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录便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凡例

业医之士,宜熟读《金匮》及诸家注疏,并博采诸大名家书以资见解,方深造而有得。是编则仅为穷乡僻壤,难觅良医者说法,故所列各门诸方,俱属浅显,取其易于翻阅而便用也。若医家上乘,固不在此,识者谅之。
是编先列总论,以明治法之大概;次列正方,以定用药之从违;随附加减于方后,不拘于死法也;多采经验之杂方,助人之见解也;最后详载医案,层层印证,倘肯细心赐览,或亦不无小补。
是编通共六卷,一卷即为一本。不多分卷数者,欲人捡病情目录,开卷了然。若分为某卷之一,某卷之二,反易混淆。
是编先论风寒,谚曰:万病从寒起。必使表邪散去,然后可以治里。否则,外感愈入愈深,为害不浅。
是编用黄芩、栀子等药,凉性而凝,必俟寒邪已尽方用,免致敛住邪气。其他如熟地、枣皮、五味子、二冬,一切粘滞收敛之品,可以类推。
人参世所罕见,而古书概录总名,是编不沿此例,必察其性与病,分别用之。如明参性平力小,可兼入表亦可入补;条参力稍大而味淡,可以平补胃经;党参色黄味甘而力大,用以填补中宫;沙参轻空补肺,蜜炙更润肺,肺虚有燥可由数钱用至一二两,力薄故也;元参色黑入肾,引浮游之火下行,阴虚火旺宜之;丹参色赤入心,可行凝滞之血,生新去瘀宜之;至于洋参,味苦兼甘,补虚痨不忧燥烈;苦参性寒且劣,疗瘟疫并治疮虫。各照病情分别施治较为允当,要在先识药性耳。至其余药性,可取《本草备要》、《本草求真》二书,参看自明,兹不备述。
是编分两不用过量,亦有未定分两者,俟临时斟酌,合宜而止。考古书分两亦间有稍重者,由前代戥称,视近时较小,且必分作数帖,揣其意,效则再进,不效则转方亦易,何其慎也。近来俗医,不谙古法,平淡药品重用,犹自无妨。往往有以桂、附、干姜用之数量及斤许者;有以麻、辛用之五六月,且用至五六钱者。此操刀杀人者也,当大声疾呼而痛斥之。
病有兼症、急症,编中不能备载,然于各门方后,间有逐一注明者。如百病多兼痧,须急去其痧,方治其本病。则宜先用刺法、刮法、通关、雷击等法。至风寒痰气闭塞,卒然倒地,此非阳脱,仍以雷击散等药开之。若牙关紧咬,药无从进,则宜用乌梅方搽牙根法。又如气痿身疲,口开手撒,面白汗出,此元气将脱之候,只重用洋参,或党参、明参,打碎煎服,名独参汤。若两足极冷,小便自遗,是肾阳虚极也,更重加附子煎服,名参附汤,候元气稍复,再按脉症施治。如此等类,不便另立主名,阅者苟能细心参究,融汇贯通,千变万化,皆从此出,慎勿胶柱鼓瑟,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