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纤维样变和萎缩变化所引起的持久性气道阻塞,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相当于中医咳病、咳嗽、喘证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乃因邪袭肺卫,引动内伏之痰饮,阻塞气道,或脾失健运,肾不纳气所致。其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病性虚实错杂。
1.寒饮壅肺证
患者郝某,男性,82岁,长沙人。
【初诊】2010年1月20日。
[主诉]咳喘反复发作12年,复发并加重1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近12年来反复出现咳喘,曾在多家医院就诊,经胸部X线片、肺功能等检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经治疗后仍冬季尤甚,严重时整个冬春季均不能平卧,夏暖后才逐渐减轻。1个月前因受凉后复发,并逐渐加重,现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气促,活动后尤甚,夜间不能平卧,喉中有痰鸣音,胸闷,纳食减少,大小便正常,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浮弦。血压140/65mmHg。
胸部X线片示支气管疾病、阻塞性肺气肿。肺功能检查中度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
[诊断]中医病名:喘证。中医辨证:寒饮壅肺证。
西医病名:慢性阻塞性肺病。
[治法]疏风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宁肺杏苏汤合苏葶丸加减。
紫苏叶6g,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前胡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车前子15g(布包),马勃5g(布包),地龙10g,甘草6g。7剂。
【二诊】2010年2月1日。咳喘明显减轻,但昨天又开始加重,气促明显,不能平卧,咳痰白而黏稠,不易咯出,口不苦,咽不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弦不齐。仍用宁肺杏苏汤合苏葶丸加减。
紫苏叶6g,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炙麻黄6g,矮地茶30g,丹参15g,地龙10g,甘草6g。7剂。
【三诊】2010年6月8日。服上方后病情一直稳定,但近1个月因吹空调后上症复发,现咳痰黄白而黏稠,量不多,时气促,有痰鸣,晨起明显,夜间能平卧,咽痒,口不苦,纳食及大小便均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仍用宁肺杏苏汤合苏葶丸加减。
紫苏叶6g,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炙麻黄6g,矮地茶30g,党参10g,地龙10g,甘草6g。7剂。
【结果】未再就诊。
【按】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在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之后,通过宣发和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全身。《素问·经脉别论》将这一过程总结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一旦肺之宣降功能失常,津液失于输布,则聚津成水,积水成饮,凝饮成痰,阻塞气道,使肺主呼吸、主宣降的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此案病逾12年,长期咳喘不安,经常夜间不能平卧,《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此即乃因肺气长期失于宣降,影响津液输布,聚津而生痰饮,痰饮停肺,故致斯证。此次因受凉后复发,且脉兼浮象,乃外寒之象;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气促,夜间不能平卧,喉中有痰鸣音,乃饮停于肺,泛溢于上,阻塞气道所致;胸闷食少,乃饮邪阻滞气机,胸中阳气不舒,胃气失和之故;双下肢水肿,乃饮邪泛溢于外之征。其脉浮弦,浮主风,弦主饮,乃外邪引动痰饮之象。其治疗用紫苏叶、薄荷、蝉蜕疏风散邪;车前子、葶苈子利水蠲饮,泻肺平喘;法半夏、杏仁、桔梗、紫苏子化痰降气,止咳平喘;前胡、紫菀止咳平喘;地龙、桑白皮清肺平喘,以防止久壅之饮邪化热;马勃、甘草清利咽喉。全方既疏在外之风邪,又泻在内之饮邪,内外合治,共取其效。二诊、三诊都是因吹风后复发或加重,亦用上方取效。
