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慢性病中医防治手册: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防治中医适宜技术(医师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高血压的中医非药物干预方法
(一)穴位按摩保健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形成与情绪过激、饮食失调、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造成人体阴阳、气血失调,加上体内的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引起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各种症状。中医穴位按摩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达到调和气血阴阳的目的,此法尤其适宜高血压1级或2级的患者,特别是有明显自觉症状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穴位按摩可刺激神经反射及体液调节,增强大脑调节机制,使小动脉的张力减低,从而调节血压、缓解自觉症状。
1.摩风池穴
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的风池穴(图1-1),顺时针旋转,每次旋转32周,每日5~6次。其疗效是清脑提神、明目降压。
图1-1 头部腧穴(一)
2.摩抹脑两旁
双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双手的小鱼际从前额向后按摩,动作轻柔,从前额至耳后呈弧线每走一次为一拍,每次做32拍,每日5~6次。此法的功效在于能平肝息风、疏经通络、清脑降压。
3.引血脉下行
分别用左右手的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图1-2),可健脾养胃,降低血压。每次揉按32周,每日5~6次。
4.降压穴
属于经验穴。降压穴在第六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对于严重高血压,为安全起见,注意要先点按降压穴。每次点按5~10分钟,每日5~6次。
5.擦涌泉
涌泉穴位于足底,五趾用力弯曲,中央凹处是穴(图1-3)。用左手小鱼际擦右侧足底涌泉穴2分钟,再换右手小鱼际擦左侧足底涌泉穴2分钟,有热感为度,共4分钟。此法可以引火下行,缓解头昏眼花、烦躁、踩棉感,适合在睡前操作。
图1-2 腿部腧穴(一)
图1-3 涌泉穴
6.点按阳明、少阳经三穴
即阳明经合谷穴(图1-4)、足三里穴,少阳经阳陵泉穴(图1-5),每个穴位点按3次,每次30~60秒,有酸胀感为宜,一侧做完,再做对侧。
7.扫桥弓
是指颈部翳风(耳垂桥弓,后下缘的凹陷)至缺盆(锁骨上窝中央)的连线(图1-6)。从上往下斜推,每侧1分钟,每日5~6次,扫桥弓可以刺激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有效降低血压。切记,不可两侧同时扫,以免血压极度下降(血压骤降会造成昏迷)。另外,颈动脉重度狭窄者禁用。
图1-4 手臂部腧穴(一)
图1-5 腿部腧穴(二)
图1-6 肩颈部腧穴
8.推角孙
图1-7 头部腧穴(二)
角孙,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图1-7),位于头部,折耳廓向前,耳尖直上入发际处。操作时,两手微弯似爪形,用四指指腹紧贴头皮沿鬓角向后侧划去,以有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每日2次。此法可以有效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缓解血压过高造成的脑血管缺氧和麻痹性痉挛,对缓解头晕、头痛具有很好的疗效。
9.按摩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的正中央(图1-8)。可用手掌紧贴百会穴按顺时针旋转,手法要和缓,一圈为一拍,每次至少做32拍,每日5~6次。此法可以宁神清脑,降低血压。
图1-8 头部腧穴(三)
10.揉腹或摩腹
揉腹或摩腹直至腹部发热。每次10~20分钟,每日5~6次。揉腹或摩腹应该至腹部发热。按摩后,腹部供血增加5~7倍,缓解主动脉的过大压力,可使血压下降。有恶性肿瘤、内脏出血、腹壁感染、腹腔内急性炎症者,以及妇女妊娠期间或经期不宜用此法。
11.推桥弓穴配合点风池穴
取双侧桥弓穴(耳后翳风至缺盆的连线,图1-6)。以左侧为例:患者取坐位,暴露操作部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左后方,右手扶于患者前额,使其头微微转向右侧,以左手大鱼际为着力点,从左侧翳风处缓慢推至同侧缺盆,压力约为1kg,频率约为60次/分。右侧操作方法同左侧,各推20次。之后操作者站于患者后侧,用两拇指指腹点按风池穴3分钟,余四指指尖向上自然放于头部。
12.倒捏脊
可以疏通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辅助降压,改善睡眠。此操作方向与一般的捏脊方向(从骶尾部向颈部捏)相反,故称为倒捏脊法。具体操作如下:患者俯卧,操作者的双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呈半握拳状,拇指伸直在上,食指半屈在下,将患者的皮肤捏起来,右手食指紧紧顶在左手食指指甲上,沿着脊椎骨从上往下随捏、随拿、随推、随放,一直捏到骶骨为止,每次捏3~5遍。操作时可以应用三捏三提法。
下列情况下不宜施用捏脊法:①饥饿或饱食;②患有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肺病以及肾病等;③背上皮肤有破损;④患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炎、流行性腮腺炎、肝炎、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需待痊愈后再捏);⑤月经期或妊娠期女性。
