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老年护理相关理论
一、老化生物学理论
老化生物学理论(biological theories of aging)主要是探究老化过程中生物体的生理改变的特性及原因。老年学家Leonard Hayflick首次提出老年生物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生物体的生理性老化现象是由于细胞发生突变或耗损,导致细胞内基因或蛋白质改变、废物堆积、细胞功能改变衰退、细胞停止分化与修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目前,老化理论通常可归纳为两大主要阵营:结构性损伤理论与遗传基因赋予理论。
1.结构性损伤理论
结构性损伤理论认为,细胞分子经年累月“工作”,开始失去应有的功能,产生故障、破损,最后导致细胞逐渐损失。
(1)细胞损耗理论 该理论认为,衰老是人体组织细胞长期耗损而修复功能不断下降的最终结果。正常人体器官内存在自身修复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细胞修复能力逐渐下降,导致细胞分子结构的耗损,无法发挥正常功能。软骨的退化、骨头的磨损或关节骨连接处的退化,均为老化过程的例子。显微镜下发现骨骼组织、心肌和神经细胞的磨损条纹标志也证实了这一理论。
(2)残渣堆积理论 该理论主张,老化现象是由身体内细胞累积残渣物质造成,最主要的是有脂褐质色素与肝斑。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防御功能逐渐减弱,抗氧化物减少,而体内细胞累积残渣物质增加。当机体无法及时清除过剩的残渣物质量,导致脂褐质色素和肝斑沉积,细胞损伤增加,老化现象随之出现。肝斑或黄褐斑是由肝脏病变所致的皮肤黄褐斑。在老年人群中很普遍,都是残渣堆积理论的例证。
(3)免疫抑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主要来源于体内的免疫功能,这种免疫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老年性免疫衰退 (图2-1)。其主要依据:老化过程中免疫功能逐渐降低,如胸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T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并且功能下降,对微生物、病原体等感染的抵抗力降低,机体的患病率比常人增高;自身免疫在老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老化过程中,T细胞功能下降,不能有效地抑制B细胞,导致自身抗体产生过多,使机体自我识别功能障碍,不能准确地识别自己和非己,从而诱发一些严重疾病,加剧组织的老化,如老年人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被认为是免疫系统自身攻击的结果。但是,免疫功能降低是否是老化的原发因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图2-1 老年性免疫衰退
(4)线粒体损伤理论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在那里,细胞能转换有用的能量,来驱动身体的新陈代谢。随着年龄的增长,线粒体基因组氧自由基损伤、自发突变逐渐累积,或细胞核内对线粒体结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相关基因损伤增多,致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下降,能量物质ATP供应减少,最终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出现衰老、死亡。
2.遗传基因赋予理论
该理论认为,老化与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在受孕时就已经安排好了,当细胞不再操作,不再适时,快速产生充足的新细胞来维持个体的健康活动时,就会使器官老化死亡。
(1)海弗利克限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改善,人类的寿命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最高限度的人类寿命并没有改变,因为人体细胞分裂碰到一个“天花板极限”,而无法再提升。
(2)染色体终端理论 染色体终端理论亦称为细胞老化学说。人体细胞染色体的两端,各有一个特异极性的小体。它们对DNA起保护作用,DNA每复制一次,端粒就会变短一些,当缩短到一定限度后,便不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使细胞失去了分裂、增殖能力而衰老死亡,这种缩短就是衰老的标志。
链接:海弗利克限制理论的例外
研究者发现了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能为海弗利克教授的限制理论的例外。这些细胞制造出染色体酵素,可使染色体终端增长,允许细胞继续分裂超过正常细胞的寿命。最近有实验表明,身体细胞接触到这种酵素,可继续分裂超过他们正常的寿命。科学研究者现今相信基因程序列的工程,控制了染色体酵素的制造,也许可抗拒老化的过程,而允许我们增加寿命,超过120岁的界限。
3.其他理论
除了以上理论外,还有如重建理论、修补理论、分泌理论等其他理论。
二、老化心理学理论
老化心理学理论重点研究和解释老化过程对老年人认知思考、心智行为与学习动机的影响。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以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为基础,并受社会的制约,所以老化心理学涉及生物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目前提出的老化心理学理论有,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老年适应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这些理论对护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可帮助护理人员不仅关注人的生理功能,而且关注心理因素对个体的影响。
1.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people’s basic needs hierarchy theory) 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他开创的人本主义研究关注的是人的动机,特别是能把人和低等动物区分开来的高层次动机,他们重视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在人本主义理论看来,老化过程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他将人类的基本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成5个层次,并用金字塔形状加以描述,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图2-2)。这些需要有先后层次的倾向,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人一生中的需要在各层次中不断变化,总是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努力。护士在工作中,通过应用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合理地评估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分清护理问题的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及时满足老年人各种层次的需要。
