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监测实验基础
第一节 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守则
一、实验室安全规则
在进行环境监测实验时,经常用到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或有毒的化学试剂,易损的玻璃仪器和某些精密仪器,同时还会使用各种热电设备、高压或真空等器具和燃气、水电等。如果不按照规则操作,就有可能造成中毒、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因此,为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和实验人员的安全,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① 禁止携带食物或饮品进入实验室,以防止实验室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内,离开实验室之前要用肥皂洗手。
② 实验前,应了解所用药品的毒性和防护措施。涉及有毒气体的操作(如H2S、Cl2、Br2、NO2、浓HCl和HF等)应在通风橱内进行。苯、四氯化碳、乙醚、硝基苯等的蒸气会引起中毒,也应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使用。
③ 许多有机溶剂如乙醚、丙酮、乙醇、苯等非常容易燃烧,大量使用时室内不能有明火、电火花或静电放电。这类药品在实验室内不可存放过多,使用后还要及时回收处理,不可倒入下水道,以免聚集引起火灾。
④ 浓酸、浓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切勿洒在桌面、地面、皮肤和衣服上,尤其不要溅入眼睛内。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而不能逆向操作。
⑤ 禁止用手直接取用任何化学药品,使用毒物时除用药匙、量器外,必须佩戴橡胶手套,原则上应避免药品与皮肤接触,实验后应立即清洗仪器,并用肥皂洗手。
⑥ 配制的试剂瓶要贴标签,注明药品名称、浓度、配制日期等。剧毒药品必须严格遵守保管和使用制度。倾倒试剂时,手掌要遮住标签,以保证标签的完整。试剂一经倒出,严禁倒回。
⑦ 实验中要防止触电,不要用湿手接触电器,电器的电源裸露部分应有绝缘装置(例如电线接头处应裹上绝缘胶布)。实验时,应先连接好电路再接通电源。实验结束后,应先切断电源再拆线路。
⑧ 不要一个人单独在实验室工作,同事(或同学)在场可以保证紧急情况下互相救助。一般不应把实验室的门关上。
⑨ 实验完毕,必须洗净双手。
二、意外事故处理
① 起火后,要立即组织灭火,同时,尽快移开可燃物并切断电源,以防火势扩大。一般的小火,可用湿布、石棉布或砂子覆盖燃烧物灭火。火势较大时可用灭火器灭火,但要注意电器设备所引起的火灾,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以免触电,可选用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若实验室人员衣服着火时,应立即脱下衣服或用石棉布覆盖着火处,火势较大时,应立即卧地打滚。
② 强酸溅在皮肤上时,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或10%的氨水清洗伤处。强酸溅入眼里时,要先用水冲洗,然后用3%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随即送往医院治疗。氢氟酸灼伤时,立即用水冲洗,再用冰冷的饱和硫酸镁清洗并包扎。要防止氢氟酸浸入皮下和骨骼中。
③ 强碱溅在皮肤上时,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2%的硼酸或2%的醋酸冲洗,严重灼伤需送往医院治疗。
④ 火伤:一度灼伤(皮肤发红),涂上95%的酒精并用浸湿纱布盖于伤处,或用冷水止痛;二度灼伤(皮肤发泡),除上述方法外,还可用3%~5%的高锰酸钾或5%的新制丹宁溶液,用纱布浸湿包扎;三度灼伤(皮肤焦破),用消毒棉包扎后送往医院治疗。
⑤ 割伤:玻璃割伤,先将碎玻璃从伤口中取出,然后擦上消炎灭菌药物,包扎好。如伤口较大,应送往医院包扎治疗。
⑥ 被氢氰酸灼伤后,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洗,再用硫化氨溶液洗。
⑦ 被硝酸银、氯化锌灼伤后,先用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50g/L)清洗,然后涂上油膏及磺胺粉。
⑧ 被磷(三氯化磷、三溴化磷、五氯化磷、五溴化磷)灼伤后,先用硫酸铜溶液(10g/L)洗去残余的磷,再用1∶1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外面再涂以保护剂,禁用油质敷料,然后用绷带包扎。
⑨ 甲醛触及皮肤时,可先用水冲洗后,再用酒精擦洗,最后涂上甘油。
⑩ 碘触及皮肤时,可用淀粉(如米饭等)涂擦,这样可以减轻疼痛,也能褪色。
被铬酸灼伤后,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硫化氨溶液洗。
吸入刺激性或有毒气体,如氯气、氯化氢气体时,可吸入少量酒精和乙醚的混合蒸气以解毒。吸入硫化氢或一氧化碳气体而感到不适时,应立即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触电: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