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

自从现代心理治疗诞生,至今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百余年的发展,使世界上心理治疗的方法成百上千。今天,心理治疗已经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放眼当今世界心理治疗,整合化、本土化的发展趋势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东方传统文化感兴趣,纷纷从中借鉴思路和技巧,汲取智慧和灵感,创造出许多带有明显东方文化色彩的治疗方法。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中具有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只是近代落后了,阻碍整个中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迫切需要的是正确的理论指导,理论的高度决定了其解决问题的效度。在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结合当今国情,摸索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方法,成为心理治疗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多年来,中国心理学家为心理治疗的中国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创建了一些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李心天的悟践疗法、钟友彬的领悟疗法、鲁龙光的心理疏导疗法、杨德森和张亚林的道家认知疗法和汪卫东的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

一、悟践心理疗法

1.基本概念

悟践心理疗法(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rapy),又称悟践疗法,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李心天等于1958年在治疗神经衰弱患者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悟践疗法是一种团体心理治疗,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症,后来也用于治疗轻性抑郁症、心身疾病和慢性精神分裂症,其基本假设是认为患者存在认知缺陷,不能正确评价外界应激和各种挫折,容易产生精神紧张和各种负性情绪,引起各种心身症状。该疗法综合放松训练、心理支持和科学解释,改变认知评价、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负性情绪,以达到彻底除病的目的。

2.基本理论

神经衰弱是因患者不能正确认知评价外界生活事件导致精神过度紧张,产生有害于身心健康的负性情绪所致。神经衰弱患者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医药卫生知识,但是他们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症状并不很理解。由于症状表现为失眠、记忆力差、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而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因而心情苦恼、焦虑。约有83. 8%的患者因对疾病伴有的认识而产生悲观、焦虑甚至绝望的消极或负性情绪,对治疗和自己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即使神经衰弱的原始病因——引起精神创伤的生活事件已经解决或消失,但这种负性情绪却成为继发性病因而使症状继续存在。患者不间断地向各大医院专科门诊求救,寻求特效的药物,但是单纯的药物治疗只能使疾病持续不愈。由于患者的大脑并无器质性病理损害,故可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参与各种治疗活动,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消除负性情绪,以达到彻底除病的目的。

综合快速疗法的指导思想是:认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存在缺陷,因此心理治疗的核心是树立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疾病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对待外界的生活事件不能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导致精神过度紧张,产生有害于身心健康的负性情绪而致病。因为大脑并没有器质性病理损害,因此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参与各种治疗活动,不单纯被动服药,而是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消除负性情绪,改变自身的病理状态,即通过提高自己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主动参与改变自身状态的治疗活动和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来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因此后来就将此疗法改为悟践心理疗法。

3.发展简史

神经衰弱一向被看作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受学习前苏联的影响,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当作是唯心主义的或者是资产阶级的货色而加以批判。然而神经衰弱和其他神经症都属于心因性疾病,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而不敢提和不敢用心理治疗来医治,是过去神经衰弱疗效不高的真正原因。他们当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鼓舞下大胆提出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快速疗法。1958年首先在北京大学患神经衰弱较重的80名大学生中进行为期四周的治疗,100%好转,其中痊愈和显著好转者达81. 2%。以后又在钢铁工人、军事机关干部中进行,获得同样高的疗效。自1960—1966年又在医院门诊定期对神经衰弱患者举办这一疗法,每期收治30人左右,患者每周一至六来门诊半日,总疗程需时四周。绝大多数获得较好效果,在以后的随访中,多数患者疗效巩固,复发率低。

4.治疗技术

悟践疗法采用团体方式进行,每批30人左右,适宜对象为以神经衰弱或神经衰弱症状为主的其他神经症,也可以是其他病情性质类似的团体,总疗程一般为4周,每周6个半天,周日休息。整个治疗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疾病和消除焦虑等负性情绪阶段。此阶段以集体心理治疗为主。向患者讲授神经衰弱的医疗知识,树立治愈的信心,时间约一周。

第二阶段:消除病因,恢复健康阶段。此阶段集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治疗并重。向患者讲授人的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与疾病的关系,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各项治疗活动。在与患者个别谈话时,分析患者患病的可能原因,时间约为一周至一周半。

第三阶段:健康巩固阶段。集体心理治疗讲授对待生活事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失眠等症状的有效方法;个别心理治疗则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制定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恢复健康正常的生活日程表,要求患者按日程表活动,建立科学的生活制度和生活方式。

