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者,此太阳中风之脉,轻手取之有力,重手取之无力,是为阳浮而阴弱,非指尺寸而言也。成无己说:“阳以候卫,阴以候营。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营气弱也。”此太阳中风之脉,是为卫阳之受邪,与太阳伤寒之脉,营阴受邪者不同也。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此卫阳受邪之脉浮,是为风邪与卫阳相合,阳气强而为发热。营阴不胜于卫阳,阴气弱而为汗出。营卫之气不能相和,始得见有此证也。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者,此用喻以示恶寒、恶风,与发热之貌也。成无己说:“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又说:“翕翕者,滈滈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邪在表也。”
啬啬恶寒,而又淅淅恶风。此恶风与恶寒,两者证有不同,反而同时并见者,是为不只证为恶风,更可证为恶寒。两者可分而不可分,临床时不可执著也。
“鼻鸣干呕者”,此风邪之在表,肺气不利,而症见鼻鸣。胃气不利,而证为干呕也。张令韶说:“经云:太阳根于至阴,是太阳之气,由至阴上于胸膈,由胸膈而出肌腠,由肌腠而达于皮毛。外行于三阳,内行于三阴。气从此而出入,邪亦从气而出入。”此言风邪虽在于表,亦可内入于里,干之于肺则鼻鸣,扰之于胃则干呕也。
“桂枝汤主之”者,此风邪伤卫之病,须以调和营卫为法。营卫之气和,风邪自去,是为不治而治,不必发其表汗也。
按:本条论太阳中风之脉证及治法。
桂枝汤方
桂枝 三两 , 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 , 炙 生姜 三两 , 切 大枣 十二枚 , 擘
上五味, 咀,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适寒温, 服一升。 服已, 须臾, 啜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 停后服, 不必尽剂。 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 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 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 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 病证犹在者, 更作服, 若汗不出, 仍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 粘滑、 肉面、 五辛、 酒酪、 臭恶等物。
桂枝汤方,取桂枝为君药,味辛性温以扶阳,因其所用为枝,更有布阳之功。取芍药为臣药,味酸苦性寒以益阴,因其所用为根,更有通阴之能。取此二味为主药者,以调和阴阳为治也。取甘草为佐者,桂枝得之,则辛与甘合,以化生阳气;芍药得之,则酸与甘合,以化生阴津。取姜枣为使者,生姜味辛,可行阳气以四布;大枣味甘,可养阴血以内充。虽为调和阴阳之方,亦是补益气血之方也。
用桂枝以名方,是为重在益阳,虽有芍药之苦寒,而生姜与甘枣,其性皆温,仍以扶阳之功为多。用治外病,可益卫气以和营;用治内病,可补阳气以和阴。
营卫者,气血也。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此营卫与阴阳,虽可以分,而实不可分也。徐灵胎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也。”此桂枝汤即为调和营卫之方,亦有调和阴阳之用,既可以用治表病,亦可以用治里病,而得以两擅其功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此外病之营卫不和,当以桂枝汤主之也。《金匮要略》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此内病之阴阳不和,亦当以桂枝汤主之也。
桂枝汤虽为和解之方,亦为补虚之方。仲景治内病之虚劳,与桂枝汤方中加饴糖以补虚,名小建中汤;加龙骨、牡蛎以安神,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内病之血虚,加当归以补血,名当归建中汤;治内病之气虚,加黄芪以补气,名为黄芪建中汤。此仲景既用之于外病,亦用之于内病,既用之于和解,亦用之于补虚,是为所用之处甚广,所治之病甚多。故而列于众方之首,得为诸方之冠也。
桂枝汤之加减,书中计有六方,即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加味易名者有三方,即倍芍加饴之小建中汤、加芍药生姜人参之新加汤、加麻黄葛根之葛根汤。
减味易名者有二方,即去芍药之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生姜大枣之桂枝甘草汤。