2.寒饮壅肺化热趋势证
患者彭某,男性,74岁,长沙人。
【初诊】2009年10月21日。
[主诉]咳喘反复发作10年,复发3天。
[临床表现]患者近10年来反复出现咳喘,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经治疗后仍经常复发。3天前因受凉后复发,并逐渐加重,现咳嗽,咯白色泡沫痰,不易咯出,气促,喉中有痰鸣音,胸闷,白天活动受限,夜间不能平卧,口干苦,纳食减少,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滑。血压130/75mmHg。
胸部X线片示支气管疾病、阻塞性肺气肿。肺功能检查中度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轻度至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诊断]中医病名:喘证。中医辨证:寒饮壅肺,有化热趋势。
西医病名:慢性阻塞性肺病。
[治法]疏风散寒,化痰平喘,佐以清热。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射干6g,炙麻黄6g,细辛3g,炙款冬花10g,炙紫菀10g,法半夏10g,五味子10g,黄芩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蝉蜕10g,桑白皮15g,百部10g,地龙10g,神曲10g,麦芽30g。7剂。
【二诊】2009年11月18日。服药后咳喘明显减轻,但近3天又开始加重,气促明显,不能平卧,咳痰黄而黏稠,不易咯出,胸闷且痛,口苦,咽痒,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白厚,脉浮弦滑。仍用加减定喘汤加减。
炙麻黄6g,白果10g,炙款冬花10g,法半夏10g,桑白皮10g,紫苏叶6g,杏仁10g,黄芩10g,薄荷10g,蝉蜕10g,地龙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蚤休15g。7剂。
【三诊】2009年12月10日。服药时咳喘明显减轻,但近2天吹风后气促又加重,咳痰黄稠,难以咳出,胸闷痛,持续数分钟,一日数发,口苦,咽痒,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白厚,脉浮滑。用加减定喘汤加减。
炙麻黄6g,白果10g,炙款冬花10g,法半夏10g,桑白皮10g,杏仁10g,黄芩10g,薄荷10g,蝉蜕10g,地龙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蚤休15g,瓜蒌皮10g。7剂。
【四诊】2009年12月23日。病人未来,其儿子代诊。讲服药时咳喘明显减轻,胸痛基本缓解,但停药1周后又气喘明显,不能平卧。仍用加减定喘汤加减。
炙麻黄6g,白果10g,炙款冬花10g,法半夏10g,桑白皮10g,杏仁10g,黄芩10g,薄荷10g,蝉蜕10g,地龙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蚤休15g,矮地茶30g。7剂。
【五诊】2010年1月13日。其儿子代诊。讲气促明显减轻,能平卧,近3天头痛,伴胃痛,嗳气,恶心,口干。用加减定喘汤加减。
炙麻黄6g,白果10g,炙款冬花10g,法半夏10g,桑白皮10g,杏仁10g,黄芩10g,薄荷10g,蝉蜕10g,地龙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旋覆花6g(布包)。7剂。
【六诊】2010年2月3日。其儿子代诊。气促已不明显,能平卧,胃不痛,但3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痰不多,无痰鸣。用宁肺杏苏汤合苏葶丸加减。
紫苏叶6g,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蚤休15g,黄芪30g,党参10g,甘草6g。7剂。
【七诊】2010年2月10日。咳喘明显,不能平卧,痰鸣,痰不易咯出,咽痒,口苦,胃脘痛,纳食可,大便干,舌质红,苔白,脉细滑。用加减定喘汤加减。
炙麻黄6g,白果10g,炙款冬花10g,法半夏10g,桑白皮10g,杏仁10g,紫苏叶6g,黄芩10g,薄荷10g,蝉蜕10g,地龙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蚤休15g,瓜蒌子6g。7剂。
【八诊】2010年7月28日。病情一直稳定,1周前因吹空调后又出现咳喘,不能平卧,痰鸣,痰不易咯出,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脉细弦。用加减定喘汤加减。