团体心理治疗除讲课外,还包括了我国人民习用的群众活动形式(如气功、太极拳)。治疗第一天开动员会,治疗结束开庆功会、表彰会。讲课时还现身说法,定期召开治疗心得交流会,造成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间相互沟通的良好融洽气氛,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强调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和患者的积极能动作用。

每日治疗的内容有:①医生讲课;②与医生谈前一日自己的情况,填写记录病情和生活进程的表格;③酌量服用某些药物或作必要的物理治疗;④在医院内草坪或附近公园中集体进行气功或打太极拳;⑤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如果在同一单位(学校、厂矿、机关)的成员中进行神经衰弱的治疗。总治疗期可缩短至3个星期。每日治疗时间根据具体情况放在上午或下午。一旦患者认识到了神经衰弱的疾病本质,并掌握了处理客观矛盾的正确方法后,治愈的患者一般不会再复发,未治愈的患者可继续自我锻炼,最后达到痊愈。整个治疗只需一个疗程。

这一悟践疗法在六十年代曾被应用于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中,一个疗程为16周。把心理治疗运用于症状活跃的急性期中,同时在治疗后期(后8周)让患者试验性出院,进行家庭或工作单位的环境适应和锻炼,获得了比一般精神分裂症治疗较好的疗效。

5.治疗目的和适应证

该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应对挫折能力,消除负性情绪。主要适应证为神经衰弱症及以神经衰弱为主的其他神经症患者,包括失眠、头痛、工作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也可以用于一些心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等。

二、钟氏认知领悟疗法

1.基本概念

认知领悟疗法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钟友彬教授(1925—2009)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多年实践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又称“钟氏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当事人改变认知,得到领悟,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认知领悟疗法属于心理分析理论系统,故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

认知领悟疗法可以看作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当事人自我教育,是对幼稚心理的改造。当事人在接受治疗前,对他们病态行为的幼稚性和幼年儿童的行为模式概不自知,通过治疗师的解释、分析、互相讨论,并联系自己深入思考后,才真正认识到病态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它是儿童期留下的痕迹,是成年人不应在保持的幼年心理行为模式。最后随着感情和行为的改变,症状也就自然消失。

2.基本原理

认知领悟疗法认为,通过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当事人真正认识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症状即可消失。这也是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治疗原理。但如何领悟(方式)、领悟什么(内容)则有所不同。正统的心理分析疗法要经过长时间的自由联想,了解症状的象征性意义,除去精神防御机制的伪装,让当事人领悟到幼年期没有得到满足的性心理症结;心理动力学疗法让当事人尽量回忆过去各种精神创伤的经历,从而找出病状的无意识根据;而认知领悟疗法不把治疗重点放在回忆、挖掘幼年症结上,而是和当事人一起分析症状的幼稚性,用启发式谈话反复讨论,使他们领悟到这些感情与行为是幼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与他的实际年龄和身份不相称,当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态度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些想法和行为,使之“恍然大悟”,并主动放弃它们。必要时,也可让当事人回忆那些容易回忆起的幼年经历作为佐证,但不必追究深处无意识的动机。

认识领悟心理治疗理论认为精神障碍的根源在于儿童时期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大脑内留下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至于用儿童的幼稚态度去对待在成年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由于症状都是幼年期经历的恐惧在成年人身上的再现,因此症状的表现必然带有幼稚性,具有不成熟的儿童式的心理表现。

钟友彬先生认为,中国人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生活习惯,与传统认识、心理动力学的原理相近:①相信幼年经历或遭遇对人的个性及日后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幼年和成年心理特征的连续关系。②他们认为,可以从成年人的观念、作风和行为中看出他幼年时期受到的影响。