与他方相合者有四方,即与柴胡汤相合之柴胡桂枝汤,与麻黄汤相合之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与越婢汤相合之桂枝二越婢一汤。
虽六经篇中,桂枝汤加减之方为多,因其未能尽临床之用,故在《金匮要略》中,又列有栝蒌桂枝汤、乌头桂枝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黄芪汤、白虎加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等,以补六经篇中之不足。
桂枝汤的服法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以助药力;一服汗出病差,即不必尽剂;如汗未出,须更服依前法;又汗不出,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如服之不解,还应再服一剂;病仍不解,更可服至二三剂。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时观之,如此连续服之,并无所虑。可见桂枝汤药性平和,虽多用亦无碍。
医案
1.胃脘痛
张某,男,39岁。胃脘隐痛多年,每饥时则甚,食后痛缓,近日因卧凉地其痛转加。视其面色苍白,形状消瘦,舌淡苔白,脉濡缓。自诉:平素畏寒,气怯懒动,四肢困乏,腹中胀气。辨证为中焦阳虚,脾胃不和,以桂枝汤加干姜治之。处方: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干姜6g。水煎两次,早晚分服。服后脘痛减轻,继服6剂,终得痊愈。(编者案)
按:桂枝汤外调营卫,内和阴阳,既可和太阳之表,亦能和太阴之里。今病人平素畏寒,胃脘隐痛多年,食后痛缓者,此脾阳之内虚,寒邪乘之,阴阳不和于里也。于桂枝汤中,更加干姜者,因此药有复阳之功,故据其证而用之,是为方随证变,不得固守于原方,反有失其效也。
2.感冒
某男,67岁,经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连不断,症状仅见鼻塞咳嗽、头面多汗、稍感疲劳,曾服玉屏风散,半个月来亦无效果。我用桂枝汤加黄芪,服后自觉体力增加,感冒随之减少。此证同样用黄芪而收效不同,理由很简单。桂枝汤调和营卫,加强黄芪固表,是加强正气以御邪。一般认为黄芪和防风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不虑其固邪,防风得黄芪不虑其散表,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正因如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给予外邪侵袭的机会。(《谦斋医学讲稿》)
按:此案患者经常感冒,头面多汗,稍感疲劳者,是为卫虚之不固,故有此证也。太阳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可见多汗之病,不论其有无外邪,皆为卫气之虚,无关于营,与桂枝汤和之,其病自愈也。于方中更加黄芪者,因此药有补气之功,故加之以增其效也。
余亦曾治一患者徐某,马头营刘家林村人,年17岁。患感冒一年余,数日一发,久治不愈。因改弦易辙,注感冒疫苗30支,仍然无济于事。复又摘除扁桃体,注胸腺肽两个月,亦不见其效,因而欲服中药。乃据证之发热汗出,于桂枝汤方中加黄芪30g,以增其固表之效,附子6g,以助其复阳之功。服后,病未复发。
3.头痛
儒者,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之下。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谵狂而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矣。遂违众用之,至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使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医宗必读》卷五)
按:此案伤寒六日,症见头痛有汗,谵语狂笑,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之里证,治当下之,可以无疑也。但在里之脉,当为实大,反而脉浮而大,是为脉证之不合,而令人可疑也。仲景云:“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此脉浮大而小便清,可知病之在于表。其谵语与狂笑,当属于郑声,并非为谵语。下之则治逆,而为桂枝汤所宜也。
4.过敏性鼻炎
黄某,女,24岁。1975年1月4日来诊。自述:阵发性鼻痒,喷嚏连声,流白色清涕,鼻塞,头痛,反复缠绵两年之久,冬季感风刺激后尤重,曾服中西药多次,治疗未效,用桂枝汤加味:
桂枝9g,白芍9g,炙草5g,生姜3片,大枣5枚,另加葶苈子15g、蝉蜕9g,二味研末,分三次吞服,汤药送下,一日服完。
服后病者自述已痊愈。据作者报道:以此方治疗本病20例,除两例结果不明外,全部治愈。其中有4例复发,用上方仍效。如气虚者加黄芪、潞党、白术,鼻流稠涕色黄者加黄芩、黄柏。[朱春茂.桂枝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J].新中医,1978(11):4.]
