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料史话
把植物作为药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猿人。药用植物中包含着不少香料,因此,香料与药物的利用历史一样悠久。考古学家们考证,在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有意识地利用各种香料。有人在古人类化石中发现花粉化石的存在,可以看出远古人类对香料植物利用的方法。在中国的甲骨文中有“鬯其酒”一语,即百草合郁金香酿制的酒,是一种芳香药酒。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纸草》的文稿——《耶比鲁斯·巴比路斯》(埃及金字塔中发现)中,就有关于没药——一种香树脂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记载,书中还提到了另一种香料——芦荟,当时芦荟主要用来作泻剂、安眠药和苦味剂。此书目前尚存于莱比锡大学图书馆里(见图4)。
图4 埃及“纸草”里的插图
考古学家们倾向于认为香料的“人工利用”(动物也会“使用”香料,这里指的是通过简单加工后利用的香料,不同于动物对香料的利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游牧民族,先从中国开始,后来传到印度、埃及、以色列、迦太基、阿拉伯、希腊和罗马,从东方传入西方。
中国香料的利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神农时代,那时就有采集树皮草根作为医药用品来驱疫避秽,人们对植物中挥发出来的香气已经重视,对自然界花卉的芳香产生了好感(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了“美感”和“神圣感”),在上古时代就把这些有香物质作为敬神拜佛、清净身心之用,同时用于祭祀和丧葬方面。后来才逐渐用之于饮食、装饰和美容上。在夏商周三代甚至更早时期就开始有了对香料使用的记载。《诗经》中有“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意为“我看着你如锦葵花一样漂亮,而你则送了我一握香椒”,此处的“椒”即是一味香草,《诗经》中以其为男女互赠之物;《周颂》中有“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意思是用馨香的酒菜、椒木祭祀先祖,以求福庇,这说明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对香料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国最早批量生产的化妆品——胭脂,古时称为燕脂,是指战国时代燕国大量生产的红色脂肪物的化妆品。因含有天然香料,所以其时化妆品称“香妆”,这个称呼在秦代传入日本,至今日本人仍旧把化妆品叫做“香妆品”。
屈原(见图5)在《离骚·九歌》中多次提到各种香料,并以此喻指人和事,诗中还提到一种“香囊”——佩帏。
图5 屈原
汉武帝时(公元前140~87年)我国已开始生产炷香,著名的“博山香炉”(见图6)也是在汉代出现的。
图6 汉代博山炉
东汉恒帝时,有一位名叫刁存的侍中,年纪大而有口臭,上朝面奏时皇帝感觉难以忍受。一天,恒帝赐给刁存一个状如钉子的东西,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其为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觉得味辛刺口,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他没敢立即咽下,退朝后急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恰好有人来访,感觉此事有些蹊跷,便让刁存把“毒药”吐出来看看。刁存吐出后,却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气。朋友认出这是一枚上等的鸡舌香(见图7),是皇上的特别恩赐。“鸡舌香”形如钉子,又名丁子香、公丁香,它可不是我国北方的紫丁香花或白丁香花,而是东汉时一种名贵的进口香药,含之能避口臭,令口气芬芳,还能治疗牙病。虚惊一场,遂成笑谈(见图8)。
图7 丁(子)香花蕾——鸡舌香
图8 丁(子)香树
也许正是刁存口臭的提醒,口含鸡舌香奏事逐渐演变成为当时的一项宫廷礼仪制度。蔡质(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叔)编写的《汉官仪》就记录了当时这项风雅的宫廷礼仪规定,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
《魏武帝文集》中有个曹操向诸葛亮送鸡舌香的故事,说的是曹操有一次精心包装了一盒鸡舌香,并修书一封写道:“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遣使者把它送到千里之外的孔明军中。——你可不要以为这是曹操讥讽诸葛亮的口臭(就像诸葛亮向司马懿赠送花粉胭脂讥讽司马懿“像女人一样”小心谨慎),曹操是向诸葛亮示好,以表招贤纳士之意(“我曹操希望能和你诸葛亮一起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