对于具体症状的心理病理表现,钟先生认为,人在幼年时期主动参加过与同龄异性伙伴的性游戏,并有过快感经验,这些经历虽被遗忘,但印象并未消失,已进入无意识领域。某些个性腼腆的人成年后在激发因素作用下,可能不自觉地用幼年期的性取乐方式,来解除成年人由于心理困难而引起的苦恼,或满足成年人受到挫折的性欲,即演变成性变态。幼年期曾有过主动参与的性活动经验,在青春期前由于社会意识和道德的增长,将会对其产生自责、自罪、悔恨和羞耻感,这些负性情感和不成熟的评价,往往会阻碍心理的正常发育。到青春期性成熟需要寻求异性伴侣时,便会影响与同龄异性的正常交往,出现各种羞耻和自愧的表现,最后出现过敏性关系妄想,认为别人都已看出了他们的“坏”思想,从而回避他人的目光,形成对人的恐惧。这就是恐惧症产生的主要心理病理根源。人们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或幻想引起的恐惧体验,虽然被潜抑到无意识而被遗忘,但并没有完全消失,成年后在一定诱发因素的作用下,这种幼稚的恐惧情绪就会再现出来,并不自觉地运用幼年方式,以此排解这种幻想和恐惧情绪,表现为强迫症状。

3.发展简史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精神医学界受前苏联影响,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成为对神经症的权威解释。钟友彬敢于向巴甫洛夫质询指出心理因素是神经症的致病根源。

通过对巴甫洛夫的质疑,促使他转向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学习。并与志同道合的王景祥医生一起讨论,偷着实践,对几个强迫症和恐惧症患者进行了试验性治疗。“文化大革命”中,试验被迫中止,文化大革命后期钟友彬又重新开始治疗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钟友彬的工作进展较快,到1988年,钟友彬的《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出版,标志着钟氏领悟疗法正式诞生。

4.治疗技术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为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故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或称“钟氏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就是要找出一个人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或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思维特点,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来消除各种不良心理障碍。在生活中,有时我们的主观愿望和现实往往不能相符,问题是要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愿望,要从实际出发,如果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困扰。特别是患了某种疾病后,要学会在感情上容忍和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活动,并感受其中乐趣。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死观,成为生活强者。另外,如果遇到一些与自己有较大关系的问题时,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困惑,这时必须要识别不正确的自动思维,要了解其认知的错误之处,然后进行真实的检验,这是纠正不良信念的关键所在。而且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学会忍,忍是意志力的表现。心理创伤会诱发躯体上、心理上的疾病,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及时排遣,所以,正确地认知事物是防止产生心理上、身体上病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初次会见让患者及家属叙述症状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以明确诊断,并简单直接地告诉患者,其病态症状是由于幼年的恐惧经验在成年人身上再现出来,或用幼年的方式来对付成年人的心理困惑或解决成年人的性欲。此后的会见中,可询问患者的生活史和容易忆起的有关经验,然后逐步对患者的症状性质进行分析,注意把握时机,分析症状的幼稚性和症状中符合成年人逻辑规律的情感或行为,使患者认识到有些想法近似于儿童幻想,在健康成年人看来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不值得恐惧的,甚至是可笑的,再进一步向患者解释病症的根源在过去,甚至幼年期。

治疗过程主要由治疗者和患者一起分析症状的性质,采用患者易于理解的、符合其生活经验的解释,促使患者理解认识并相信其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不合理性,让患者达到真正的领悟,“下决心不做儿童心理的奴隶”,从而抛弃原有的错误的态度,病态的行为,使症状得以消失。

5.治疗目的和适应证

钟友彬认为,认知领悟治疗的目的是要消除当事人的症状,而症状的消除就需要当事人对治疗师解释的领悟。因此,心理治疗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治疗师与当事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极为需要当事人主观努力的过程。认知领悟疗法从始至终强调当事人的主动性,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认知领悟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心身疾病、性变态、强迫症和对人恐惧症。后来还有人用于神经性呕吐和顽固性疼痛,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表明这一疗法的应用范围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的。

三、心理疏导疗法

1.基本概念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1987年该疗法荣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科委科技研究成果,是我国建国以来唯一荣获国家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诊疗过程中产生良性影响,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进行疏通引导,使之畅通无阻,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症和病情阶段,以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教以战胜疾病的方法,激励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促进患者自身心理病理的转化,减轻、缓解、消除症状,并帮助他们认清疾病的运动规律,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付心理应激反应的能力,巩固疗效。

“疏通”是指医患之间广开信息交流之路,通过信息收集与信息反馈,有序地把患者心理阻塞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引导”,即在系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改造患者的认知结构,把各种不正确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健康的轨道,这也是病理心理向生理心理的转化过程。“疏通”与“引导”是辨证的关系,“疏通”是为了正确的“引导”,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目标,是“疏通”的继续。只有疏通与引导达到统一,才能使治疗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2.基本理论

