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双相障碍

【学习要求】
1.掌握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s,BPD)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混合发作、快速循环发作的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规范化治疗方法,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以及重要的临床沟通原则。
2.熟悉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技术治疗双相障碍的适应证与操作技巧。
3.了解双相障碍非典型症状的主要特点。
【核心知识】
双相障碍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精神障碍。常见焦虑相关症状及合并物质滥用,也可出现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一般为反复发作性病程,抑郁发作和躁狂/轻躁狂发作循环、交替出现,或以混合特征方式存在,病情严重者更有一年之内4次以上发作而难觅相对稳定间歇期的快速循环方式。还有许多非典型特征(atypical features)及共病(comorbidity)所致的各种不同表现,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中尤其突出。
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抑郁长期被临床医生所忽略,其临床识别率、诊断率和治疗率依然较低,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69%的双相障碍患者曾被诊断为单相抑郁、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其他疾病。研究表明,首次出现肯定的双相障碍临床症状后,平均约8年才能得到确诊,发病后大约10年才能得到首次治疗。
一、认识双相障碍
既往认为双相障碍患病率约1%左右,目前认识到这是一组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的常见精神障碍。ICD-10和我国的诊断分类系统(CCMD-3)将其笼统地归于“心境障碍”而无细分,美国的DSM-Ⅳ则将其划分为双相Ⅰ型、双相Ⅱ型以及环性心境障碍等亚类,逐渐得到公认。有学者建议除此之外,尚有必要将“软双相”和“阈下双相障碍”等非典型表现形式作为亚类纳入,并由此估计双相障碍患病率高达6%以上。虽然各国流行病学报告的终生患病率结果不一,但总的来说远高于既往数据。如2011年由WHO组织的一项多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深圳市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分别是:Ⅰ型0.3%、Ⅱ型0.2%、非特异性双相障碍1.0%,总患病率1.5%。尽管存在争议,但认识渐趋一致:基于双相障碍临床表现的复杂性,不能只是简单地寻找躁狂/抑郁反复、交替发作证据,而应以“心境不稳定性”特征作为诊断双相障碍的判别条件。因此,临床医师需要仔细甄别其病程演变及病情特征,减少漏诊和误诊。
二、诊断双相障碍
准确的诊断有赖于对该类疾病“心境不稳定性”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于波动性、发作性病程的深入理解。正确诊断必须坚持症状学识别与病程认识并重。
1.确定目前(或最近)一次发作的类型
通过病史和详细的精神状况检查,确定目前或最近一次发作是抑郁发作还是躁狂发作,或是混合特征的发作,并确定亚型。
2.确定以前的发作类型
详细收集既往病史,为避免遗漏重要资料,最好按照某种定式检查逐项进行,根据资料确定以前有过哪些类型的发作以及有过多少次发作。
3.确定疾病分类学诊断
根据目前或最近一次发作的类型和以前有过的发作类型,确定疾病诊断。如果只有抑郁发作,则诊断为抑郁障碍;如果仅为轻性抑郁发作,则诊断为轻性抑郁;如果轻性抑郁持续2年以上,则诊断为恶劣心境;如果既往有过躁狂/轻躁狂发作,则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4.保持诊断的开放性
如果患者就诊时是第一次发作,或者只观察到一种类型的发作,此时很难预测以后是否会复发与再次发作,也很难预测会发生哪类发作。因此,当疾病复发、再次发作时,诊断可能会随之改变。本次抑郁发作缓解后,如以后出现躁狂/轻躁狂发作,则诊断改变为双相障碍。
三、治疗双相障碍
治疗共识是:急性期的早期积极干预措施与恢复期的长期维持治疗,不仅可以控制双相障碍患者的症状,缩短其病期,改变其结局,而且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和改善其功能。对治疗效果不佳的相关诊断因素、治疗策略优化、可能导致转相或环性心境发作的药物[和(或)其他治疗措施]、复发早期预警和预防等都需要认真分析并及时处理。即使目前为首次发作,若存在相关双相障碍家族史时,应在发作缓解后予以巩固治疗和长期预防。治疗原则包括:
1.综合治疗原则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树立整体疾病观念,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稳定提升疗效,提高依从性,预防复发及自杀,恢复社会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以“临床治愈”并最终“痊愈”为目标。
2.个体化治疗原则
制订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患者性别、年龄、发作类型、主要症状、躯体情况、是否合并使用药物、首发或复发、既往治疗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较低剂量根据患者反应逐步滴定。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及时调整,以保证患者良好耐受。
3.长程治疗原则
双相障碍属于慢性病程,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尤以快速循环型患者为甚。因此,坚持长程治疗是目前防止双相障碍反复发作的必要选择。双相障碍多数首选药物治疗,治疗应连续,但治疗程序可依照任务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期。急性期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和减少继发后果;巩固期的治疗目的是防止复燃和恢复社会功能;维持期的治疗目的是防止复发、保持社会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