“含鸡舌香伏奏事”后来衍变成了在朝为官、面君议政的一种象征。唐代刘禹锡刚被贬为郎州司马时,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诗的大意是说,皇帝现在派我们来治理这种蛮荒之地,而昨天我们还曾经一同在朝堂之上共事。唐代诗人和凝也有诗云:“明庭转制浑无事,朝下空馀鸡舌香。”
这种最有“中国特色”的朝廷礼仪后来传到了国外,据说在麦哲伦环游地球之前,西班牙国王患有严重的口臭症,于是在“上朝”时便口衔丁香以掩盖口臭,他的大臣们便纷纷仿效,造成其时的西欧丁香奇贵,以重量计甚至超过黄金。麦哲伦便是以“寻找另一条香料之路”(当然包括丁香了)为由来说服西班牙国王让他带队环游世界。
唐代以前,有将龙脑和郁金香等用于墨、金箔、蜜蜡等加香的配方。五代时有茉莉油和桂花油的应用记载。宋朝苏轼有“风来蒿艾气如熏”的佳句。到了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已有专辑《芳香篇》,系统地叙述各种香料的来源、加工和应用情况。我国各民族自古以来都有用精油植物提神醒脑、避邪逐秽、驱蚊去瘟的传统习惯。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人们大量熏燃艾蒿之类的香料植物,有的地方则将菖蒲、青蒿等插在门楣上祛邪。
我国香料主要随丝绸之路远销西方。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见图9)来到我国,对我国的香料利用非常感兴趣;15世纪麦哲伦和伽玛氏环球旅行后也有许多欧洲人来中国探索、买卖香料。
图9 马可·波罗
国外对香料的利用和记载也有数千年的历史。1897年挖掘的公元前3500年埃及法老曼乃斯等的墓葬,发现精美的油膏缸内的膏质仍有香气,似是树脂或香膏(现在还可以在美国和开罗博物馆内看到),当时僧侣们可能是最主要的采集、制造和使用香料、香油或香膏者。
埃及人在公元前1350年将香油和香膏用于沐浴,认为有益于肌肤。当时用的香料有百里香、牛至、没药、乳香、甘松等,以芝麻油、杏仁油和橄榄油为加香介质。麝香在公元前600年也开始应用(见图10)。
图10 古埃及人的生活
埃及人在下列三种情形下使用香料:
①对神的奉献;
②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追求美的享受;
③用于人死后尸体的防腐与存放。
埃西斯的信徒们习惯在神的生日那一天杀一头牛,再将芳香性物质置入牛的体内,用于祭神。在宗教仪式中,香料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位国王在加冕时,教士总要以芳香油为他涂抹,所用的芳香制品都是由教士们制造出来的,制作工艺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一项神秘且受人尊敬的艺术,芳香制品被视为珍品。
印度、希腊等文明古国也是最早使用香料的国家,据记载,公元前1729年就有香料贸易。希腊妇女在古代曾用香油沐浴,公元前370年,希腊著作中记载了许多香料植物,有不少至今仍在使用。齐亚弗拉斯托斯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玫瑰、铃兰、薄荷、百里香、藏红花、鸢尾、甘松、甘牛至、岩兰草、月桂、桂皮、没药、肉桂等等。
罗马人在1900年前开始用化妆品,使用杏仁、玫瑰、榲桲等香料加香,并用树胶树脂定香。
到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经营香料业,开始用蒸馏法(见图11)从花中提油,提取玫瑰油和玫瑰水。
图11 蒸馏法提取精油
中世纪后,亚欧有贸易往来,香料是药品之一。
在摩洛哥的古城马拉喀什矗立着一座清真寺尖塔(见图12),从它的墙壁里不断地散发出阵阵麝香般的芳香。原来这座高达66米的尖塔是在公元1195年遵照摩洛哥苏丹的旨意建造的。当时在黏合石块时拌入了名贵的香料。直到如今,这座高塔依旧香气扑鼻,历久不散。人们把这座尖塔称为“香塔”。
图12 马拉喀什清真寺尖塔
公元1370年,第一只用酒精配制的香水——匈牙利水(Eau de la Reined Hongarie)出现了。开始时只是从迷迭香一个品种蒸馏而制得,其后则含有薰衣草和甘牛至等。自1420年出现用蛇形冷凝器蒸馏后,精油的发展更快了,在法国格拉斯(Grasse)开始生产花油和香水,从此成为世界著名的天然香料(特别是香花)生产地区,之后世界各地也逐步用蒸馏法制取各种花草的精油,这样就把香料植物固体转变为液体,这是划时代的进步。调香技术比以前原始的直接用纯粹的天然香料植物来调配已经大不一样了,已有辛香、花香、果香、木香等精油和其他香料植物精油、香膏等可供调香者使用,香气或香韵也渐趋复杂。1670年,马里谢尔都蒙创制成含香的粉末,闻名世界200多年。1710年,著名的古龙香水(Eau de Cologne)问世,世界进入了“香水时代”。
18世纪起,由于有机化学的发展,开始对天然香料成分和结构进行探索,并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仿制这些香料。19世纪,合成香料在单离香料之后陆续问世,这样就在动植物香料外,增加了以煤焦油和石油等为起始原料的合成香料品种,进入了一个有合成香料的新时期,大大增加了调香需用的香料来源,也大幅度降低了香精(两种或两种以上香料的混合物在中国叫做“香精”,国外都叫做“香料混合物”)的价格,促进了香精的发展和提高。随着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品种的日益增加及调香技艺的提高,香精得到了快速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在加香产品中使用的大都是香精,直接使用单一香料的情形已经很少见到了。