心理疏导疗法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辨证施治原理,融入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思想。

(1)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收集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在心理疏导中始终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逐步探索和解决临床实际中的新问题。

(2)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心理疏导的思想为主导:

如《灵枢•师传篇》:“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其特点是让患者将认识与行动相结合,调动治疗能动性,积极地实现病理心理转化。

(3)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

“三论”是心理疏导及治疗的“三位一体”的支柱。心理疏导及治疗系统在理论上可以归纳出一个信息和控制科学的模型。其从整体出发,始终着眼于心理和躯体、机体和环境、生理与病理、整体与部分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植根于当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沃土之中,吸取多种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本系统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工程。心理疏导系统及治疗系统主要由医生—信息—患者三个要素构成,以社会信息——语言或文字作为治疗的基本工具,其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医生的疏导信息和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信息转换,从而优化认知结构,改变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病理心理问题。

心理疏导及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这种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3.发展简史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1984年经江苏省卫生厅和江苏省计生委联合邀请高觉敷、陈学诗、严和骎等十位专家,经四天鉴定,抽样审查303例精神及各科案例,治愈率达85. 7%。评委认为:该疗法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较为系统的心理治疗理论及临床广泛运用的心理治疗方法。1987年该疗法荣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科委科技研究成果。二十几年来,我们根据心理疏导及治疗原理,对各类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精神病康复期预防复发及青少年适应障碍等进行心理疏导及治疗,效果显著。经数万例临床观察及部分随访及疗效鉴定,治愈率(痊愈或显著进步)达85. 7%。《心理疏导疗法》先后在上海、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已发行6. 1万册。“心理疏导”已普遍用于医疗、教育、传媒等领域,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对体象障碍的疏导治疗研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利用载体将心理疏导疗法制作成音带、录像带、VCD等用于示教及系统治疗,方便了边远地区患者及国外华人、留学生等接受心理疏导及治疗,简便、经济、节约时间,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

4.治疗程序及操作要点

心理疏导与治疗主要通过医患互动实现治疗信息与反馈信息转换,达到患者认知结构的改变、优化的目的。

(1)治疗程序:

①患者输出信息,提供真实、翔实的自传性病情材料;②根据患者的材料进行分析,做出初步诊断;③治疗信息输出,讲述所诊断疾病的可能原因、本质、特点和治疗方法,取得患者配合,树立信心;④患者接受治疗信息,争取做到认识与实践一致,并写出反馈(体会)材料;⑤根据不断变化的反馈信息,输出新的治疗信息;⑥以上治疗程序反复循环,由浅入深,消除症状,优化认知结构,完善个性,直至痊愈。

(2)操作要点:

①心理疏导及治疗医生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掌握疏导治疗的操作规则和治疗程序,医生具备疏导条件及疏导技能后,才能完成疏导治疗工作任务。否则,就很难达到“最优化”的治疗目的;②必须掌握被疏导者足够的、可控制的真实信息及反馈信息,才能使信息加工处理操作活动朝着预期疏导目标前进;③心理疏导及治疗必须按照图解程序规范化操作,但具体疏导内容应随时根据被疏导者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④疏导内容要科学、通俗易懂,结合实际,应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忌生搬硬套,可用载体,多讲实例,引用故事、成语等,以帮助深化认识;⑤多提问题,启发患者联系自身。

5.治疗目的和适应证

心理疏导疗法是教授战胜疾病的方法,激励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促进患者自身心理病理的转化,减轻、缓解、消除症状,帮助患者认清疾病的运动规律,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付心理应激反应的能力,适合中国国情,能为国民解除心身痛苦,具有方法简便、经济实用、治程短、效果好等优点。对各类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精神病康复期预防复发及青少年适应障碍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道家认知疗法

1.基本概念

道家认知疗法是在道家的处世养生哲学和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如Ellis的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结合他们多年的心理治疗体会而创立的,临床循证研究证明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它能缓解精神应激、抚慰精神创伤、调整心身状态,对精神应激相关的疾病是一副对症良药,可以帮助倦怠者缓解情绪上的焦虑,并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世间的事物,从根本上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建立合理的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全方位地提高个人素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颐养身心、摆脱倦怠的困扰。

