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理法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者,此病在于表,发其大汗,有伤于胃津,胃中干燥,无津液以相和,则证为心中烦躁,复更为不得眠也。
“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者,此胃中少津,欲饮水以自济,当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得以调和,其烦躁与不眠,自可不生也。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脉浮者,表邪未解也;小便不利者,水不得行也;微热消渴者,邪气入于膀胱,气化不行,津液不得升也。脉与证合参,可知其病不在表,亦未入里,是为病在本腑,热与水结也。
“五苓散主之”者,此热与水结于本腑,非饮水之可解,而当扶阳气以利小便,则气化得行,水热得去,与五苓散主之,则病可得愈,始为对证之方也。
:本条为太阳腑病之纲。
五苓散方
猪苓 十八铢去皮  泽泻 一两六铢  白术 十八铢  茯苓 十八铢  桂枝 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五苓散为太阳腑病,扶阳利水之方。二苓、泽泻有行水,利小便之功,白术有补脾与燥湿之能。四者合用,更配以桂枝之扶阳,是为太阳腑病,膀胱蓄水之妙方。王好古说:“五苓散为下药,太阳高则汗而发之,下则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阳本也,当下之使从膀胱出。”
五苓散不作散服则无效,此古人之言也。王旭高说:“作散才能布水精。”魏念庭说:“五苓必为散,以白饮调服,才能多服暖水,而汗出始愈。设煎法而服,则内外迎拒,药且不下,故必服药如法,然后可效。”前贤虽有此论,如参以今人经验,虽煎汤而用之,亦有其效。余治一妇人,生产时因用力过甚,汗出遍体。产后小便点滴不通,导尿后虽愈,以后又复如故,是为热入膀胱,而病成蓄水,乃与五苓散煎服,更合以肾气丸,一次服即愈。
医案
1.水逆
何某,男,54岁,农民。春季复修江堤,气候甚暖,上午劳动口渴,肆饮凉水,下午天气骤变,又冒风雨。旋即发热汗出,口微渴,肢软神疲,延医诊治,与银翘散加减,表热稍减,渴反转增,口不离杯,犹难解渴。医又与白虎汤加生津等药,非惟口渴不减,且见饮水即吐,胸闭气喘。遂更他医,与行气宽胸,清热止吐之剂,仍无寸效。如期六七日,乃邀余治。
脉微浮有力,舌苔微黄而润,身热不扬,面容暗淡,气促胸闭,随饮随吐。询其二便,小便短赤,大便如常。询其饮食,稍进干食,尚不作呕。细推此证,虽似实热,实为蓄水,否则干食何由能纳?《伤寒论》云:“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正属斯病。且《内经》云:“劳则气耗,热则气散。”其始劳动口渴,大饮凉水,体内气化,先已有亏,继而保护失宜,更冒风雨,体表欠和,致使元真之气不能化水成津,故渴欲饮水,饮不解渴。更以旧水不行,新水难入,故水入即吐而干食能纳。前服银翘疏解,辛凉散热,有伤体气;白虎生津,甘寒腻滞,抑遏胸阳。行气清热,苦辛开泄,耗损中焦,俱非中的之方,无怪愈医愈变,此际化气行水,自为正法,然身热不扬,犹有表湿。拟五苓散改白术为苍术,表里兼顾,一服即瘥。
桂枝6g,炒苍术9g,猪苓6g,泽泻9g,云苓9g。(《湖北中医医案选集》)
:此案因肆饮凉水,有伤于阳气,又冒风雨,而表阳不御,致令身受风寒,而为发热汗出。病之口微渴,饮水即吐,小便短赤者,此邪气入之于腑,病为蓄水,从其证中可知也。医与银翘散之辛凉,以解其表热,则更虚于阳气,阳虚邪盛,故表热稍减,渴反转增,口不离杯,犹难解渴。此医之用法不当,因而见证如此也。虽口渴犹似白虎者,此太阳腑病之口渴,与阳明腑病之口渴,有小便利与不利之分,而不可只据口渴,误为病属阳明也。服白虎汤后,饮水即吐者,此里水与外水格拒,病为水逆,是为太阳腑病,不在于胃,非方之所宜也。医复与行气宽胸,清热止吐之剂,仍无寸效者,此水病反治其气,用法不当,故而无效也。脉见微浮有力者,病之属于太阳也。舌苔微黄而润者,热与水结,舌虽黄而不干也。气促胸闭,随饮随吐者,里水不去,外水不得入也。小便短赤,大便如常者,病在于膀胱,不在于胃也。与五苓散一服即瘥者,此方与病合,服之则应也。
2.阴囊肿胀
何某,男,6个月,成都某局职工之子。诊治:1960年8月,患儿连日来哭啼不休,饮食大减,面青黄,体消瘦,父母不知何故。某日突然发现小儿阴囊肿胀,如鸡子大,似水晶重坠,少腹按之有水声,急来求诊。此为寒湿凝聚,经脉不通,气滞于下,水湿浸渍于阴囊。法宜化气行水,温肾散寒,以五苓散加味主之。处方:
猪苓6g,茯苓6g,泽泻6g,白术6g,桂枝6g,上肉桂3g。
原按:疝病之名,始于《内经》,但与今日西医所谓之疝气,含义不尽相同。后世医家对疝病的命名更加繁多,但对其发病尤侧重于厥阴肝经,故有“诸疝皆归肝经”之说,治法多以温肝疏木为主。本例小儿水疝,主要为寒湿凝滞阴器,膀胱气化失常,气之所积,久而不散,水液停聚,致阴囊肿痛。故投以五苓散,以除水蓄之疝颇效,不仅小儿或男子水疝可用,妇女类似之病变亦可移用。如一青年妇女,小腹凉麻,下阴重坠,阵阵抽引疼痛。范老从手足太阳同时入手,以五苓散加重二桂于利水之中,大宣阳气,药服两剂亦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五苓散为化气行水之方,凡阳气内虚,气化不行,水液积留之病,皆可取效,不只用于膀胱蓄水也。此方用二苓、泽泻利小便以行水,白术健脾气以制水,最妙在桂枝一味,有扶阳化气之能,气化得行,则水液流布,其病即愈。今此案之水疝用之得效者,因病亦阳虚所致,水不在膀胱,而在于阴囊,与方之所治相应,故更加上肉桂3g,以助其力,服之而得效也。