图2-2 人的基本需要层次
2.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的精神科医生艾瑞克生(Erikson)于1950年提出的,他强调文化及社会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变化过程。此过程有八个发展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晚年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或中心任务必须解决,成功解决每一个阶段的危机,人格才会顺利发展。
老年人处在晚年期,是前七个阶段的成熟期,此阶段自我整合很重要,否则会出现绝望。艾瑞克生认为老年人在此时期会回顾和评价自己过去的经历,寻找生命价值,以便接受渐近死亡的事实。他们想努力达到一种统合感,一种生活的凝聚及完整感。若这种自我整合未达成,则容易感到彻底的绝望。艾瑞克生认为绝望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心智不够成熟,而成熟的心智是建立在生命的各个发展阶段。因此,老年人能否达到成功整合,和其在人生早期发展任务的成功与否有关。
3.老年适应理论
老年适应理论(age related adaptation theory)研究老年个体如何适应老年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各种变化,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达到内在的和谐平衡及个体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和谐平衡。
老年人社会适应具体包括以下四大方面:基本生活适应,即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人际关系适应,即老年人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及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精神文化适应,即老年人能够顺应变化中的思想、观念及各种文化现象的程度;个人发展适应,即老年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我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
对老年人来说,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如何,可以通过自我内部的生理与心理的和谐程度来判断。Havighurst提出老年阶段的任务是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适应退休生活、参与老年人群活动、适应机体变化、适应丧偶或亲友的离去并合理安排现实生活。
4.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 theory)关注情感冲突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情感冲突常常由社会责任、职责或其他不符合个人愿望(即本我的冲动)的现实所引发。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往往应用于生命的重要转型期中,如更年期或丧偶等情况。艾瑞克生把精神分析从童年期的应用推广到了成年期直至老年期,他认为完善感与失落感的冲突是老年期生活的主要问题。
三、老化社会学理论
链接:老化社会学理论分类
①微观层面的理论,包括角色理论、脱离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
②宏观层面的理论,包括老年亚文化理论、现代化理论、年龄分层理论等。
老化社会学理论(social theories on aging)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着重研究老年人的角色发展、社会互动、群体行为、社会制度与环境变化等对老年人适应的影响,以及老年人群对社会的影响。老化社会学理论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年阶段与其他生命阶段的关系,二是老年人对老年生活的不同反应或态度。关于老年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老化社会学理论从微观、微观-宏观(中观)、宏观三个分析层次来进行评述。微观社会分析层次的理论关注个人及个人间的互动,主要有脱离理论、角色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中观分析层次指在个体的内在动力和社会过程这两个层次同时发生老化现象,为了理解和解释老化研究结果,生命周期理论、女权主义理论都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结构方面等的作用;宏观理论关注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人及行为的影响,包括老年亚文化理论、现代化理论和年龄分层理论等。本节主要描述与护理活动关系较紧密的微观和宏观层面的老化社会学理论。
1.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role theory)人们在一生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些角色把一个人确定为一种社会存在,是自我概念的基础,角色丧失可能导致社会身份和自尊受到侵害。角色理论由科特雷尔(Cottrell)于1942年提出。该理论关注老年人角色变化,认为老年人角色变化不是角色的变换或链接,而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角色丧失或中断。角色理论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适应衰老的途径,一是正确认识角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老年人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寻找控制自己生活的方法,以及维系自己生活的种种联系。因此,老年人若能对角色理论有所认识,并对角色改变的自然过程有所认识并接受,将有助于其对老年生活的适应。角色理论强调,成功的老年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能否适应改变了的角色和任务。