2.基本原理

道家认知疗法源于道家的处世养生哲学和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其核心是老子的《道德经》。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哲学派别。它认为“道”是派生天地万物的精神本原,所以称为道家。春秋末年的老聃和战国时期的庄周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所以道家思想又称老庄哲学。老庄哲学中的许多处世养生之道,无论过去或者今天,都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

3.发展简史

道家认知疗法的理念和基本构思是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德森教授20世纪末(1995年)首先提出的,其后他带领其弟子(张亚林、肖水源等)将理论构思具体化,形成可操作的、程序化的ABCDE技术,即调查来访者目前的精神刺激因素(A),了解其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B),分析其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C),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D),评估与强化疗效(E)。

4.治疗技术

道家认知疗法分为五个基本步骤。按每一步骤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此治疗程序可简称为ABCDE技术。

(1)测查当前的精神压力(A):

帮助患者找出主要的精神刺激因素,并对精神压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应激有两种性质,一种叫良性应激,它可以激发潜能、振奋情绪、增进健康。另一种叫不良应激,或称为苦恼。找出主要的精神刺激因素,在缓解和治疗应激性疾病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清楚地知道他们患病的精神因素,或者不愿意承认这些精神刺激与他们的病状有关。所以,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消除其顾虑,使其认真地回忆并如实地报告。

为了使患者正确全面地理解应激源的概念,还要向患者说明,精神刺激不仅指重大的突发事件还包括反复遭遇的日常琐事;不仅指令人悲痛的灾难还包括令人兴奋的喜事;不仅指客观存在的生活事件还包括并非事实的错误感知与推测。应激源虽有其固有的性质和强度,但唯有患者实际感受到的精神压力才对健康构成真正的威胁。要消除患者的精神紧张就要弄清患者的真实感受。为此,在与患者完成上述交谈后,我们使用自评的生活事件量表评估患者的精神压力。

通过评估,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精神刺激的来源、性质及严重程度。然后经过综合分析,判定应激源是属于外在性的(即客观产生,如天灾人祸)、还是内在性的(即主观产生,如杞人忧天),以便在治疗时采取相应对策。在完成该步骤的同时,辅以一般性的社会支持。

(2)调查价值系统(B):

帮助患者完成价值系统序列表。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在应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当某件事情发生时,不同个体会根据其自身的内部需要,分辨其性质。做出是大利、小利、大害、小害、或是无利无害的评估,然后产生大喜、小喜、大悲、小悲或无动于衷的情感反应及相应的行为。由此可见,个体的内部需要是决定情绪和行为的关键。内部需要一旦改变,情绪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不同评价。最需要的是最有价值的,最不需要的是最无价值的,这就是个体的价值观。

人生在世,通常都有许多的需要,如温饱、健康、爱情、金钱、名誉、事业,地位等等。何者为第一需要,何者次之,何者再次之,依序排列,便构成一个人的价值系统。有的人为财死,有的爱情至上,有的仁义为重,有的名誉关天。价值系统直接反映了个体的内部需要,而内部需要又与个体的生理状态、文化背景、以往经历及现实处境有关。价值系统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并制约其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理清患者的价值系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患者应激的主观原因,使我们在运用道家思想帮助患者重建认知时有的放矢。有时候,患者在明了自己的价值系统后可产生“顿悟”,更有利于下一个步骤的进行。

评定价值系统时,要提醒患者,应完全按照他自身的想法去评分,而不要考虑别人的看法和社会的看法,更不要考虑孰是孰非。下面所列举的都是人们通常的一些需要(如金钱、自由、安全、爱情、地位、健康、事业、享乐、权力、和睦、名誉、情义……),让患者首先从中选出他认为最重要的一项,评为10分;再选出他认为最不重要的一项,评1分。然后按此标准衡量其他各项并予以评分。如果患者认为还有此处未列出的项目,可补写在后。

(3)分析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C):

分析确定患者的心理冲突,并了解患者的应对方式。通过应激源和价值系统的调查,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发现患者内部需要些什么,而客观环境又给他提供了些什么。两者之间的不一致,就是心理冲突之所在。内部需要是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必备条件,内部需要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内部需要形成了动机。可以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需要。但是,客观现实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此时,个体便面临着一种选择,或是付出更大的努力改变客观现实以满足需要,或是改变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如果改变客观现实与改变主观需求同样困难,心理冲突便形成了,这属于性质相反而强度相近的心理冲突。如果若干种需要不可同时满足,它们性质相同,强度相近,使人难以取舍,也会形成心理冲突。有时候,即使需要已经满足,如果个体满足需要的方式有悖于社会规范和道德良知,且两种力量旗鼓相当,个体犹豫不决时,也会产生心理冲突。