按:此病之鼻痒、鼻寒与头痛,流白色清涕,冬季感风刺激后尤重者,是为营卫不和,病在于表也。与桂枝汤之和解方中,加葶苈子之利肺,蝉蜕之散风,则上窍通而邪去,其病自愈矣。
5.手背红斑
徐某,男,28岁,工人。1962年12月10日初诊。自诉三年来,每逢冬季两手背面发疹剧痒,二便自调,饮食如常。检查两手背面,有散在性丘状疱疹,突出皮肤表面,如绿豆大,部分融合成斑片,色黯红,唇、口内黏膜、眼结合膜等处,未发现皮损。舌苔薄白,脉象浮缓。症属风寒外束,湿邪蕴阻,以致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祛风化湿。处方:
桂枝、苍术皮各6g,炒赤芍、丹参各9g,生姜皮、生甘草各3g,红枣5枚。
四剂后,丘疹红斑接近消失,痒瘥,苔仍薄白,脉象浮缓。续服4剂,两手背面皮损消退后未见新发,脉舌如前。再以养血和营,原方去姜皮,加鸡血藤9g、杜红花5g,以巩固疗效。[顾伯康.桂枝汤治疗皮肤病的临床体会.浙江中医杂志[J],1965(5):30.]
按:病在手背,发疹剧痒,每逢冬季病发,此风湿伤于四末,太阳与太阴合病也。与桂枝汤以去风,加苍术以去湿,是为方与病合,故而服之即效。此桂枝汤之力,胜于他方也。
6.脑疽
虞师舜臣尝曰:一二八之前,闸北有一老妇,其子服务于邮局。妇患脑疽病,周围蔓延,其径近尺许。启其所盖膏药,则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余与余鸿孙先生会诊之,三日不见大效。四日诊时,天色已晚,见患者伏被中,不肯出。询其故,侍者曰:每日此时恶寒发热汗出,余乃悟此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桂枝汤证。即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次日病大减。遂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余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药,数日后,竟告全愈云。
原按:脑疽,病也。虞、余二先生先用治脑疽法治之,三日不见大效。及察知患者有桂枝汤证,用桂枝不过五分,芍药不过一线,姜、草、枣又皆和平之品,谅其为效也当仅矣。然而功出望外,毋怪虞师之惊奇。且用独方而收全功,更可见惟能识证者,方能治病。何况仲圣方之活用,初非限于桂枝一汤。仲圣所以于桂枝汤加减法独详者,示后人以楷模耳。果能将诸汤活而用之,为益不更大哉!由是细研,方知吾仲圣脉证治法之真价值。
曹颖甫曰:丁甘仁先生有言,脑疽属太阳,发背属太阳合少阳。二证妄投凉药必死。旨哉言乎!尝记予少时,居江阴东乡之后塍。有蒋昆田者,中医也。尝患脑疽,家居不出,三日。先考遇之于市上,问所患,曰:愈矣。问何法治之,曰:桂枝汤耳。问用桂枝几何,曰:四分耳。以四分之桂枝,能愈脑疽,宜虞生用五分有特效也。惟蒋之证情轻,故四分已足。老妇之证重,故加至三钱,若狃于蒋之四分,而援以为例,设遇重证当用三四钱者则殆矣。(《经方实验录》)
按:中医之道,遵哲理以言病,与今之据病理者不同也。哲理者,天地人皆在其中,是为形而上学,凡诸百病,皆统之于气也。此脑疽之病,症见头项不能转侧,与恶寒发热,又为汗出者,此病之属于太阳,是为卫气之外虚,不与营气谐和,而得此病也。与桂枝汤服之,病之得效者,此令营卫之气和,其病自去。不必着眼于脑疽,而须辨病之属于何经也。
忆青年时期,余曾治一妇女。手背因烫伤而溃烂,新肌不能生,常流清稀脓水,久经医治,不能得到好转。因视其肤色苍白,恶风而畏寒,知病属卫气外虚,乃与桂枝汤加白术、黄芪,服至四剂即愈。可见百病之治法,皆当从六经中求之,不只此脑疽一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