炙麻黄6g,白果10g,炙款冬花10g,法半夏10g,桑白皮10g,杏仁10g,黄芩10g,薄荷10g,蝉蜕10g,地龙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矮地茶15g,瓜蒌子6g。7剂。
【结果】未再就诊。
【按】此案病逾10年,亦因受凉而复发,见症亦以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气促、喉中痰鸣、夜间不能平卧等症状为主,显然与医案1一样,都是外寒引动内饮,寒饮阻塞气道所致。但患者存在口干苦一症,表明饮邪有郁而化热的趋势。其治疗用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细辛、半夏温肺降逆,蠲饮化痰;葶苈子、紫苏子泻肺降逆平喘;紫菀、款冬花、百部化痰止咳;蝉蜕祛风散邪;黄芩、地龙、桑白皮清热平喘;五味子收敛肺气;神曲、麦芽和胃助化。全方熔宣、降、温、清、散、敛于一炉,与病情相符,故取效甚捷。其后数诊,皆因调摄不当而再次发病,多见咳痰黄稠,表明寒饮已从热化,故改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之定喘汤以取效。
3.寒饮化热壅肺证
患者杨某,男性,73岁,衡阳人。
【初诊】2010年2月3日。
[主诉]活动气促10年,加重1年。
[临床表现]患者近10年来反复出现气促,活动后受限,曾在多家医院就诊,经肺功能、心脏彩超等检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经治疗后症状仍存,近1年逐渐加重。现气促,活动受限,能平卧,时喉中痰鸣,咳痰量多,为白色黏痰,口干,胸闷,大小便正常,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浮细滑。血压140/70mmHg。
肺功能检查中度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轻~中度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心脏彩超检查示右室肥大,三尖瓣反流,肺动脉高压形成,肺气肿,心界下移,肺心病可能性大。右侧胸腔积液。心动过速。心功能减退。
[诊断]中医病名:喘证。中医辨证:寒饮化热壅肺证。
西医病名:慢性阻塞性肺病。
[治法]疏风散寒,涤饮化痰,清热平喘。
[方药]加减定喘汤合苏葶丸加减。
炙麻黄6g,白果10g,炙款冬花10g,法半夏10g,桑白皮10g,紫苏叶6g,杏仁10g,黄芩10g,薄荷10g,蝉蜕10g,地龙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丹参30g,防己6g。7剂。
【二诊】2010年3月3日。服上方时咳喘明显减轻,但近1周又开始加重,活动后气促明显,能平卧,咳痰量多,口不干苦,咽不痒,尿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考虑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紫苏子6g,陈皮10g,法半夏10g,前胡10g,桂枝5g,厚朴10g,当归10g,生姜3g,炙麻黄6g,细辛3g,五味子6g,葶苈子6g,蝉蜕10g,鱼腥草30g,甘草6g。7剂。
【三诊】2010年3月10日。症状明显减轻,咳痰已少,静息时不喘,活动后气促,纳食及大便可,夜尿2~3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仍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紫苏子6g,陈皮10g,法半夏10g,前胡10g,桂枝5g,厚朴10g,当归10g,生姜3g,葶苈子6g,蝉蜕10g,鱼腥草30g,菟丝子10g,蝉花10g,丹参30g,甘草6g。7剂。
【四诊】2010年3月17日。气促不明显,咳嗽已少,咯痰白色泡沫状,痰出后咳止,纳食及大小便均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考虑饮热已清,改用宁肺六君汤加减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党参10g,白术10g,陈皮10g,法半夏10g,五味子5g,炙紫菀10g,百部10g,桔梗10g,葶苈子5g,当归10g,鱼腥草30g,马勃5g(布包),补骨脂10g,矮地茶30g,山药30g,炙甘草6g。7剂。
【结果】未再就诊。