2.脱离理论
脱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是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对自身社会心理变化的反应,于1961年由卡明(E.Cumming)和亨利(W.Henry)提出。该理论认为老年人群应自动退出某些社会角色,为年轻一代留出余地,以维持社会的平衡状态,这种社会平衡是通过社会与老年人退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彼此有益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老年人本身衰老的必然要求。
脱离理论有四个主要的观点:①老年人身体衰弱,形成了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②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由社会启动;③老年人的脱离有利于其晚年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的继承;④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脱离理论可用以指导老年人适应退休带来的各种生活改变。
3.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由霍曼斯(G.C.Homans)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Z.Blau)、埃默森(R.Emerson)等,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此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互相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各自考虑自己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得不到各自的利益,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
多德(Dond James J)首次将社会交换理论用于分析老年人,认为应该从社会交换理论,即权力和资源不平等的角度去理解老年人所处的地位。人们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老年人社会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年人缺少可供交换的权力资源和价值。而积极的社会参与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其价值资本,以保持其在社会交换中的优势地位。权力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中心概念,老年人的权力随着在工作、健康、社会关系网络和财产上的失落而消失。
埃默森指出四种可能因权力失衡而采取的策略:①退缩,不参与(与脱离是相同的);②延续权力,建立新角色获得新汇报;③显露地位,依赖的一方(老人)通过重新评估其仍有的技能,重新显露其地位而获得较多权力;④结成联盟,较无权力的一方联合其他相似的依赖者组成联盟,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最大限度地增强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对抗较有权力的一方。
4.老年亚文化理论
老年亚文化理论(aged subculture theory)由美国学者罗斯(Rose)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认为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多于与其他群体的互动,就会产生一种亚文化。该理论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在老年群体中间,如同其他亚文化一样,有一种自我怨恨(针对外界对老人的排斥)和傲慢(基于群体内在价值的认识)的混合情绪。标志老年亚文化的特征还有不再强调作为社会地位基础的财产和影响,而更加重视健康和社会活动。老年人拥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质,就像少数民族拥有不同于主流人群的生活信念、习俗、价值观及道德规范,自己形成一个亚文化团体。这个亚文化团体中,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过去的职业、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健康状态或患病情形等决定的。许多老人参与各种组织作为他们行为的倡导者和活动家,如美国的退休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Retired Persons,AARP),我国的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亚文化理论还指出,一定程度的强调亚文化有利于对老年人的关注,但是过度强调会加强老年人与主流社会的疏离。
5.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考吉尔(D.Cowgill)和赫尔姆斯(L.Holmes)提出的。该理论描述了现代化与老年人角色和社会地位变化的关系。由于社会日益现代化,老年人的地位不断下降,他们拥有的领导角色和权力减少,越来越多地脱离社区生活。一方面现代化推进了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削弱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影响社会现代化和老年人地位的四个相关变量有健康技术、经济技术、城市化和教育。
6.年龄分层理论
年龄分层理论(age stratification theory)由Riley等提出。该理论以社会学的角度、地位、规范和社会化等概念为基础,分析了年龄群体的地位及年龄在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含义,将社会看作由不同年龄层或不同年龄组组成的人口。这些年龄层或年龄组有两个不同的侧面:一为生命过程的一面,这同生命周期的各种阶段类似,一个人属于哪个年龄组由其年岁而定,同一年龄层或年龄组的人有大致相同的生物史,有共同的经验,未来也有可能有某种共同的经历;二为历史过程的一面,即以他们特有的特征共同经历某特殊历史时期,因而同其他年龄层或年龄组相区别。这种依年龄关系的角色分布而制定的分层标准,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社会秩序和价值导向,甚至当社会角色并非与年龄紧密相关时,年龄仍会影响到人们对其能力和行为过程的判断。
亨德里克提出年龄分层理论具有四个要素:同期群(相同的年龄、经历和观念)、各个年龄层对社会的贡献或反应能力、年龄层的社会形式、与年龄有关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