上述方法可任选1~2种进行操作。肝阳上亢者,可加按手三阴经、环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虚阳亢者,可加按风池、肩井、胁部、腹部、环跳、委中、承山、太冲、涌泉;阴阳两虚者,可加提拿风池、肩井,肘运环跳,按揉命门、委中、三阴交、涌泉;风痰上扰者,可加按环跳、丰隆、三阴交、涌泉(图1-1、图1-2、图1-3、图1-5、图1-9、图1-10)。
图1-9 腿部腧穴(三)
1-10 腿部腧穴(四)
(二)耳穴按压保健
中医认为,“耳为泉穴之所聚”,《内经》云:“耳者,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因此耳穴是全身信息的一个反应点和控制点,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耳穴疗法就是通过刺激耳部反应点,调整脏腑功能和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适用症状非常广泛,可根据不同疾病,选取不同的反射区进行耳压治疗。
耳穴按压操作方法:把医用胶布剪成0.6cm 2的小方块,取王不留行籽并分别黏附在小块胶布的中间。耳廓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分别贴压在耳部穴位上,每日用手指按压3次,每穴按压至有胀、麻、痛感为好。3日后再贴压另一侧耳穴,15日为一个疗程,间隔5日后继续贴压下一个疗程。耳部选穴应遵照医师,以下处方仅供参考。
1.肝阳上亢证
取穴:主穴为肝;配穴为胰、胆、神门、高血压点、枕、降压沟(图1-11)。
若肝火偏亢,选取肝、肾、角窝上、肝阳,耳背的心、肝、肾(图1-11)。血压较高或经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加耳尖、肝阳轮流点刺放血。
2.阴虚阳亢证
取穴:肾、交感、皮质下,耳背的心、肝、肾(图1-11)。
失眠加神门,多梦加胆,严重头晕加耳尖。
3.肝肾阴虚证
取穴:主穴为降压点、神门、交感、降压沟;配穴为耳背的心、肝、肾(图1-11)。
4.阴阳两虚证
取穴:心、肾,耳背的心、肝、肾。
若痰湿较重,选取脾、三焦。
5.风痰上扰证
取穴:肝、脾、神门、降压沟、三焦,耳背的心、肝、肾(图1-11)。
若失眠加神门,多梦加胆,心悸加心脏点。
6.其他降压选穴
(1)心、肝、脑点、降压点。
(2)单侧耳的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点、耳后肾穴。
(3)降压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头晕加枕,头痛加额。
(4)神门、交感、肾、脾、皮质下、心、肝、内分泌、耳背沟(降压沟)。
(5)心、降压沟、肝、皮质下、枕、颞、额、内分泌、神门。

图1-11 耳穴
(三)腿浴疗法
腿浴疗法是结合辨证辨病原则,开具中药配方,打成粉末或加清水煎煮后,利用蒸汽熏疗、热效应、皮肤渗透等作用,浸泡腿部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其治疗目的是利用药浴温度及药物等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机制及体液机制的作用,增加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达到调节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的功能,使小静脉、小动脉的张力减退和血压下降,部分替代口服降压药,控制高血压并稳定血压于正常水平,消除高血压带来的不适,预防并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
1.处方
处方1:钩藤30g、野蒺藜100g、夏枯草50g、络石藤50g、生栀子60g、地骨皮30g、生大黄50g、荷叶30g、赤芍30g、防己30g、罗布麻叶60g、丹参50g、苦参80g、玄参50g、砂仁50g。
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尤其是头晕目眩,或颜面潮红,或耳鸣耳聋,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数较重之高血压1级、2级。本方立意为滋阴平肝、清肝泻火、活血化瘀。
处方2:熟地80g、仙茅根50g、仙灵脾50g、巴戟天50g、杜仲60g、鸡血藤100g、钩藤100g、山萸肉50g、山药60g、野蒺藜50g、罗布麻叶100g。
适用于头晕耳鸣、面目水肿、腰膝酸软、夜尿多、舌质嫩、脉沉细或弦细之阴阳两虚型高血压。
处方3:生半夏50g、陈皮50g、天麻60g、野蒺藜60g、莱菔子100g、钩藤10g、苍术60g、泽泻60g、砂仁100g、生黄芪100g。
适用于头痛头重、眩晕昏蒙、呕恶少食、时唾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之风痰上扰型高血压。
处方4:桑寄生、怀牛膝、茺蔚子、桑叶、菊花各10g,钩藤、明矾各30g,桑枝20g。
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
处方5:桑叶、桑枝各30g,芹菜50g。
功效清肝降压,适用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辅助治疗。若高血压伴头痛、目赤较甚,可加桑叶、桑枝各20g,茺蔚子15g;若痰热较明显,可加白矾100g。
2.药浴温度
40℃左右。
3.药浴部位
腿式局部浸浴,如腿式治疗器药浴。以浸泡双下肢为佳,双足也可。
4.药浴用法
以上中药水煎、去渣,取液2500ml左右,分为5份,每份再加清水3L左右,放入专用药浴袋内,浸泡双下肢,每次45分钟左右,1日1~3次,每次间隔3~7小时,1份药液可用3日,15日为1疗程。注意:每次药浴宜加入少量酒(10ml左右)。
药浴一般1日1次,最少1周2~3次。长期应用,有稳定血压的效果。
5.注意事项
1级高血压可单纯水浴,温度40℃左右,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对于未服用过降压药者尤宜;对于继发性高血压,药浴亦可降压,但降下后维持时效较短;药浴温度要适度,如温度过高,血压可能反而升高;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水温不宜过高,37℃即可;3级高血压因有心力衰竭或肾衰竭或偏瘫等,以治疗并发症为主,降压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