【按】此案病逾10年,症见咳喘痰鸣、不能平卧,其脉兼浮,显然乃因外邪引动内伏之痰饮,饮邪阻塞气道所致,其病机与医案1是相同的。但患者咯白色黏痰,且伴口干、舌质兼红,表明饮邪已经郁而化热,比医案2的化热趋势又有所加重。同时“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藏生成》),而“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就诊时患者舌质偏黯,要警惕血脉不畅的可能。其治疗用麻黄、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防己利水蠲饮;紫苏叶、薄荷、蝉蜕疏风解表,开宣肺气;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地龙清肺除热,泻肺平喘;法半夏、款冬花、紫苏子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白果敛肺气以定喘,并能监制麻黄过于辛散之弊;丹参活血通络,防止血脉不畅的进一步发展。全方寒温并用,宣降齐施,尤宜于饮热壅肺之证。二诊在1个月之后,上见咳喘痰多之盛,下见尿频之虚,故用苏子降气汤以善后。
4.脾虚痰饮壅肺证
患者李某,男性,54岁,衡东县人。
【初诊】2009年1月22日。
[主诉]咳嗽气促反复发作30年,复发并加重2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从20多岁开始即经常咳嗽气促,每于冬春季节要持续咳喘4~5个月,天气变暖后才逐渐减轻,多次在多家医院就诊,经肺功能、胸部X线片等检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经治疗后症状仍存。2个月前因天气变凉而复发,并逐渐加重。现咳嗽,咯痰色黑,喉中痰鸣,气促,活动受限,夜间能平卧,胸闷,口不苦,纳食尚可,大便不成形,日3次,小便正常,舌质黯红,苔白厚腻,脉左浮滑,右细滑。
肺功能检查轻-中度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
[诊断]中医病名:喘证。中医辨证:脾虚痰饮壅肺证。
西医病名:慢性阻塞性肺病。
[治法]健脾益肺,化痰平喘。
[方药]宁肺六君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百部10g,桔梗10g,葶苈子5g,黄芪30g,防风6g,鱼腥草15g,马勃3g(布包),地龙10g,炙甘草6g。7剂。
【二诊】2009年2月5日。患者的儿子代诊,讲服药后咳嗽气喘明显减轻,目前以下午3~4点或晚上7~9点时最为明显,痰量明显减少,喉间痰鸣已少,色白,口不干苦,大小便正常。要求续方。仍用宁肺六君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党参颗粒(10g)1包,焦白术颗粒(10g)1包,茯苓颗粒(10g)1包,法半夏颗粒(9g)1包,陈皮颗粒(6g)1包,紫菀颗粒(10g)1包,百部颗粒(10g)1包,葶苈子颗粒(10g)1包,桔梗颗粒(10g)1包,黄芪颗粒(10g)2包,防风颗粒(6g)1包,菟丝子颗粒(10g)1包,鱼腥草颗粒(15g)1包,地龙颗粒(10g)1包,炙甘草颗粒(3g)1包。7剂。
【三诊】2009年9月30日。服上方后咳喘即缓解,一直未发,直到3天前因天气变化未及时加衣而咳嗽复发,咳痰晨起为甚,痰量不多,平时不气促,上楼时气少,咽痒,纳食可,大便溏,日1~2次,舌质淡红,苔黄,脉右尺浮滑。用宁肺六君汤加减。
党参颗粒(10g)1包,焦白术颗粒(10g)1包,茯苓颗粒(10g)1包,法半夏颗粒(9g)1包,陈皮颗粒(6g)1包,紫菀颗粒(10g)1包,百部颗粒(10g)1包,葶苈子颗粒(10g)1包,桔梗颗粒(10g)1包,黄芪颗粒(10g)2包,鱼腥草颗粒(15g)2包,地龙颗粒(10g)1包,马勃超微(3g)1包,炙甘草颗粒(3g)1包。14剂。
【结果】2010年12月15日因咳嗽复作而来就诊,讲服上方后去年冬季和今年春季咳喘一直未发,直到半个月前才因受凉后诱发咳嗽,但气促不明显。
【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表明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脾与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案病逾数十年,见症以咳喘痰鸣、不能平卧、左脉兼浮为主,显然仍属寒饮内伏,阻塞气道而致病,这与医案1的病机是相同的。但患者大便不成形,此乃脾虚之证,提示在痰饮的形成中,除肺失宣降之外,脾失健运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其治疗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和胃;法半夏、葶苈子化痰蠲饮;桔梗、紫菀、百部化痰止咳;地龙清热利水平喘;鱼腥草清除肺热,防止饮邪化热;防风疏风散邪;马勃清利咽喉。全方肺脾同治,渐取其效。三诊乃半年后因感寒而再次发病,但以咳嗽为主,未出现喘息,乃用健脾化痰之法以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