少津,为肾中精血不足,去丹皮、桃仁、茺蔚子,加党参、炙甘草、杜仲。

散寒调经汤:温经散寒

【组成】淡吴茱萸、炙桂枝、炒当归、炒川芎、白芍、淡干姜、炙甘草、制香附、台乌药、焙丹皮、茯苓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客胞宫型之月经后期量少色暗,质稠夹块,小腹正中痛,得温可减,苔薄白,脉小缓。

【加减】若经色淡,质稀薄,小腹正中绵绵作痛,喜暖喜按,为胞宫虚寒证,去丹皮、茯苓,加肉桂、熟地黄、淫羊藿以扶阳;若兼有畏寒肢冰,泛呕便溏,小便清长,为寒湿伤阳证,去香附、乌药、牡丹皮,加淡附片、炒党参以温扶中焦阳气。

疏肝调经汤:疏肝理气,通络调经

【组成】炙柴胡、瓜蒌皮、川郁金、制香附、制乳香、全当归、炒赤芍、炒川芎、失笑散。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不调,肝失调达型。症见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少而色黯,兼有行经时乳房胀痛,胸胁不舒,小腹两侧隐痛,舌质淡红,脉弦。

【加减】若经量正常,小腹略胀,为肝郁脾虚,可用逍遥丸并用,调肝健脾;若月经先期量多,经色红或紫,心烦易怒,脉弦数者,属肝郁化火,热扰血海,宜用丹栀逍遥散,解郁散火。

13.《正体类要》卷下

八珍汤加味:养血和营,调经

【组成】党参12克、黄芪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10克、大白芍12克、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12克、淫羊藿9克、山茱萸9克、鸡血藤12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月经前7~10日开始服,连用2~3个周期。

【主治】血虚之月经过少,症见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头晕眼花,心悸乏力,面色萎黄,下腹空坠,舌质淡,脉细。

【加减】脾虚食少者,加砂仁(后下)3克、陈皮6克;经期者,加红花6克、川牛膝9克、路路通10克;四肢不暖者,加桂枝6克;下腹隐冷者,加艾叶9克、乌药9克。

14.卓雨农

益肾调经汤:滋肾调肝,兼固冲任

【组成】杜仲9克、续断9克、熟地9克、当归6克、炒白芍9克、益母草12克、焦艾9克、巴戟天9克、乌药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来色淡量少,经后少腹疼痛,两肋作胀,腰部酸软,倦怠无力,舌淡红,苔薄,脉沉弱。

疏肝解郁汤:行气疏肝,佐以活血

【组成】香附9克、青皮6克、柴胡6克、郁金6克、丹参12克、川芎4.5克、红泽兰12克、元胡6克、金铃炭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前或经期胀痛,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自觉二便均胀,矢气即舒,脘肋满胀,苔微黄,脉弦。

【加减】若经色淡,量少无块者,加当归9克。

疏郁清肝汤:清肝解郁

【组成】当归6克、酒炒白芍12克、白术6克、柴胡6克、醋炒香附6克、郁金6克、黄芩6克、山栀仁9克、丹皮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前肋痛腹胀,月经色红量少,或有块状,性急易怒,头晕口苦而干,苔黄舌质红,脉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