3.脑积水
李某,男,9个月。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右手不灵活,右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半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抬,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头围56cm,前后囟门扩大而饱满,高出于颅骨,先后经数家医院诊断为脑积水。患儿自第10个月时开始服用本方:茯苓、大腹皮各15g,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g,白术5g,桂枝2g。水煎顿服。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囟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药27剂,患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囟门未再扩大而痊愈。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患过其他疾病。头围仍为56cm,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杨君.重剂五苓散治疗脑积水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8):45.]
:此案患儿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右手不灵活,右腿活动能力较差者,此阳气之内虚也。之后头部迅速增大,头不能抬,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者,此气化之不行,而水蓄于上也。太阳统一身之阳,气化不行者,则水蓄而不去,惟五苓散有化气行水之功,故服之而病愈。
4.多尿
王某,男,7岁,茌平县人,于1975年7月12日来省中医院门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曾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证,治疗无效,遂来济南。经余诊视,神象、脉象亦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了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是为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的,能使其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g,茯苓9g,泽泻6g,桂枝6g,猪苓6g。水煎服。
上方共服两剂。7月14日,其家长来述,症状见轻,又与原方两剂,痊愈。(《伤寒解惑论》)
:此案为多饮多尿,而其辨病,却从察舌中得之,可见舌诊一法,可补脉证之不足。今病人舌色淡者,阳气之内虚也,白滑苔者,水饮之内结也。据此可知,其小便利者,因多饮于水,其口渴者,因气化之不行也。五苓散有宣阳利水之功,气化得行,其病自愈矣。虽所治之证,有小便不利与小便利之分,而其为病则一也。
5.项部湿疹
国某,男,64岁,社员,阳谷县石门宋公社国庄大队人,于1975年3月16日就诊。患者两上肢及颈项部患湿疹,已两年多,虽迭经治疗,服中西药甚多,疗效不显,时轻时重。本次发作已月余,症见两上肢与颈部密布粟粒样疹点,渗水甚多,点滴下流,轻度瘙痒,身微恶寒,汗出较多,口干饮水,大便正常,小便略黄,舌苔薄白,脉濡缓略浮。证属阳虚不能化气利水,湿邪郁于肌表,津液但能向上向外,外出皮毛,而调通水道功能迟滞。治宜温阳化气利水,方用五苓散:
茯苓15g,桂枝9g,泽泻9g,白术9g,苡仁24g(代猪苓)。水煎服,三剂。
3月19日复诊,患者服第一剂后,患处渗水即明显减少,全身出汗亦基本停止,恶寒消失,口干减轻。此是阳化水降,原方再服三剂。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伤寒解惑论》)
:此病症见身微恶寒,汗出较多者,此太阳病之表虚也。上肢及颈部密布疹点,而又渗水甚多,点滴下流者,此水气之在表,而气化不行也。口干欲饮水,小便略黄,舌苔薄白,脉濡缓略浮者,此热与水结,从舌脉中可知也。惟五苓散有宣通气化,行水除热之功,故用其主之。以苡米代白术者,欲其渗湿于表,不欲其燥湿于里也。服一剂后,诸证皆减者,此方与病之相应,故用之即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