人的一生始终处于不断的选择之中,因而人常常感到焦虑和痛苦。于是,人在成长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试图减轻这种焦虑和痛苦。这些方式称为应对方式(coping styles)。常用的应对方式有以下八种:压抑或否认、倾诉、升华、物质滥用、发泄、自我惩罚、超脱和自慰、消遣娱乐。每种应对方式分为“不用、很少用、常用、总是用”四种情况,让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报。

经过心理冲突的分析,明了冲突双方的性质和强度,然后根据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强化一方、弱化另一方,以减轻或化解冲突。通过应对方式的了解,可针对其不当或不足之处予以调整或加强。

(4)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与实践(D):

让患者熟记32字保健诀,并理解吸收。此步骤是道家认知疗法的核心和关键。首先向患者简单介绍老庄哲学的来龙去脉,亦可说明,老庄的道家人生哲学与我国另一大哲学派系即孔孟的儒家人生哲学是人生不同侧面的反映,前者适合于身处逆境者,后者更宜于一帆风顺者,二者互补,构成完整的人生。然后逐字逐句讲解道家认知疗法的四条原则,即32字保健诀。

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此条由《老子》二十二章中的“不争之德”引申发展而来。利而不害,意思是说只做利己利人利天下之事,不为害己害人害社会之举。为而不争是指做事要尽力而为,且不争名争利,不与人攀比,不妒贤嫉能。前句属起码要求,应从现时做起,后句为崇高境界,需长期修养。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老子》十九章、四十四章、四十六章,及《庄子•逍遥游》中反复强调了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思想。人要生存、要发展,总是有欲望的,但老庄认为欲海难填。要减少私心、降低过高的物质欲望和对名誉地位的追求,只有知足,才会常乐;只有知止,才能避免危险。

3)知和处下,以柔胜刚:

知和处下,是由《老子》四十一章中“上德若谷”的思想演化而来,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谦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和处下能减少人际冲突、维持安定团结。以柔胜刚的思想则出于《老子》第四十三章和七十八章。老子以水为例,天下柔弱莫过于水,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和水容万物的道理。

4)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此句是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老子崇尚“静”,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与“妄为”的对抗。顺其自然,就是说不要勉强去干那些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强迫蛮干、不要倒行逆施、不要急于求成。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否则的话,就是拔苗助长、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

总之,要让患者领悟道家思想的真谛。它不是一种纯粹消极的保守思想,不是要人去听天由命。它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外柔内刚、后发制人、不言自明、不战自胜。

这一步骤的内容较多,可分二次完成。可以通过个别交谈的形式,亦可进行集体宣讲。要求患者透彻理解32字保健诀,并反复诵读乃至背诵。每位患者应备“道家认知疗法实践日记本”一册。首页抄录32字保健诀。并列出自己原有的价值系统和应对方式与之对照,找出自己原来价值系统和应对方式中的不当或不适之处。按照32字保健诀,制定矫正计划并布置家庭作业,强调反复练习运用新的价值系统和应对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并逐日记录心得体会。

(5)评估与强化疗效(E):

评估治疗效果、总结实践经验,强化和巩固疗效。可以通过患者自我感受的陈述、症状量表的评估、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综合评估。在评估疗效的过程中,对已有的进步给予明确地肯定和鼓励,同时要了解原有的不适观念是否完全改变? 32字保健诀是否字字落实?仍然布置家庭作业,日记可改为周记。每次复诊,不仅要评估疗效,更要强化道家认知观点、同时制定进一步治疗目标。

以上为道家认知疗法的五个基本步骤,标准的ABCDE技术分五次完成,每次60~90分钟,每周可安排1~2次。A、B、C三步在前2次治疗中完成。D是关键步骤(即导入32字保健诀),需要安排2次。第五次用于评估疗效和强化疗效。如治疗需要,D、E两步骤可反复多次使用。

5.治疗目的和适应证

道家认知疗法是一种治疗手段,其近期目标是消除症状、治愈疾病。其远期目标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道家认知疗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如应激相关障碍,各种焦虑障碍,慢性疼痛和失眠症,慢性躯体疾病所致的情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