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
郎景和 吉林人,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至今。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1985年赴挪威、加拿大研修妇科肿瘤及妇科显微外科。1986~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1993~2014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现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妇科内镜学组组长、女性盆底学组组长、《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并受聘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50年,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和“源头治疗说”;对于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研究及妇科内镜手术、子宫颈癌防治、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及基础研究均有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科技进步奖及北京科技奖等8项,并荣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等。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译)著作30部,个人专著20部。
石一复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1984年起,先后担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浙江省妇女保健院院长及浙江医科大学妇产科学教研室主任,长达14年,为医院发展、学科提升做出了贡献。
目前担任全国和省内多个学会顾问,并分别担任国内20余家期刊顾问、名誉主编、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特约审稿人等,负责编辑、撰稿、组稿、著书、撰写科普书文等工作。在省内外各地门诊、会诊、手术、讲学和主持学术交流。2010年受聘担任“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学术委员会委员。
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对妇科疾病、围产医学、计划生育、辅助生殖技术、妇科手术和腹腔镜诊治等进行数十年的系列研究,均有一定建树。1970年首创的“三联序贯化学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奖励。1994年成功组织并参加“礼物婴儿”和“试管婴儿”工作,填补了浙江省空白。1993年应邀赴中国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行“子宫次广泛切除术”手术表演和交流。1995年起为中华妇产科学会5人小组成员,与中国台湾省妇产科学理事会5人小组2次组织海峡两岸妇产科学术交流和互访。曾多次赴国外学术交流。
先后获部级、省级、厅级科技成果奖及荣誉奖50余项。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妇幼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作家等称号,获全国首届妇产科医师奖,1991年起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发表医学论文、短篇报道等800余篇,出版专著(主编或参编)70余部,发表科普作品400余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名。
王智彪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199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多年来致力于妇科常见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宫颈炎症相关疾病以及外阴白色病变微无创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自1988年起,秉承“治疗——让病人受伤害更小”的医学理念,带领团队从事超声治疗的生物医学工程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研究,着力解决阻碍超声治疗发展的难题,首次提出“生物学焦域”概念,研制出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实现了“体外对体内疾病治疗”的医学梦想,并在全球率先推向临床应用。研制的超声治疗系列设备目前已在全球一千六百余家医院应用,治疗子宫肌瘤等良性肿瘤及肝癌、乳腺癌、骨肿瘤等恶性肿瘤患者五万余例,非肿瘤疾病患者两百余万例。
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3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获得2010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及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资助。先后于1997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998年起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6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